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 Reviews by Kai-Heng Lin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by Kai-Heng Lin
從 1996 年開始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經 15 年,其中一項最大影響,乃是綜合高中造成的職業教育轉型,這造成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與一般教育雙方支持者之間的辯論與爭執,但卻從未清楚釐清這一轉型過程。在這... more 從 1996 年開始的教育改革至今已經 15 年,其中一項最大影響,乃是綜合高中造成的職業教育轉型,這造成長期以來職業教育與一般教育雙方支持者之間的辯論與爭執,但卻從未清楚釐清這一轉型過程。在這個意義上,本文試圖利用歷史制度論與後期中等教育市場的結構變遷,來解釋綜合高中這一政策如何生成與變遷。本文認為特定的歷史時機以及教改運動帶來的人本主義理念,形成了今天的綜合高中政策。在考慮到以私立學校為主的環境下,私立學校的辦學不外乎為了在市場上競爭與存活,將綜合高中的理念與招生結合在一起。本文認為綜合高中一開始能夠快速擴張,源自於補助誘因和升學的市場優勢,然而在 2000 年法制化後補助誘因和升學的市場優勢逐漸消失,乃是私立綜合高中逐漸萎縮的主因。
為了有效的向校方爭取研究生的勞動權益保障,台大研究生協會發起了本調查,來系統性的釐清台大碩博士生的勞動與收支狀況,本文作者為即為調查主要執行人與調查報告的作者。調查結果發現:(1)約有百分之20... more 為了有效的向校方爭取研究生的勞動權益保障,台大研究生協會發起了本調查,來系統性的釐清台大碩博士生的勞動與收支狀況,本文作者為即為調查主要執行人與調查報告的作者。調查結果發現:(1)約有百分之20台大研究生有「收支透支」的問題。(2)在從事有酬勞動的台大研究生中,分別有百分之20的碩班學生與百分之30的博班學生,遭遇到「高工時」的勞動問題。(3)在從事有酬勞動的台大研究生中,大約有百分之15左右的研究生,遭遇到「低時薪」的勞動問題。(4)在從事有酬勞動的台大研究生中,大約有百分之15左右的研究生,遭遇到「高工時又低時薪」的「血汗勞動」問題。儘管我們在報告中對上述收支與勞動問題的特徵與成因,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推論,但精確的解釋還是只能期待後續的研究來繼續釐清。
本文試圖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義轉向,進行更具體的考察,從體制與財政兩個面向,來評估新自由主義造成的影響,以及市場化與私有化的程度,最後試圖反省這一轉向帶來的後果。新自由主義對國家的鬆綁,確實... more 本文試圖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義轉向,進行更具體的考察,從體制與財政兩個面向,來評估新自由主義造成的影響,以及市場化與私有化的程度,最後試圖反省這一轉向帶來的後果。新自由主義對國家的鬆綁,確實形成了緊縮的高等教育財政、強調競爭與績效的管理以及若干私有化和市場化的現象。在體制上,高等教育市場的擴張存在著以私立學校為主的私有化現象,但是市場化現象並不明顯。校務基金的實施,則確實將公立大學推向市場化方向尋求資源,同時政府也以評鑑和競爭型經費制度引導與再管制。在財政上,則可以看到高等教育的政府支出低於國際水準,並且主要集中於公立學校,以個人為目標協助弱勢入學的財政支出正在快速擴張,然而實質改善學校質量的補助支出卻沒有跟著增加。
本文試圖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義轉向,進行更具體的考察,從體制與財政兩個面向,來評估新自由主義造成的影響。本文的觀點是,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不應該只停留在市場化、私有化與鬆綁,而應該從更... more 本文試圖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新自由主義轉向,進行更具體的考察,從體制與財政兩個面向,來評估新自由主義造成的影響。本文的觀點是,新自由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影響不應該只停留在市場化、私有化與鬆綁,而應該從更根本的「企業人」預設出發,而這也才是一系列新自由主義政策的目標。新自由主義對台灣的高等教育確實產生影響,在體制上透過校務基金、評鑑綁補助與競爭型計畫,打造了採取市場行為的公私立大學,在財政上一方面阻止了高等教育財政擴張,高等教育的政府支出低於國際水準,並且主要集中於公立學校而且國家高度依賴私部門高等教育支出,國家投入資源並沒有跟上人數成長而。在體制上。最後,以個人為目標的消費者補貼支出正在快速擴張,然而實質改善學校質量的補助支出卻沒有跟著增加。
Books by Kai-Heng Lin
Thesis Chapters by Kai-Heng Lin
博士論文, 2021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臺灣在1960-1990年代之間企業與職業訓練的關係,其中又以1966-1983年的職業訓練金條例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既有的文獻主要採用發展型國家概念,強調臺灣人力政策的成功源自於... more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臺灣在1960-1990年代之間企業與職業訓練的關係,其中又以1966-1983年的職業訓練金條例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既有的文獻主要採用發展型國家概念,強調臺灣人力政策的成功源自於官僚的規劃。然而發展型國家理論卻沒有辦法解釋臺灣的技能形成體制特徵,為什麼跟其他OECD國家以及東亞國家相比,臺灣的企業參與訓練的比重卻這麼低?
本文發現在1980年代以前,政府曾經推動大規模的企業辦訓政策但沒有成功。在1960年代,當經合會面對工業化與技能工人需求時,試著由企業參與辦訓來解決政府財政不足和工人流動帶來的人力投資損失,職業訓練金條例是主要的解決方案。
以企業為中心的觀點來解釋政府推動企業辦訓政策的失敗,是因為從職業訓練金條例到職業訓練法,政府無法回應與平衡臺灣二元企業結構下不同的人力投資需求,導致企業對職業訓練政策的反彈,所以最後通過的職業訓練法放棄了企業辦訓的方向,職業訓練主要由公共機構提供,這個結果也導致臺灣的技能形成體制是由學校而非企業為主要的技能供給者。
雖然1966-1983年之間,臺灣並沒有在全國層次成功建立起企業辦訓的制度,但是仍然摸索出適合中小企業辦訓的輪調式建教合作方案,與全國統一的職業訓練金條例相比,輪調式建教合作更具彈性也降低中小企業負擔,所以在1970-1990年代之間成為臺灣機械業重要的技能形成管道。
教育改革至今已經超過 15 年,許多教育改革政策卻始終未能有效地研究。本文利用歷史制度論和教育市場這兩種觀點,研究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的政策過程,並且強調理念和象徵鬥爭在這改革過程的重要性。本文考察... more 教育改革至今已經超過 15 年,許多教育改革政策卻始終未能有效地研究。本文利用歷史制度論和教育市場這兩種觀點,研究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的政策過程,並且強調理念和象徵鬥爭在這改革過程的重要性。本文考察的問題有三個:第一,過去高職教育的歷史遺緒,包括外部的政治經濟條件、內部的教育政策理念,以及綜合高中政策的前身──「普通科學生跨科選修職業類科課程」。第二,教育改革運動促成的關鍵轉折,包括人本主義教育理念,以及教改諮議會中的政策辯論,促成綜合高中成為廣設高中和高職轉型的主要政策。第三,綜合高中在後期中等教育市場中如何擴張與衰退。
本文發現,第一,在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的過程,高職教育理念是一個重要的變項,從強調技職教育的理念,替換成人本主義理念,是造成高職轉型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儘管許多人批評教改人士需要為教改負責,但是本研究發現,改革過程的參與者包括教育部官員、教改運動人士、教育學者以及學校校長,教育部官員仍然扮演關鍵的影響力。第三,當綜合高中開始在教育市場推動時,部份學校為了在市場上競爭與生存,所以投入轉型,綜合高中快速擴張,而高職則快速減少。然而由於教育政策的調整、少子化現象以及市場內的競爭,最後使得許多轉型的學校退場,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數量持續減少。
本文強調理念和象徵鬥爭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理念不僅賦予政策正當性,在實作中也和利益混合,這尤其反映在教育市場的競爭中,理念成為學校之間競爭的象徵資源。綜合高中改革的失敗提醒我們,許多立意良善的改革政策和理念,需要妥善考慮到現實環境的阻力以及實作邏輯。
Papers by Kai-Heng Lin
台灣社會學, 2022
目前對台灣技能形成體制的解釋,主要有國家主導和地緣政治兩種觀點。然而這兩種觀點無法完全解釋台灣技能形成體制的特色,特別是相較於歐洲與其他東亞國家,台灣沒有發展出以企業為基礎的技能形成制度,而是發... more 目前對台灣技能形成體制的解釋,主要有國家主導和地緣政治兩種觀點。然而這兩種觀點無法完全解釋台灣技能形成體制的特色,特別是相較於歐洲與其他東亞國家,台灣沒有發展出以企業為基礎的技能形成制度,而是發展出以學校為基礎的制度。本文認為要解釋這個現象,應該要看到企業的重要性,從國家推動企業投資人力資本過程中的訓練政治來解釋。我指出台灣戰後的人力計畫相當強調企業應參與投資人力資本,並比較企業對人力計畫中職業訓練與職業教育政策的回應,發現在台灣二元的產業結構下,由國家決策推動的《職業訓練金條例》未能有效協調大型國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人力需求,建立以企業為基礎的職業訓練制度。職業教育則有私人興學和建教合作等不同的方案提供企業選擇,將更多企業納入技能形成體制。台灣的職業教育相較於職業訓練,更成功地接合二元產業結構,這解釋了為何台灣發展出以學校為基礎而非企業為基礎的技能形成體制。
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 2018
臺灣教育改革運動至今已經超過20年,當時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對今日教育制度影響甚鉅,然而,概括趨勢上,技職教育卻仍處於弱勢。本文認為,當時教育改革運動主張廣設高中大學,卻未能正面面對技職教育的困... more 臺灣教育改革運動至今已經超過20年,當時廣設高中大學的訴求,對今日教育制度影響甚鉅,然而,概括趨勢上,技職教育卻仍處於弱勢。本文認為,當時教育改革運動主張廣設高中大學,卻未能正面面對技職教育的困境。這個問題可以追溯到該運動論述中,偏重高中與大學的教育機會平等正義觀,以及人本主義知識論。由於黃武雄的人本主義論述認為,人的異化源自技術與文明發展,所以解放方案忽略了技術的本質與影響。本文透過技術批判理論及技術的社會建構來檢視之,因兩者都強調技術的發展受到社會影響,因此,是以對上述問題加以修正,並提出技職教育的民主化這一改革方向,特別是適足論的教育正義觀,強調公民權的平等,也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民主能力。從上述思想分析,本文指出「技職教育民主化」的改革方向,以補充黃武雄的人本主義將技職教育與民主價值接合,擴展不同的教育改革思考途徑。
Uploads
Book Reviews by Kai-Heng Lin
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by Kai-Heng Lin
Books by Kai-Heng Lin
Thesis Chapters by Kai-Heng Lin
本文發現在1980年代以前,政府曾經推動大規模的企業辦訓政策但沒有成功。在1960年代,當經合會面對工業化與技能工人需求時,試著由企業參與辦訓來解決政府財政不足和工人流動帶來的人力投資損失,職業訓練金條例是主要的解決方案。
以企業為中心的觀點來解釋政府推動企業辦訓政策的失敗,是因為從職業訓練金條例到職業訓練法,政府無法回應與平衡臺灣二元企業結構下不同的人力投資需求,導致企業對職業訓練政策的反彈,所以最後通過的職業訓練法放棄了企業辦訓的方向,職業訓練主要由公共機構提供,這個結果也導致臺灣的技能形成體制是由學校而非企業為主要的技能供給者。
雖然1966-1983年之間,臺灣並沒有在全國層次成功建立起企業辦訓的制度,但是仍然摸索出適合中小企業辦訓的輪調式建教合作方案,與全國統一的職業訓練金條例相比,輪調式建教合作更具彈性也降低中小企業負擔,所以在1970-1990年代之間成為臺灣機械業重要的技能形成管道。
本文發現,第一,在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的過程,高職教育理念是一個重要的變項,從強調技職教育的理念,替換成人本主義理念,是造成高職轉型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儘管許多人批評教改人士需要為教改負責,但是本研究發現,改革過程的參與者包括教育部官員、教改運動人士、教育學者以及學校校長,教育部官員仍然扮演關鍵的影響力。第三,當綜合高中開始在教育市場推動時,部份學校為了在市場上競爭與生存,所以投入轉型,綜合高中快速擴張,而高職則快速減少。然而由於教育政策的調整、少子化現象以及市場內的競爭,最後使得許多轉型的學校退場,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數量持續減少。
本文強調理念和象徵鬥爭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理念不僅賦予政策正當性,在實作中也和利益混合,這尤其反映在教育市場的競爭中,理念成為學校之間競爭的象徵資源。綜合高中改革的失敗提醒我們,許多立意良善的改革政策和理念,需要妥善考慮到現實環境的阻力以及實作邏輯。
Papers by Kai-Heng Lin
本文發現在1980年代以前,政府曾經推動大規模的企業辦訓政策但沒有成功。在1960年代,當經合會面對工業化與技能工人需求時,試著由企業參與辦訓來解決政府財政不足和工人流動帶來的人力投資損失,職業訓練金條例是主要的解決方案。
以企業為中心的觀點來解釋政府推動企業辦訓政策的失敗,是因為從職業訓練金條例到職業訓練法,政府無法回應與平衡臺灣二元企業結構下不同的人力投資需求,導致企業對職業訓練政策的反彈,所以最後通過的職業訓練法放棄了企業辦訓的方向,職業訓練主要由公共機構提供,這個結果也導致臺灣的技能形成體制是由學校而非企業為主要的技能供給者。
雖然1966-1983年之間,臺灣並沒有在全國層次成功建立起企業辦訓的制度,但是仍然摸索出適合中小企業辦訓的輪調式建教合作方案,與全國統一的職業訓練金條例相比,輪調式建教合作更具彈性也降低中小企業負擔,所以在1970-1990年代之間成為臺灣機械業重要的技能形成管道。
本文發現,第一,在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的過程,高職教育理念是一個重要的變項,從強調技職教育的理念,替換成人本主義理念,是造成高職轉型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儘管許多人批評教改人士需要為教改負責,但是本研究發現,改革過程的參與者包括教育部官員、教改運動人士、教育學者以及學校校長,教育部官員仍然扮演關鍵的影響力。第三,當綜合高中開始在教育市場推動時,部份學校為了在市場上競爭與生存,所以投入轉型,綜合高中快速擴張,而高職則快速減少。然而由於教育政策的調整、少子化現象以及市場內的競爭,最後使得許多轉型的學校退場,就讀綜合高中的學生數量持續減少。
本文強調理念和象徵鬥爭在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理念不僅賦予政策正當性,在實作中也和利益混合,這尤其反映在教育市場的競爭中,理念成為學校之間競爭的象徵資源。綜合高中改革的失敗提醒我們,許多立意良善的改革政策和理念,需要妥善考慮到現實環境的阻力以及實作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