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SlideShare a Scribd company logo
第 14 章 社會心理學 心理與社會的關係
作業 用所學的社會心理學知識試著分析為何「排隊」此現象會發生。
 
 
14.1  社會思考 社會心理學 社會認知:如何思考他人、影響他人,以及與他人相處
歸因 猜想為何人們會去作這樣的行為 原因的向度 內在╱外在 固定╱不固定 可控制╱不可控制 基本歸因錯誤:在解釋他人行為時會高估他人的內在特質的重要性,低估外在環境的影響 自我目的偏誤:自我提升(自己比別人更可信、更有道德、外貌更吸引人)、誇大自己所確信的看法。容易在自尊受威脅時出現(成功歸因於自己,失敗歸因於他人)。
社會知覺 建立對他人的印象 - 會把印象連在一起 - 會把印象結合為一 人格內隱理論:將一般人所使用、非專業的概念、人格特質套用在他人身上。 基模、評價向度、歸類 比較自己和他人 - 社會比較理論 呈現自己 印象管理:無論是否為真實,我們希望他人接收到有關自己的印象。非語言線索很重要(面試)。 自我監控:注意自己所給予他人的印象,並且視情況微調自己的表現,以保持完美的形象。 FIG 14.3 自我監控檢視表
態度 認知失調 自我概念 態度改變
態度與行動之間的關係 當態度很堅定時 他人對自己的態度有很強的體認,並且身體力行時 當態度和行為是很有關連的
認知失調 當個體遇到兩個不一致的想法時,會去減少這種不舒服(失調)的情況 兩種減少的方式:改變態度、改變行為 觀點的改變 對失調的特殊反應 自我辯護 自尊
E. Aronson (1995)  減少失調感的三個方式 瞭解自己常用的防衛以及減少失調的方式。盡可能再使用他們之前就發現自己要去用這些方式 即使作了愚蠢或殘忍的行為,也並不意味你是愚蠢或殘忍的的人 培養足夠的力量和能力來包容自己的錯誤,而不是非得要將之合理化
自我概念 認知失調理論太重視內在因素,這是很難測量的部分,應該著重在個體體會、察覺自己的行為,並推論自己的態度,因此會對態度形成自我概念
 
態度改變 說服 改變態度:傳播者、理解的方法、接收者因素、訊息本身特質、感性訴求 思考可能性模式:中央路徑、邊緣路徑
14.2  社會影響 從眾 規範性社會影響 訊息性社會影響 服從
團體互動 團體架構 團體表現 社會助長 社會懈怠 去個人化 風險轉移和團體極化 團體迷思 多數派和少數派
領導統御 偉人論 領導的環境論 領導的權變模式 性別的差異
14.3  團體間的關係 團體認同 社會認同 種族中心主義 偏見 刻板印象 歧視
14.4  社會互動 攻擊 生理因素 心理因素 社會因素 性別
利他主義 心理及社會文化基礎 利己主義 生理基礎 旁觀者效應 性別
14.5  關係 吸引力 愛 浪漫愛 深情愛 完美的愛 性別
Sternberg’s Triangle of Love
推薦讀物 李宗吾( 1994 )。厚黑學。新銳出版社。 李維( 1998 )。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洪蘭( 1998 )。記憶與創憶。遠流出版社。 林淑貞( 1997 )。性、演化、達爾文:人是道德的動物?張老師文化出版。 許宜銘( 1993 )。擁舞生命潛能。生命潛能文化出版。 陳瓊森、汪益( 1995 )。超越教化的心靈。遠流出版公司。
推薦影片 黑澤明:羅生門。 叛獄風雲( The Experiment)
The End

More Related Content

1109社會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