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預定論(Predestination)在神學中是指所有事件都由上帝意志所決定,特別是關於個人靈魂的最終命運。[1]這一教義通常涉及自由意志悖論,即上帝的全知似乎與人類的自由意志不相容。預定論經常被視為宗教決定論的一種形式。

聖米迦勒稱量靈魂》,胡安·德·拉·阿巴迪亞·埃爾·比耶霍英语Juan de la Abadía el Viejo所繪

歷史

编辑

前基督教時期

编辑

一些學者認為《以諾書》包含一種決定論的世界觀,與二元論結合。[2]禧年書》似乎將自由意志決定論相結合。便·西拉則強調自由意志,認為上帝允許人類在善與惡之間做出選擇。[3]

新約時期

编辑

學者對一世紀猶太教的預定觀點存在分歧。約瑟夫斯記載了三個主要猶太教派別對此問題的不同看法。保羅在《羅馬書》8-11章中探討了預定的問題,特別是羅馬書8:28-30節,被解釋為上帝選擇特定的人得救。[4]}}學者們對此段經文有不同的詮釋,有人認為這僅與服務有關,而非救贖[5]

教父時期

编辑

奧古斯丁在早期認為預定是基於上帝對個人功勳的預知,但後來他改變了觀點,認為信仰是上帝恩典的結果,而非人類行為的獎勵。[6]奧古斯丁的觀點引發了爭議,一些學者如艾克蘭的朱利安英语Julian of Eclanum]]]認為他主張雙重預定,即上帝選擇一些人得救,同時也選擇一些人受罰。[7]

中世紀

编辑

托馬斯·阿奎那認為上帝的預定僅基於他的善良,而非受造物的善行。他主張人類擁有自由意志,完全對自己的罪行負責。[8]奧卡姆則認為上帝的預定是基於對人類選擇的預見。[9]

宗教改革

编辑

約翰·加爾文主張雙重預定,即上帝預定某些人得救,另一些人注定受罰。他認為,儘管上帝預定了罪人的命運,但罪人的罪行是其受罰的原因,而救贖完全是上帝的恩典。此外,其他宗教改革者如茨溫利也持有雙重預定的觀點。

基督教各教派的觀點

编辑

東正教

编辑

東正教強調人類自由意志與上帝恩典的協作。神學家聖西奧凡英语Theophan the Recluse表示,人的努力與上帝的恩典需結合才能達到救贖。[10]

羅馬天主教

编辑

羅馬天主教教導預定論,但不否認自由意志。天主教教義認為,上帝在預定中包含了每個人對其恩典的自由回應。奧古斯丁的教義對天主教的預定論有深遠影響,他強調上帝的聖寵引導人們行善。[11]

新教

编辑

加爾文主義

编辑

加爾文主義主張無條件選擇和雙重預定,認為上帝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得救者和受罰者。

阿民念主義

编辑

阿民念主義認為上帝的預定是基於對人類信仰的預見,強調人的自由意志和上帝恩典的相互作用。[12]

預定論的類型

编辑
  • 有條件選擇:有條件選擇認為上帝根據預見到的信仰選擇救贖對象,強調個人的自由意志。這一觀點與無條件選擇相對立,後者認為上帝僅根據自己的目的選擇得救者。
  • 雙重預定:雙重預定主張上帝同時預定某些人得救和某些人受罰。這一觀點在宗教改革時期的加爾文主義中得到了廣泛支持。
  • 中間知識:中間知識由耶穌會神學家莫利納英语Luis de Molina提出,試圖調和上帝的主權與自由意志。中間知識認為,上帝在創世前就知道每個人會在各種情境下做出何種選擇,並根據這些預見來實現其意志。

伊斯蘭教的觀點

编辑

伊斯蘭教中,預定論也有重要地位。伊斯蘭教教義指出,真主阿拉是全知全能的,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掌控之中,是六正信之一。穆斯林相信,真主已經預定了每個人的生命、死亡以及他們的命運。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人類沒有自由意志。穆斯林學者認為,人類仍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且有能力選擇遵循或違背真主的指引。這種觀點試圖調和真主的全知和人類的自由意志。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引文

编辑
  1. ^ Predestination. The American Heritage New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teracy Third.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5 [13 June 2011] –通过Dictionary.com. 
  2. ^ Malan, J. C. Enochic (apocalyptic) and Christian perspectives on relationships: A tentative comparison of striking aspects and underlying lines of thinking revealed in 1 Enoch and the New Testament. Neotestamentica. 1983, 17: 84–96. ISSN 0254-8356. JSTOR 43047851. 
  3. ^ Sigal, Philip. The Emergence of Contemporary Judaism, Part I and II: The Foundations of Judaism from Biblical Origins to the Sixth Century A.D.. 
  4. ^ Levering 2011,第25頁.
  5. ^ Levering 2011,第33頁.
  6. ^ Levering 2011,第44頁.
  7. ^ Chadwick 1993,第232頁.
  8. ^ Levering 2011,第70頁.
  9. ^ Levering 2011,第88頁.
  10. ^ St. Theophan the Recluse, An Explanation of Certain Texts of Holy Scripture, as quoted in Johanna Manley's The Bible and the Holy Fathers for Orthodox: Daily Scripture Readings and Commentary for Orthodox Christians, p. 609.
  11. ^ Augustine of Hippo. In What Respects Predestination and Grace Differ.. Anti Pelagian Writings. [23 March 2013]. 
  12. ^ Stanglin & McCall 2012,第190頁.

來源

编辑

Wiley, H. Orton. Christian theology (3 volumes). Kansas City, MO: Beacon Hill Press. 1940 (英语). 

延伸閱讀

编辑
  • Leif Dixon, Practical Predestinarians in England, c. 1590–1640; Farnham, Ashgate, 2013, ISBN 978-1409463863. Book review at Practical Predestinarians in England, c. 1590–1640 | Reviews in History
  • Akin, James. The Salvation Controversy. San Diego, Calif.: Catholic Answers, 2001. Vid. pp. 77, 83–87, explaining the resemblances of this Catholic dogma with, and the divergences from, the teaching of Calvin and Luther on this matter. ISBN 1888992182
  • Garrigou-Lagrange, Réginald. Predestination. Rockford, Ill.: TAN Books, 1998, cop. 1939. N.B.: Trans. of the author's La Prédestination des saints et la grâce; reprint of the 1939 ed. of the trans. published by G. Herder Book Co., Saint Louis, Mo. ISBN 0895556340
  • Park, Jae-Eun. John Knox's Doctrine of Predestination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for His Ecclesiology. Puritan Reformed Journal. July 2013, 5 (2): 65–90. 
  • John Plaifere (d.1632) on Conditional Predestination: A Well-mixed Version of scientia media and Resistible Grace." Reformation & Renaissance Review, 18.2 (2016): 155–17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