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苗民起义

维基媒体消歧义页
(重定向自古州苗乱

苗民起义,或稱苗乱苗变苗民叛乱苗族民变,是中国清朝大规模的苗民起事运动[參⁠ 1]。从雍正时期一直到嘉庆元年,黔、湘地区的苗族人民发动的一系列反清起义。其中大起义三次,小暴动约二三十次[參⁠ 2]

背景

编辑

清朝康乾时期统治阶级对中国各族人民[谁?]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在清朝前期,史籍记载的比较著名的起义有五六十起。苗民起义爆发于苗族聚居的贵州湖南西部。由于清朝官吏的残酷剥削,苗族人民日益贫困,不得不“将田地折算”抵债,“收获甫毕,盎无余粒,此债未清,又欠彼债,盘剥既久,田地罄尽”[參⁠ 3]。他们的土地落入清朝统治阶级手里,被迫前往高寒山区耕作,过着“柴火当棉袄,蕨根当粮食”的困苦生活。

过程

编辑

康熙时期苗民起义

编辑

康熙四十一(1702年)便有发生苗民起义,但处理事情的时任湖广总督郭琇却并未如实禀报起义人数等情况,结果最终被罢官。

雍正时期苗民起义

编辑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贵州古州九股河地区苗族农民,在苗民包利等人领导下,为反抗征粮、派夫以“苗王出世”为号召发动起义。同年六月,清廷调集两湖、两广及云贵川七省兵力数万人前去镇压,起义失败[參⁠ 2][參⁠ 4]

雍正帝下诏说到:从前经理苗疆,本为乂安民生。乃经理不善,以致逆苗肆出,勾结熟苗,抢劫居民。是以安民之心,成虐民之政。返之初心,能勿愧乎?所有贵州本年钱粮,通行蠲免。其被贼州县,蠲免三年,以示抚绥捄恤之意[參⁠ 5]

乾隆时期苗民起义

编辑

乾隆六十年(1795年),贵州省铜仁府的苗民首先发动起义,湖南西部的苗民也纷纷响应。起义者提出了“逐客民[註⁠ 1],复故地”[參⁠ 6]的口号,要求收回被霸占的土地。清政府调动大军前往镇压,起义军说:“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其来我去,其去我来”[參⁠ 7]。他们采取游击战术,利用高山峻岭的险要地势和自己擅走山路的特点,使用鸟枪、弓箭、利刃,石块屡次打败前来镇压的清军,清政府先后调动贵州、湖南等七省兵力,经过十一年,直到1806年才把苗民起义镇压下去[參⁠ 1]

咸同时期苗民起义

编辑

咸丰五年(1855年),贵州苗族人民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三月中,鎮遠府台拱廳苗族农民张秀眉领导起事,十月又有銅仁府梅濟鼎徐廷傑。咸丰七年(1858年)二月起义军控制了黔东南苗族聚居的大部分地区。但是随着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集中兵力镇压起义苗民起义,同治十一年(1873年)起事领袖先后陣亡,前後十八年的贵州苗民起义宣告失败[參⁠ 8]

评价

编辑

有說法[谁?]認爲苗民起义与白莲教大起义同时并举,遥相呼应,给予了清朝统治以有力的打击,在一定程度了也否定了康乾盛世的说法[參⁠ 1]。然而歷史學家歐陽泰(Tonio Andrade)指出1750年後至1839年可被稱為「清朝大和平時期」,儘管該段時期民變不斷,且當中有些民變規模甚大,但是也比1200年後的中國歷代朝代的戰事少[參⁠ 9]。歷史學家戴逸指出,「盛世有阴影,衰世也有希望」,盛世不是「美哉善哉,萬事大吉」。在康雍乾時期,自三藩之亂平定之後,中原地區就沒有戰爭,國內也沒有長期和大型的戰爭,社會上就沒有大規模的破壞,因此社會安定,經濟得以快速發展[參⁠ 10]

注释

编辑

    註:

  1. ^ 客民”指外来移民,尤其是清朝统治阶级和贵族地主。[來源請求]

参考文献

编辑

    參:

  1. ^ 1.0 1.1 1.2 《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三编封建社会(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趋势衰落—明、清·第三章,清朝前期的统治>》.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年: 第393页. 
  2. ^ 2.0 2.1 乾隆野史一:福康安是不是私生子?. 凤凰网. [201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3. ^ 《苗防备览·杂识》
  4. ^ 福康安:民族英雄还是乾隆私生子?. 中国经济网. [201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5. ^ 《清史稿·卷九 本纪九》
  6. ^ 魏源:《圣武记·乾隆湖贵征苗记》。
  7. ^ 《古今拾遗·第四卷》引《广东新语》
  8. ^ 苗民起义. 中国文化经典书库. [2014-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4). 
  9. ^ Miles Bryan. The Age of Gunpowder. Reed Magazine. 2016 [2018-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4). 
  10. ^ 戴逸《怎样认识“康雍乾盛世”——答周思源先生》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