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Versun

对待生命,不妨大胆一点,因为我们终将失去它



从信息焦虑到信息阳痿

2025-04-11
该文的想法源自RSS 翻译器的重构之路。
在九个月前,我踌躇满志地开始了 RSS 翻译器的重构项目。但九个月后的今天,进度条依然是 0%。

头四个月,我像个无头苍蝇,试遍了各种能想到的框架和语言,却没一个能让我满意。这不仅仅是技术选型的问题,我渐渐意识到,更深层的原因在悄悄发酵。

当初开发这款 RSS 翻译器,是为了在信息的海洋里更快地捞到珍珠,提高筛选效率。讽刺的是,效率是提高了,但我并没有感到轻松,反而被卷入了更汹涌的信息流。每天面对刷不完的订阅源,压力有增无减。

我开始琢磨,是不是该再写个新软件?也许可以请 AI 来帮忙筛选?但转念一想,这似乎还是老路子——用更高的效率对抗无限的信息。这真的能解决根本问题吗?说实话,我甚至不确定这“根本问题”到底是什么。

过去,每当发现有趣的博主,我都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添加到 RSS 翻译器里。但现在,我会停顿、犹豫,最终放弃添加。因为我知道,即使加进去,也根本刷不到、刷不完。列表越长,焦虑越深。

五个月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如何应对“信息焦虑”的文章,没想到才过了不到半年,我面临了一个新的、更棘手的问题——“信息阳痿”,即对什么新资讯都提不起兴趣,只想“摆烂”。
曾经那个热衷于挖掘信息、提升效率的我,似乎正在消失。
是信息本身的问题,还是我自己的问题?

在和 AI 探讨了该问题后,我发现“信息阳痿”不仅仅是“不想看”,更多是“认知过载”、“决策疲劳”、“注意力稀缺”等问题,可能是一种大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因信息量过大、质量参差不齐、持续涌入,最终导致大脑罢工。
而我热衷的各种效率工具、方法,让我接触了更多本不需要的信息,而效率提升的初衷也从“获取价值”变成了“完成任务”。
随即,我开始逐步分析我的信息获取流程,我发现了问题:
1. 我没有明确的信息目标,我一直在“刷”,不断的切换不同的上下文去阅读不同的信息,这极易导致大脑的疲劳。
2. 我依旧无法接受自己无法了解所有事情的真相,试图用各种手段提高我的信息处理能力,而不承认大脑的有限性。

对于信息目标,我只完成了主动选择和管理信息源,但对于信息源的所有内容,或许可以使用 AI 进行初步筛选 ,但筛选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信息是有价值的?是时效性强的新闻,还是经过沉淀的知识?是广泛的涉猎,还是深入的理解?如何定义“信噪比”?

这些问题我还在探索中,救赎之路还在继续,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欢迎交流!!

Switch 2的硬件配置

2025-04-03
刚刚看了昨天刚出的 Switch 2 硬件配置介绍视频,不得不佩服任天堂的设计能力,每个改进都相当精准:
1. 手柄添加了 C 按钮,对应 GameChat 功能,可以在游戏期间和朋友语音聊天,任天堂的会员估计要卖爆了!
c button

2. 添加了新硬件:Switch 2 Camera
 可以在游戏时显示玩家的实时视频,非常适合直播或者远程和朋友游玩
Switch 2 Camera-1

Switch 2 Camera-2

3. Gameshare功能
如果一款游戏支持本地联网多人游戏,则只要有一个玩家拥有该游戏,则本地的其他玩家无需拥有该游戏就可以一起游玩
4. 屏幕从6.2英寸升级到了7.9英寸LCD屏,1080p分辨率,120hz刷新率,支持HDR,基座连接电视支持 4K HDR
5.手柄改为磁力连接,话说原来的连接方式真的不好拆卸,而且增大了SL/R按钮,可以不用安装腕带直接使用!
switch 2 controller

6. 总共2个 Type-C 口,上面的口用来连接摄像头或者充电
7. 自带存储升级到了256GB
8. 基座内置风扇
switch-2-dock

最后,Switch 2 将在今年的6月5号上市,售价$449.99起

近况

2025-04-03
最近状态有点低迷,还在适应最近的环境变动:
我上班的公司在上周搬到了徐汇星杨西岸中心,对面就是腾讯大厦,离大厂最近的一次😛(有在附近的网友欢迎面基哈)
通勤从原先离家步行的距离,变成了地铁1.1小时的距离(钱多事少离家近
原先每天5点下班,5点15到家运动锻炼,6点左右晚饭的规律作息也不得不改变了。
现在是每天锻炼时间改成了早上,在徐汇滨江跑步半小时,5点下班,5点50左右到家吃饭。

最主要的是通勤问题,地铁时间比较固定,但太耗时耗精力了,所以这两周都是开车上下班,早上6点10分出发避免了早高峰,35分钟左右就能到公司,比地铁1.1小时要节省很多时间,一个月能节省十几个小时,同时也为我挤出了难得的锻炼时间。
但代价是停车问题,公司楼下一个月1200元,实在消费不起,所以这两周尝试停在路边,但隔三岔五都会收到违停驶离通知,这就导致上班的时候需要留意手机短信的通知,非常影响效率。
所以今天在海鲜市场找了隔壁的西岸凤巢商场的月租停车,600/月,还是可以接受。

-------
明天清明节放假,准备去爬爬山,换换脑子,希望下周能找回状态。

什么时候需要微调

2025-03-27
最新的 The Batch 周刊中,吴恩达 (Andrew Ng) 介绍了微调小模型的适用范围,非常浅显易懂,概括如下:

什么是微调?

微调是利用预先训练好的模型,在特定应用的数据上对其进行进一步训练,因此你需要收集训练数据,然后找到一个供应商(或自己部署设备)来运行微调,最后部署微调后的模型

什么时候需要微调?

一般情况下建议使用提示词来完成项目,微调只有助于提高最后一点准确性。目前微调主要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1. 提高关键应用程序的准确性
比如客户服务聊天机器人,它需要可靠的调用正确的 API 以进行交易、退款等操作,这种情况下,95%的 API 调用准确率并不够,那么就可以使用 API 数据集进行微调以达到99%的正确率,同时还有其他特殊案例的情况,也需要微调才可以达到。
2.学习一种特定的交流风格
比如爱因斯坦的回复风格等,这也需要微调才能做到
3.降低扩展过程中的延迟或成本
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大型模型速度过慢或成本过高,因此可以使用微调后的较小模型,即可达到较大模型的性能,以满足较窄的应用范围。此外,大型模型(或代理工作流)还可用于生成数据,以帮助针对该任务对小型模型进行微调。

最后

在进行微调之前,请考虑一下是否应该在提示词或代理工作流方面再多下点功夫,这样可以获得更简单、更易于维护的解决方案

如何做你热爱的事

2025-03-25
刚刚看到 Owen 分享链接里的一篇文章:How to do what you love
这篇文章去年我就阅读过,感触颇深,其实它还有一篇后续:何时做你喜欢的事 (曾在54321周刊第93期的“言论”模块中分享过)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伟大的工作,也不是每个人都想做伟大的工作。但如果你确实想做,那么是否要做自己最感兴趣的事,这个复杂的问题就变得简单了。答案是肯定的。伟大工作的根源在于一种雄心勃勃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是无法制造出来的

巧的是,昨天我还在讨论关于“好奇心”的话题,而就在刚刚,我正在拟写一篇关于好奇心的博文,随后就看到了这些内容。
神奇的世界,神奇的熵,我有点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了。。。

失传的休闲研究艺术

2025-03-24
文章 The Lost Art of Research as Leisure 的副标题是:业余研究人员去了哪里,我们怎样才能让他们回来。
以下是我深有感触的片段内容
 对一些人来说,阅读的强迫性表现为一种生产力黑客,或者是被动地消费病毒式的自助书籍和小说。这些读者不是把阅读当作辨别周围现实的工具,而是把阅读当作一种义务,是一种生产美德的信号,或者仅仅是一种娱乐,与电视真人秀节目无异。 

 对于其他人来说,其中许多人是贪婪的读者,阅读的强迫性表现为一种确认偏差的练习:收集能够验证现有世界观的观点片段。这些读者不是把阅读当作增加深度的邀请,而是把阅读当作肤浅地套用概念的机会,这些概念与他们现有的信仰相吻合。其结果是智力上的腹语,阻碍了好奇心的发展。 
这个观点正中我的眉心,就像我现在正做的,只是收集验证已有世界观的片段,肤浅的阅读,没有深入并激发好奇心的阅读

对于学术界来说,"研究 "是一个艺术术语。就我们而言,研究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活动。从根本上说,它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一种冒险,一种技艺,一种汇集文化的社交活动。
非专家可以而且应该渴望成为专家。 

以下是作者提出的休闲研究框架
1.培养好奇心
好奇心的核心很简单:它是观察、关注,以及不断追问 "为什么 "和 "如何做"。
2.提出问题
 没有方向的好奇心只会分散注意力 ,但大多数问题是糟糕的,这是过程中令人愉快的一部分,因为它允许随着时间的推移绽放思想和联系。糟糕的问题仍然是一个起点。
3.收集证据
我们的信息生态系统造就了收藏者,而不是读者。收集 PDF、书籍和书单是一种独特的快感,但也会束缚我们的手脚。收集证据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组织证据
4.拟定答案
答案可以是一篇文章、一段视频、一个社交媒体话题,甚至是给朋友的一封信,你的答案都必须对对话有所贡献,而不仅仅是消费或重复他人的言论....
5.知识社区
建立和参与知识社区, 通过邮件、论文、讨论组、在线社交平台或参与在线论坛来贡献您的研究成果,让社区来检验、质疑和完善您的结论  

 Kasurian 邀请您将研究作为一种休闲方式。任何人都可以进行严肃的研究,而且获得专业知识的门槛从未如此之低。

--------- 
每个人天生就有好奇心,但在传统的教育和工作后,好奇心慢慢消失了,替代它的是纪律、规则、框架,同时由于探索行为往往会带来惩罚,导致习得性无助,从而减少了主动的探索和提问的机会,这一点在我的女儿上小学后尤为明显。

为了自己,也为了我的后代,我想重新激发我的好奇心,并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他们。我坚信在未来的 AI 世界中,好奇心将变得尤为重要。面对无所不知的 AI,创造力往往始于一个好奇心,一个问题。

那么就拿激活好奇心这件事开始研究吧!

我们的界面失去了感知

2025-03-24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Our interfaces have lost their senses
动效和内容非常契合,整体很有意思,内容是关于用户界面的探讨:所有东西都在标准化,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平坦的界面。

建议用电脑阅读该文章,感受下服务于内容的动效,而不是那些日常所见到的炫技的动效
该作者的其它文章也都很有趣!值得收藏



人类和AI的关系

2025-03-21
刚刚在看 Humans and AI working together: Crash Course AI #14 视频时,深有感触,其对人和 AI 的关系讲的浅显易懂,而这个视频是在 2019 年发布的,ChatGPT 是2022年才首次向公众发布的,可见其视频制作组的前瞻性。
以下是视频里的主要观点:
人工智能和人类拥有可以互补的技能,人工智能擅长在大量可能性中搜索,并做出一些智能的猜测供选择。
另一方面,人类在洞察力、创造力以及理解语言和行为的细微差别方面表现良好。

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提供正确的信息来增强我们的决策活动,比如帮助人类在处理大量复杂信息时做出决策

人工智能可以让人们免于做机械的思维任务,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他人

人类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变得更有效,人工智能也需要人类才能成功!

我们应该考虑我们的工作是否以及如何通过与人工智能合作变得更轻松

人们对个人计算机和电子表格等工具的普及有类似的担忧。
电子表格自动化了许多记账任务,这使许多人失业。
尽管一些类型的工作被取代,但新的会计工作应运而生,涉及人机协作。
技术接管了更多的机械数学计算,而人类则专注于会计工作中更微妙和面向客户的方面。
尽管这个观点在大众媒体中可能被夸大,但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确实已经并将继续取代人们的工作

看完视频,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给我女儿上的第一节计算机课中,讲到“什么是科技(Technology)?”
其回答非常简单:Technology is anything made by people to help us
What does the word technology mean?

macOS默认程序设置

2025-03-21
macOS 一直无法针对后缀名或者特定应用设置默认应用程序,在设置里面只能修改默认浏览器,或者使用 option 键设置为默认(虽然我从来没成功过)
但我刚找到了一个上古神器:RCDefaultApp
2009年就已经停止更新了,但它依旧有效!估计相关接口没有变动,也就没必要更新了。
使用方法如下:
1. 下载
download RCDefaultAPP

2. 打开 dmg 文件,并复制 prefPane 文件
RCDefaultAPP.prefPane

3. 粘贴到 /Library/PreferencePanes 路径下
4. 双击该文件,会提示没有权限,需要到系统设置 -> 隐私和安全 里面允许
5. 关闭系统设置,重新打开系统设置,在最下方就有一个 Default Apps 设置项,非常方便
System Settings

互联网的未来很可能是规模更小的社区

2025-03-20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is likely smaller communities, with a focus on curated experiences
非常赞同 The Verge 和 Vox Media 的研究团队发布的这篇调查报告,研究表明:
  • 大平台正在失去信任,颠覆已经到来
  • 权力正在向消费者回归,比如近几年 Fediverse (联邦宇宙) 的发展
  • 消费者渴望更有个人认同感的社区
  • 小型化、目标驱动型社区是未来的趋势
  • 内容推动社区发展,参与并不总是要大声喧哗,有时,只要在线就足以建立有意义的联系。90%的人什么也不做;9%的人偶尔发布一次;1%的人承担了 80%的内容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