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長城戰役

长城抗战

長城戰役,又稱長城大會戰中國國民政府长城抗战滿洲國政府關內作戰,是1937年7月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发前,大日本帝國控制下的傀儡政权滿洲國於1933年向关内扩张,围绕长城一线发生的數場戰役,与热河战役相连接。由于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重点仍落在“安内”与战争准备阶段,故采取了退让态度,结局以双方签订了塘沽协定暂息争端。当时中国国内抗日救亡运动涌起,紧接发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事件,以及同年的“闽变”,造成南京政府的忙乱,不过蒋中正最终在“围剿”中还是成功地将红军赶往中国西部。在中方的隐忍退让之下,直到1935年12月,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日本势力逐渐进入了华北。

長城戰役
中國抗日戰爭的一部分

日軍衝上長城防線
日期1933年1月1日-5月31日(塘沽協定簽署)
地点
结果 日滿聯軍勝利,令中國國民革命軍主力部隊轉至大後方。
参战方

 中華民國

 大日本帝国

 滿洲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張學良
馮庸
何應欽
黃杰
徐庭瑤
杜聿明
劉嘉樹
鄭洞國
邱清泉
宋哲元
張自忠
武藤信義
滿洲國 張海鵬
滿洲國 于芷山
兵力
250,000人 日军:50,000人
满洲国军:42,000人
伤亡与损失
40,000+人 7,000+人

1933年,日本熱河省地方官員表示歸附滿洲國為由,與滿洲國軍隊進軍熱河,省主席湯玉麟不戰而逃;之後日軍進攻山海關長城隘口與熱河,國民政府派遣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關麟徵黃杰劉戡在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羅文峪、界嶺口憑險固守并抵禦日軍,但最終由於軍備不良、戰力消耗殆盡、喪失戰略位置而撤退。王以哲部东北军属于参战部队。

之後中華民國成立國民政府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由熊斌徐祖詒與日本代表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停戰協定,劃定冀東二十二縣為非武裝區,軍隊不得進入,而日軍退回長城以北,但实际上日军以“监察中国军队”的名义留下驻军,为卢沟桥事变做好準備。以長城為界,滿洲國更於長城各地樹立「王道樂土大滿洲國」的界碑。

戰鬥序列

编辑

日本帝國、滿洲國

编辑

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关东军第6、第8师團、混成第14、第33旅團、骑兵第4旅和航空兵、海军各一部4万余人及滿洲國军3万多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

中華民國

编辑
 
手持大刀的國民革命軍第29軍士兵

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张学良任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一方面军总指挥,下辖第一、二、三军团(第三军团司令万福麟),共5个军1个师兵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作相,辖四、五、六、七、八军团共9个军1个师,分布在长城各口,固守御敌。

3月12日起由何应钦接替张学良指挥。

熱河戰役

编辑

日軍第8師團進攻熱河,湯玉麟徵集二百多輛汽車,裝上金銀財寶和鴉片等,運往天津租界,他的手下的幾個將領尚未交鋒就投降或逃跑,湯玉麟更是一槍不發,全面敗退,率部逃到河北承德地區的灤平,日軍僅128名騎兵占領承德。

主要戰鬥

编辑

山海關战斗

编辑

1933年1月1日,武藤为保障主力迅速攻占热河、长城,令山海关守备队和满洲国国境警察队制造榆关事件,鸣枪挑衅,反称为中国军队射击,并通牒中国守军撤出山海关,被拒绝后,日军第8师第4旅在航空兵和海军各一部支援下,于1月2日以優勢兵力及火砲向山海关中国驻军第9旅第626团進攻。日軍進攻山海關,中國守軍何柱國所部安德馨營英勇抵抗,經兩晝夜激戰,全部殉國[1]:297。该团奮勇抵抗至3日下午,奉命撤退。日軍攻破榆關[2]:26。1月4日和1月6日,日军再进攻榆关附近五里台、石河的第九旅阵地,守軍堅守。1月10日,日军攻占九门口,守军第十五旅退守石门寨。

喜峰口大捷

编辑
 
1933年长城抗战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部分将领在1942年冬的重慶補拍合影。前排左起黃杰徐庭瑶杜聿明;后排左起刘嘉树郑洞国邱清泉.

1933年3月1日,熱河省政府主席湯玉麟扣留軍用汽車偷運鴉片輸送天津,3月3日夜竟率所部滿載私物潛逃[3]:101,不戰棄守承德[1]:297。3月4日,日軍以120名騎兵先頭部隊佔領承德[1]:297。熱河各地隨之陷落[3]:101。随后日军进攻北京东北方向的长城各口。3月8日,政府通緝湯玉麟,命軍政部長何應欽駐節北平,馳調國軍北上增援[3]:101

3月6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第三十八師(師長張自忠)奉命防守东起冷口,西至马兰峪一线。由於裝備不如日軍,守軍以奇襲夜襲對付日軍。3月9日,日軍搶佔喜峰口。傍晚,奉軍長宋哲元令,第三十七师第一〇九旅旅長趙登禹率兵跑步馳援抵達戰場;考慮到日軍日間火力優勢,宋哲元派趙登禹帶隊夜襲,並將第三十八師董升堂團也交趙登禹指揮[4]。3月10日,第二十九軍趙登禹旅在喜峰口與日軍激戰[1]:297。趙登禹接命後,從董升堂團及本旅王長海團挑出500名士兵組成「大刀隊」,由他親自帶隊,於3月11日深夜只帶大刀和手榴彈分兩路踏雪夜行直插日軍軍營[4]。3月11日,当地猎户关仁景、于连贵等自愿担当嚮导,趙登禹率左翼大刀队袭日军步骑兵营地,第一一三旅旅长佟泽光率右翼大刀队袭日军炮兵阵地。3月12日凌晨,董升堂團首先到長城外小喜峰口之三家子村和前仗子村附近埋伏,當夜一支日軍騎兵部隊正在酣睡,大刀隊迅速解決日軍哨兵,衝入營房扔手榴彈,用大刀劈殺日軍[4]。王海長團也趕到狼洞子及白台子日軍炮兵陣地,大刀隊奪取日軍陣地;是次夜襲共砍死砍傷日軍逾千人,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1架,500名大刀隊員僅23人生還[4]。日軍騎兵與炮兵部隊一夜之間被全殲,打破其不可戰勝之神話,以致當時《朝日新聞》稱:「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4]國軍夜擊日軍,奪回喜峰口,东出铁门关,西过潘家口,由山間小路迂回至敌后包抄日軍,宣称殲敵數千,中国方面战后称之為喜峰口大捷

罗文峪

编辑

日军於喜峰口失利後从承德方向调集早川、濑谷义的第31、第8两个联队,并附骑兵2个团,装甲车10余辆,飞机20架,联合蒙古、朝鲜人附庸部队2个旅,总计兵力超过万余人,向长城罗文峪口进攻。3月17日至19日,第二十九軍所轄暫編第二師及第三十七师1个团、第三十八师1个团防守遵化罗文峪一带各口,由暫編第二師刘汝明师长指挥,总兵力约6,000人,在罗文峪一带的长城线上迎战。血战三日,第二十九军官兵杀敌3,000多人,伤亡1,700余人,成功擊退日军和附庸军队,守住罗文峪。日军向滦东打开缺口。4月7日起再攻喜峰口,头2天进攻均被宋部击退。4月11日喜峰口腹背受战,4月13日,第二十九军奉何应钦之命撤出喜峰口,在兴城以北滦河西岸布防。

古北口

编辑

1933年3月9日,關麟征率中央精銳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軍(軍長徐庭瑤)第二十五師到達河北密雲縣石匣鎮時,將部隊開到古北口前線。出古北口東關不遠,即與日軍的前哨發生遭遇。關麟征親率第一四九團奪取右翼有利高地,遭遇日軍潛伏的偵查部隊狙擊。雙方短兵相接,戰鬥慘烈,關麟征受傷多處,渾身是血。身旁隨從官兵10餘人全部戰死,第一四九團團長王潤波陣亡,終於將日军擊退,佔領高地。3月11日,日軍第8師團主力向右翼陣地進攻,東北軍王以哲部不支而退,制高點將軍樓失守,日軍佔領古北口關口,乘勝包圍第二十五師戴安瀾的第一四五團,關麟征負傷,由杜聿明代理師長繼續同日軍苦戰。請示徐庭瑤軍長同意後,在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門一線構築陣地。

3月12日日軍在火炮和飛機的支援下,開始進攻,第一四五團被分割成兩部分,師指揮所再次受到攻擊,第二十五師只好撤退。開戰之初,第一四五團的吳超徵副團長兼任偵查先鋒營率領一個營奉命駐守「帽兒山」高地的八個碉堡,由於聯絡中斷,沒有接到撤退命令,仍然堅守,日軍調來飛機重炮猛攻,該營在八個碉樓居高臨下依靠地勢頑死守,弹药耗尽而使用刺刀肉搏,最后全營阵亡。

南天門戰鬥

编辑

1933年3月13日,黃杰率中央精銳第十七軍第二師於密雲縣石匣鎮抗日,接替第二十五師南天門防務,守備黃土梁、南天門,八道樓子一帶陣地。3月14日第十七軍德軍裝備第八十三師(師長劉戡)投入戰鬥,4月16日後,日軍飛機10餘架即更番至南天門、石匣、密雲一帶陣地,猛烈轟炸,至21日,日軍更全面向黃土梁、南天門、八道樓子陣地攻擊,五晝夜末稍停歇,尤以左翼八道樓子一地,著彈3,000餘發,工事盡被摧毀,營長聶新、團副吳超徵陣亡,屍骨不存,化為灰燼。

4月23日,日軍3,000人在飛機的掩護下向南天門再次發起進攻,先後4次攻擊被擊退,日軍後從421.2高地迂迴到大小興開嶺進攻也未得逞。4月24日,日軍向421.2高地發起集團進攻,戰至10點左右,421.2高地失守。從4月21日到4月25日,第二師已傷亡6,000多人,不能再堅持下去,徐庭瑤調劉戡的第八十三師接防南天門,第二師撤回補整。日軍攻佔八道子樓後,將山炮運了上去,進行炮擊。日軍並在坦克的掩護下進攻,日軍攻下南天門。

從4月28日到5月上旬,第八十三師繼續在372高地、425高地、車頭峪、大小興開嶺、上堡子、筆架山、香水峪等地和日軍作戰,傷亡慘重,陣地不斷被日軍攻佔,劉戡準備自殺,被參謀長符昭騫等人攔阻。戰至5月11日,何應欽下令撤退,5月19日第十七軍撤至順義北苑,長城古北口戰役結束。

塘沽協定

编辑

1933年5月31日,中國政府被迫与关东軍簽定塘沽協定

相关作品

编辑

八道樓子電影是1970年代邵氏電影公司拍攝之經典戰爭片。開戰之初,第145團的吳超徵副團長兼任偵查先鋒營、白長興、江明坤、何鴻發、褚天成、賈福勝、潘炳林等7人奉命駐守「帽兒山」高地的營本部碉樓,由於聯絡中斷,這7人沒有接到撤退命令,仍然堅守,3月13日日軍調來飛機重炮猛攻,而七人居高臨下依靠地勢頑死守,弹药耗尽而改用刺刀肉搏,全部阵亡。日軍攻下高地後將7人合葬,立了一塊墓碑,上面寫著「支那七勇士」。這段故事後來被導演張徹改編為電影八道樓子

戰功

编辑

由於以上的戰功,第二十九軍高級軍官共11人,包括宋哲元、馮治安張自忠劉汝明及第十七軍關麟征黃杰劉戡,在1935年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武月星主編 (编). 《中國抗日戰爭史地圖集》. 北京: 中國地圖出版社. 1995. 
  2. ^ 陳布雷等編著. 《蔣介石先生年表》. 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8-06-01. 
  3. ^ 3.0 3.1 3.2 李守孔. 《中國現代史》. 台北: 三民書局. 1973. 
  4. ^ 4.0 4.1 4.2 4.3 4.4 〈喜峰口:抗日第一勝仗 500刀勇夜挫日軍 破不敗神話〉. 《明報》. 2015-08-02: 新聞專題A9版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