Location via proxy: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本站4月18日讯   春风拂过齐鲁大地,黄河博兴段正涌动着蓬勃生机。站在堤防上远眺,新栽的速生杨吐露嫩芽,无人机在险工上空盘旋巡检,施工人员正在生态护坡上紧张作业……一幅“工程普查、施工建设、生态修复”三位一体的春日治黄图景正徐徐展开。

    工程普查“早”字当头 责任落实“严”字为要

    春潮涌动,使命在肩。春季是工程建设的关键期,该局坚持“分级负责、逐段排查”的工作思路开展汛前工程普查,提前部署、严格责任,对工程“把脉问诊”,筑牢安全屏障。  

    自今年2月起,该局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成立汛前工程安全普查工作小组,对辖区内堤防、控导工程开展拉网式隐患排查,建立隐患台账,实行销号管理。

    “这里有个隐藏‘病灶’!”王旺庄管理段高级工李阳突然蹲下身,拨开枯草丛露出一个碗口大的鼹鼠洞,他熟练地将探杆伸入洞中。“这几个洞口虽然只有碗口大,但内部掏空深度都在近30厘米,我们要坚持精益求精的高标准工作要求,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巡查组员迅速设立警示标志,并在台账上标注出第23处隐患点。这种“望闻问切”式的排查,连堤坡上最隐蔽的蚁穴都逃不过他们的火眼金睛。像这样的“工程病灶”,他们共标记了37处。目前,全线14.041公里堤防和1处险工已全面“康复”,土方回填工程比原计划提前10天完成。  

    “这次普查我们实行‘病历式’管理。”该局工管科巡查小组展示着他们记录的台账,每处隐患均配有“病情描述”“治疗方案”和“康复时间”,所有“病灶”在4月15日前全部清零。

    工程建设“质”字为本 安全生产“稳”字托底

    晨光微熹时,淤背区施工现场已机声隆隆。工管科组织人员拿着检测仪复核淤区围堤的强度并强调:“一定要按顶宽2米、高约0.5米的标准加固压实。做到无杂草、无石块、无积水”。这种“较真”体现在每个细节——施工员口袋里的“质量口袋书”,巡查人员记录本上写满的数字:“开展3次安全检查,整改20处隐患……”

    春季是工程施工的黄金期,该局抢抓有利时机,高标准推进工程建设,同时严守安全生产红线,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双达标”。  

    保安全,筑牢生产防线。该局始终把安全生产放在首位,开展春季安全生产大检查,重点排查深基坑、高空作业、临时用电等高风险环节。同时,组织全员安全培训,开展应急演练,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截至目前,已开展安全培训3场,应急演练1次,整改安全隐患20余项,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通过“质”字为本、“稳”字托底,该局确保了春季工程建设的高效推进,为黄河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保障。  

    生态修复“绿”字引领 科技赋能“新”字突破

    增绿色,打造生态廊道。在黄河博兴段淤背区,新栽植的苗木已吐出嫩芽。在春季生产工作中,该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科学选种、精准适配,选定6公分胸径的泡桐、10公分胸径的龙爪槐以及根系发达的速生杨等多种树苗,共栽植五千五百余株。

    “每一棵树苗都是精心挑选的‘特种兵’”,施工负责人介绍到,这批速生杨是经过多次比选的“优等生”——其根系能在地下织就深达两三米的“防护网”,抗旱耐涝的特性让它们成为守护堤防的“天然屏障”。施工人员采用“三埋两踩一提苗”的栽植工艺,确保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这些被治黄人亲切称为“生态卫士”的苗木,正拔节生长,为母亲河系上一条生机盎然的“绿丝巾”。

    强科技,提升智慧治河水平。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实现治黄工作的创新突破,该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运用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控监测、自计水位计等科技手段,实时掌握水情、工情。通过“绿”字引领、“新”字突破,该局在生态治理和智慧治河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展现了新时代治黄工作的创新成果。  

    夕阳西下,黄河水泛着金色的波光,堤岸上新绿的杨树在春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这个春天的故事。远处,无人机的嗡鸣渐渐融入暮色,巡查车的灯光划破薄暮,像一串流动的星子,沿着大堤蜿蜒前行,如同守望母亲河的明眸,时刻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的安宁与收获。(董文凯)

  • 精抓细管护河安 奋楫笃行绘新卷 [04-17]
  • 植绿护绿齐发 筑牢黄河生态屏障 [04-17]
  • 把奋进写进春天里 [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