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琵琶 (中國)

中國撥弦樂器

琵琶,(又稱批把)是有2000多年歷史的中国传统彈撥樂器,從東漢開始就已經出現,並且經由中國而廣泛傳播至朝鮮半島日本琉球越南等地區。

琵琶艺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崇明县南汇区浙江省平湖市
分类传统音乐
序号618
编号项目II-119
登录2008年
敦煌壁画中的琵琶
乐队图,位于榆林窟25窟。
反弹琵琶,位于莫高窟112窟。

名稱

编辑

琵琶一般分曲颈和直颈两种,目前主流的琵琶是指曲頸琵琶,两者皆适用於马背、竹蓆和木椅上使用。

其名稱來源一說為“推手為琵,引手為琶”,另一說為樂器形似“枇杷果”。

曲颈琵琶的琴身成椭圆狀的梨形,唐宋明清各個朝代的曲頸琵琶形狀均不相同,琵琶雖然外形可長可短、可肥可瘦,但在唐朝之後其內部結構就已經和今日的琵琶大同小異。

曲頸琵琶是經由絲綢之路从中亞的遊牧民族那裡传进中國的,其來源有二,一說是來源於波斯(現伊朗)的軍樂,一說是來源於印度佛教樂器,兩者均有其證據。雖然在唐朝之後中國各地就有大量的實物琵琶出土,但唐朝之前的琵琶則不盡然,“琵琶”這一詞彙在東漢、魏晉和隋朝的各種詩歌、樂譜之中均能找到,不過因為缺乏出土實物證明,所以無法判定唐朝之前的“琵琶”是否就等於今日之“曲頸琵琶”。

直颈琵琶的琴身成圆形,上接一條長直的琴頸,又称秦汉子秦琵琶,來源于秦朝所在地的甘肅省,至於它是中國本土發明的還是從中亞遊牧國家傳入的,學術界尚未有定論,目前以中國本土的理論佔優勢。

歷史

编辑
 
後涼-北涼《燕居行樂圖》
 
唐人《宮樂圖》

琵琶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南北朝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於演奏琵琶,所以後世称這種樂器為阮咸,或是秦漢琵琶。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而直項。

曲項琵琶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龟兹傳到北周[1],其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為現代琵琶的前身。當時琵琶是橫抱用撥子彈奏,馬背上彈奏,或用於伴奏或合奏[2]。當時西域音樂蔚為潮流,並用於交誼場合[3]

唐朝時期,西域琵琶樂為詩人推崇,白居易有《琵琶行》诗,元稹有《琵琶歌》;西域音樂受國家重視與鼓勵,宮廷設梨園教坊負責。西域琵琶樂師中著名的有曹剛裴神符裴興奴等。

唐太宗時,裴神符廢撥用手爪[4][5],但不成主流;當時有僧侶帶琵琶到日本,日本保留唐制至今,稱日本琵琶琵琶びわ),日本仍保存有唐時琵琶實物,如正倉院螺鈿紫檀五絃琵琶

 
韓熙載夜宴圖

宋朝以後,「夷夏之防」趨於嚴密,西域樂師及樂器不用於宮廷,琵琶技藝遂流入民間。至於在宋、元、明三代時,關於琵琶音樂發展的記載十分有限,樂譜方面更未有所發現。

明朝,琵琶形制發展成48,彈奏方式採直抱指彈。

1819年,華秋蘋等人合編的《琵琶譜》於江蘇無錫出版,是目前所發現最早印行的琵琶樂譜。此後琵琶樂譜相繼出版,重要的出版物有1895年李芳園所編的《南北派琵琶十三套大曲新譜》、1916年沈肇州所編的《瀛洲古調》、1936年徐卓所編的《瀛洲古調》、1926年沈浩初所編的《養正軒琵琶譜》、1934年何柳堂所編的《琵琶樂譜》。這些樂譜的編印者都是文人出身,亦有流傳於民間藝人之間的手抄本。

 
1870年代的演奏者。
 
衛仲樂手抱四相十三品琵琶
 
南管藝術家王心心彈奏南管琵琶

民國时期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相、品。目前的琵琶主要是6相24四品,全是半音排列,甚至發展出8相30品。

由於歷久遠,有較多古曲流傳,形成不同的表演流派。古曲按音樂類型可分為文曲、武曲,按樂曲型式可分為小曲、套曲、大曲,多為有標題的多段體,內容或寫景、敘事、寓意於景。

流派

编辑

南派

编辑

保持隋唐時期古典的形式以及演奏風格和曲目,橫抱用撥子彈,主要可見於南管北管音樂,此外傳到日本的日本琵琶也主要是這一系。(指南管琵琶)

南派琵琶分爲幾個流派:

無錫派

编辑

無錫派琵琶兼收南北兩派。清代華秋蘋(1784-1859)兄弟二人向南北兩派學習琵琶,北派琵琶王君錫爲代表,南派琵琶陳牧夫爲代表。編著了《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又稱《華秋萍琵琶譜》或《華氏譜》,襲承北派王君錫和南派陳牧夫的傳譜,採用工尺譜,是中國最早發布印行的琵琶譜。對後世研究琵琶在清代中葉至民國的發展有着巨大貢獻,也影響了其他的流派。無錫派的主要傳人有徐悦莊,徐悦莊之學生有吳畹卿。吳畹卿的學生有鄒道平樂述先唐石琴李軒臣楊蔭瀏。其他傳人還有楊廷果。楊蔭瀏傳給曹安和。曹安和是無錫派最後一代傳人。無錫華彥鈞(阿炳)和以上傳人非師承關係,但有可能受到無錫派的影響。由於無錫派琵琶傳人不多,在楊蔭瀏及曹安和之後再無傳人,雖有人演奏無錫派的曲目,但是無錫派琵琶還是在無傳人的狀態下逐漸式微。無錫派琵琶主要曲目有〈海青拿鶴〉、〈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普庵咒〉、〈月兒高〉等。

崇明派

编辑

崇明派琵琶以沈肇州爲代表。傳譜爲《瀛洲古調》。可以追溯到清代。清初琵琶分爲南北兩派。北派琵琶爲直隸派,技法主要使用上出輪。北派琵琶在通州地區聲名遠揚。而白在湄是當時通州北派琵琶的代表人物。崇明賈公逵來到通州(現在的南通地區)拜白在湄爲師,學習琵琶。賈公逵在白在湄的指點下技藝突飛猛進。據《崇明乾隆縣誌》形容賈公逵的琵琶技術爲:「其音能肖百物,或為風雨聲,人皆思挾續;為眾樂聲,八音具奏;爲鏖戰,則甲馬奔馳,金鼓戈矛齊蔚震,聞者驚詫」。而在《崇明光緒縣誌》則記載:「其音……或金鼓齊鳴、甲馬奔馳、戈矛格磔爲鏖戰聲,聽者腭眙」。[6]在崇明舊時的《崇明縣民國縣誌》(1929)上有記載:「宋珩,字楚玉,廩貢生,寄海門。通音律,善琵琶。初賈公逵得四弦指法於白在湄,傳李連城,珩從連城受轉關護索…」[7],證實了早期崇明派琵琶脫胎於白在湄的北派琵琶。清代道光咸豐年間的王東陽,繼承了崇明派古曲的基礎上,以節奏不同的變化上,譜成慢板22首,快板7首及文板5首。[6]瀛洲古調》,爲崇明派重要傳人沈肇州整理並傳譜,於1916年於江蘇省教育廳出版。裏面包涵四十五首曲子。有慢板22首,快板17首,文板5首,武板1首,爲十面埋伏

平湖派

编辑

清代的李芳園是平湖派琵琶的集大成者。平湖派琵琶和其他流派不同的是平湖派基本採用下出輪,而其他採用下出輪的流派主要祇有崇明派。

浦東派

编辑

浦東派以清代的鞠士林為源頭,鞠茂堂、陳子敬、倪清泉、沈浩初、林石城等人傳承,有《鞠士林琵琶譜》、《陳子敬琵琶譜》、《養正軒琵琶譜》等傳譜。主張武套要氣勢宏偉,文套需表情細膩,大曲有剛有柔、文武套的手法並用。[8]為現今少數演奏《海青拿天鵝》的流派。[9]

汪派(上海派)

编辑

汪派由汪昱庭所創,汪昱庭曾向平湖派的李芳園殷紀平和浦東派的陳子敬等人學習,進而自成一格。第二代傳人為李廷松,第三代傳人李光祖,第四代傳人郝貽凡。代代相傳一把清代流傳下來的張伯年琵琶。《陽春白雪》為其代表曲目,也常演奏《塞上曲》、《青莲乐府》、《月儿高》、《平沙落雁》、《陈隋》、《将军令》、《普庵咒》、《霸王卸甲》等曲。

北派

编辑

直抱、指(指甲,多用假指甲)彈。

南管琵琶

编辑

南管琵琶保留唐代時的橫抱方式,但已不用撥子,而是用指彈。

形制結構

编辑

北琵琶

编辑

現時常見的琵琶,有4根弦,名稱為子弦、中弦、老弦、纏弦。空弦定音为A-D-E-A,琴頸、琴身上共有6個相、24個品,除了最高音的1個品之外,其餘相、品均按十二平均律的半音排列。

南管琵琶

编辑

南管音樂所使用的琵琶,形制仍保留唐代琵琶的樣貌,琴身較為寬闊,面板因要配合南管較為輕柔的演奏,在製作時略為下凹,降低共鳴的音量。[來源請求]

怒族琵琶

编辑

怒族琵琶為怒族傳統音樂會使用的撥弦樂器,當地稱之為「達比亞」,琴身有橢圓形或長梯形。

演奏指法

编辑

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按弦,在一些近代作品中,在高音區域用大指按弦。向左或右推拉弦線以改變音高並製造滑音。並弦、絞弦等技法,發出特別效果。

大部份演奏者使用假指甲撥弦,一些對音色有特別要求的演奏者會使用真指甲撥弦。五個手指上皆以膠布固定假指甲在真指甲上。食指和大指以「滾指」能夠造成長音效果。而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大指五個手指「輪指」亦能夠造成長音效果。技法主要有、分、等指法,亦可以拍打琴身來得到敲擊樂的效果。

曲目

编辑

古曲

编辑

1920年代

编辑

1950年代

编辑

1960年代

编辑

1970年代

编辑

1980年代

编辑

1990年代

编辑

2000年代

编辑

2010年代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隋书·音乐志》: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间有七声
  2. ^ 《隋书·音乐志》:龟兹国……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其乐器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筚篥、毛员鼓、都昙鼓、答腊鼓、腰鼓、羯鼓、鸡娄鼓、铜拔、贝等十五
  3. ^ 顏氏家訓: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服事公卿,無不寵愛
  4. ^ 《新唐書‧禮樂志十一》:五弦,如琵琶而小,北國所出,舊以木撥彈,樂工裴神符初以手彈,太祖悅甚,後人習為搊琵琶
  5. ^ 無名氏《國史異纂》:貞觀中,彈琵琶裴洛兒,始廢撥用手爪,所謂搊琵琶也
  6. ^ 6.0 6.1 柴焘熊. 瀛洲派琵琶的奠基人贾公逵. 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 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 [2017-07-27]. 
  7. ^ 【海上记忆】这首名曲或许诞生在崇明人之手. web.shobserver.com. [2022-07-21]. 
  8. ^ 林石城. 〈浦東派琵琶初探〉. 《廣州音樂學報》. 1982, (01): 66-76. 
  9. ^ 舒銀. 〈浦東派琵琶曲《海青拿天鵝》演奏分析〉. 《樂器》. 2012, (05): 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