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台湾酷儿小说中跨性别与父权的关系

Download as pdf or txt
Download as pdf or txt
You are on page 1of 46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GENDER AND PATRIARCHY IN


TAIWANESE QUEER FICTION (1990-1999)

NGEW MEI HUI

FBMK 2016 2
PM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GENDER AND PATRIARCHY IN
TAIWANESE QUEER FICTION (1990-1999)

U
T
H
IG
By

NGEW MEI HUI


R
PY
O
C

Thesis Submitted to the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


©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January 2016
©
C
O
PY
R
IG
H
T
U
PM
All material contained within the thesis, including without limitation text, logos, icons,
photographs and all other artwork, is copyright material of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unless otherwise stated. Use may be made of any material contained within the thesis
for non-commercial purposes from the copyright holder. Commercial use of material
may only be made with the express, prior, written permission of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PM
Copyright ©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U
T
H
IG
R
PY
O
C
©
PM
U
献给我的婆婆、父亲和母亲

To the memory of my late grandmother

T
To my beloved parents

H
IG
R
PY
O
C
©
谨呈此论文摘要予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评议会
以符合文学硕士课程之要求

台湾酷儿小说中跨性别与父权的关系(一九九〇——一九九九)

PM
魏美慧 著

二〇一六年一月

U
主席:林春美博士
学院:现代语文暨大众传播

T
台湾政治解严直接催生了九〇年代的同志运动,酷儿理论亦于此一背景下被引介
来台。酷儿是对各类拥有非主流性/别身份人士的统称,其中包括了同性恋、双
H
性恋、脱轨逾越的异型恋、跨性别等等。跨性别在酷儿群体里的能见度尤低,因
此本研究企图透过九〇年代盛行一时的酷儿小说,一窥跨性别者的隐蔽身影。跨
性别一词有着“改变性别”、“跨越性别”和“超越性别”的多重涵义。本文遂
IG
以个别符合上述涵义的“变性者”、“男角女同志”和“追求双性同体者”为例,
探究父权如何压迫宰制跨性别者,而跨性别者如何自视、审思,最终成功建立酷
儿身份,并以酷儿展演回掷污名、与之对抗的曲折过程。
R

关键字:酷儿、跨性别、父权
PY
O
C
©

i
Abstract of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Senate of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in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GENDER AND PATRIARCHY IN


TAIWANESE QUEER FICTION (1990-1999)

PM
By

NGEW MEI HUI

U
January 2016

T
Chair: Lim Choon Bee, PhD
Faculty: Modern Languages and Communication

H
The lifting of martial law had induced social movement in nineties Taiwan; queer
theory was introduced there under this background as well. Queer is an umbrella term
for all sexual and gender minorities like transgender people and so on. The visibility of
IG
transgender people among queers is particularly low. Thu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gender people from Taiwanese queer fiction in
nineties. The term of transgender has meanings of “to change” as in “transform”, “to
cross” as in “transcontinental” and “to move beyond” as in “transcutaneous”. Hence,
this research will use “transsexual”, “butch” and “androgyny” as examples, to examine
R

how patriarchy oppressed transgender people, and how transgender people reacted in
return. It resulted in as transgender people constructed their queer identity successfully
and fought back against oppression by queer performativity.
PY

Keywords: queer, transgender, patriarchy


O
C
©

ii
Abstrak tesis yang dikemukakan kepada Senat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sebagai memenuhi keperluan untuk ijazah Master of Arts

HUBUNGAN ANTARA TRANSGENDER DAN PATRIARKI


DALAM FIKSYEN QUEER TAIWAN (1990-1999)

PM
Oleh

NGEW MEI HUI

U
Januari 2016

T
Pengerusi: Lim Choon Bee, PhD
Fakulti: Bahasa Moden dan Komunikasi

H
Pemansuhan undang-undang darurat di Taiwan telah mendorong pergerakan sosial
pada era sembilan puluhan. Teori queer diperkenalkan ke Taiwan di latar belakang
sebegini. Queer merupakan istilah payung bagi semua individu yang mempunyai
IG
identiti gender dan sekualiti minoriti seperti transgender dan lain-lain. Transgender
kurang diberi tumpuan di kalangan queer. Maka, kajian ini bertujuan untuk memfokus
pada penampilan transgender dalam fiksyen queer Taiwan pada era sembilan puluhan.
Istilah transgender bermaksud “mengubah”, “merentas” dan “melepasi”. Justeru,
penyelidikan ini akan berasaskan “transeksual”, “butch” dan “androgini” sebagai
R

contoh, untuk meneliti bagaimana patriarki menindas transgender, serta bagaimana


pula transgender bertindak-balas. Akhir sekali, transgender mampu membikin identity
queer masing-masing dan menentang penindasan patriarki dengan “performativiti
PY

queer”.

Kata-kata kunci: queer, transgender, patriarki


O
C
©

iii
致谢

感谢敬爱的林春美老师,师恩难忘。

感谢敬爱的父母,父母恩难报。

PM
U
T
H
IG
R
PY
O
C
©

iv
ACKNOWLEDGEMENTS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the deepest gratitude to my committee chair, Associate


Professor Dr. Lim Choon Bee, for her guidance, support, patience, and especially
confidence in me throughout all these years. She has been not only my advisor, but my

PM
role model as a scholar who has integrity and passion for research; moreover, a great
teacher who inspires. Without whom, this dissertation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My sincere thanks also goes to Dr. Chong Fah Hing, Dr. Kek Lian Wah, Dr. Ser Wue
Hiong, Prof. Wong Yon Wah and Dr. Liau Ping Leng.

I want to thank the sponsorship of My Brain 15 Programe by Ministry of Education

U
Malaysia and Graduate Research Fellowship by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A special thanks to New Era College Tan Lark Sye Library, Taiwan National Central
Library,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Sexualities of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Libraries, Science &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and

T
Information Center, Offic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of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Perpustakaan Sultan Abdul Samad of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Southern

H
University College Library, Petaling Jaya Kwan Inn Teng Library, University of
Malaya Library and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Library.
IG
I am so indebated to my parents. Words cannot express how grateful I am for all
sacrifices that they have made on my behalf. Please accept my deepest bow.
R
PY
O
C
©

v
I certify that a Thesis Examination Committee has met on 21 January 2015 to conduct
the final examination of Ngew Mei Hui on her thesis entitl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gender and Patriarchy in Taiwanese Queer Fiction (1990-1999)” in accordance
with the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Colleges Act 1971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P.U.(A) 106] 15 March 1998. The Committee recommends
that the student be awarded the Master of Arts.

PM
Members of the Thesis Examination Committee were as follows:

Chong Fah Hing, PhD


Senior Lecturer
Faculty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U
(Chairman)

Liau Ping Leng,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

T
Malaysia
(External Examiner)

Wong Yoon Wah, PhD


Professor
H
IG
Southern University College
Malaysia
(External Examiner)
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Y

ZULKARNAIN ZAINAL, PhD


Professor and Deputy Dean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Date: 16 February 2016


O
C
©

vi
This thesis was submitted to the Senate of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and has been
accepted as fulfi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The
members of the Supervisory Committee were as follows:

Lim Choon Bee, PhD

PM
Associate Professor
Faculty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Chairman)

Ser Wue Hiong, PhD


Senior Lecturer

U
Faculty of Modern Languages and Communication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Member)

T
H
IG
BUJANG BIN KIM HUAT, PhD
Professor and Dean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R

Date:
PY
O
C
©

vii
Declaration by graduate student

I hereby confirm that:


 this thesis is my original work;
 quotations, illustrations and citations have been duly referenced;
 this thesis has not been submitted previously or concurrently for any other degree

PM
at any other institutions;
 intellectual property from the thesis and copyright of thesis are fully-owned by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as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Research)
Rules 2012;
 written permission must be obtained from supervisor and the office of Deputy
Vice-Chancellor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before thesis is published (in the form

U
of written, printed or in electronic form) including books, journals, modules,
proceedings, popular writings, seminar papers, manuscripts, posters, reports,
lecture notes, learning modules or any other materials as stated in the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Research) Rules 2012;

T
 there is no plagiarism or data falsification/fabrication in the thesis, and scholarly
integrity is upheld as according to the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Graduate Studies)
Rules 2003 (Revision 2012-2013) and the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Research)
H
Rules 2012. The thesis has undergone plagiarism detection software.
IG
Signa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a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R

Name and Matric No.: Ngew Mei Hui GS 24653


PY
O
C
©

viii
Declaration by Members of Supervisory Committee

This is to confirm that:


 the research conducted and the writing of this thesis was under our supervision;
 supervision responsibilities as stated in the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 (Graduate

PM
Studies) Rules 2003 (Revision 2012-2013) are adhered to.

U
Signature:
Name of
Chairman of
Supervisory

T
Committee: Associate Professor Dr. Lim Choon Bee

H
IG
Signature:
Name of
Member of
Supervisory
R

Committee: Dr. Ser Wue Hiong


PY
O
C
©

ix
目录

页码
摘要 i
ABSTRACT ii
ABSTRAK iii

PM
致谢 iv
ACKNOWLEDGEMENTS v
APPROVAL vi
DECLARATION viii

U
章节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2

T
1.2 研究范畴 2
1.3 前人研究 3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8
H
IG
2 酷儿文学在台湾 10
2.1 Queer 与酷儿 11
2.2 酷儿理论 14
2.3 跨性别与父权制之间的关系 21
2.4 酷儿在台湾之兴起 24
R
PY

3 自我的放逐与追寻:变性者与父权之间的关系 28
3.1 偏差主体 28
3.2 强迫改过 30
3.3 性别体现 32
3.4 酷儿展演 33
O

4 阳性的仿拟与颠覆:男角女同志与父权之间的关系 37
4.1 由头发象征谈〈柏拉图之发〉中的“男男”同 38
C

性恋
4.2 由鳄鱼象征谈《鳄鱼手记》中男性阳刚的隐/ 41

4.3 由身体象征谈《蒙玛特遗书》中酷儿阳刚的张 45
©

x
5 雌雄异体→雌雄一体:男女逃逸父权宰制的可能路径 50
5.1 女性进化为安卓珍尼之旅——“我”的身份建 51
构过程
5.2 男性回归至双性同体之途——林山原的身份重 59

PM
6 结论 66

参考书目 71
作者资料 92

U
论文发表 93

T
H
IG
R
PY
O
C
©

xi
第一章

绪论

PM
1.1 研究背景

同志/酷儿文学在台湾文学版图中占有一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九〇年代同志文
学的盛行是继一九八七年政治解严后,旧有体制松动瓦解的社会反映之一。(陈
芳明,2011)在这样一个大背景底下,同志文学自然也被冠以政治意义——以解

U
放异性恋压迫为目标。(刘亮雅,2001a)因此,同志文学不仅与本土社会运动,
如:妇女运动、同志平权运动等紧密结合,(赵彦宁,2000)为了全面提升其战
斗力,同志文学/运动推手更是借鉴了九〇年代初崛起于西方,一更为激进、前
卫的后同志(post-gay)queer 理论思潮。Queer 在台湾被本土脉络化为“酷

T
儿”,(卡维波,1998)“酷儿文学”亦由此应运而生。

H
为了凸现其较同志文学更具颠覆性的政治力量,酷儿文学以:梦境、未来、宇宙、
科幻、魔幻、后人类等形式,来实现各种触犯禁忌、另类边缘的性/别观念1 ,
IG
从而解构父权、异性恋霸权。这当中尤以纪大伟、陈雪、洪凌的作品著称。迄今
二十余年,它们作为“酷儿文学经典”2 的地位始终未被动摇——每每论及台湾
酷儿文学,总还是绕不开三人之著作。多年来,他们笔下怪诞、酷异、超现实、
于虚幻空间耍玩性/别的酷儿俨然已成“主流”(虽然“主流”与“酷儿”概念
R

相悖)原型,而其他同样栖身酷儿大伞之下,仍在现世中苦难挣扎,却乏人为之
发声的,如:跨性别则沦为“边缘”酷儿,变相形成另一种霸权现象。
PY

跨性别种类繁多,除却有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性别操演理论”为
其护航的扮装同志、T-婆女同志3 ,其他跨性别主体的生命情境鲜少出现在酷儿
4
小说里,连带地与其相关的文学研究亦寥寥可数 。延伸至现实社会层面,跨性
O

1
“性/别”一词乃撷取自台湾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其涵义有四:一、性别并非只有简单男
女二分,因此特以性/别中间的斜线来凸现性别内部的多元流动、暧昧复杂;二、性别与性紧密相
C

连但却相对独立,性/别不仅在视觉上维持了性别与性的交集,同时斜线也明确指出两者的不可化
约;三、性/别的斜线亦表达了“性”中有“别”,性的多元异质与内部差异结构成了性政治的内
涵;四、“别”还包含其他各种差异,因此性/别的斜线也表达了性别、性与其他社会差异的复杂
关联。(“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简介”,年份未详,段 6)
2
陈芳明如是评论纪大伟于二〇一一年再版的酷儿小说:“‘酷儿经典’的重印,证明纪大伟的旧作
©

仍然是属于前卫。他突破二元对立,创造多元共存,无疑是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见小说护
封)。另二位的酷儿小说也在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一书中被点名讨论,详见页 625—627。
3
名词释义见章节 2.3 之注脚。
4
当中少见的例子有:刘亮雅〈怪胎阴阳变:杨照、纪大伟、成英姝与洪凌小说裡男变女变性人想像〉
(1998 )与〈世纪末台湾小说裡的性别跨界与颓废: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为例〉
(1999)、王顺平《台湾新世代女作家小说中性别跨界与情爱书写之研究》(2005)、曾秀萍〈扮
装台湾:《行过洛津》的跨性别飘浪与国族寓言〉(2010)、〈扮装乡土--《扮装画眉》、《竹鸡

1
别群体所能获得的社会资源、社会支持也相对来得匮乏5 。这兴许是部分跨性别
主体的性/别政治“不够正确”,并未企及酷儿所想要的“翻转、颠覆、解构”
6
高度使然 。然这同时也说明了一问题:“性别”议题在“性学”出身的酷儿研
究领域中仍属边缘少数,即便“性别”与“性”同属酷儿研究的两大分支。上述
观点皆充分显示了酷儿跨性别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套用资深酷儿纪大伟的话,
酷儿并不仅止于“耍酷”、“搞怪”(2011,页 245),将焦点放到更为广大的

PM
边缘群体——在一片“平凡”、“正常”景象之中发现“酷异”、“另类”,且
尊重个别酷儿生命的独特性——更加包容“多元”、“少数”,方是其精神、意
义所在。

1.2 研究范畴

U
本研究将地域圈定为台湾,首要乃因酷儿发源自台湾,而且台湾酷儿文学不论
是在质或量上,都是其他华人地区所望尘莫及的。其时间轴则横跨了台湾酷儿

T
文学酝酿、冒起、壮大的一整个九〇年代(一九九〇——一九九九)。九〇年
代以后虽亦不乏更加“酷儿”的酷儿文学7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历经同志/
H
酷儿运动洗礼而“革命成功”的作品明显带有说教意味,且“渐渐转向较轻薄
的网路及通俗文学”(Fran T.Y. Wu,2011,段 2)。由此延伸探讨“酷儿小
IG
与阿秋》的性别展演与家/乡想像〉(2011)与《台湾小说中同志/跨性别书写的家国想像(1990-
2010)》(2011)。
5
即如何春蕤(2003)所言,“跨性别主体可以倚赖的支援仅仅来自热心的跨性别者自力打造的网页,
或是散居各地、时有时无的跨性别小团体”(页 27)。台湾首个公开的跨性别团体——台湾 TG 蝶园
(Taiwan Transgender Butterfly Garden)——要迟至二〇〇〇年方才成立。(简介,年份未详,
R

段 1)鉴于缺乏性别友善环境,跨性别者惨遭迫害的新闻时有所闻:一、二〇〇〇年四月二十日,屏
东高树国中一名阴柔男同学叶永志,被发现倒卧在厕所血泊中,脑部受到重创,送院急救后于隔日
凌晨宣告不治。这起疑似校园性别歧视、暴力事故,法院最终却以“学校公共设施有欠安全”来结
PY

案(叶永志案大事记,2011);二、台湾首位合法(男变女)变性者林国华,曾因上过多次综艺节
目而略有名气,但热潮以后却求职不顺,导致经济困顿,渐得躁鬱症,终在二〇〇三年五月七日于
台中一家宾馆内以塑胶袋套头自杀(简光义,2003);三、变性欲症患者蔡雅婷(本名蔡世杰)向
户政事务所申请更名,要求换发国民身分证,但因身分证照片以女装扮相遭拒,其后一路向上申诉,
均未获得平反。由于无法更换身分证,护照、驾照也都不能换,致使她在身份查验场合,总被投以
异样眼光。随着证件带来的不便,其生活陷入困局,终于二〇〇二年十二月十一日卧轨自杀(宋竑
广,2008);四、二十出头的(女跨男)跨性别者宇皓因不敌社会、家庭压力,于二〇〇八年八月
O

自杀身亡,其生前遗愿——以男装下葬、牌位写自取名字“宇皓”——亦未获得家人尊重(何定照,
2008);五、新北市芦洲区鹭江国中一名十三岁学生杨允承,疑不堪被同学霸凌嘲笑为“娘娘腔”
及“个头小”,在二〇一一年十月三十一日晚留下千字遗书后,于长安街住处七楼跳楼轻生(郑淑
C

婷等,2011)。
6
以变性者为例,《变性帝国:她—男人的制造》(The Transsexual Empire:The Making of the
She-Male)一书的作者贾尼斯•雷蒙(Janice Raymond)认为,变性者“汲汲打造自我形象,追求生
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一致,以期成为真正的男性或女性”此一表现其实体现了“对传统父权关系的
服膺”。(Beasley,2009,页 266)照此论点来看,变性者绝不可能是颠覆父权性别秩序的酷儿。
©

另外,(男变女)变性者欧哈迪根(Margaret O’Hartigan)则指出,她与绝大多数变性者之所以
改变自己的生理性别,是为了“维持和提高性别的连贯性”。她并不认为自己参与了“性别越界”,
所以彻底拒绝“跨性别”一词。同时,她也不认为变性是对“性别的废除”,因此更遑论她会自称
为酷儿了。(同上,页 264)
7
当中的例子有:天蓝若空的《不分》(2006)、卓嘉琳的《爱 T 的两万种方法》(2009)、AD.
Lin、卓嘉琳、玉寒林合著的《TP 不分不想分双性恋多性恋跨性别不知道搞神秘》(2009)等等。单
从书名上就可看到,这些同志/酷儿主体的性/别身份已趋于更加多元变化。

2
说”之定义,尽管酷儿小说有着“呈现身份的异变与表演”与“呈现欲望的流
动与多样”的特色,但其神髓更在于“呈现对性/别政治的批判”——换言之,
是其批判意识令其成为酷儿小说(纪大伟,1997a,页 13—14)。
台湾九〇年代的酷儿作品为数甚多,本研究遂从众获奖酷儿小说(详见章节 2.4
列表)中,拣选个别符合“跨性别”——改变性别、横越性别、超越性别——三
层意义,且在篇幅、数量上足以呈现“在现实社会中,跨性别者与父权之间的关

PM
系”的文本为考察对象。经以上标准甄选,本研究将重点讨论:一、吴继文《天
河撩乱》中的“变性者”;二、邱妙津〈柏拉图之发〉、《鳄鱼手记》、《蒙马
特遗书》三部曲中的“男角女同志”;以及三、董启章〈安卓珍尼——一个不存
在的物种的进化史〉、《双身》中的“超越性别者”。当然这也系出于,吴继文、
邱妙津、董启章三人的书写少见地对跨性别群体展现人文关怀,尤其难能可贵的
是,彼时跨性别主体根本尚未在台湾社会浮上台面。

U
顺带一提,以台湾作家——吴继文、邱妙津——来作为台湾文学代表的合理性毋
庸置疑,而另一位香港作家——董启章——虽非台湾本土人士,然其作品却是出

T
自台湾文学奖项机制,且在台湾出版发行,与台湾文学渊源甚深8 ,因此将其纳
入台湾文学版图亦无不可。
H
而父权制(patriarchy)的定义则为:一个具有某程度“男性支配( male-
IG
dominated)、认同男性(male-identified)和男性中心(male-centered)”
的社会制度。(亚伦•强森〔Allan G. Johnson〕,2008,页 28)虽说男性得以
在父权社会中享有特权,但这番礼遇并未惠及全男性,同性恋男性便是一例。换
言之,父权制背后的操作还隐藏了一强迫异性恋(compulsory heterosexuality)
R

的情欲结构(详见章节 2.3)。
PY

1.3 前人研究

下文将各别梳理吴继文、邱妙津、董启章的相关研究。前人对吴继文《天河撩乱》
的论述并不算多,而其中对“罗布泊及其佛法隐喻”以及“酷儿与家国的关系”
O

的解析却是必不可少的。如王德威〈惊起却回头——评吴继文《天河撩乱》〉
C

8
董启章在台湾女性主义高扬、同志酷儿当道的时期发表了性别题材小说,不可说没有一定的考虑与
野心。黄钰萱(2012)即发现董启章早年的创作多以校园内容为主,由此更进一步证实了其后来书
写策略的改变乃为提升自己作品在文学奖中的能见度(页 98)。据董启章在〈假如那一年我没有拿
到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一文中的自白:
如果我没有拿联文新人奖,香港的突破出版社就不会留意到我并且来访问我,
©

并且替我出了《纪念册》,也即是我的第一本书,以及往后的其他书。当然也不会在联文
出版《安卓珍尼》和其后的两本书。不是写了而不能出版,而是我根本就不可能写出我后
来的所有书。这些书将从不存在。而如果我一直还算是个‚业余‛作者,到了十一年后的
今天,我可能有幸积集十几个短篇而自资出版一个单行本,出版后还要为发行而亲自操劳,
然后为堆积在家里的成千本货尾而苦恼,终于有一天忍受不住而把书统统丢到垃圾站去。
这是许多我们的年轻或不那麽年轻的作者的际遇。(2005,页 94—95)
我们不得不说,是台湾的文学生态塑造、成就了像董启章这样的一个作家。

3
(2001)即评论道,将内陆大湖的漂流史与酷儿生命的放逐史相提并论,不仅展
现了作者个人的佛学体味,其写法更是在一般激进酷儿作家之上。陈建志〈流星
般的人生——《天河撩乱》观照游离生命〉(1998)认为,此书对同性恋意识消
极的呈现也许会令同志运动者大失所望,然作者更志在以此观照生命与命运。朱
伟诚(2005)亦称,此书提供了“充满洞见的哲思灵视”,甚至达到了“某种观
照的智慧”(页 30、240)。

PM
王浩威〈凝视记忆的肉体与灵魂——王浩威说书《天河撩乱》〉(1999)从精神
分析视角出发,探究小说主角如何在乱伦家庭中面对自己徘徊不定的身份。徐国
文〈变异身体与家国书写的互文:《天河撩乱》的酷儿叙事〉(2006)指出,小
说中跨性别与男同志 HIV 阳性的变异身体成功开启了被传统家国历史排挤的酷儿

U
叙事时空。张志维〈海洋/湖泊/异质空间/另类家国:吴继文的《天河撩乱》〉
(2011)主张,罗布泊是作者用以验证身体、情欲、生命、家国、人世虚幻无常
的异质空间。唐毓丽〈病患的意义—— 谈《天河撩乱》及《丁庄梦》的家族/
国族纪事与身体〉(2012)则对照探讨两部小说中,政治犯、艾滋病患者于政治

T
疾病化、疾病政治化两大背景下的悲惨命运。

H
邱妙津酷儿小说的相关研究为数不少,大致可被归纳为“女同性恋情欲”、“书
写/阅读技巧”、“遗书死亡效应”以及“性别/酷儿展演”等数个方向。在
IG
“女同性恋情欲”的部分,论者的处理方式不出解读邱妙津小说中或隐晦或显现
的同性情欲、剖析女同性恋者建立自我性/别身份的过程、再现女同性恋者在主
流社会的恶劣生存境地以及批判压迫女同性恋者的父权异性恋霸权机制。
R

洪凌〈蕾丝与鞭子的交欢——从当代台湾小说注释女同性恋的欲望流动〉(1997)
认为《鳄鱼手记》对女女情欲的正面描写令其成为首部真正意义的女同性恋小说。
PY

刘亮雅〈九〇年代台湾的女同性恋小说——以邱妙津、陈雪、洪凌为例〉(1997)
亦肯定了《鳄鱼手记》“如实反映女同性恋者内心风景”的可贵之处。萧义玲
〈九〇年代新崛起小说家的同志书写:以邱妙津、洪凌、纪大伟、陈雪为观察对
象〉(2011)认可邱妙津小说有“令同性恋者现身”的里程碑意义,却也同时指
出,同性恋者在现身后多被躯散,甚至面临死亡威胁,终究还是不敌异性恋霸权。
O

刘亮雅〈爱欲、性别与书写:邱妙津的女同性恋小说〉(1998)细究了〈临界
C

点〉、〈柏拉图之发〉、《鳄鱼手记》及《蒙马特遗书》中 T—婆关系的各个面
向,如:T—婆的权力分配、T—婆的性别扮装、T—婆的恋物情欲、不分 T—婆
的另类女同关系等等。丁乃非、刘人鹏〈鳄鱼皮、拉子馅、半人半马邱妙津〉
(1999)同样追溯了早期潜藏在异型恋文本中的同性欲望,然论者却毋宁将这些
©

叙述者称作“准 T”或“T 原型”而非“T”,理由在于:“怹们”(丁、刘之用


语)虽呈现了一种 T 身份的构成,但却与彼时的 T 吧文化异常疏离。简淑怡〈邱
妙津的女同性恋小说——以《鳄鱼手记》为例〉(2001)亦探讨《鳄鱼手记》里
的同性欲望,可惜其观点并无新颖之处。

4
曾文璇〈主体认同与情欲——邱妙津的小说世界〉(2001)指出,小说中的女同
性恋者对自我之接受,展现了由早期的暴乱到后期的和解一种渐进的过程。徐纪
阳、刘建华〈从伪装到自白——邱妙津的“女同志”认同之路〉(2008)亦提出
“女同志的自我认同从否定发展到肯定”的类似观点。陈怡如《自我的再现与重
构——论邱妙津与陈雪的女同志小说》(2009)则藉作品第一人称“我”的使用

PM
意义,读出一个女同性恋者对自我认同的发展与成长。郭钗钏〈自《鳄鱼手记》
见邱妙津主体追寻——如何能够忠实的活着?〉(2010)则透过了解“我”对主
体性的追寻,企图窥见邱妙津自我完成的历程。

江江明〈临界点的生命——以《鳄鱼手记》及《蒙马特遗书》为例论邱妙津小说

U
中的女性存在主义倾向〉(2000)认为《鳄鱼手记》与《蒙马特遗书》内的女同
性恋者之生存状态无疑具有女性存在主义倾向,不过此篇用以解释存在主义的篇
幅过于繁冗,且有喧宾夺主的情况。陈思和〈凤凰·鳄鱼·吸血鬼——试论台湾
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意象〉(2001)透过对鳄鱼意象的解析,曝露了女同性

T
恋者的悲惨处境,因为其时的台湾社会尚处于未全盘接受同性恋文化的暧昧阶段。
许晋荣〈书写与认同的交错:以邱妙津《鬼之狂欢》为例〉(2005)认为在《鬼
H
之狂欢》时期,邱妙津未敢直书女同性恋,只能以男同性恋试探出击,然许将
〈柏拉图之发〉里的“我”和寒寒酷读(/误读?)为男性未免过于牵强。
IG
艾尤〈放逐式的同性情欲之女性欲望表达——以朱天文和邱妙津的同性恋代表作
为阐释文本〉(2007)指出,小说中的同性恋者历经了外部社会放逐以及内在自
我流放。林佩苓〈依违于中心与边陲之间——论邱妙津作品中的女同志文化菁英
R

气质与性别边缘位置〉(2011)则发现,小说中的女同志虽处于文化阶层的中心
位置,却因其性别身份而占据边缘地位,因而形成女同志于菁英/边缘位置游移
的现象。
PY

在“书写/阅读技巧”的部分,论者主在探讨邱妙津小说的创作手法及阅读其文
本的另类方法,以期从文本内读出文本外的延伸意义与效应。纪大伟〈发现鳄鱼
——建构台湾女同性恋论述〉(1998a)解读了文本内/外的鳄鱼后发现,女同
性恋者频频透过鳄鱼发声乃是一种防异性恋窥视的替代性生存策略,然纪以为,
O

女同性恋者频向男性艺术家投以认同的政治正确性实在令人质疑。
C

萧瑞莆〈另一种视观/看法:阅读/书写邱妙津的《鳄鱼手记》及德瑞克•贾曼
的电影《花园》〉(1996)则一反纪之观点,提出邱妙津援引男同性恋符号(贾
曼)的用意乃为采取另类视观、看法、观看位置,以质疑批判既定的视观,并打
开、解放欲望的流动。罗敬尧〈肢解“鳄鱼”:阅读邱妙津《鳄鱼手记》中的书
©

写策略与“鳄鱼”意象〉(2001)延续上述观点,认为鳄鱼意象所展现的“酷儿
展演”与“敢曝美学”是反制异性恋窥视机制的策略。马嘉兰〈揭下面具的鳄鱼:
迈向一个现身的理论〉(2003)进一步指出,鉴于同性恋在台湾主流霸权视觉性
经济中被构成恶意凝视的对象,因此邱妙津作品中同性恋主动自曝的力量不容小
觑。

5
王奕婷〈肉身书信——《蒙马特遗书》中书信形式的书写与踰越〉(1998)认为,
《蒙马特遗书》以书信、日记交叠书写肉身的形式,构成了一股极强的逾越力量。
曾秀萍〈生死往覆,以爱封缄——论《蒙马特遗书》中书信、日记的书写特质与

PM
意义〉(2000)指出,《蒙马特遗书》中的书信、日记虽形式各异且各占半数,
但两者皆是邱妙津为建构自身主体性,与外界霸权抗衡之的手段。陈筑莛《在真
实与虚构之间——从文类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2012)亦主张,邱妙津
所创作的文类可谓多样纷呈,但各文类都呈现了相似一致的写作手法,因此多样
性与一致性元素兼具即成为邱妙津作品的特色。

U
林青瑜〈谁的手记——“贾曼”的意义以及“鳄鱼”、“贾曼”、“拉子”与
“我”的四角关系〉(2003)将现实贾曼与小说内容结合,试图从中论证鳄鱼、
贾曼、拉子和“我”之间的互涉性。而徐祯苓〈梦的建构与失落──试论邱妙津

T
小说中的书写策略〉(2011)则以精神分析理论探析邱妙津小说中梦境的象征含
义,并且归结梦境于其小说所构筑的美学效果。
H
死亡主题一直都是邱妙津书写的主旋律。邱妙津自弑身亡后,其死更是无可避免
IG
地介入至小说文本内。(纪大伟,1998a;傅淑萍,2011)因此在“遗书死亡效
应”的部分,即可看见不少论者试图从小说文本寻求关于“我”、邱妙津死亡的
蛛丝马迹。编撰于《1996 年台湾文学年鉴》内的王基伦〈用身体用生命书写的
悲剧——邱妙津《蒙马特遗书》导览〉(1997)一文即强调了邱妙津以肉身书写
R

的悲剧性。
PY

刘思宁〈《蒙马特遗书》之另一种解读——恋人形象与死亡的关系〉(2006)指
出,《蒙马特遗书》中的“我”误将经已败坏崩解的恋人形象视为依旧真诚美好,
最终导致死亡的必然发生。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动美学与书写〉(2006)整
理邱妙津作品指出,一再挫败的性别扮演最终导向死亡行动扮演。祁立峰〈邱妙
津密码:对印刻版《蒙马特遗书》中〈第十五书〉、〈第十九书〉的探析〉
O

(2008)则以新版《蒙马特遗书》为文本,配合索引《邱妙津日记》,以期挖掘
还原邱妙津的死亡真相。
C

刘淑贞《肉与字:九〇年代后小说中的死亡与自杀书写——以张大春、骆以军、
邱妙津、黄国峻为考察对象》(2008)主张,书写实乃邱妙津宣告“我在”的形
式策略,其自杀行动不仅拆解弑杀了书写所极欲巩固的“我”,更让人洞见大写
©

“我在”(书写)之不存。林孟洁〈遗书其后──从邱妙津书信体小说《蒙马特
遗书》、《邱妙津日记》与赖香吟《其后》讨论邱妙津其人〉(2012)提出,互
文阅读《蒙马特遗书》、《邱妙津日记》及《其后》能让读者更加精准深刻地理
解邱妙津本人。蔡幸儒《向内凝视的忧郁与死亡意识——以邱妙津和袁哲生为分
析对象》(2012)企图正面诠释邱妙津的忧郁与死亡,指出邱妙津对爱情以及对

6
成就的热烈追求乃其忧郁症结所在,而邱妙津运用书写来对抗郁结其实正展现了
其对生的努力。

在“性别/酷儿展演”的部分,刘亮雅〈世纪末台湾小说里的性别跨界与颓废:
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为例〉(2001b)以《鳄鱼手记》中的阳性化
女同志,拉子为性别跨界之例,论述拉子所展现的暴烈阳性气质与逆转颓废美学。

PM
刘亮雅〈鬼魅书写——台湾女同性恋小说中的创伤与怪胎展演〉(2004)指出,
女同性恋者往往被冠以鬼魅意象,《鳄鱼手记》企图以鳄鱼敢曝式的怪胎展演挑
逗转化女同性恋者的伤痛耻辱,却以失败告终自焚身亡。

傅淑萍《卑贱、荒诞与仪式的完成:邱妙津研究》(2011)总结邱妙津的书写意

U
义为,遭受卑贱情境冲击的书写者以文学创作转化伤害的意义、升华己身之卑贱,
以与他者建立全新关系。傅淑萍〈性/别越界:身体与文体──邱妙津的女同志
书写〉(2012)指出,邱妙津的作品以桀骜不驯的身体来挑战僵化的规范,透过
羞辱和污名体验思考性别概念。

T
H
至于前人对董启章的研究所得,则将分为〈安卓珍尼〉与《双身》各别呈现。李
万〈“安卓珍尼”的诱惑〉(1996)与谢嘉琪〈雌雄同体的理想国度——董启
《安卓珍妮》一个面向的分析〉(2001)皆将小说解读为女性主义文本,主张
IG
“我”对安卓珍尼的追寻其实反映了女性汲汲追求自我身份认同、独立自存之道。

梅家玲〈阅读《安卓珍尼》——雌雄同体/女同志/语言建构〉(2000)亦借用
R

了女性主义的“雌雄同体”与“女同志”理论来探析小说的性别意识。同样地,
黄千分〈追寻“安卓珍尼”之旅〉(2009)将小说结尾中“我”对自己、腹中女
儿、安文生活在一起的憧憬诠释为女同志情结。
PY

有别于以上观点,张芙鸣〈试析《安卓珍尼》的解构启示〉(2002)指出,“我”
出走大自然是逃离现代性的表现,然此出走却使肉体解放、心灵成长、理性提升,
因此“我”的逃离实乃对现代性的彻底追逐。王天舒〈试论董启章《安卓珍尼》
中的都市书写〉(2011)将“我”的出走看作一个城市人对都市生活的迷茫以及
对自我身份的追寻。
O

徐琇祯〈回归女性本质的乌托邦建构——论董启章《安卓珍尼》的雌雄同体意识〉
C

(1998)认为,女性透过雌雄同体来摆脱父权宰制的想法仍深具乌托邦色彩。许
维真〈我写我有月经,我就是女人吗?——读〈安卓珍尼——一个不存在的物种
的进化史〉及其相关评审纪录〉(2001)也基于同样原因质疑《安卓珍尼》作为
优秀女性书写的可成立性。
©

则蓝满〈模拟自己的创作实验——《安卓珍尼》〉(1996)高度赞誉董启章超越
性别与年龄界限的模拟能力。杨照〈感官与知识的复杂纠缠——重读董启章的
《安卓珍尼》〉(2010)也提及了,董启章不只模拟感官经验,更模拟与此经验

7
相关的知识,而这尤其可贵。陈丽芬〈文学的香港——互文阅读吴煦斌与董启章〉
(2000)认为,安卓珍尼是作者的自我谐拟,是作者渴望超越一切理论与论述达
至疯癫的终极象征。
至于对《双身》的论述,陈映真〈一个人身上“住着”两个人——短评《双身》〉
(1997)评道,作者成功以多重小说叙述观点来塑造不同的心理活动。郎天
〈《双身》的自我游戏〉(1997)尝试解码夹杂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PM
叙事的使用意义。艾晓明〈雌雄同体:性与类之想象——关于董启章的《双身》
及其他小说〉(1998)提到,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可以逆向、多重地选择任何性别,
无论作家本身的性别为何,那不过是一种叙事想象的选择。

张娟芬〈与男同志错身——评董启章《双身》〉(1997)认为,雌雄同体本也可

U
相当贴近男同志,然《双身》却与男同志错身而过。陈传德〈文学中的男越女界:
试论《品花宝鉴》、〈第二母亲〉及《双身》中的性别转换〉(1998)指出,书
写“男跨女”的现象是为了审视两性所面对的困境与价值。洛枫〈阅读角度与作
品意义——谈董启章的《安卓珍尼》与《双身》〉(1997)将二文本并置阅读,

T
得出两者缔造了“雌雄同体”或“雌雄变身”的理想追求。许维贤〈黑骑士的恋
物/(历史)唯物癖:董启章论〉(2007)则将安卓珍尼(及其他小说角色)视
H
为作者本我,林山原(及其他小说角色)视为作者自我,意在呈现一种去阴补阳
的男性建构。
IG
1.4 研究目的与方法
R

承接上文对前人研究的梳理,即可得知历来论者对吴继文、邱妙津、董启章作品
的讨论较多从“同性恋”、“同志”的角度出发。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的基础上,
以酷儿视角重新审视小说人物在(同性恋)“性”身份以外的(跨性别)“性别”
PY

身份,由此探究各个跨性别者如何建构自己独特的性/别身份。除此,本研究亦
将探讨跨性别者在此身份建构的过程中,面临了来自于父权制什么样的压迫?而
最终,这些跨性别者会如何以酷儿展演(queer performativity)来回掷污名,
与父权制对抗。为了达至上述目的,本研究将采用相关酷儿理论(queer theory)
来论述之9。
O

本论文拟将分为六章:
C

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述酷儿文学背景,然后对研究范畴加以界定,接着回顾
相关前人研究,并在此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明本研究目的与方法,最后则概述
©

本论文篇章架构。

9
酷儿理论的详细内容,参阅章节 2.2。

8
第二章,酷儿文学在台湾——首先交待 queer/酷儿于台湾崛起之历程,接着阐
明 queer 与酷儿的异同,再来详细爬梳酷儿理论之内涵,并试图理清跨性别与父
权之间之关系,最后陈述九〇年代酷儿理论、酷儿文学在台湾传播的状况。
第三章,自我的放逐与追寻:变性者与父权之间的关系——以符合跨性别第一层
意义——改变性别的变性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吴继文《天河撩乱》里的傅成蹊在
改变其生理性别的过程中,与父权之间的纠葛。成蹊被父权视为偏差主体而强迫

PM
其改过,然种种父权压迫都无法阻挡成蹊体现其真实性别的决心,甚至成功变性
以后,成蹊也持续以酷儿展演与父权战斗到底。

第四章,阳刚的仿拟与颠覆:男角女同志与父权之间的关系——以符合跨性别第
二层意义,横越性别的男角女同志为研究对象,探究邱妙津〈柏拉图之发〉、

U
《鳄鱼手记》、《蒙玛特遗书》中的“我”在僭用男性特权——阳刚、女性——
的过程中,与父权之间的纠葛。透过对各篇小说中头发、鳄鱼、身体象征意义的
剖析,即可得知“我”对阳刚的认知呈现了由复制男性阳刚至发展酷儿阳刚一种
渐进的过程。

T
H
第五章,雌雄异体→雌雄一体:男女逃逸父权宰制的可能路径——以符合跨性别
第三层意义,超越性别的双性同体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董启章〈安卓珍尼——一
个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双身》中男女如何摆脱被父权性别秩序捆绑的命
IG
运,并且能够与异性和谐相处。

第六章则为结论。
R
PY
O
C
©

9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PM
(周)列御寇撰,(晋)张湛注。《列子》(卷一至四)。见《四库全书荟
要 • 乾 隆 御 览 本 • 子 部 》 。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6672

(汉)河上公章句。《老子道德经》。见《四部丛刊初编》第 532 册,景常


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本书二卷。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U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77889&page=1

(汉)许慎撰,(宋)徐铉等奉敕校定。《说文解字》。见《四部丛刊初编》中
第 66~69 册。景日本岩崎氏静嘉堂藏北宋刊本本书一五卷。阅览 2015

T
年 7 月 5 日 ,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7351&remap=gb

H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礼记正义》(卷一至三十)。见《武英殿十
三 经 注 疏 》 本 。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IG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7717&remap=gb

(宋)陈彭年。《宋本广韵》(卷一至五)。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res=77357
R

A
PY

A.D. Lin(2011 年 11 月 3 日)。〈喔!T 的种类〉[台湾立报]。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http://www.lihpao.com/

爱莉丝•史瓦泽(2001)。《大性别:人只有一种性别》(刘燕芬译)。台
北:台湾商务。
O

埃莱娜•西苏(1992)。〈美杜莎的笑声〉。见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
义文学批评》,页 188—211。北京:北京大学。
C

艾晓明(1998)。〈雌雄同体:性与类之想象——关于董启章的《双身》及其他
小说〉。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3 期,页 51—58。
©

艾尤(2007)。〈放逐式的同性情欲之女性欲望表达——以朱天文和邱妙津的同
性恋代表作为阐释文本〉。见《北方论丛》第 6 期,页 38—41。

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年份未详)。[维基百科]。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7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BE%B7%E7%83%88%C2%B7
%E5%A1%94%E5%B0%94%E7%A7%91%E5%A4%AB%E6%96%AF%E5%9F%BA

安菊雅•朵金(1999)。〈性交〉。见顾燕翎、郑至慧(主编),《女性主义经
典: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二十世纪本土反思》(页 188—196)。台北:
女书文化。

PM
B

Beasley, C.(2009)。《性别与性欲特质:关键理论与思想巨擘》(黄丽珍
译)。永和:韦伯文化国际。(原著出版年:2005)

U
彼得•布鲁克(2003)。《文化理论词汇》(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台北:巨流图书。(原著出版年:1999)

布莱特•彼迈恩、迈奇•艾利亚森(2000)。〈实践中的酷儿理论〉。见李银河

T
(编译),《酷儿理论:西方 90 年代性思潮》(页 183—190)。北京:
时事。

C
H
IG
C.S.霍尔、V.J.诺德贝(1987)。《荣格心理学入门》(A premier of Jungian
psychology)(冯川译)。北京:三联书店。(原著出版年:1973)

蔡明亮(年份未详)。[维基百科]。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R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4%A1%E6%98%8E%E4%BA%AE

蔡幸儒(2012)。《向内凝视的忧郁与死亡意识——以邱妙津和袁哲生为分析对
PY

象》。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论文,未出版,中坜。

陈传德(1998)。〈文学中的男越女界:试论《品花宝鉴》、〈第二母亲〉及
《双身》中的性别转换〉[文学中的男女越界]。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9 日,
http://www.reocities.com/chuentak01/5article01a.html
O

陈芳明(2011)。《台湾新文学史》。台北:联经。
C

陈建志(1998 年 12 月 7 日)。〈流星般的人生:《天河撩乱》观照游离生命〉。
《中央日报》,第 26 版。

陈锦华(2002)。〈网路同运分析:同志在网路空间的集结与对外抗争〉。见
©

《文化研究月报》第 20 期,页码未详。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www.cc.ncu.edu.tw/~csa/oldjournal/20/journal_park136.htm
陈丽芬(2000)。〈文学的香港——互文阅读吴煦斌与董启章〉。见陈丽芬,
《现代文学与文化想像:从台湾到香港》(页 135—153)。台北:书林。

72
陈佩甄(2006)。《台湾同志论述中的文化翻译与酷儿生成》。国立交通大学社
会与文化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新竹。

陈思和(2001)。〈凤凰·鳄鱼·吸血鬼——试论台湾文学创作中的几个同性恋
意象〉。见《南方文坛》第 3 期,页 56—64。

PM
陈怡如(2009)。《自我的再现与重构——论邱妙津与陈雪的女同志小说》。国
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中坜。

陈映真(1997)。〈一个人身上“住着”两个人——短评《双身》〉。见董启章,
《双身》(页 15—16)。台北:联经。

U
陈钰欣(2003)。〈从升级到身体打造:变人的跨性别转喻〉。第五届“性/别
政治”超薄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之论文,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阅览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http://sex.ncu.edu.tw/course/liou/

T
陈筑莛(2012)。《在真实与虚构之间——从文类角度看邱妙津作品的特殊性》。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中坜。

D
H
IG
狄伦•伊凡斯(2009)。《拉岗精神分析词汇》(刘纪蕙、廖朝阳、黄宗慧、龚
卓军译)。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1996)

丁乃非、刘仁鹏(2007)。〈鳄鱼皮、拉子馅、半人半马邱妙津〉,见刘人鹏、
R

白瑞梅、丁乃非,《罔両问景:酷儿阅读攻略》(页 67—105)。中坜:
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PY

董启章(1996)。《安卓珍尼》。台北:联合。

------(2005)。〈假如那一年我没有拿到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见《联合文
学》第 248 期,页 94—95。
O

------(2010)。《双身》。台北:联经。

------(2010)。〈新版自序/幸灾乐祸——《双身》的性别变向〉。见董启章,
C

《双身》(页 3—8)。台北:联经。

杜兰熊(2008)。〈希腊酒神戴奥尼索斯〉[希腊神话与医学(46)]。阅览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 ,
©

http://mypaper.pchome.com.tw/bear1002/post/1300703316

73
范铭如(2010)。〈台湾当代区域小说〉。见王德威、陈思和、许子东(编),
《一九四九以后》(页 231—250)。香港:牛津大学。

佛洛伊德(2004)。《论女性——女同性恋案例的心理成因及其他》
(Psychogenesis of a case of homosexuality in a woman and other
works)(刘慧卿、杨明敏译)。台北:财团法人、华人心理治疗研究发

PM
展基金会。(原著出版年:1920)

Fran T.Y. Wu(2011)。〈台湾同志文学最低阅读书目〉[Fran 私观点]。阅览


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 ,
http://blog.roodo.com/franwu/archives/18045963.html

U
傅淑萍(2011)。《卑贱、荒诞与仪式的完成:邱妙津研究》。国立成功大学中
国文学系硕博士班硕士论文,未出版,台南。

------(2012)。〈性/别越界:身体与文体——邱妙津的小说世界〉。见

T
《应华学报》第 10 期,页 167—202。

G
H
盖儿•鲁冰(1999)。〈交易女人:性的“政治经济学”〉。见顾燕翎、郑至慧
IG
(主编),《女性主义经典: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二十世纪本土反思》,
页 167—177。台北:女书文化。

高维泓(1997)。〈彩色蕾丝,多重脉络——探讨女同性恋社群的复合面向〉
R

[辅仁大学英国语文学系•文学批评资料库 ]。阅览于 2014 年 3 月


26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crit97_work/LESB
IAN.html
PY

葛尔•罗宾(2000)。〈关于性的思考:性政治学激进理论的笔记〉。见李银河
(编译),《酷儿理论:西方 90 年代性思潮》(页 15—87)。北京:
时事。
O

郭钗钏(2010)。〈自《鳄鱼手记》见邱妙津主体追寻——如何能够忠实的活
着?〉。见《国文天地》第 26 卷第 6 期,页 51-56。
C

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简介(年份未详)。[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
室 ] 。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http://sex.ncu.edu.tw/history/index.html
H
©

Harding,J. (2008)。《性的扮演:阴/阳特质的实践》(Sex acts:


Practices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林秀丽、黄丽珍译)。
台北:韦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74
何定照(2008 年 8 月 6 日)。〈皓日专线启动,倾听跨性别心事〉。《联合
报》,A7 生活文化 。

何春蕤(2003)。〈认同的“体”现:打造跨性别〉。见何春蕤(编),《跨性
别》(页 1—48)。中坜: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PM
洪凌(1994)。〈边缘酷儿攻占岛屿边缘〉。见《岛屿边缘》第 10 期,页 5。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http://www.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IsleMargin/queer/pdf/2
.pdf

----(1997)。〈蕾丝与鞭子的交欢——从当代台湾小说注释女同性恋的欲望流

U
动〉。见林水福、林耀德(编),《当代台湾情色文学论》,页 91-127。
台北:时报。

红水鲜、纪小尾、蛋糖馍(1997)。〈小小酷儿百科〉。见纪大伟(主编),

T
《酷儿启示录:台湾当代 Queer 论述读本》(页 27—61)。台北:元尊
文化。
H
Hopcke R. H. (1997)。《导读荣格》( A guided tour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蒋韬译)。新店:立绪。(原著出版年:1989)
IG
Hornby, A.S.(1997)。《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 4 版)(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4th ed.)(李
北达译)。香港:牛津大学。(原著出版年:1948)。
R

黄千分(2009 年 3 月 25 日)〈追寻“安卓珍尼”之旅〉。见《文化研究月报》
第 90 期 , 页 码 未 详 。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9 日 ,
PY

http://csat.org.tw/csa/journal/90/commentary/commentary02.htm

黄玉珊(年份未详)。[百度百科]。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baike.baidu.com/item/%E9%BB%84%E7%8E%89%E7%8F%8A/1757312
6
O

黄钰萱(2012)。《台湾文学场域中的“香港”——以钟晓阳、西西、董启章为
例》。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未出版,新竹。
C

纪大伟(1997a)。〈酷儿论:思考当代台湾酷儿与酷儿文学〉。见纪大伟(主
©

编),《酷儿狂欢节:台湾当代 Queer 论述读本》(页 9—16)。台北:


元尊。

———(1997b)。〈论述书目〉。见纪大伟(主编),《酷儿狂欢节:台湾当
代 Queer 论述读本》(页 250—300)。台北:元尊。

75
------(1998a)。〈发现鳄鱼——建构台湾女同性恋论述〉。见《晚安巴比伦
——网路世代的性欲,异议,与政治阅读》(页 137—154)。台北:探
索文化。

------(1998b)。〈带饿思泼辣:《荒人手记》的酷儿阅读〉。见《晚安巴比
伦——网路世代的性欲,异议,与政治阅读》(页 169—179)。台北:

PM
探索文化。

———(2011)。〈【拔】后/感官世界〉。见纪大伟,《感官世界》(页
236—246)。台北:联合文学。

简安德(2005)。《九〇年代台湾男同志小说隐/现主题研究》。国立政治大学

U
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国文教学硕士班硕士论文,未出版,台北。

简光义(2003 年 5 月 8 日)。〈失业又忧郁,变性人仰药〉[中时电子报]。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T
http://julianacd.pixnet.net/blog/post/230203337

H
简介(年份未详)。[台湾 TG 蝶园]。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transgendertaiwan.org/index.php?title=%E7%B0%A1%E4%BB%8B
IG
简淑怡(2001)。〈邱妙津的女同性恋小说——以《鳄鱼手记》为例〉。见
《受业集》第 2 期,页 73—79。

简政珍(2007)。《放逐诗学:放逐诗学初探》。台北:联合。
R

江江明(2000)。〈临界点的生命——以《鳄鱼手记》及《蒙马特遗书》为例论
邱妙津小说中的女性存在主义倾向〉。见《文学前瞻:南华大学文学所
PY

研究生学刊》第 1 期,页 58—76。

蒋勋(2006)。〈酒神狂欢〉[人间咖啡馆]。阅览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
Coffee/0,3406,112006050500466+11051301+20060505+news,00.html
O

K
C

喀飞(2002)。〈台湾同志平权运动——大事纪〉。见庄慧秋(主编),《扬起
彩虹旗——我的同志运动经验 1990—2001》(页 256—268)。台北:心
灵工坊。
©

卡维波(1998)。〈什么是酷儿?〉。见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编),
《酷儿理论与政治》(页 32—46)。中坜: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2003)。〈跨性别运动对女性主义的挑战〉。见何春蕤(编),《跨性
别》(页 385—391)。中坜: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76
柯采新(1999)。〈分离同女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见顾燕翎、郑至慧
(编),《女性主义经典——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二十世纪本土反思》
(页 323—338)。台北:女书。

孔繁钟、孔繁锦(编译)(2000)。《DSM-IV 精神疾病诊断准则手册》。台北:
合记图书。

PM
L

LGBT(年份未详)。[维基百科]。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LGBT

U
赖香吟(2007)。〈那样的荒凉是更需要强悍的〉。见赖香吟(编),《邱妙津
日记 1989—1991》(页 8—11)。中和:INK 印刻。

赖正哲(2005)。《去公园上班——新公园男同志的情欲空间》。台北:女书文

T
化。

H
雷子乐(2007 年 5 月 16 日)。〈交友空间日益萎缩•同志:鱼塘月色不见了〉
[ 苹 果 日 报 ] 。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http://hk.apple.nextmedia.com/
IG
李建漳(2015)。〈精神分析与政治哲学:佛洛伊德,最后及最伟大的现代主义
者〉。见《文史哲学报》第 76 期,页 317—363。
R

李庆本(2012)。〈后女性主义及其“述行性”理论〉。见《李庆本文集》[北
京 语 言 大 学 比 较 文 学 研 究 所 ] 。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http://bjs.blcu.edu.cn/results_detail.aspx?one=4&two=15&id=104
PY

李万(1996)。〈“安卓珍尼”的诱惑〉。见《读书人》6 月号第 16 期,页 30


—32。
李银河(2000)。〈译者前言:关于酷儿理论〉。见李银河(编译),《酷儿理
论:西方 90 年代性思潮》(页 1—14)。北京:时事。
O

廖炳惠(2006)。《关键词 200:文学与批评研究的通用词汇编》。南京:江苏
教育。
C

林淳得(2003)。〈网络酷儿再现娘娘腔〉。见何春蕤(编),《跨性别》
(页 221—282)。中坜: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

林孟洁(2012)。〈遗书其后──从邱妙津书信体小说《蒙马特遗书》、《邱妙
津日记》与赖香吟《其后》讨论邱妙津其人〉。见《文化研究月报》第
135 期,页 36—41。

77
林佩苓(2011)。〈依违于中心与边陲之间——论邱妙津作品中的女同志文化菁
英气质与性别边缘位置〉。见《女学学志》第 28 期,页 107—131。

林青瑜(2003)〈谁的手记——“贾曼”的意义以及“鳄鱼”、“贾曼”、“拉
子”与“我”的四角关系〉[T 婆/跨性别研究]。阅览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 http://sex.ncu.edu.tw/course/liou/4_Papers/Paper_19.html

PM
林镇山(2006)。《离散•家国•叙述:当代台湾小说论述》。台北:前卫。

刘达临(1993)。《中国古代性文化》。宁夏:宁夏人民。

刘纪蕙(1995)。〈女性主义论述在台湾的大学文学课堂中的开展〉[刘纪蕙个

U
人 网 页 ] 。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mworks/mw-
litcomment/FeminismEducation.htm

T
刘亮雅(1997)。〈九〇年代台湾的女同性恋小说——以邱妙津、陈雪、洪凌为
例〉。见《中外文学》第 302 期,页 115-129。
H
------(1998)。〈爱欲、性别与书写:邱妙津的女同性恋小说〉。见刘亮雅,
《欲望更衣室——情色小说的政治与美学》(页 111—152)。台北:元
IG
尊文化。

———(2001a)。〈边缘发声:解严以来的台湾同志小说〉。见刘亮雅,《情
色世纪末:小说、性别、文化、美学》(页 79—112)。台北:九歌。
R

———(2001b)。〈世纪末台湾小说里的性别跨界与颓废:以李昂、朱天文、
邱妙津、成英姝为例〉。见刘亮雅,《情色世纪末:小说、性别、文化、
PY

美学》(页 13—47)。台北:九歌。
———(2004)。〈鬼魅书写——台湾女同性恋小说中的创伤与怪胎展演〉。载
于《中外文学》第 385 期,页 165—183。

———(2006)。《后现代与后殖民:解严以来台湾小说专论》。台北:麦田。
O

刘淑贞(2008)。《肉与字:九〇年代后小说中的死亡与自杀书写——以张大春、
骆以军、邱妙津、黄国峻为考察对象》。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
C

硕士论文,未出版,台北。

刘思宁(2006)。〈《蒙马特遗书》之另一种解读——恋人形象与死亡的关系〉。
见《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24 卷第 2 期,页 21—25。
©

刘毓秀(2000)。〈精神分析女性主义:从弗洛伊德到伊蕊格莱〉。见顾燕翎
(主编),《女性主义与流派》,页 161—200。台北:女书文化。

78
刘仲冬(1999)。〈阴阳殊性、男女异行:性别差异的生物论述〉。见王雅各
(主编),《性属关系(上):性别与社会、建构》(页 27—55)。台
北:心理。

露斯•高德曼(2000)。〈那个怪异的酷儿是谁?——探讨酷儿理论中性、种族
与阶级的规范〉。见李银河(编译),《酷儿理论:西方 90 年代性思潮》

PM
(页 191—210)。北京:时事。

露西•伊瑞葛来(2005)。《此性非一》(李金梅译)。台北:桂冠。

洛枫(1997 年)。〈阅读角度与作品意义——谈董启章的《安卓珍尼》与
《双身》〉。见《读书人》6 月号第 28 期,页 18—22。

U
罗敬尧(2001)〈肢解“鳄鱼”:阅读邱妙津《鳄鱼手记》中的书写策略与“鳄
鱼”意象〉[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阅览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
http://www.complit.fju.edu.tw/complit/course/gender/crocodile.h

T
tml.htm

H
罗斯玛莉•佟恩(1996)。《女性主义思潮》(刁筱华译)。台北:时报。(原
著出版年:1989)
IG
M

玛格丽特•米德(1999)。〈性别与气质〉(宋践等译)。见顾燕翎、郑至慧
(主编),《女性主义经典: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二十世纪本土反思》
R

(页 65—75)。台北:女书文化。

马嘉兰(2003)。〈揭下面具的鳄鱼:迈向一个现身的理论〉(陈钰欣、王颖译,
PY

朱伟诚校)。见《女学学志:妇女与性别研究》第 15 期,页 1—36。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9 日 ,
http://sex.ncu.edu.tw/course/liou/paper23.pdf

------(2012)。〈台湾文学中的性越界〉。见廖炳惠、孙康宜、王德威(主
O

编),《台湾及其脉络》(页 323—348)。台北:国立台湾大学。

迈克(2002 年 1 月 31 日)。〈“同志”简史〉。见《明报》,页 32。


C

McKenna, W. & Kessler, S.(2009)。〈跨越性别:模糊性别的界限〉。见杨


雅婷等(译),《性别与女性研究手册》(页 543-568)。台北:韦伯
文化。
©

梅家玲(2000)。〈阅读《安卓珍尼》——雌雄同体/女同志/语言建构〉。见
梅家玲,《性别论述与台湾小说》(页 249—277)。台北:麦田。

美丽在唱歌(年份未详)[百度百科] 。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79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006033/10015483.htm

苗延威(2011 年 10 月)。〈论“发”的精神:头发的社会意含初探〉。“形塑
现代中国日常生活”工作坊发表之论文,国立政治大学。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http://cfcs.nccu.edu.tw/new2011/data/workingpaper/file/FC62.pdf

PM
磨镜(年份未详)。[百度百科]。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9354.htm

莫尼克•威蒂格(2000)。〈女人不是天生的〉。见李银河(编译),《酷儿理
论:西方 90 年代性思潮》(页 353—363)。北京:时事。

U
N

倪家珍(1997)。〈九〇年代同性恋论述与运动主体在台湾〉。见何春蕤(编),

T
《性/别研究的新视野(上)》(页 125—148)。台北:元尊文化。

H
倪湛舸(2009a)。〈语言•主体•性别——初探巴特勒的知识迷宫〉。见朱迪斯•
巴特勒,《性别麻烦 : 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页 1—6)(宋素凤
IG
译)。上海:三联(原著出版年:1990)。

宁应斌(1998)。〈性解放思想史的初步札记:性政治、性少数、性阶层〉。载
于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编),《酷儿理论与政治》(页 179—
R

234)。中坜: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

O
PY

OII 基本原则声明(年份未详)。见[国际阴阳人组织(国际中文版)]。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http://www.oii.tw/Home/fundamental-principles

P
O

潘莉(2000)。〈中华民俗中的“鱼”文化〉。见《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0
年 9 月,页 51—53。
C

Phoca,S.(2010)。《后女性主义》(谢小岑译)。台北:立绪。(原著出版
年:1999)
©

皮埃尔•布尔迪厄(2002)。《男性统治》。(刘晖译)。深圳:海天。

祁立峰(2008)。〈邱妙津密码:对印刻版《蒙马特遗书》中〈第十五书〉、

80
〈第十九书〉的探析〉。见《中国现代文学》第 13 期,205—226。

琼•C•克莱斯勒、卡拉•高尔顿、卡白特立夏•D•罗泽(编)(2007)。《女性心
理学》(汤震宁、杨茜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

邱妙津(1991)。《鬼的狂欢》。台北:联合文学。

PM
------(1996)。《蒙马特遗书》。台北:联合文学。

------(2003)。《鳄鱼手记》。台北:时报文化。

------(2006)。《蒙马特遗书》。中和:INK 印刻。

U
------(2007a)。《邱妙津日记 1989—1991》。中和:INK 印刻。

------(2007b)。《邱妙津日记 1991—1995》。中和:INK 印刻。

T
S
H
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2012)。《变性者、跨性别者和非性别常规者的健康
照护准则》(第 7 版)(窦秀兰译)。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IG
http://www.wpath.org/uploaded_files/140/files/Standards%20-
%20Traditional%20Chinese%20v2.pdf

斯蒂文•艾普斯坦(2000)。〈酷儿的碰撞:社会学和性研究〉。见李银河(编
R

译),《酷儿理论:西方 90 年代性思潮》(页 88—106)。北京:时事。

宋竑广(2008 年 5 月 13 日)。〈历年跨性别者歧视受害案例〉[台湾立报]。
PY

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www.lihpao.com/

苏宝荣(2000)。《〈说文解字〉今注》。西安:陕西人民。

苏冬凉(2008)。〈对别格死亡本能的拉康式解读〉。见《常州工学院学报
O

(社科版)》2008 年 4 月,页 78—80、101。

T
C

塔姆辛•斯巴格(2005)。《福柯与酷儿理论》(Foucault and Queer Theory)


(赵玉兰译)。北京:北京大学。
©

泰奥•安哲罗普洛斯(年份未详)。[维基百科]。阅览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B0%E5%A5%A7%C2%B7%E5%AE%89
%E5%93%B2%E7%BE%85%E6%99%AE%E6%B4%9B%E6%96%AF

太宰治(年份未详)。[维基百科]。阅览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

81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AE%B0%E6%B2%BB

唐荷(2003)。《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台北:扬智文化。

唐龙(2007 年 8 月)。〈戒严统治的前后景观〉[开放杂志]。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http://www.open.com.hk

PM
唐毓丽(2012)。〈病患的意义——谈《天河撩乱》及《丁庄梦》的家族/国族
纪事与身体〉。见《兴大人文学报》49 期,页 145-181。

托莉•莫(2005)。《性/文本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第二版】》(Sexual
/ Texual Politics: Feminist Literary Theory 〔 2nd Edition 〕 )

U
(国立编译馆主译、王奕婷译)。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2002)

T
王德威(2001)。〈惊起却回头——评吴继文《天河撩乱》〉。见王德威,
《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页 108—110)。
H
------(2013)。〈香港另类的奇迹 ——董启章的书写/行动和《学习年
代》〉。见《当代作家评论》2013 年第 3 期,页 141—150。
IG
王浩威(1999)。〈凝视记忆的肉体与灵魂——王浩威说书《天河撩乱》〉。载
于《张老师月刊》第 263 期,页 114—118。
R

王基伦(1997)。〈用身体用生命书写的悲剧——邱妙津《蒙马特遗书》导览〉。
见李瑞腾编,《1996 年台湾文学年鉴》(页 195—196)。台北:行政院
文化建设委员会。
PY

王瑞香(2000)。〈基进女性主义:女性解放的根本契机〉。见顾燕翎(主
编),《女性主义与流派》,页 123—158。台北:女书文化。

王天舒(2011)。〈试论董启章《安卓珍尼》中的都市书写〉。见《神州》第 4
O

期,页 50—51。

王奕婷(1998)。〈肉身书信——《蒙马特遗书》中书信形式的书写与踰越〉。
C

见《联合文学》第 161 期,页 70—71。

卫华(2007)。〈挑战与颠覆——论西方文化研究视野中的怪异理论思潮〉。
《浙江社会科学》第 5 期,页 137—142。
©

维吉尼亚•伍尔夫(2000)。〈一间自己的屋子〉。见刘炳善等(编),《伍尔
夫散文》,页 487—594。北京:中国广播电视。

82
Woodward, K. (2006)。《认同与差异》(Identity and difference)(林文琪
译)。台北:韦伯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吴继文(1998)。《天河撩乱》。台北:时报。

PM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000)。《性欲三论》(赵蕾、宋景堂译)。北京:国际
文化。

-----------------(2001)。《梦的解析》。香港:中国国际文化。

U
西蒙•波娃(1999)。〈第二性〉(欧阳子、杨美惠、杨翠屏译)。见顾燕翎、
郑至慧(编),《女性主义经典——十八世纪欧洲启蒙,二十世纪本土
反思》(页 59—64)。台北:女书。

T
喜宴(年份未详)[维基百科]。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B%8D%E5%AE%B4_(%E9%9B%BB%E5%
BD%B1)
H
萧瑞莆(1996)。〈另一种视观/看法:阅读/书写邱妙津的《鳄鱼手记》及德
IG
瑞克•贾曼的电影《花园》〉。见《中外文学》第 289 期,页 39—59。

萧义玲(2011)。〈九〇年代新崛起小说家的同志书写:以邱妙津、洪凌、纪大
伟、陈雪为观察对象〉。见纪大伟,《感官世界》,页 260—289。台北:
R

联合文学。

谢嘉琪(2001)。〈雌雄同体的理想国度——董启章《安卓珍妮》一个面向的分
PY

析〉。见《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研究生论文集刊》第 3 期,页 113


—128。

性/别研究室历年学术研讨会(年份未详)。[国立中央大学性/别研究室]。阅
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http://sex.ncu.edu.tw/conference/
O

徐贲(2010)。〈扮装政治、弱者抵抗和“敢曝(Camp)美学”〉。见《文艺理
论研究》第 5 期,页 59-67。
C

徐国文(2006)。〈变异身体与家国书写的互文:《天河撩乱》的酷儿叙事〉。
见《文化研究月报》第 57 期,页码未详。阅览于 2011 年 4 月 4 日,
http://www.cc.ncu.edu.tw/~csa/journal/57/journal_park438.htm
©

徐纪阳、刘建华(2008)。〈从伪装到自白——邱妙津的“女同志”认同之路〉。
见《世界华文文学论坛》第 2 期, 页 20—24。

83
许剑桥(1998)。〈邱妙津〉。见《台湾大百科全书》。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9
日,http://nrch.cca.gov.tw/twpedia.php?id=4650

徐江波(2009)。〈“柏拉图式爱情”辨正——基于对《会饮篇》的文本解读〉。
见《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 18 卷第 2 期,页 76—81。

PM
许晋荣(2005)。〈书写与认同的交错:以邱妙津《鬼之狂欢》为例〉。见
《中兴文苑》第 35 期,页 23—28。

许维贤(2007)。〈黑骑士的恋物/(历史)唯物癖:董启章论〉。见《林思齐
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第 64 期,页 1—43。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9 日,
http://repository.hkbu.edu.hk/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010&

U
context=lewi_wp

许维真(2001)。〈我写我有月经,我就是女人吗?——读〈安卓珍尼——一个
不存在的物种的进化史〉及其相关评审纪录〉。见《橄榄树文学月刊》2、

T
3 月 合 刊 , 页 码 未 详 。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9 日 ,
http://www.oocities.org/dung_kai/critics15.html
H
徐琇祯(1998)。〈回归女性本质的乌托邦建构——论董启章《安卓珍尼》的雌
雄同体意识〉。见《台北市立师范学院学报》第 29 期,页 143—155。
IG
徐祯苓(2011)。〈梦的建构与失落──试论邱妙津小说中的书写策略〉。见
《东吴中文线上学术论文》第 15 期,页 79—96。
R

亚伦•强森(2008)。《性别打结——拆除父权违建》(成令方、王秀云、游美
PY

惠、邱大昕、吴嘉苓译)。台北:群学。(原著出版年:1997)。

严泽胜(2004)。〈朱迪·巴特勒:欲望、身体、性别表演〉。见《国外理论动
态》2004 年第 4 期,页 38—44。
O

杨芳(2006)。〈试论弗洛伊德的文明观〉。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第 3 期,页 60—65。
C

杨洁(2011)。《酷儿理论与批评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杨鑫辉主编(1999)。《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下册)》。香港:昭明。
©

杨玉华(2000)。〈伊底帕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双语词汇、学术名词暨


辞书资讯网]。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4314/

84
杨照(2010)。〈感官与知识的复杂纠缠——重读董启章的《安卓珍尼》〉。载
于董启章,《安卓珍妮》(联合文学经典版)(页 207—212)。台北:
联合文学。

叶舒宪(1994)。《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武汉:湖北人
民。

PM
-----(1999)。《阉割与狂狷》。上海:上海文艺。

叶永志案大事记(2011)。[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diversity.tgeea.org.tw/joomla/index.php?option=com_conte
nt&view=category&id=38&Itemid=70

U
游美惠(2002)。〈父权体制〉。见《两性平等教育季刊》第 17 期,页 111—
113。

T
岳庆平(1989)。《中国人的家国观》。香港:中华书局。

Z
H
则蓝满(1996 年 4 月 11 日)。〈模拟自己的创作实验——《安卓珍尼》〉。载
IG
于 《 星 岛 日 报 》 , 页 码 未 详 。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9 日 ,
http://www.oocities.org/dung_kai/critics2.html

曾文璇(2001)。〈主体认同与情欲——邱妙津的小说世界〉。见《中极学刊•
R

第一辑》2001 年 12 月,页 231—240。

曾秀萍(2000)。〈生死往覆,以爱封缄——论《蒙马特遗书》中书信、日记的
PY

书写特质与意义〉。见《中文研究学报》2000 年 6 月,页 193—211。

------(2003)。《孤臣•孽子•台北人》。台北:尔雅。

张霭珠(2000)。〈性别反串、异质空间、与后殖民变装皇后的文化羡嫉〉[国
O

立 交 通 大 学 ] 。 阅 览 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 ,
http://web.it.nctu.edu.tw/~cpsun/chang-ai-zhu-gender.pdf
C

------(2010)。《性别越界与酷儿表演》。新竹:国立交通大学。

张德安(2006)。〈身体的争夺与展示——近世中国发式变迁中的权力斗争〉。
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 7 卷,页 265—290。
©

张芙鸣(2002)。〈试析《安卓珍尼》的解构启示〉。见《华文文学》第 6 期,
页 44—49。

张杰(2008)。《趣味考据——中国古代同性恋图考》。昆明:云南人民。

85
张娟芬(1997)。〈与男同志错身——评董启章《双身》〉。见《联合文学》
第 149 期,页 178。

张巧瑜(2009)。《台湾同志小说与酷儿小说情欲书写研究(1960~2007)》。
淡江大学中国文学学系硕士班硕士论文,未出版,台北。

PM
张小虹(2000a)。〈女同志理论:性/别与性欲取向〉。见顾燕翎(主编),
《女性主义理论与流派》(页 217—235)。台北:女书。

------(2000b)。《怪胎家庭罗曼史》。台北:时报。

------(2011)。《女性书写的逃逸路线:自己的房间》。台北市:英属盖曼群

U
岛商网路与书。

张志维(2011)。〈海洋/湖泊/异质空间/另类家国:吴继文的《天河撩
乱》〉。见中山大学人文中心(编),《海洋与文化》(页 83—106)。

T
高雄:中山大学。

H
赵彦宁(1997)。〈性、性意识及身体建构──形塑台湾女同性恋的身体美学〉。
见何春蕤(编),《性/别研究的新视野上》(页 101—124)。台北:
元尊文化。
IG
------(2000)。〈台湾同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个关于文化生产的分析〉。
见《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 30 期,页 207—244。
R

赵毅衡(2012)。《符号学》。台北:新锐文创。

郑淑婷、吴仁捷、张文川、赖筱桐(2011 年 10 月 31 日)。〈被笑娘娘腔,国
PY

中生自家 7 楼跳楼亡〉[自由时报]。阅览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http://www.ltn.com.tw/

周华山(1995)。《同志论》。上环:香港同志研究社。
O

周芬伶(2006)。〈邱妙津的死亡行动美学与书写〉。见周芬伶《芬香的秘教:
性别、爱欲、自传书写论述》(页 283—311)。台北:麦田。
C

周乐诗(1996)。〈“双性同体”的神话思维及其意义〉。见《文艺研究》
1996 年 5 月,页 85—91。

朱迪斯•巴特勒(2000)。〈模仿与性别反抗〉。见李银河(编译),《酷儿理
©

论:西方 90 年代性思潮》(页 319—342)。北京:时事。

-------------(2003)。〈身体事关重大〉。见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
精粹读本》(页 335—354)。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86
-------------(2009a)。《性别麻烦: 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宋素凤译)。
上海:三联。(原著出版年:1990)

-------------(2009b)。《消解性别》(Undoing gender)(郭劼译)。上海:
三联。(原著出版年:2004)

PM
-------------(2011)。《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Bodies
that matters: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李钧鹏译)。
上海:三联。(原著出版年:1993)
茱莉安娜(2011)。〈我对 TG、TS、TV、CD 的认知〉[茱莉安娜的秘密花园]。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U
http://julianacd.pixnet.net/blog/post/230203829-
%E6%88%91%E5%B0%8Dtg%E3%80%81ts%E3%80%81tv%E3%80%81cd-
%E7%9A%84%E8%AA%8D%E7%9F%A5

T
朱伟诚(2005)。〈另类经典:台湾同志文学(小说)史论〉。见朱伟诚
(编),《台湾同志小说选》(页 9—35)。台北:二鱼。
H
庄子秀(2000)。〈后现代女性主义:多元、差异的凸现与尊重〉。见顾燕翎
(主编),《女性主义与流派》,页 299—338。台北:女书文化。
IG
------(年份未详)。〈Jean Genet〉[暨大电子杂志]。阅览于 2014 年 3 月 26
日 ,
http://beaver.ncnu.edu.tw/projects/emag/show.aspx?dataId=8ab535
R

ab-c5bb-4d5a-a502-469c5ad0e278

0—9
PY

2005 认识同志手册编辑小组(2005)。〈同志大事记〉[2005 认识同志手册]。


阅 览 于 2015 年 7 月 5 日 , http://hotline-
ttha.myweb.hinet.net/htm/resorce-4.htm
O

二、英文文献
C

Adams, P. (1994). The bald truth. In Diacritics, 24(2-3), 184-189.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1a). Definition of Terms:


Sex, Gender, Gender Identity, Sexual Orientation. Retrieved
July 13, 2015, from
http://www.apa.org/pi/lgbt/resources/sexuality-definitions.pdf

87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1b).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about transgender people,gender identity, and gender expression.
Retrieved July 17, 2015, from
https://www.apa.org/topics/lgbt/transgender.pdf

PM
Berg, C. (1936). The unconscious significance of hair. 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17, 73-88.

Berger, J. (2008). Ways of seeing. London, England: Penguin Classics.


Retrieved July 17, 2015, from

U
http://waysofseeingwaysofseeing.com/ways-of-seeing-john-berger-
5.7.pdf

Bierbach, D. (2012). Homosexual Behavior Among Fish Increases

T
Attractiveness to Females. In SciTech Daily. Retrieved July 17,
2015, from http://scitechdaily.com/homosexual-behavior-among-
H
fish-increases-attractiveness-to-females/

Brown, G. R. (2006). Transsexual in the military: Flight into


IG
hypermasculinity. In S. Stryker & S. Whittle (Eds.), The
transgender studies reader (pp.537-544). New York, NY:
Routledge.
R

Butch. (n.d.). In Oxford Dictionaries.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butch
PY

Cream Puff. (n.d.) . In Oxford Dictionaries.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cream-
O

puff?q=cream+puff

Colette. (n.d.). In Wikipedia.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C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ette

E
©

Elise, D. (2001). Unlawful entry: Male fears of psychic penetration.


In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 11(4), 499-531.

Evans, T. (2005). I've never ever felt like that in my life before ...
never ever felt that intense: Penetration of the male body as

88
transformative experience. Transformations, 11.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www.transformationsjournal.org/journal/issue_11/article_
03.shtml
G

PM
Gertrude Stein. (n.d.). In Wikipedia.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rtrude_Stein
Grose F. (1796). A classical dictionary of the vulgar tongue. London,
England: Hooper and Wigstead.

U
Halberstam, J. (1998). Female masculinity.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T
Halperin, D. M. (1997). Saint Foucault: Towards a gay hagiography.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J
H
IG
Jagose, A. (1996). Queer theory. New York, N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L
R

LGBT slogans.(n.d.). In Wikipedia.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GBT_slogans
PY

Liou, L. Y. (2005). Queer Theory and Politics in Taiwan: The Cultural


Transl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Queerness in and beyond
Taiwan Lesbian/Gay/Queer Activism. In 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ept(14), 123-153.
O

M
C

Molly. (n.d.). In Oxford Dictionaries.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molly

Moore, M. R. (2006). Lipstick or timberlands? Meanings of gender


©

presentation in black lesbian communities. In Signs, 32(1),


113-139.

89
Nuccitelli, D. (n.d.). A Polygender FAQ. Retrieved July 17, 2015, from
http://www.polygender.co.uk/polygenfaq.htm

Pangender, (n.d.). In Wikipedia.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P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ngender

Prosser,J. (1998).Second skins: the body narratives of transsexuality.


New York,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U
Queer. (n.d.). In 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allowed_in_frame=0&search=q

T
ueer&searchmode=none

H
Queer Nation NY (2013). Queer Nation NY: Our History.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queernationny.org/history
IG
Qwear & Hogan A. D. (2013). The aesthetics of masculinity: Butch v.
tomboy style [Web log].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www.autostraddle.com/tomboy-style-vs-butch-style-182385/
R

Radclyffe Hall. (n.d.). In Wikipedia.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PY

http://en.wikipedia.org/wiki/Radclyffe_Hall

Sedgwick, E. K. (1993). Tendencie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O

Skelton, J. (2007). Common Trans “Definitions” and Terms. Retrieved


July 17, 2015, from http://new.oberlin.edu/dotAsset/2012179.pdf
C

Stryker, S. (2004). Queer Nation. In glbtq Encyclopedia.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www.glbtq.com/social-
sciences/queer_nation.html
©

90
Tomboy. (n.d.). In Oxford Dictionaries. Retrieved March 26, 2014, from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tomboy?q=t
omboy

Trans@MIT (n.d.). Useful terminology about trans and gender variant


people. Retrieved July 17, 2015, from

PM
http://web.mit.edu/trans/TGterminology.pdf

Trumbach, R. (1994). London’s sapphists: From three sexes to four


gender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ulture. In G. Herdt (Ed.),
Third sex, third gender: Beyond sexual dimorphism in culture
and history (pp.111-136). New York, NY: Zone.

U
----------- (1998). Sex and the Gender Revolution Volume One:
Heterosexuality and the Third Gender in Enlightenment London.
Chicago,IL: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
H
IG
R
PY
O
C
©

9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