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跳去內容

安迪華荷

出自維基百科,自由嘅百科全書
安迪華荷
姓名原文Andy Warhol
出生日1928年8月6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出生地匹茲堡 喺Wikidata改呢個
本名Andrew Warhola Jr.
死亡日1987年2月22號 喺Wikidata改呢個 (58歲)
死亡地紐約 喺Wikidata改呢個
死因心律不正 喺Wikidata改呢個
國籍美國 喺Wikidata改呢個
識嘅語言美國英文英文 喺Wikidata改呢個
信奉Byzantine Catholic 喺Wikidata改呢個
母校卡利之美隆大學、Schenley High School、Carnegie Mellon School of Art 喺Wikidata改呢個
職業電影導演畫師攝影師電影製片雕塑家、視覺藝術家、cinematographer、編劇、diarist、設計師、graphic artist、filmmaker、printmaker、drawerillustrator、performance artist、installation artist、作者商人producer藝術家 喺Wikidata改呢個
風格portrait painting、靜物畫人像畫 喺Wikidata改呢個
政黨民主黨 喺Wikidata改呢個
名作Campbell's Soup Cans II、Chelsea Girls、Exploding Plastic Inevitable、Marilyn Diptyque、Shot Marilyns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爸Andrej Warhola 喺Wikidata改呢個
阿媽Julia Warhola 喺Wikidata改呢個
兄弟姊妹Paul Warhola、John Warhola 喺Wikidata改呢個
網站www.warhol.org
安迪華荷(1977年)
安迪華荷

安迪華荷英文Andy Warhol,原名Andrej Varchola, Jr.1928年8月6號1987年2月22號)係美國一個藝術家,又以流行藝術(Pop art)見稱,喺佢開始做流行藝術之前,做過商業插畫家櫥窗設計師。1987年2月22號喺紐約屋企心臟病發死,終年59歲。

生涯

[編輯]

成長背景

[編輯]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出世,老豆係奧恩德雷[註 1],阿媽係尤利亞[註 2],係佢哋嘅細仔。佢兩個阿爸阿媽係從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澤姆普林縣斯特羅普科夫區米科村(而家嘅斯洛伐克共和國普雷紹夫州米科瓦村)移民過嚟嘅盧森尼亞人[註 3]。移民之前嘅舊姓係瓦爾霍拉斯洛伐克語Varchola盧森尼亞語Вархола)。佢有兩個大佬(保羅同約翰)。盧森尼亞人嘅父母係虔誠嘅盧森尼亞東方禮天主教徒,佢自己都係咁樣大,成世都有去教會

佢體質虛弱,皮膚白皙,仲有日光過敏,鼻頭紅紅。好早就顯露出藝術天分。老豆安德魯係做體力勞動嘅,喺1942年死咗,嗰陣安迪14歲。之後就係阿媽茱莉亞一個人湊大佢。喺讀完當地中學之後,佢一路做兼職一路入咗卡內基理工學院(而家嘅卡內基梅隆大學)。喺嗰度學廣告藝術,1949年畢業[1]

普普藝術嘅誕生

[編輯]

1950年代,大學畢業之後,佢搬去咗紐約,喺《Vogue》同《Harper's Bazaar》等雜誌做廣告同插畫。1952年,佢喺報紙廣告美術部門攞咗「藝術指導俱樂部獎」,成為成功嘅商業設計師同插畫師,但同時又要應付客戶嘅要求,不停修改插畫,私生活又受到人際關係嘅打擊,係段痛苦嘅日子。佢之後選擇咗放棄內心,專注喺表面,就好似電視影像咁準確反映。喺呢段時間,佢發明咗一種叫「滴墨線條」(blotted line)嘅技術,係將線條上嘅墨水轉印到紙上,呢個方法好適合大量印刷。

1960年,佢放棄咗插畫界,轉戰純藝術界。佢以《蝙蝠俠》、《迪克·崔西》、《超人》等漫畫為題材創作咗一系列作品,但係喺同佢簽約嘅里奧·卡斯特利畫廊見到羅伊·李奇登斯坦同樣以美國漫畫為題材嘅普普插畫作品之後,就唔再做呢個題材嘅嘢。嗰陣美國正處於經濟起飛嘅階段。

1961年,佢以身邊嘅金寶湯罐頭同美元紙幣做主題畫畫。呢個就係普普藝術誕生嘅開端。

1962年開始用絲網印刷大量製作作品。佢揀嘅題材都係啲大眾化同有話題性嘅嘢。瑪麗蓮·夢露突然離世嗰陣,佢即刻攞咗電影《尼亞加拉瀑布》嘅劇照,剪出夢露上半身嘅肖像,做咗《Template:Ill2》等作品,之後仲不斷用唔同顏色大量製作。佢仲用過啲喺報紙上引起轟動嘅新聞照片,例如噴射機意外、車禍、災難等等。

工廠嘅創作活動

[編輯]
沃荷同喺工廠聚集嘅朋友們

1964年開始,佢喺紐約開咗間叫做工廠 (The Factory) 嘅工作室。工廠係一個用錫紙同銀色油漆包住嘅空間,好似工廠咁大量生產作品。佢喺度請咗啲藝術工人(art worker),製作絲網印刷、鞋、電影等作品。工廠成為咗米克·賈格爾滾石樂隊)、盧·里德(地下絲絨樂隊)、杜魯門·卡波特(作家)、伊迪·塞奇威克(模特兒)等藝術家聚集嘅地方[註 4]

1965年,佢為「地下絲絨樂隊」(The Velvet Underground;以下簡稱 V.U.)嘅處男專輯做監製(樂隊嘅詳細資料請參閱相關條目)。
沃荷聽完 V.U. 嘅演奏之後,就提出合作,仲介紹咗女演員兼模特兒嘅妮可加入。1967年3月發售嘅佢哋處男作《The Velvet Underground & Nico》(地下絲絨與妮可)就由佢負責監製同專輯封面設計。用絲網印刷畫嘅「香蕉」專輯封面好出名。雖然因為前衛音樂令專輯冇乜銷量,但係之後就被重新評價。沃荷仲用過 V.U. 嘅音樂做電影配樂。到第二張專輯製作嘅時候,佢同 V.U. 嘅關係就完結咗。佢同佢哋嘅關係喺電影《盧·里德:搖滾心》(Lou Reed: Rock and Roll Heart)有描述。沃荷死咗之後,樂隊成員里德同凱爾重組,做咗張追悼專輯《Songs For Drella》(1990年)(Drella 係吸血鬼德古拉同灰姑娘嘅合成詞,話係表達佢哋對沃荷嘅印象)。

喺藝術界之外,沃荷喺呢個時期因為講過關於名聲同名人嘅說話("15 minutes of fame")而出名。1968年,沃荷講過:「喺未來,人人都可以成為15分鐘嘅世界級名人。」[2]。1970年代末,佢講過:「60年代嘅預言終於實現咗。」但係每次都俾傳媒問呢句說話,佢覺得好煩,就將呢句改成「15分鐘內,人人都可以成為名人。 (In 15 minutes everybody will be famous.)」之後就拒絕回答呢個問題[3]

槍擊事件

[編輯]
安迪·沃荷(右)同卡特總統(左)(1977年)
安迪·沃荷喺TDK錄影帶廣告出現時嘅相同件外套(安迪·沃荷現代美術館展出,2016年,斯洛伐克)

1968年6月3號(40歲),沃荷俾激進女權主義團體S.C.U.M. /Society for Cutting Up Men英文SCUM Manifesto嘅成員瓦萊麗·索拉納斯英文Valerie Solanas開槍打傷。索拉納斯係工廠嘅常客,曾經將自己寫嘅電影劇本交俾沃荷,仲喺佢嘅電影度出現過。

開咗三槍,頭兩槍冇中,第三槍就打穿咗左肺、脾臟、胃同肝臟。佢傷得好重,但係保住咗條命。索拉納斯被捕之後接受審判,但係因為當時患有精神分裂症,被診斷為「冇明確傷人意圖」,入咗三年精神病院。索拉納斯出院之後繼續搞女權運動,但係1988年因為肺炎去世,享年52歲。呢單事件喺1995年被改編成電影《我開槍打安迪·沃荷 / I Shot Andy Warhol》。

1970年代到1980年代,佢接受社交界嘅邀請,製作咗好多肖像絲網印刷1970年,佢同披頭四一齊被《生活》雜誌評選為「1960年代最有影響力嘅人物」。1972年,配合尼克松訪華,佢製作咗毛澤東嘅肖像。同年,佢阿媽喺匹茲堡過身。佢開始喺世界各地舉辦個展。1974年(46歲),佢第一次嚟日本。

多元化活動同死亡

[編輯]

1982年1986年期間,佢以災難同神話為主題創作咗一系列作品。最後嘅作品係1986年嘅列寧肖像等。呢幅列寧肖像之後落咗喺俄羅斯出名嘅政商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手上。

1983年1984年期間,佢喺日本TDK錄影帶嘅廣告度出現。廣告標題係《而家刺激人》[註 5],佢右肩扛住一部播緊彩條影像嘅陰極射線管電視,用生硬嘅日語講:「RedGreenBlueNavy Blue……漂亮」,呢個廣告對觀眾產生咗好大嘅衝擊。仲有一個版本係以放大咗嘅彩條影像做背景,佢拎住個三角鐵,有個扮成貓嘅女人挨住佢;仲有一個版本係佢敲講「聲音、聲音、聲音、爸爸!」。

1984年,佢為車頭樂隊嘅專輯《心跳城市》入面嘅單曲「Hello Again(再見面)」拍攝音樂錄像,但係第一個版本因為內容太過激而被禁播。

1987年2月17日,佢同邁爾士·戴維斯一齊參加咗喺紐約曼哈頓「隧道」俱樂部舉行嘅佐藤孝信「地球音樂會」時裝表演,做模特兒。但係佢啱啱從意大利返嚟,身體唔舒服,呢次成為佢最後一次公開露面。

2月21日,佢喺紐約康奈爾醫療中心接受咗膽囊手術,但係第二日22號突然情況變差,因為心臟病發而死亡。享年58歲。佢一生都冇結婚。佢葬喺匹茲堡嘅聖若翰施洗者天主教公墓。

作品

[編輯]
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嘅安迪·沃荷雕像

佢用咗派對咁嘅色彩,利用絲網印刷技法,去大量生產同一個圖像,將明星形象、商品、美元符號等,呢啲喺美國社會流行嘅膚淺符號變成作品。佢嘅風格同古典藝術或者現代主義唔同,畫面表現出咗富裕嘅美國社會,係一種明確嘅波普藝術,作為商業繪畫都好受歡迎。不過,有人會覺得佢嘅作品反映咗美國嘅資本主義大眾文化入面大量消費、冇人性、平庸同空虛嘅一面。佢啲作品追求普遍性,亦同佢本身同大眾每日接觸嘅資本主義同傳媒有關,仲描繪咗意外死亡嘅形象。

當有人問佢點睇自己嘅作品時,佢話:「如果你想了解我,就只需要睇吓作品嘅表面,因為背後冇嘢。」佢徹底排除咗「藝術家內心世界」,盡量保持表面。佢毫不掩飾對名氣嘅愛,經常以明星、政治家、意外同潮流產品做畫題,因為佢認為嗰啲嘢出名,大家同佢自己都鍾意。甚至當佢自己都成咗美國有名嘅人物之後,佢都冇改變過步伐,繼續扮演著名人物,並保持不斷創作。

絲網印刷嘅作品

[編輯]

佢早期用壓克力顏料帆布上面畫畫,但係從1960年代開始,佢大量使用版畫技法絲網印刷。絲網印刷簡單嚟講同「年畫」差唔多,係一種適合量產嘅技術,甚至作者自己唔使直接參與印刷過程。佢成立咗一個工場「工廠」,像機械生產咁刷出絲網印刷作品,並僱用咗好多年輕人嚟幫手創作。佢亦會故意利用同一個版本,令印刷有少少偏差,或者令墨水流出嚟。

佢用絲網印刷製作咗以下嘅主題(一部分例子):

電影製作

[編輯]

除咗搞絲網印刷,佢喺1963年1968年之間仲拍咗超過60套電影。不過,因為佢嘅電影都係實驗性質,唔係好多係公開放映。第一套公開嘅作品係1966年嘅《Template:Ill2》。其中最出名嘅一套係《Template:Ill2》(1963年),佢係一套拍咗六個鐘頭瞓覺男人嘅電影。佢唔鍾意睇動作片,覺得佢哋嘅分別只係細微嘅,而佢自己拍嘅電影則想每一個細節都完全相同。呢啲冇變化嘅影像,可能對佢嚟講係反映咗佢想表達嘅普遍性。

之後佢繼續拍電影,甚至拍咗劇情片。以紐約有名酒店「車士打酒店」為舞台,喺唔同房間入面嘅人上演喜怒哀樂嘅場面,觀眾可以隨機睇兩個房間入面發生嘅事,用兩個屏幕隨機播放,當中仲會隨機插入妮歌嘅樣。呢套電影《車士打酒店》(1966年)喺全美公映,並且大受歡迎。其他電影仲有《帝國 (1964電影)》同《Template:Ill2》。入到1970年代之後,佢嘅電影風格轉變咗,拍咗好多恐怖片,例如由祖·達歷山卓烏度·基亞主演嘅《惡魔嘅腸臟》(1974年)同《處女之血》(1974年),以及《安迪·沃荷之壞》(1977年)等。佢亦拍咗色情片藍色電影》。

《Interview》雜誌

[編輯]

Interview》係沃荷策劃同創立嘅一份以訪問為主嘅月刊。喺1969年秋天創刊,尺寸係縱16吋、橫10.5吋嘅大封面相,封面經常會放唔同行業嘅知名人物。

品評

[編輯]

對安迪華荷嘅作品定係個人嘅評論,好壞都有。首先畀人話佢貪錢同鍾意出風頭,但同時佢名氣亦令佢成為一個美國文化象徵。另外,佢啲作品嘅評價亦好極端,例如佢成名作係一系列金寶湯圖案,成輯作品完全無任何特色,只係將一個罐頭湯正面重覆印十幾次,兼且無任何角度,而且好平面。有支持者鍾意佢夠前衛,認為佢嘅作品係反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個階段,背後意義好有深度咁話。就算係咁,亦公認係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嘅藝術家。

佢亦係一位喺早期承認自己係同性戀嘅一份子。

紀念

[編輯]
安迪·沃荷現代美術館(斯洛伐克,普雷紹夫州,梅基拉博爾采市)
安迪·沃荷父母出身地——米科娃村入口嘅標牌
安迪·沃荷美術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

安迪·沃荷過身之後嘅遺產,大部分除咗留畀家人之外,佢仲希望可以用佢嘅遺產嚟設立一個以「推動視覺藝術發展」為宗旨嘅基金會[4]。根據呢個意願,安迪·沃荷視覺藝術基金會(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喺1987年正式成立[5]。成立時,基金會攞咗沃荷作品嘅版權同商標[6]。基金會靠住沃荷作品嘅版權,聯同唔同企業合作搵資金[6],支持視覺藝術研究同畀藝術家補助[7]

1991年9月,斯洛伐克共和國文化部同安迪·沃荷基金會合作,喺佢父母嘅出身地——斯洛伐克東部普雷紹夫州梅基拉博爾采市,開設咗「安迪·沃荷現代美術館」(Múzeum moderného umenia Andyho Warhola)[8]。喺1970年代,當時仲係社會主義時期,梅基拉博爾采市一位民族工藝學校老師對沃荷嘅作品特別感興趣,佢發現咗沃荷父母係來自米科娃村,仲搵到佢哋嘅親戚。喺沃荷1987年過身之後,佢二哥約翰·沃霍拉(2010年過身)到訪米科娃村,呢件事成為咗民主化後開館嘅契機。呢間美術館設立喺舊郵局改裝嘅建築物內[8],裏面有160件沃荷嘅作品作為常設展覽,亦展出咗沃荷家庭出身嘅資料。自2001年以來,美術館由普雷紹夫州政府管理。

而喺人口只有大約150人嘅米科娃村,自從1992年開始,每年夏天都會舉辦一個以魯辛文化為主題嘅活動——「安迪·沃荷紀念米科斯基音樂節」,活動包括民族音樂同搖滾音樂表演。喺村入面出入口附近,仲有一個手繪嘅告示牌,上面畫咗安迪·沃荷嘅肖像畫,寫住「歡迎嚟到安迪·沃荷父母嘅家鄉——米科娃村」(Víta vás obec Miková, rodisko rodičov Andy Worhola),背面仲畫咗金寶湯罐頭,寫住「再見,來自安迪·沃荷父母嘅家族」(Dovidenia v rodisku rodičov Andy Worhola)。

至於安迪·沃荷自己嘅出身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嘅匹茲堡市,喺1994年5月,當地開設咗「安迪·沃荷美術館」(The Andy Warhol Museum)[9]。呢間美術館由卡內基基金會同安迪·沃荷基金會等機構合力籌建,將喺匹茲堡市北岸地區嘅一座7層高嘅工業倉庫改裝而成,仲係匹茲堡「卡內基美術館」系列其中一部分。館內收藏咗超過一萬件沃荷嘅作品,包括畫作、版畫同埋影片,係美國最大專門紀念一位藝術家嘅美術館[9]。2013年,美術館宣佈會喺2017年開設分館於紐約,但計劃最終喺2015年取消。

[編輯]
  1. 英文讀音係「安德魯」。
  2. 英文讀音係「茱莉亞」。
  3. 出世日同地點有唔同講法
  4. 呢個時期嘅Calvin Tomkins喺《紐約客》雜誌嘅文章收錄喺《The Scene:後現代藝術》(高島平吾譯,Parco出版,1989年)嘅「第1章 寒酸嘅安迪·沃荷同佢嘅朋友們」。
  5. 呢個標語係將「想像 (imagine)」同「現代人」結合起嚟,係眞木準諗嘅。

疏仕

[編輯]
  1. 布施英利 (2015)。巴黎美術館學藝術 從羅浮宮到南法光文社。頁 98。ISBN 978-4-334-03837-3
  2. 沃荷攝影展,斯德哥爾摩,1968:Kaplan, Justin,編,Bartlett's Familiar Quotations,第16版,1992(Little, Brown & Co.),第758頁:17
  3. 喺錯誤嘅地方尋找名聲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15年12月11號,.,Candace Murphy 喺《芝加哥論壇報》,2006年8月25日
  4. https://warholfoundation.org/foundation/index.html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21年10月20號,. 「FOUNDATION PAST AND PRESENT」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2021年6月15日閲覽
  5. https://warholfoundation.org/ 「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2021年6月15日閲覽
  6. 6.0 6.1 https://warholfoundation.org/licensing/index.html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21年9月28號,. 「LISESING」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2021年6月15日閲覽
  7. https://warholfoundation.org/grant/overview.html 互聯網檔案館歸檔,歸檔日期2021年10月20號,. 「OVERVIEW AND GUIDELINES」The Andy Warhol Foundation for the Visual Arts 2021年6月15日閲覽
  8. 8.0 8.1 「安迪·沃荷嘅『邊度都唔係』故鄉」クーリエ・ジャポン 2018.11.5 2021年3月5日閲覽
  9. 9.0 9.1 https://www.warhol.org/museum/ 「About the Museum」The Andy Warhol Museum 2021年6月15日閲覽

出面網頁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