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維京人古諾斯語víkingr)是諾斯人(意即「北方人」,現在則稱為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北歐區域的一支,主要由探險家狂戰士商人水手海盜巫師工匠組成一類族群集合體[1][2]。他們來源於現代的挪威中部和南部、丹麥全境以及瑞典中部和南部,在北歐尚未形成「國家」的概念之前就以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並非是統一的國家或民族。

丹麥海員,於11世紀中繪畫。

從公元8世紀到11世紀,他們侵擾並殖民了大部分歐洲沿海,如法國諾曼底西西里島南意大利拉脫維亞全境、芬蘭南部和西部等諸多區域,其中尤以英格蘭丹麥王朝烏克蘭基輔羅斯最具代表性,甚至影響了英國及俄國後來的歷史進程,維京人的足跡還遍及了北極乃至北美洲東部,形成一片廣闊的內海疆域。

在歐洲歷史上,這一時期被稱為「維京時期」,這給歐洲各國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維京人的造船術、北歐神話體系、針織花紋和盧恩符文占卜的造詣處於歐洲的頂尖位置,帶動歐洲其它國家在這些技術上的發展;但是,其防禦型武器、狩獵、禮服體系、社交文化、飲酒習俗、文學和奢侈工藝品與同時期的歐洲相比較又為原始野蠻,反而受到歐洲基督教-日耳曼文明的同化,是偏科非常嚴重的文化族群。在維京人在接受基督教之後,大多數文化逐漸被歐洲人同化,但其宗教、建築、節日、飲食文化並未完全消失,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和歐洲人的主流形式融合,雖然喪失了一些自己的原貌,但是其後代——北歐的維京人三國(丹麥瑞典挪威)至今仍然保有大量有別於其它基督教歐洲國家的獨特文化遺產。

因為維京人的特殊文化遺產,故在現代的電影藝術和電子遊戲中經常能發現這類族群的身影。

名稱解釋及形成背景

編輯

這段時間北歐的軍事、貿易及人口擴張是斯堪的納維亞、不列顛群島、西西里俄羅斯及歐洲其他地區中古時期歷史的一個重要元素[3]。在英語中,維京人這個詞是從18世紀的傳奇故事中引入的,有一種說法認為可能是來源於古代北歐人的古北歐語語言,「vik」意思是「海灣」,「ing」意思是「從……來」,加起來「維京」意思是在海灣中從事某種事,「vikingr」是在海灣中從事這種事的人。另一種說法認為是來源於古英語「wíc」意思是「進行貿易的城市」,因為後來部分維京人定居到不列顛島,並和當地人進行貿易。他們在公元800到1070年處於統治地位,對海上交通構成威脅。「vikingr」這個詞曾經出現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古代盧恩文石碑上面,在冰島的土語中也意味着「海上冒險」。在英語中「wicing」這個詞首先出現在6世紀的古代盎格羅-撒克遜的詩歌中,意思就是海盜,但當時英國人並沒有將北歐海盜稱為維京。在中古英語中「維京」這個詞已經消失了,但18世紀時又重新出現在傳奇故事中,到了20世紀,「維京」不僅指海盜,意義擴展為指斯堪的納維亞人,並出現許多新詞如:「維京時代」、「維京文化」、「維京殖民地」等。由於後來斯堪的納維亞人沿着芬蘭俄羅斯平原的河流從事商業活動直到東羅馬帝國,並在河流沿岸設立殖民地定居,所以後來將來自斯堪的納維亞的商人也稱作維京,北美洲的斯堪的納維亞人也被說英語的人稱為維京。實際上並不是所有斯堪的納維亞人都是海盜,他們和其他地區的歐洲人一樣也是農民、漁夫和獵人,他們為了防止海盜入侵也成立了艦隊,將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人都稱為維京會造成混淆。

歷史

編輯

最早見於記載的維京海盜,是記錄在《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中的公元789年,一次對英國的襲擊:當時這些海盜被英國官員誤認是商人,官員要向他們徵稅,海盜只好殺死官員。第二次是在公元793年。以後200年間,維京不斷地侵擾歐洲沿海,沿着河流向上游內地劫掠,曾經控制東歐平原波羅的海沿岸。據說他們曾遠達地中海裏海沿岸。其中的一支渡過波羅的海,並遠征諾夫哥羅德,到達基輔伏爾加保加利亞,並建立基輔羅斯。有些船隊遠航至裏海,前往大伊朗美索不達米亞阿拉伯人做生意。而更為著名的一支維京人沿着西歐大西洋沿岸向南挺進,在歐洲的心臟地帶掀起軒然大波。他們大肆劫掠大不列顛島,並且還向西歐進行了侵擾。維京(Vikings)一詞便帶有掠奪、殺戮等意思。維京人對於歐洲歷史尤其是英格蘭法蘭西歷史進程產生過深遠影響。

11世紀時的日耳曼人歷史學家不萊梅的亞當曾在他的著作《漢堡大主教史》第四卷中記載過:「海盜們在西蘭島聚集了大量的黃金,這些海盜被他們自己人稱為維京,我們稱他們為阿斯考曼尼,他們向丹麥國王納貢」。

13世紀時,挪威國王哈羅德一世下決心要將這些海盜從蘇格蘭及附近島嶼清除出去[來源請求],部分維京人逃到冰島。北歐的傳說將他們描繪成無畏的英雄,但到了18世紀的傳奇中又把他們描繪成強盜。其他歐洲人認為是斯堪的納維亞農民業餘去做海盜,但斯堪的納維亞人認為可能這些人只是非法的強盜。

維京時代

編輯
 
九世紀初期的歐洲
 
維京人的航行與領土

北方日耳曼人從公元790年開始擴張,直到公元1066年丹麥人的後裔征服英格蘭,一般稱之為「維京時代」[4],是歐洲古典時代和中世紀之間的過渡時期。維京人是著名的航海家,他們在昔德蘭群島法羅群島冰島格陵蘭島,都設立了殖民地,在10世紀末曾不定期地在美洲紐芬蘭居住過。他們不僅是海盜,也同時進行貿易,甚至定居在歐洲沿海和河流兩岸。

有記錄說公元839年他們曾作為東羅馬帝國的雇傭兵而征戰北非。他們的殖民地遍佈歐洲,包括英格蘭的丹麥區基輔羅斯、法國的諾曼第等等。只是到了維京時代的末期,北歐才出現獨立的國家和國王,同時也接納了基督教,開始進入中世紀。東羅馬以及西亞回教諸國等地中海東岸國家因國勢較強,維京人在此處的擴張比較受挫,坎尼戰役甚至遭受東羅馬毀滅性打擊而被迫延後在意大利的霸業。而西歐諸國由於長期藩鎮割據致使維京人得以大肆擴張,直到中世紀中期西歐各國因為強化王權或都市同盟勢力抬頭後國勢日盛,才比較有能力抵抗維京海盜。隨後在漢撒同盟威尼斯等諸多新興海軍強國打擊下,維京人靠搶掠而創立的霸業方才逐漸消亡。

維京人在美洲

編輯

維京人萊夫·埃里克松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五百多年就已登陸了美洲。據推測,他們是在到達格陵蘭島後,再向西行,才抵達今天加拿大紐芬蘭巴芬島。他們在那裏發現了許多有用的物資,包括木材、葡萄、毛皮等,不過他們在美洲大陸只待了大約十年之久,就離開了這個物產豐盛的大陸,而原因可能是因為美洲原住民

考古學之前發現,加拿大紐芬蘭的蘭塞奧茲牧草地上,有8座木造建築遺址,是維京人曾駐足此地[5],但發現當時的科學研究能力有限,無法得知維京人確切抵達的日期[6]。2021年10月,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學者在科學期刊《自然》發佈學術研究結果[7],木造遺址是維京人在西元1021年所建。巧合的是,建築時間與科學證實日期,恰巧相距10個世紀。

該大學在研究中以科學方式,利用宇宙射線在樹木年輪中形成的放射性特殊碳訊號,得到公元1021年維京人在紐芬蘭建造木屋的證據。研究者發現公元992年曾有大規模太陽風暴,而遺址中的木材經科技驗證:在該年太陽風暴造成特殊年輪後,繼續形成有29圈的年輪,代表遺址中的該批木材是在1021年被砍伐。此研究克服先前對於年份估計的不精確性,為歐洲人登陸美洲的歷史奠定了標竿,對於後續有關維京的歷史研究,例如:知識轉移、遺傳資訊、動物遷徙和病理學交換,有很大的意義[8]

貿易

編輯
 
維京貿易商用的秤和砝碼,用在測量銀,有時也拿來測量金,來自錫格蒂納箱英語Sigtuna box

維京人和當時已知的世界建立了廣泛的貿易網絡,對歐洲及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經濟發展有一定程度的影響[9][10]

維京世界不太使用金錢,只有像里伯赫德比英語Hedeby之類的貿易中心才會使用,其經濟稱為金銀塊英語bullion經濟。當時交易最常用到的金屬是,有時也會使用作為交易媒介。銀是用銀棒或是英語ingots的方式流通,也有用首飾或是珠寶的形式流通。貿易商會帶着小的秤,可以精準的量測重量,因此雖然沒有一般的貨幣,但可能已有非常精準的貿易系統。

維京人的船

編輯

維京人的是維京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維京人的一切都與他們的船有密切聯繫。維京船製造的材料主要取自高大筆直的橡樹。維京船分為戰船貨船兩類。戰船較輕,船窄,靈活輕便,又很耐風浪;而貨船的船身又高又寬,船體也很重,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載重航行時可保持穩定。兩類船都有通常所說的彎曲船首,用一整塊完整的橡木精雕細刻而成。

維京長船由於吃水淺,速度快,轉向靈活,十分適合遠征異地時突襲式的掠奪活動。但由於維京戰船甲板是露天的,因此無法擋風遮雨。風雨和巨浪仍然使維京人又冷又濕,凍死人和夜晚被巨浪卷下海淹死都是很常見的事。由此可見,維京人的這種穿越大海的征服行動無疑必須具有無比的勇氣和堅定的毅力,在取得勝利之前首先要忍受極大的痛苦。因此維京人這個名詞從中世紀強烈的貶義到了今天又帶有勇氣的含義[11]

維京戰士

編輯

維京人的軍事上存在一些罕見於其他民族的兵種。[12][需要較佳來源]

狂戰士帶着打死不退的精神與敵人廝殺,他們自認有「奧丁的庇護」而勇往直前無所畏懼。其形象常與狼、熊等元素掛上關聯,如其英文「berserker」即為北歐語的字根「ber」(熊)加上「sekr」(上衣)組成。

狂戰士隨着基督教在斯堪的納維亞的擴張而有所衰退。教會視其為「狂亂的心靈」,並將強盜、野蠻等形象加諸在狂戰士身上,使其被排擠出主流社會。此外,法律也將其「狂暴」視為罪刑,並施以監禁、流放等懲罰,這些種種因素使得狂戰士逐漸淡出了歷史。

騎馬戰士

編輯

傳統上維京人的戰鬥配置中並沒有騎兵,因為馬匹在斯堪的納維亞為罕見動物,地形破碎的斯堪的納維亞出產的馬也不是優良的戰馬,所以配有坐騎的人只為了彰顯自己的身分地位,通常是國王、伯爵、指揮官等戰場上的重要人物。

維京時代的後期,丹麥王室將騎兵編入了親衛隊當中,這可能是模仿法蘭克人諾曼人的騎士制度,但馬只是交通工具,且維京人不諳馬術與馬戰,皆以下馬作戰為主。

傭兵

編輯

維京傭兵團盛行於十世紀至十一世紀初,他們受僱於法蘭克人、盎格魯-薩克遜人西班牙人、東歐各民族等勢力。僱用者除了給予金錢報酬之外,為了避免傭兵團見利忘義而倒戈,也可能給予土地等等無法帶走的獎勵,使得傭兵無法輕易背棄他們之間的雇約。

瓦蘭吉衛士團

編輯

瓦蘭吉衛隊拜占庭的菁英親衛隊(為維京傭兵團的一種)。領軍者則仍是拜占庭人。

拜占庭帝國和羅斯公國在西元860年簽訂了和約,使得拜占庭帝國可在公國內僱用士兵作為自己的部隊,而這個被僱用的士兵包含了當時在基輔流浪的維京傭兵。西元911年時,約有七百名「瓦蘭吉人」於拜占庭從軍。十世紀時,巴西爾二世將此兵團擴充至六千人左右,並用其東征西討。之後因戰死、退役、預算收縮等因素,衛士團數量逐漸縮編至三千人以下。

瓦蘭吉衛隊的標準配備為一頂頭盔、一件鎖子甲,並手持一把雙手巨斧。

傳說

編輯

有角的頭盔

編輯
 
Magnus Barelegs的維京節,其中的頭盔上沒有角

傳說中維京人戴着有角的頭盔。除了兩三個儀式中用的頭盔外(上面可能是象徵烏鴉、蛇或牛角的突起物),沒有證據說明維京人會戴角盔英語Horned helmet[13]。正式、近距離的維京戰鬥(可能是在屏蔽牆或是在艦島上)中,戴着角盔很麻煩,甚至會造成戰友的危險。

歷史學家相信維京戰士不會戴角盔,不過不確定是否會在其他儀式使用。有關維京戰士戴角盔的誤解可能是來自19世紀的Geatish社群英語Geatish Society愛好者,Geatish社群在1811年於斯德哥爾摩成立,提倡用北歐神話作為一些高雅藝術的主題。這種有關維京人戴有角的頭盔的印象也可能是來自理查·華格納1876年的劇作《尼伯龍根的指環[14]

維京人常會用有翼的頭盔和古典時代的服裝來加以描繪,特別是那些北歐諸神的服裝,其目的是將維京人和他們的神話連在一起,這是歐洲文化中常見的理想化。

後來民族浪漫主義創造的迷思將維京人和二千多年前的北歐銅器時代英語Nordic Bronze Age混為一談。北歐銅器時代的岩刻上有出現過角盔,也有在考古的物品中發現過(例如布胡斯Veksø英語Veksø的頭盔),可能是用在禮儀上的用途[15]

像《Hägar the Horrible英語Hägar the Horrible》和《北海小英雄》等卡通,以及明尼蘇達維京人坎培拉奇襲隊英語Canberra Raiders的圖案中,仍沿用了維京人戴着角盔這個被誤解的概念,可能也造成此一迷思的傳播[16]

維京人的頭盔是硬皮革製的圓錐形物體,在正規部隊中會木頭及金屬加以強化。鐵質且有面具的頭盔是首領用的,是以中瑞典以往在文德爾英語Vendel的頭盔為基礎。唯一真正的維京人頭盔是在挪威的Gjermundbu發現的,是鐵製的頭盔,年代可以追溯到第十世紀[17]

其他

編輯

傳說中維京人渾身骯髒,蓬亂的長頭髮和大鬍子混在一起,用人的頭蓋骨作酒碗。實際古代北歐語言中skal意思是酒碗,被不正確地翻譯成拉丁語的「頭蓋骨」;當時維京人喜好清潔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

傳說維京人身材是很高大。有現代學者對此進行過研究,研究指出當時的維京人身高大約是168.4公分至174公分。與現代人比起來,維京人的身材不算是很高,但跟當時的人相比,維京人的確是比較高。

維京人很乾淨,非常在乎他們的外表和良好的衛生習慣。與普遍的看法相反,他們經常洗澡,遠遠超過中世紀後期的人口。星期六的古挪威語單詞是Laugardagr,即洗滌日。907年,一群瑞典維京人在黑海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簽訂和平條約的要求之一是斯堪的納維亞人應該可「隨心所欲」地進入拜占庭人的公共浴池。

社會

編輯

維京人的社會分為三個社會經濟階層;奴隸、農場工人(自由農民)和伯爵。

奴隸是社會中最底層的階級,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執行日常任務和進行大型建築專案,但他們也從事貿易和經濟活動。奴隸還被用作農場的工人和伯爵的大家庭僕人和勞工,他們被用來建造防禦工事、坡道、運河、墳墓、道路和類似的艱苦勞動。根據帝國遷徙的記載,奴隸被鄙視和看不起,新的奴隸是由現有奴隸的兒女獲得的,或者是通過在其他土地上掠奪獲得的,奴隸或出售給穆斯林,以換取阿拉伯白銀。

自由農民。他們擁有自己的農場、土地和牛群,他們每天從事農業工作,耕田,擠奶,建造房屋和馬車,但他們也經常有奴隸來維持生計。

伯爵是維京社會的貴族。他們很富有,擁有大農場和巨大的長屋,有馬和許多奴隸。奴隸或僕人負責大部分日常工作,而伯爵則從事行政、政治、狩獵、拜訪其他伯爵或出國探險。當伯爵去世並被埋葬時,他的私人奴隸有時會被殺死並與他一起埋葬,正如一些考古發掘所顯示的那樣。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Roesdahl, Else. The Vikings. Penguin Books. 1998: 9-22 [2014-07-13]. ISBN 9780140252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8). 
  2. ^ Viking (people). Encyclopedia Brittanica. [2014-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6). 
  3. ^ Brink, Stefan. Who were the Vikings?. Brink, Stefan; Price, Neil (編). The Viking World. Routledge. 2008: 4–10. ISBN 9780415692625. 
  4. ^ Peter Sawyer, The Viking Expansio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candinavia, Issue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Knut Helle, ed., 2003), p.105.
  5. ^ Wallace, B. L. in Contact, Continuity, and Collapse: the Norse Colonization of the North Atlantic (ed. Barrett, J.) 207–238 (Brepols, 2003).
  6. ^ Dee, M. W. & Kuitems, M. Duration of activity inestimable due to imprecision of the dat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16, 22907 (2019).
  7. ^ Kuitems, M., Wallace, B.L., Lindsay, C. et al. Evidence for European presence in the Americas in AD 1021. Nature (2021).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972-8
  8. ^ Mühlemann, B. et al. Diverse variola virus (smallpox) strains were widespread in northern Europe in the Viking Age. Science 369, 6502 (2020).
  9. ^ Gareth Williams: Viking Mone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BC History
  10. ^ Graham­-Campbell, James: The Viking World, Frances Lincoln Ltd, London (2013). Maps of trade routes.
  11. ^ 白海軍《海上大征服》第十二章,東方中心出版社
  12. ^ 維京人傳奇 第四章, 楓樹林出版社
  13. ^ Kahn, Charles. World History: Societies of the Past. Portage & Main Press. 2005: 9 [March 18, 2011]. ISBN 978-1-55379-045-7. 
  14. ^ Frank, F. The Invention of the Viking Horned Helmet. International Scandinavian and Medieval Studies in Memory of Gerd Wolfgang Weber. 20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15. ^ Did Vikings really wear horns on their helme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Straight Dope, 7 December 2004. Retrieved 14 November 2007.
  16. ^ Did Vikings wear horned helmets?. The Economist. www.economist.com. [10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30). 
  17. ^ The Gjermundbu Find - The Chieftain Warrior. [10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5).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