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跳转到内容

陳水扁政府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陈水扁政府
陳水扁政府

中華民國第10-11任總統
陳水扁總統
陳水扁總統玉照
建立日期2000年5月20日 (2000-05-20)
解散日期2008年5月20日 (2008-05-20)
组织与人物
国家领袖總統
国家元首陳水扁
副国家元首呂秀蓮
政府首脑
列表
成員政黨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政黨領袖
列表
议会地位少數黨
反对党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親民黨 親民黨
反对党领袖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
連戰
馬英九

吳伯雄
親民黨 親民黨
宋楚瑜
历史
选举
议会任期
列表
    • 第4屆
      1999年2月1日-2002年1月31日
    • 第5屆
      2002年2月1日-2005年1月31日
    • 第6屆
      2005年2月1日-2008年年1月31日
    • 第7屆
      2008年2月1日-2012年1月31日
前任李登輝政府
继任馬英九政府

陳水扁政府(通稱扁政府)是指2000年5月20日至2008年5月20日,陳水扁擔任第10任與第11任中華民國總統期間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陳水扁政府是行憲後首個非由中國國民黨領導的政府。陳水扁與呂秀蓮2000年總統選舉中以39%得票率勝出,實現中華民國歷史上首次政黨輪替2004年總統選舉,陳呂二人再度以0.2%的極些微得票率差距贏得連任。

陳水扁政府時期經歷6個內閣,分別為唐飛內閣第一次張俊雄內閣游錫堃內閣謝長廷內閣第一次蘇貞昌內閣第二次張俊雄內閣,共五位六任。其中,首任閣揆唐飛為中國國民黨籍,但總統府方面並未與在野黨協商組閣,而是逕自徵詢並任命之;國民黨方面則是將唐飛予以停權處分,並聲明其內閣施政與該黨無關。

民主進步黨第五屆立法院第六屆立法院雖為第一大黨,但席次並未過半[註 1];在野泛藍陣營的中國國民黨親民黨則共組「國親聯盟」與之抗衡,使得陳水扁政府8年執政期間成為「少數派政府[註 2],政策經常受到在野陣營的反對與阻撓,因而陷入嚴重的內耗。

政府人事

[编辑]

副總統

[编辑]
次序 肖像 姓名 任職期間 政黨
到任時間 卸任時間
1 呂秀蓮 2000年5月20日 2008年5月20日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內閣

[编辑]
內閣
次序
閣揆肖像 閣揆姓名 存續期間 所屬政黨
到任時間 卸任時間 任期時間
1 唐飛 2000年5月20日 2000年10月6日 139天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註 3]
2 張俊雄 2000年10月6日 2002年2月1日 1年118天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3 游錫堃 2002年2月1日 2005年2月1日 3年0天
4 謝長廷 2005年2月1日 2006年1月25日 358天
5 蘇貞昌 2006年1月25日 2007年5月21日 1年116天
6 張俊雄
(二次)
2007年5月21日 2008年5月20日 365天

交接前總統直屬單位

[编辑]
職銜 姓名 所屬政黨
總統府秘書長 陳唐山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總統府副秘書長 特任 陳其邁
政務 林佳龍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 李南陽
國家安全會議 代理秘書長 陳忠信 民主進步黨 民主進步黨
副秘書長 林錦昌
國史館館長 張炎憲 無黨籍

內政

[编辑]

人權政策

[编辑]

為彰顯新政府重視人权議題,總統陳水扁甫上任即成立「總統府人權諮詢小組」,2004年擴編為「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由副總統呂秀蓮擔任主任委員,著重於「人權入憲」與「人權修法」之研議。

2002年,總統府南海學園成立「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提出設立人權紀念館的構想[1];然而《國家人權紀念館組織法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後,卻遭在野的泛藍勢力阻擋而決議不通過,原先的常設展覽館計畫也被迫取消。

婦女政策

[编辑]

有別於過去中國國民黨執政時期的保守主义,扁政府從選前就大力提倡性別平等,除提名女性副總統候選人外,上任後女性閣員人數也佔全體內閣的四分之一以上[2]。2001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兩性工作平等法》,首度將禁止職場性別歧視寫入法規,同時確立職場性骚扰的救濟機制;2004年也在葉永鋕事件的背景下通過《性別平等教育法》立法,在國中小課程中納入性別平等教育,倡導尊重個人性別氣質性傾向,並打破過去的性別刻板印象。此外,為補足上開兩部法規的漏洞,2005年再通過《性騷擾防治法》,臺鐵臺北捷運也分別增設女性專用車廂或夜間婦女等候區,保障女性在職場、校園場域以外的安全。

2007年,總統陳水扁簽署《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外交部委託友邦諾魯联合国代表團將批准書轉交給联合国秘书处存放,但遭時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援引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退回。

民族政策

[编辑]

為落實多元族群共榮的理念,扁政府於2001年設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3],針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復興做系統性規劃,並透過推行客語能力認證、成立客家電視台等政策支持其發展。同時在原住民族文化保存方面,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也於2005年起開播原住民族電視台頻道,並設立「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發展媒體廣播事業。除此之外,原民會也於2001年~2008年間陸續承認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尊重不同族群文化的認同。

憲法增修

[编辑]

2005年,扁政府為回應立委席次減半運動,執政的民主進步黨與當時最大在野黨中國國民黨罕見形成共識,聯手通過第七次修憲,同時也是中華民國歷史至目前為止最後一次修憲。其內容重點如下:

此次的修憲內容大幅壓縮了小黨的生存空間,並遭遇親民黨台灣團結聯盟等其他在野黨的反對,但在國、民兩黨的席次優勢下仍然全數過關[4];從此台灣的政治生態逐漸傾向兩黨制發展。

轉型正義

[编辑]

不當黨產

[编辑]

扁政府就任後開始清查中國國民黨過往累積的不當黨產,並由中央政府部會提告追討。2004年,財政部成立「國家資產經營管理委員會黨產處理專案小組」,負責處理不當黨產事宜;同年底,執政黨試圖在立法院通過《政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草案,但遭在野的國親聯盟封殺。在沒有設立專法的情況下,多數案件在進入司法訴訟後,因欠缺法律上的追討依據而遭敗訴判決,因此實際執行成效並不佳。

人權教育

[编辑]

2002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將過去白色恐怖時期兩處關押政治犯的處所「景美看守所」與「綠島感訓監獄」登錄為歷史建築,並於數年後落成「臺灣景美人權園區」與「綠島人權紀念園區」,將內部整理改建為展覽空間,向民眾展示過去威權統治時期打壓人權的統治手段,並與教育機構合作進行人權教育。

空間解嚴

[编辑]

陳水扁入主總統府後延續其在臺北市市長任內的一系列「空間解嚴」措施,破除過去統治機關森嚴、不可侵犯的形象,同時抹除獨裁者个人崇拜象徵,包括擴大開放民眾參觀總統府、並將其名稱從「介壽館」正名回「總統府」、中正紀念堂更名為「國立臺灣民主紀念館[註 4]國家兩廳院前的空間命名為「民主大道」和「自由廣場」並更換牌樓題字[註 5],以及中正國際機場更名為「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等等。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自此之後也逐漸轉變為臺灣各種社會運動的聚集之處,包括同志大遊行反核大遊行等等,而不再只是衝撞威權的集體記憶[5]

通訊傳播

[编辑]

廣電三法

[编辑]

2003年6月,兼任民主進步黨主席的總統陳水扁在中常會[註 6]上宣示「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決議,要求黨職人員退出媒體經營;在此之前立法院也通過了《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將華視公共化、台視民營化。而後,行政院新聞局提出「廣電三法整併」的目標,獲得在野黨的響應。年底,立院通過《廣電三法》的修正,並未如原先計畫將三部法律整合,但納入了「黨政軍條款」,限期政府部門與政黨退出廣播、電視經營,也限制公職人員和政黨要員擔任廣電媒體董監事職務。

媒體監管

[编辑]

初步完成媒體改革後,朝野對設立通訊傳播監管機構達成共識,兩大黨均同意將其定調為獨立機關,但針對其內部成員的產生方式卻產生了相當大的歧異。在野的國親聯盟主張,委員比例應按照國會席次占比分配,而行政院則認為此舉將喪失獨立意義[6]。在國親聯盟的人數優勢下,立法院於2005年三讀通過《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組織法》,行政院被迫設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簡稱NCC),但也不甘示弱,隨即聲請司法院大法官釋憲並拒絕任命NCC委員。最終,大法官公布釋字第613號解釋,宣告《通傳會組織法》部分違憲;立法院遂著手修正,將NCC委員提名權歸還行政院院長,同時保留立院的人事同意權。

NCC成立後,其職權包括定期檢視與評估有线电视業者的經營狀況是否符合法律規範與新闻伦理,以發換營業執照;以及有線電視頻道申請案、媒體事業併購案之核准等業務,對通訊傳播產業進行監管。

去中國化政策

[编辑]

扁政府為了兌現對於支持者的承諾,於2007年時發起了一系列「台灣正名運動」措施,試圖降低中華民國本位思想對於臺灣造成的影響。其內容包括將中華郵政更名為「臺灣郵政」[註 7]、中國石油更名為「台灣中油」以及中國造船公司更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等等。除此之外,2003年時為了避免台灣人旅外時被誤認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外交部宣布更改中華民國護照樣式,在封面頁加註「TAIWAN」的字樣以資識別,該版本並被持續沿用至2020年為止。

經濟

[编辑]

經濟概況

[编辑]

臺灣的人均所得在扁政府執政期間逐年增長,但相較於李登輝政府時期,其成長幅度則略為趨緩。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統計,2000年扁政府上任第一年臺灣的人均GDP為14,844美元,至2008年其卸任時則為18,054美元。

南進政策

[编辑]

扁政府上任初期延續前朝的南向政策,除繼續鼓勵台商投資东南亚國家之外,另外針對農漁業技術、醫療衛生、教育、科技與基礎建設方面給與援助,並鎖定越南泰国菲律宾缅甸印尼马来西亚為主要合作對象;同時國合會也大量招募志工前往海外服務,另闢民間外交的互動模式。南進政策在移工方面也取得成效,2002年簽署《臺泰勞工直接聘僱協定》全面開放泰勞來台,以及2004年時與印尼簽署《勞工備忘錄》解凍印勞輸入,藉此補足產業結構升級後的勞力市場缺口。[7]

高鐵建設

[编辑]

高鐵工程於2000年動工,歷經6年的建設,中間曾一度延緩通車,終於在2007年1月5日正式營運,共設有台北板橋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左營8站,從此改變了台灣往返南北的運輸型態,更形成了「北高一日生活圈」;而曾經盛極一時的「台北-高雄航線」更因高鐵通車而運量一落千丈,並最終於2012年走入歷史。

新十大建設

[编辑]

行政院在2003年公佈「新十大建設」的國家整體建設計畫,預計耗費5年時間、投入約5千億元新臺幣擴大公共建設,內容包括國際藝術及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港洲際貨櫃中心第三波高速公路平地水庫海淡廠臺鐵捷運化等工程以及M台灣計畫等軟、硬體設施的完善。計畫預算於2005年經立法院審議通過,截至2008年5月其卸任為止,執行完畢的項目有國道5號北宜段(雪山隧道)、國道6號霧峰-埔里段、台江大道臺北捷運南港線小南門線小碧潭支線板橋線土城線高雄捷運紅線金門馬祖西莒海水淡化廠,以及鋪設寬頻網路管線、補助中低收入戶裝設衛星接收器等;其任內開始動工、至卸任後始完工的項目則有故宮南院高雄捷運橘線臺鐵沙崙支線內灣支線汐止七堵高架化專案;至於台中大都會歌劇院、台中古根漢美術館和台灣博覽會則是取消或改由地方政府辦理。

中部科學園區

[编辑]

新竹科學園區之後,行政院於2002年再核定設立中部科學園區,協助友達光電等科技大廠擴建廠房,並在動工一年後正式營運。高效率的建設速度使得臺中園區的第二期開發案也緊接著於2005年開始營運,並吸引半導體、精密機械等產業進駐,行政院乃於2007年設立中科管理局專責管理,同時陸續核定虎尾園區、后里園區等開發計畫。

能源

[编辑]

核四停工

[编辑]

「反對核能」是民主進步黨選前的政見,競選期間陳水扁陣營也主張一但當選將停建核四廠。然而陳水扁就任總統後,首任閣揆唐飛卻堅持核四應該續建,其立場與總統府經濟部間出現矛盾,最終唐飛以健康因素為由請辭[8]。繼任的閣揆張俊雄上任後不久即宣布核四停工,引發在野的泛藍陣營強烈不滿,行政院遂聲請釋憲,司法院大法官則做出釋字第520號解釋,認為在國家重大政策上,行政院有義務遵從立法院之決議。釋憲結果出爐後,中國國民黨新黨籍立法委員立刻提案要求核四復工,並以135:70的票數通過作成決議,迫使行政院續建核四。2001年2月,行政院正式宣佈核四復工。[9]

外交

[编辑]

外交方針

[编辑]

務實外交延續

[编辑]

扁政府上任初期曾採取李登輝政府時期的務實外交路線,即不追求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以發展雙邊實質往來為原則,被認為是務實外交的延續。2003年,為進一步拓展與欧洲共同体(即歐盟的前身)間的經貿交流,在多方斡旋下歐洲經貿辦事處於3月正式在臺北揭牌開館;同年8月,臺灣駐斯洛伐克代表處也在布拉迪斯拉发開設。

過境外交

[编辑]

李登輝任內開創了「過境外交」的先例後,繼任的扁政府亦蕭規曹隨;但與前朝相異者,扁時代多為「突襲式」的過境,不僅行程變數相當大,也顯現出與當地政府的事前溝通並不順暢。雖然表面上看似有所突破,但其實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提供過境的國家事後往往遭到北京當局的外交報復,反而無法進一步發展關係;同時也在世界各地開起外交戰場,因此被謔稱是「烽火外交」。

2006年5月,總統陳水扁啟動興揚專案出訪友邦巴拉圭哥斯达黎加多明尼加,在前往巴拉圭的途中臨時決定不按原訂計劃過境美国阿拉斯加州首府安克拉治,之後專機無預警降落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印尼巴丹島利比亚等非邦交國,以加油或是過境為由停留。府方基於保密理由,未事先公布降落地點,因此有整整37小時機上隨團記者對於航程完全處於不知情的狀態,中間還一度因為行程曝光而臨時遭黎巴嫩政府拒絕降落,被戲稱為「世紀迷航」[10][11][12]

競逐邦交

[编辑]

陳水扁在任內與中华人民共和国展開邦交國爭奪戰,前後先後共有馬其頓利比里亚多米尼克格林纳达塞内加尔乍得哥斯达黎加马拉维等8國與台斷交轉而承認北京;同時也與基里巴斯圣卢西亚建立或恢復邦交關係。其中,諾魯在其任內先斷交後復交,瓦努阿图則是建交後短短7天內就斷交。政府為了穩住邦交,曾宣布投入75億元新臺幣的「榮邦專案」計劃以鞏固邦交[13],但實施成效不佳,後續甚至爆出巴紐外交公款侵吞案等貪瀆案件,因此被在野黨譏為「凱子外交」。

雙邊關係

[编辑]

臺灣-美國關係

[编辑]

陳水扁上任之初適逢柯林頓總統當政的最後一年,華府對毫無執政經驗的民進黨頗有疑慮,總統陳水扁也試圖透過「四不一沒有」的宣示以搏取美方信任。柯林頓下台後,共和黨小布希成為新一任的美国总统,其採取共和黨一貫的友台路線,2003年陳水扁過境纽约時甚至給予高度禮遇,准許其出席「二〇〇三人權獎」受獎典禮並公開發表演說,之後也在巴拿马與時任國務卿科林·鮑爾會晤寒暄[14][15]

不過,當兩岸關係陸續因一邊一國、《反分裂法》等事件陷入對抗後,華府數次介入調停;同時因911事件以來美国的外交重心轉移至中东地區,布希總統無意分散注意力在东亚事務上,對於扁政府愈發激進的兩岸政策漸感不滿,甚至一度傳出布希將陳水扁稱作是「麻煩製造者」[16]。2006年初,陳水扁釋出考慮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消息[17]白宮即指派國安會資深官員抵台進行溝通,卻在陳水扁的堅持下無功而返[18],導致台美雙方陷入各說各話的僵局[19]

2007年陳水扁任內最後一次出訪,美方僅允許其過境阿拉斯加州;陳水扁對為抗議禮遇規格過低,刻意仿效前總統李登輝拒絕下機,並脫去西裝與領帶見客[20]。然而此舉並未如同1996年般引起國會關注,亦未在華府激起任何支持台灣的聲浪。其後民進黨推動入聯公投,時任國務卿康朵麗莎·萊斯更是嚴詞批評此舉為「挑釁的政策」[21],導致台美關係每況愈下。

臺灣-日本關係

[编辑]

扁政府就任第一年為森喜朗擔任日本首相,森氏本身與前總統李登輝及總統陳水扁皆有私交,其執政期間雖然只有短短一年,仍曾力排外務省官僚系統的反對聲音,堅持同意發放李登輝的訪日签证[22];森氏本人也曾在卸任後多次訪問台灣。森氏辭職後,接任的小泉纯一郎亦採取對台友好的路線,2004年日本首度投票支持台灣成為世界卫生大会觀察員國,2005年更在北京的反對之下對臺灣開放觀光免簽證優惠,並首次將台海議題納入「美日安全諮商會議」的共同戰略之中[23]

2006年小泉的總裁任期屆滿,其欽點的接班人、時任官房長官安倍晋三接替了首相大位。安倍內閣大抵延續小泉時代的外交政策,雖未直接調整對台作為,但在「美日同盟」的架構下仍然相當重視台海安全。然而受到醜聞弊案的影響,安倍執政僅短短一年即提前辭職;新首相福田康夫向來被視為對華立場友善的鴿派福田內閣在外交上戮力發展對中關係的同時,也力求日、台、中三方維持現有的穩定局面;對於民進黨推動的入聯公投,福田則公開表達不支持的立場[24]

臺灣-俄羅斯關係

[编辑]

陳水扁在臺北市長任內曾經出訪俄罗斯,與時任圣彼得堡第一副市長、後來的俄罗斯总统普丁會晤,因此牽起了與俄國間的聯絡管道。出任總統後,扁政府利用這條人脈與俄方搭上線,初期台俄關係發展相當密切,雙方於2001年宣布海參崴臺北直航,時任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更藉此順道訪俄,成為苏联解体以來最高層級的出訪官員[25];隔年兩國再開通莫斯科-臺北包機直航,年底於海參崴舉行的第三屆APEC投資會議臺灣也首度派出部長級訪團,與俄方就融資肥料石油採購達成具體協議。駐俄代表處亦於此際增設「科技組」,並由總統府方面主導成立「台俄交流協會」[26],企圖響應普丁的「新東方政策」以進一步擴大雙邊在科技、經貿方面的交流。不過,對莫斯科當局而言北京的戰略利益遠大於臺北,故在中國政府的施壓下,台俄發展仍相當侷限。

臺灣-新加坡關係

[编辑]

2004年7月,即將接任內閣總理新加坡副總理李显龙以「渡假」名義訪問台灣[27][28],台星關係前景一度被樂觀看待。然而事隔數月,時任新加坡外交部长杨荣文联合国大会上發言聲稱「臺灣一些團體試圖讓臺灣走向『獨立』是危險之極的舉動」,引發台星之間的外交風波,陳水扁政府對該發言極度不滿,時任外交部長陳唐山甚至公開批評新加坡「只是一個鼻屎大的國家」[29][30]

臺灣-利比亞關係

[编辑]

中華民國利比亚在斷交後的關係時好時壞,不過長期主政的利比亞領導人格達費在扁政府當政期間對台十分友善,2006年曾派遣次子賽義夫擔任特使訪問台灣,獲總統陳水扁公開接見;同年陳水扁的「世紀迷航」之旅亦曾降落於利比亞,獲得格達費高規格接待並在官邸秘密進行元首會談[31]。格達費政府也宣布給予台灣免签证優惠,並於2008年准許「臺灣駐利比亞商務代表處」在首都的黎波里開設,是當時少數以「臺灣」為名掛牌成立的外館。[32]

臺灣-蒙古關係

[编辑]

過去國民黨政權長期不承認蒙古国,並堅持其為中華民國領土的一部分;民進黨在對蒙立場則支持給予外交承认,陳水扁亦曾於臺北市長任內與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締結姊妹市,中央執政後更將蒙古剔除於「大陸地區」的範圍,外交部並於2002年再次宣布承認蒙古國的獨立地位。扁政府對蒙釋出善意後,蒙古方面也給予積極回應,兩國遂分別於對方首都設立實質大使館,同時駐烏蘭巴托臺北貿易經濟代表處也直接隸屬外交部管轄,而非大陸委員會蒙藏委員會

國際參與

[编辑]

在歷經十年的談判與外交折衝後,2001年中華民國終於完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程序,總統陳水扁於年底簽署批准書後,2002年1月1日正式以「臺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的名義成為WTO會員國。[33]

兩岸

[编辑]

四不一沒有(2000-2001)

[编辑]

2000年首次執政的民進黨政府為安撫內部的軍方勢力,同時化解華府與北京方面的疑慮,總統陳水扁在就職典禮上發表「四不一沒有」的演說[34][35],宣稱在中共無意對台動武的前提下,保證「宣佈獨立、更改國號、推動兩國論入憲、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以及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但出於對《台獨黨綱》的不信任,北京當局並未接下陳水扁拋出的橄欖枝,國臺辦批評其在「一个中国」的立場上迴避,缺乏和解誠意。

初始扁政府仍持續釋出善意,由時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擔任召集人籌組「跨黨派小組」,成員涵括了中國國民黨新黨等反對黨代表及學界、企業界代表與社會公正人士[36],試圖凝聚共識以謀求兩岸和諧。當時主導對台事務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钱其琛一度鬆口,不再堅持「一個中國」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7];而陳水扁也在2001年出訪危地马拉時再次提出「新五不政策」,試圖營造兩岸和解共榮的氛圍。

一邊一國論(2002-2004)

[编辑]

然而兩岸間的相互諒解僅僅是曇花一現。2001年美国总统小布希上任後,華府一改先前民主黨政府將中國定調為「戰略夥伴」的立場,改以「戰略競爭者」視之並採取友台態度,加之此時的中共正處於領導人換屆之際,新任總書記胡锦涛為安撫內部的鷹派勢力,在兩岸問題上選擇無視扁政府的善意,並升高對台的外交打壓[37];2003年SRAS疫情爆發後,中國甚至阻止WHO援助台灣,時任中國駐日内瓦辦事處代表沙祖康一句「誰理你們」也激起台灣輿論憤慨[38]。陳水扁對此極為不滿,2002年時無預警拋出「一邊一國」的論述;雖然陸委會事後緊急澄清並非「兩國論[39],但扁政府的兩岸政策方向已見轉變。

一邊一國論使得兩岸關係急轉直下,開啟了持續數年的對抗情勢;而在野的泛藍陣營亦因之退出跨黨派合作,導致扁政府不斷修正調整兩岸政策,逐步邁向全面對抗的基調。2004年,陳水扁首度動用《公民投票法》中的「防禦性公投」條款[註 8],發起「對等談判」與「強化國防」兩項公民投票提案[40];同年國慶談話中更是提出了「中華民國是臺灣」的論述[41],並開始在政府部門網站上使用「中華民國(臺灣)」的名稱。

廢國統綱領(2005-2008)

[编辑]

扁政府的一連串作為遭北京當局認定逾越紅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於2005年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企圖以武力震懾。此時扁政府已無意與對岸進行和解對話,同時也因國際社會普遍均對《反分裂法》持負面態度[42],使扁政府更加無意退讓。2006年,總統陳水扁釋出有意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的消息[17],一舉打破其上任之初的「四不一沒有」承諾,致使兩岸陷入劍拔弩張的氛圍;最終在華府的壓力之下,陳水扁宣布「終止國統會運作,並終止適用《國統綱領》[43]。隔年,陳水扁再向時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致函,要求以「臺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联合国;執政的民主進步黨並發起入聯公投,遭致中國國臺辦批評稱是「變相的台獨公投」[44],也引來美国等其他國家的反對[45]

李登輝時代相比,扁政府時期的兩岸關係很大程度受到美国的政策影響,華府介入調停的次數也大幅增加,主要仍是出於兩岸間的互不信任,無法如同前朝以派遣密使的方式進行溝通,主動掌握情勢走向。同時,在野的中國國民黨也一反過往堅持的反共立場,在時任黨主席連戰展開「和平之旅」的訪中行程後[46],自此改以「和平交流」作為兩岸政策的基調,大幅改善與中国共产党之間的敵對關係。

經貿政策

[编辑]

小三通

[编辑]

扁政府執政初期採取「新中間路線」的對中政策,試圖擴大人員往來與通商規模以進行政治和解,行政院於2000年通過《試辦金門馬祖澎湖與大陸地區通航實施辦法》,兩岸達成共識先後開放「金門廈門」與「金門-泉州」、「馬祖福州」等定點客運航班。另外為配合西進政策的實施,同時扁政府仍盼透過經貿往來化解當時因《反分裂法》而高度緊張的政治僵局,兩岸於2005年首次達成共識,開放臺商及其眷屬的包機直航[47]

西進政策

[编辑]

有別於前朝相對保守的「戒急用忍」立場,民進黨早在20世紀末期透過黨內辯論,定調對於兩岸經貿採取「強本西進」的主張[48];加上甫執政的陳水扁有意推動與對岸的政治和解,因此有相當一段時間扁政府積極鼓勵臺商搭上投資中国大陆的西進熱潮,並喊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口號,獲得極大成效。後期兩岸關係陷入緊張,扁政府改打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政策,認為不應將籌碼全押在中國市場,希望台商分散投資以降低風險,但不會縮緊現有政策[49][50]

國防

[编辑]

裁軍計畫

[编辑]

國防二法

[编辑]

過去中華民國國軍採行的軍政軍令英语Military order (instruction)二元化制度,導致實際兵權掌握在參謀總長手中、國防部長僅有行政權的「雙頭馬車」局面;2002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防法》與《國防部組織法》(合稱「國防二法」)後,兵權回歸國防部長,軍管區司令部並改制為國防部後備司令部,從此「軍政軍令一元化」,以落實軍隊國家化的改革。[51][52]

美國軍售

[编辑]

小布希總統任內美国售台軍事武器次數多達15次[註 9],顯示出華府雖然未將重心擺在亚洲事務上,但仍然相當注重兩岸間的軍力平衡;其軍售項目包括紀德級驅逐艦柴電潛艦P-3獵戶座反潛偵察機MK48型魚雷AH-64阿帕契直升機以及AAV-7A1兩棲突擊車等多項防禦性武器。惟由於朝小野大的緣故,在野的國親聯盟多次杯葛軍購預算,華府為了避免因預算案未通過對美方造成的信賴利益損害,因而改變軍售流程,在立法院通過預算後才願意公布軍售項目[53]

財政

[编辑]

金融改革

[编辑]

1990年代以來因大幅鬆綁金融市場而迅速資本化,卻也因監管制度未能即時跟上,而衍生嚴重的呆帳掏空弊案等問題。扁政府上任之後,於兩個任期內分次啟動階段性的金融改革方案,稱為「一次金改」與「二次金改」,其主要措施如下:

教育

[编辑]

教育改革

[编辑]

九年一貫

[编辑]

扁政府上任後延續前朝的教育改革,2001年起開始實施九年一貫教育,中小學導入鄉土教育、健康教育家政童軍、藝術、資訊等彈性領域課程,試圖扭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同時,教育部也針對高中課綱進行大幅修正,2003年頒布、2006年實施的《95暫綱》中,歷史科部分將臺灣史獨立成冊,脫離中國史的範圍;地理科部分亦將台灣地理中国地理分離,教科書上的中國地圖也不再是早期中華民國政府宣稱的「秋海棠」,改以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實際控制範圍為標記;而過往的「三民主義」則與公民、現代社會等科目整合併入新設的「公民與社會」(簡稱公民科)之中,並重新編授民主政治法律经济学公民教育。至於教科書用詞方面,則以「中國」取代「本國」、「大陸」與「中共」等語彙[54]。2008年教育部進一步修改未完成的內容,再公布完整的《98課綱》。

多元入學

[编辑]

為改善過去競爭過於激烈導致的各種升學壓力問題,扁政府延續前朝的規劃方案,於2001年起以「大學學科能力測驗」(簡稱學測)與「大學入學指定科目考試」(簡稱指考)取代過往的大學聯考,其中學測與聯考時代最大的差異在於不再以答題分數作為成績,而係將全體考生區分為15個級距,同時將應試科目縮編至國文、英文、數學、自然和社會5科,考生最終將以各科級分加總做為總成績,避免以往「差0.1分」的情形。而在指考部分,雖仍維持以答題分數計分,但各系所則依其所需採計特定科目,考生可以自由選考。

另外,高中職升學方面也一併廢除高中聯考而以「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簡稱基測)取而代之,並同樣將科目刪減至國英數自社五科,同時也新增多元入學方案,考生得以在校成績以外其他領域的傑出成果作為入學申請依據;至於技職教育升學部分,則另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簡稱統測)作為升學考試。

國防教育

[编辑]

1998年司法院大法官公佈釋字第450號解釋宣告《大學法》規定強制教授军训課程侵犯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已屬違憲;之後立法院通過修法,教育部宣布全國大專院校與高中職自2003年起廢除軍訓教育,改由選修性質的「國防安全通識」取代[55],內容並不再倡導愛國主義,改教授軍事知識為主。2005年通過《全民國防教育法》後,再進一步改為「全民國防課程」,由校內的軍訓教官任教,並於2007年起恢復高中職的「軍訓打靶」,所有學生不分性別都應至軍事基地接受實彈射擊的軍事訓練[56]

施政爭議

[编辑]

八掌溪事件

[编辑]

2000年7月,4名工人因溪水上漲而受困於嘉義縣八掌溪河床上,在向外求援後,政府各機關卻互相推諉責任,導致受困工人在媒體連線直播中,被全國民眾目睹遭溪水沖走,最終溺水身亡[57]。時任行政院副院長游錫堃為此事負起政治責任,請辭下台。

和平醫院封院

[编辑]

2003年SARS疫情在台灣爆發,高致死率引發社會恐慌;由於台灣過去未曾有面臨的大流行病防疫經驗,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皆不知道該如何應對。當時爆發院內感染的和平醫院臺北市政府行政院衛生署在未進行分艙分流的措施下,直接宣布「封院」只進不出,許多看診病患因此被困在醫院無法離開,造成院內交叉感染,有如煉蠱;院內醫護人員也因缺乏防護裝備與事前準備,形同被關在院內自生自滅,使得許多護理人員精神瀕臨崩潰。

封院事件最終造成數名護理師與病患感染犧牲,而當時主責的臺北市長馬英九北市衛生局局長邱淑媞和衛生署長涂醒哲卻相互推諉責任,不願承認應為此事件負責。

319槍擊案

[编辑]

2004年3月19日,第11任總統、副總統選舉投票前一日,力求連任的總統陳水扁與副總統呂秀蓮車隊在臺南市掃街拜票時遭到槍擊,子彈擦過呂秀蓮的膝蓋、並擊中陳水扁腹部。事發後,扁呂二人被緊急送往奇美醫院救治,所幸無大礙。由於選前雙方民調陷入膠著,為了避免爭議,中央選舉委員會接受在野黨候選人連宋陣營的訴求,選舉如期舉行;而兇手陳義雄卻在案發10日後被發現於海邊溺斃身亡。[58][59][60]

開票後,雙方陣營一直保持極小的差距,最終陳呂陣營以千分之2、僅2萬餘票的差距成功連任。由於選前多數民調普遍顯示連宋二人些微勝出,泛藍陣營無法接受選舉結果,不僅在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連夜抗議、在野黨立委甚至帶頭衝撞高雄地方法院大門[61],其支持者也指控槍擊事件是執政黨自導自演的結果,目的在於影響選情。而在警政署提交專案報告後,在野黨立委紛紛表示無法信任報告的真實性,立法院便在國親聯盟的主導下成立「319槍擊事件真相調查委員會」;而後卻又因其職權有違反權力分立的疑慮而遭宣告違憲,引發國會與司法院間的對立[62]。最終真調會發布的報告中仍未有所發現,而連宋陣營的選舉無效之訴也遭法院駁回。

倒扁運動

[编辑]

2005年起,總統陳水扁及第一家庭傳出貪瀆弊案,多名執政黨重要政务官也遭到檢調單位調查,引發在野黨批評。2006年8月12日,民進黨立委施明德發起「紅衫軍運動」要求總統陳水扁辭職下台,主辦單位聲稱有超過百萬人參與抗爭。

參見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前任:
李登輝政府
行憲以後的中華民國政府
2000年5月20日—2008年5月19日
繼任:
馬英九政府

腳註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即便加上同為泛綠陣營的台灣團結聯盟席次,也無法達到過半。
  2. ^ 陳水扁政府雖曾延攬在野黨人士出任政务官,如其首任行政院院長唐飛國防部部長伍世文等為中國國民黨籍,以及新黨籍的環保署署長郝龍斌等人;唯該等任命均非與在野黨協商後的結果。
  3. ^ 僅閣揆為國民黨籍,且未與國民黨協商組閣。
  4. ^ 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又重新將其改回「中正紀念堂」。
  5. ^ 原先題字「大中至正」被拆除更換為廣場新名「自由廣場」。
  6. ^ 中常會,全稱為中央常務委員會,是民主進步黨的最高決策機關,由黨主席主持,會議成員包括指定常務委員(黨籍直轄市長、立法院黨團總召)與一般常務委員。此組織形式為列寧式政黨的特徵,與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等為類似性質設置。
  7. ^ 馬英九政府上任後又將其更回原名「中華郵政」。
  8. ^ 民國92年(2003年)12月31日制定公布之《公民投票法》第17條:「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經行政院院會之決議,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
  9. ^ 小布希總統任內實對台軍售共16次,但最後一次已經係馬英九政府時期,因此不計入。

參考文獻

[编辑]
  1. ^ 總統參加「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成立典禮 (新闻稿).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2-05-19. 
  2. ^ 女閣員震盪走高 學者閣員越盤越低 P.36. 今周刊. 2002-01-24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3. ^ 陳總統慶賀客家委員會成立. 華視新聞網. 2001-06-14 [2022-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9). 
  4. ^ 賴昀. 超高修憲門檻怎麼來的?《沃草》帶你回顧 2005 年最後一次修憲國民大會. 沃草. 2020-07-02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5. ^ 洪健倫. 誰是台灣的主人:總統府與府前空間的演變流轉. 文化+ (中央社). 2019-03-08 [2022-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6. ^ 國親版NCC政黨比例分配 新聞局批馬. 華視新聞網. 2005-09-27 [2022-04-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7. ^ 黃東煬. 我國南向政策成效的回顧與展望 (PDF). 展望與探南. 2008.12, (第12期第6卷): 頁41~60 [2022-03-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1-20). 
  8. ^ 楊孟瑜. 分析:唐飛辭職的背後理由. BBC中文網. 2000-10-04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7). 
  9. ^ 總回顧》核四紛擾三十多年 這一代推給下一代扁想停停不了 馬想蓋蓋不成. 財訊. 2014-05-08 [2022-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0. ^ 國際漫遊37小時總統終抵巴拉圭. 華視新聞網. 2006-05-06 [2022-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3). 
  11. ^ 出訪驚異大奇航總統夜宿巴譚島. 華視新聞網. 2006-05-11 [2022-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 
  12. ^ "興揚"8萬2千英哩北高來回226趟. 華視新聞網. 2006-05-12 [2022-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3). 
  13. ^ 75億榮邦 佈局全球鞏固外交. 自由時報. 2005-09-25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4. ^ 李光真. 「欣榮之旅」,外交奏凱歌. 台灣光華雜誌 (行政院). 2003-12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5. ^ [影片]陳水扁總統參加攜手同慶 欣榮之旅. 行政院影音頻道. 2022-01-14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16. ^ 大陸官員︰布希指陳總統麻煩製造者. TVBS新聞網. 2003-10-22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7. ^ 17.0 17.1 震撼彈!總統:認真考慮廢國統會. TVBS新聞網. 2006-01-29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8. ^ 美方勸阻未果 陳水扁堅持廢統. BBC中文網. 2006-02-22 [2022-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19. ^ 「非廢統 是凍結」美肯定扁未改變現狀. 自由時報. 2006-03-01. 
  20. ^ 阿扁畢旅/抗議! 扁不下機脫西裝見客. TVBS新聞網. 2007-08-22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21. ^ 台「入聯公投」 萊斯:「挑釁」政策. TVBS新聞網. 2007-12-22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22. ^ 為什麼日本政府打算派森喜朗參加李登輝葬禮?. 法廣電台. 2020-08-05 [2022-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23. ^ 小泉任內台日關係 扁︰30年來最好階段. 自由時報. 2006-09-20 [2022-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24. ^ 福田康夫与温家宝会谈 反对“入联公投”. 路透社. 2007-12-28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中文(简体)). 
  25. ^ 台北至海參威首度包機直航. BBC中文網. 2002-05-01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26. ^ 吳福成. 阿扁的俄羅斯情結催生了台俄協會. 福伯論壇. 2019-07-26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31). 
  27. ^ 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訪台 周一見總統. TVBS新聞網. 2004-07-11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28. ^ 李顯龍閃電來台訪問 應扁邀請時機議題均敏感. 蘋果新聞網. 2004-07-11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29. ^ 台外長以"鼻屎"喻新加坡引發批評. BBC中文網. 2004-09-28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3). 
  30. ^ 星外長︰台星是老友 偏激言行沒必要. 自由新聞網. 2004-10-04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31. ^ 利比亞與台淵源 扁曾密見格達費. TVBS新聞網. 2011-02-23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9). 
  32. ^ 台灣、利比亞將推動雙邊實質交流合作. 南方快報. 2006-01-18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6). 
  33. ^ 陳總統今天正式簽署加入WTO法案. 華視新聞. 2001-11-22 [2022-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34. ^ 陳總統就職演說 籲兩岸共創和解時代. 華視新聞網. 2000-05-20 [2022-03-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3). 
  35. ^ 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副總統就職慶祝大會 (新闻稿).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0-05-20 [2022-04-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36. ^ 兩岸跨黨派小組名單定案. 華視新聞網. 2000-08-05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37. ^ 37.0 37.1 汪浩. 江澤民與陳水扁為什麼錯失和解的機會?.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 2017-12-14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4). 
  38. ^ 臺灣加入WHO? 中國代表:早就給拒絕了!誰理你們!. 台視新聞. 2003-05-19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通过Youtuber【Wake Up Villager抵抗侵略】. 
  39. ^ 一邊一國 非兩國論?. 華視新聞網. 2002-08-05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40. ^ 李光真. 深化民主、追求和平──防衛性公投. 台灣光華雜誌 (行政院). 2004-01. 
  41. ^ 總統參加於總統府府前廣場舉辦的「中華民國各界慶祝九十三年國慶大會」並致詞 (新闻稿). 中華民國總統府. 2004年10月10日. 
  42. ^ 反分裂法威脅亞太國際批評中國. 華視新聞網. 2005-03-23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43. ^ 總統正式宣布 終止「國家統一委員會」. 華視新聞網. 2006-02-27. 
  44. ^ 国台办副主任:"入联公投"是变相的"台独公投". 中国台湾网. 2007-12-17. 
  45. ^ 台灣入聯公投 美直言反對. 華視新聞網. 2007-08-29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46. ^ 暌違59年 連戰重新踏上中國土地. 華視新聞網. 2005-04-26 [2022-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47. ^ 跨越半世紀 兩岸包機直航今登場. 華視新聞網. 2005-01-29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5). 
  48. ^ 陳妙鈴. 民進黨菁英激辯「中國政策」,雛形漸顯. 台灣光華雜誌 (行政院). 1998-03. 
  49. ^ 兩岸經貿 扁:積極管理 有效開放. 自由時報. 2006-01-02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50. ^ 積極管理、有效開放 中國認有損台灣經濟. 人間福報. 2006-01-25 [2022-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51. ^ 軍政軍令一元化 陳總統親自授旗. 華視新聞網. 2002-03-01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5). 
  52. ^ 台灣“國防二法”統合軍政. BBC中文網. 2002-03-01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5). 
  53. ^ 朱明. 美國「機動調整」對台軍售案內容 質與量都攀新高峰. 上報. 2020-10-25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5). 
  54. ^ 高中歷史 不稱國父已數年. 自由時報. 2007-01-30 [202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55. ^ 高中軍訓變選修男生可抵扣役期. 華視新聞網. 2003-02-21 [2022-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4). 
  56. ^ 停止打靶11年 恢復軍訓射擊. 華視新聞網. 2007-03-15 [2022-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3). 
  57. ^ 嘉義八掌溪山洪爆發 四工人被沖走. 華視新聞網. 2000-07-22 [2022-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8). 
  58. ^ 唐嘉邦. 至今爭議未止的319槍擊案(上):「兩顆子彈」逆轉了2004總統選戰?. 關鍵評論網. 2021-11-10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59. ^ 唐嘉邦. 至今爭議未止的319槍擊案(中):唯一遭鎖定的嫌犯陳義雄10天後離奇溺斃. 關鍵評論網. 2021-11-11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60. ^ 唐嘉邦. 至今爭議未止的319槍擊案(下):專案小組給出答案,但各界並不買單. 關鍵評論網. 2021-11-12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61. ^ 衝撞法院 邱毅帶頭 檢將傳喚說明. TVBS新聞網. 2004-03-22 [2022-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62. ^ 真調會違憲 泛藍砍大法官薪. 華視新聞網. 2005-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