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波罗王朝

北印度的一個王國

波罗王朝又称帕拉王朝(现代孟加拉语写为পাল, 英语:Pala Empire),8世纪~12世纪时统治印度东北部的一个重要王朝。 其统治者的名称均以帕拉为后缀,在古普拉克里特诸语言意为“保护者”,他们是大乘佛教和密宗的信徒。其主要据点位于孟加拉和今印度比哈尔邦,包括巴连弗邑蒙格埃尔多摩梨帝国等当时的大城市。9世纪初期,波罗王朝是北印度一强大的政治势力,其领土由比哈尔、孟加拉进一步扩展至尼泊尔、恒河流域中部[3]。在公元810年时,波罗王朝领土上的人口达到1030万人。

波罗王朝
750—1161
波罗王朝版图(紫色),与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绿色),与罗湿陀罗拘陀王朝(橙色)鼎立。
波罗王朝版图(紫色),与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绿色),与罗湿陀罗拘陀王朝(橙色)鼎立。
首都
多地
常用语言梵语普拉克里特诸语言巴利语
宗教
佛教湿婆教
政府君主制
摩诃拉者 
• 8世纪
瞿波罗一世
• 12世纪
瞿频陀波罗
历史 
• 建立
750
• 终结
1161
前身
继承
高达王国
犀那王朝
今属于 孟加拉国
 印度
 尼泊尔

波罗王朝被视为伊斯兰教传入前孟加拉历史的黄金时期[4][5],此王朝曾结束孟加拉地区持续不断的战乱和割据,对内为当地带来安定与繁荣,对外与西藏吐蕃王朝、印尼三佛齐和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维持良好的关系。在此时期,透过阿拉伯地区与孟加拉的频繁贸易,伊斯兰教首度于孟加拉出现,阿拔斯王朝的货币亦可于波罗王朝的考古遗址中找到[6]。该王朝历代国王修建了大规模的佛寺,并赞助那烂陀寺超戒寺等佛学研究所。12世纪,信仰印度教的斯那王朝推翻了波罗王朝,正式结束最后一个建立于印度本土的佛教王国。

波罗王朝在其领土内推行一种封建制度,即王室将土地赠给受封者,同时受封者获得对该片土地的税收、行政和司法权。但这种封地现象只是表面上与西欧的封建制度类似。波罗王朝的封地对象几乎只限于宗教集团,表现为将大量土地捐赠给寺院(如提婆波罗国王曾赠给著名的那烂陀寺5个村庄[7]);世俗官僚获得封地的现象非常少见。[8]

历史

编辑

王朝建立

编辑

波罗王朝以今孟加拉为中心,在戒日王的帝国崩溃后北印群雄并起的形势中迅速崛起。王朝的首位君主瞿波罗一世英语Gopala I约于750年在西孟加拉Gaur被一众地区首领推举为王。历史证据表明瞿波罗是由地区首领推举所出,并非由当地人民直接选举产生。[5][9]

王朝在达摩波罗和提婆波罗统治下的扩张

编辑
 
约750-900年,西印的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绿色)、南印的罗湿陀罗拘陀(橙色)、东印的波罗王朝(紫色)鼎立,形成卡瑙杰三角(Kannauj Triangle)

瞿波罗死后,其儿子达摩波罗和孙提婆波罗大幅扩展了王朝的领土。达摩波罗原本被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的君主瓦特萨罗阇击败。随后达摩波罗和瓦特萨罗阇均被罗湿陀罗拘陀君主陀鲁婆击败。陀鲁婆离开德干地区后,达摩波罗得以向西扩展王朝至北印度,包括卡瑙杰(古称曲女城)。

三国比较 瞿折罗-普腊蒂哈腊王朝 波罗王朝 罗湿陀罗拘陀
国祚 7世纪中期-1036 约750-12世纪 753-982
统治中心 摩腊婆、拉贾斯坦邦 孟加拉、比哈尔 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安得拉邦部分
首都 曲女城(今卡瑙杰) 巴连弗邑、蒙格埃尔、索玛普利 Manyakheta(位于今卡纳塔克邦东北)
主要君主 瓦特萨罗阇、纳加巴塔二世 达摩波罗、提婆波罗 瞿频陀三世、陀鲁婆
宗教 印度教 大乘佛教、密宗 印度教 (早期)、耆那教 (晚期)
建筑遗址 克久拉霍 那烂陀寺超戒寺飞行寺、索玛普利大寺等 埃洛拉石窟帕塔达卡尔建筑群的耆那教神庙

然而,瓦特萨罗阇之子纳加巴塔二世随后占领了卡瑙杰,并进军至蒙格埃尔。达摩波罗被逼投降,并与罗湿陀罗拘陀君主瞿频陀三世结盟。瞿频陀三世入侵北印,并打败纳加巴塔二世。[10][11]罗湿陀罗拘陀的记录显示达摩波罗曾承认罗湿陀罗拘陀为宗主国。在瞿频陀三世离开后,达摩波罗得以恢复北印度的领土。[4]

达摩波罗死后,其子提婆波罗登位,并被视为波罗王朝最强大的君主。他曾入侵迦摩缕波(今阿萨姆邦)和今奥里萨邦的小王国。其中迦摩缕波的君主没有与达摩波罗战斗就屈服于波罗王朝,奥里萨的国王则逃离首都。[12]除了上述的征伐外,他的继任者亦有记载他曾占领其他的领土,但有不少记载实际上是夸张失实。[5][13]

首度衰退

编辑

提婆波罗死后,波罗王朝开始逐步瓦解。提婆波罗外甥毗羯罗诃波罗一世在短暂统治后退位,并成了苦行僧。他的儿子那罗衍波罗继任为王,此时罗湿陀罗拘陀王阿目佉跋沙一世击败了波罗王朝,阿萨姆和奥里萨更恢复独立。[4]

那罗衍波罗之子罗阇耶波罗至少统治了12年,并兴建了一些公共设施和寺庙。他的儿子瞿波罗统治数年后失去了孟加拉,此时波罗王朝的领地只剩下比哈尔邦一带。继任的毗羯罗诃波罗二世亦受到来自中印度的Chandela和Kalachuri王国的侵略,波罗王朝在他统治时期分裂为数个小王国。[4][5]

两度短暂中兴与衰亡

编辑

约988年,摩酰波罗一世登位。在三年内,他收复了孟加拉北部和东部的失地,并收复了今西孟加拉邦的北部地区。于1021-23年,朱罗王朝君主罗贞陀罗入侵孟加拉。他努力的成果很快被来自南印的侵略者朱罗王朝所终止。[5]:45摩酰波罗一世的儿子那耶波罗在奋力抵抗后击败了Kalachuri 国王,两国后来在佛教高僧阿底峡调和下签订和约。[14]

约于1077-1130年在位的罗摩波罗是波罗王朝最后一位明君。他减轻税收、推动农业,并建造了一些公共设施。他恢复了迦摩缕波的管治,并与朱罗王朝君主维持友好的关系,以争取支援对抗遮娄其王朝[4][5]。罗摩波罗死后波罗王朝继续衰退,领土逐步缩小。

摩陀那波罗在位(约1143-1161)时,来自南印、 信奉印度教的斯那王朝吞并了波罗王朝在孟加拉的所有领土,波罗王朝消亡前的领土只缩减至比哈尔邦南部一带。约于1161年,名为瞿频陀波罗的一位国王统治著加雅,但没有确切史据证实他与波罗王朝君主的关系。[5]

文化

编辑

波罗王朝以其对佛教的支持和庇护而闻名;该王朝是最后一个信奉佛教的印度王室。在波罗王朝中后期,印度西部的佛教已经被伊斯兰教入侵者消灭,只在东印还得以留存。历代波罗国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所谓“波罗七代护法”),他们长期出资建设北印度著名的佛教综合大学那烂陀寺超戒寺。其中以研究密宗为主的超戒寺是波罗王朝国王达摩波罗主持修建的,据说规模比笈多王朝时修建的那烂陀寺还大。达摩波罗还建立了另一座密宗大寺飞行寺。这几座宏伟的佛教研究机构都在12~13世纪的穆斯林入侵时期被彻底毁灭。波罗王朝的佛教主要是大乘佛教,尤其是密宗

作为统治佛教诞生地的君主,波罗王朝的国王在佛教国家中得到很高的名望。来自爪哇夏连特拉王国的使节就曾请求波罗国王给予5座村落,让他们得以在那烂陀寺兴建一座寺院,此请求得到国王提婆波罗答允。提婆波罗亦修复、扩大了索玛普利大寺的建筑。摩酰波罗一世亦曾下令修复及建造那烂陀寺和菩提迦耶的宗教建筑。波罗王朝与中国亦有交流,北宋曾派遣使者西行求佛法,辽朝西夏亦有印度僧之纪载。[4]

波罗王朝和斯那王朝(约1070-1230年)时期,比哈尔和孟加拉的艺术影响了尼泊尔、缅甸、斯里兰卡和爪哇的艺术发展。[15]

历代君主

编辑

以下君主的在位时间只是印度史学家Dineshchandra Sircar(1907-1985)于1975-76年根据各史料所作出的推测[16],并非确切的在位时间。

参见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Michael C. Howard. Transnationalism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Societies: The Role of Cross-Border Trade and Travel. McFarland. 2012: 72 [2017-07-06]. ISBN 978-0-7864-9033-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2. ^ Huntington 1984,第56页.
  3. ^ Ancient Indian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2016-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0). 
  4. ^ 4.0 4.1 4.2 4.3 4.4 4.5 Sailendra Nath Sen. Ancient Indian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New Age International. 1 January 1999: 277–287 [2016-03-28]. ISBN 978-81-224-119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7).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Nitish K. Sengupta. The Imperial Palas. Land of Two Rivers: A History of Bengal from the Mahabharata to Mujib. Penguin Books India. 1 January 2011: 39–49 [2016-03-28]. ISBN 978-0-14-34167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2). 
  6. ^ Essays on Ancient India by Raj Kumar p.199
  7. ^ 《印度古代史纲》,224页
  8. ^ 《印度古代史纲》,213页
  9. ^ Biplab Dasgupta. European Trade and Colonial Conquest. Anthem Press. 1 January 2005: 341– [2016-03-28]. ISBN 978-1-84331-02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9). 
  10. ^ The Cambridge Shorter History of India p.143
  11. ^ Dynastic History Of Magadha by George E. Somers p.179
  12. ^ Bhagalpur Charter of Narayanapala, year 17, verse 6, The Indian Antiquary, XV p 304.
  13. ^ George E. Somers. Dynastic History Of Magadha. Abhinav Publications. 1977: 185 [2016-03-28]. ISBN 978-81-7017-059-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3). 
  14. ^ The Cambridge Shorter History of India p.10
  15. ^ Stella Kramrisch (1 January 1994). Exploring India'S Sacred Art Selected Writings Of Stella Kramrisch Ed. & With A Biographical Essay.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ishe. p. 208. ISBN 978-81-208-1208-6.
  16. ^ Dineshchandra Sircar (1975–76). "Indological Notes - R.C. Majumdar's Chronology of the Pala Kings". Journal of Indian History IX: 209–10.
  • 《古印度简史》,许海山主编,中国言实出版社,ISBN 7-80128-801-7
  • 《古印度-从起源至公元13世纪》,玛瑞里娅·阿巴尼斯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ISBN 7-5084-2649-5
  • 《印度古代史纲》,林承节著,光明日报出版社,ISBN 7-80145-355-7
  • 《新编佛教辞典》,陈兵编,中国世界语出版社,ISBN 7-5052-015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