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跳至內容

「女孩」:修訂間差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刪去的內容 新增的內容
Spaghet-Ti對話 | 貢獻
添加{{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Spaghet-Ti對話 | 貢獻
性别角色:​ // Edit via Wikiplus
第26行: 第26行:


== 性别角色 ==
== 性别角色 ==
{{Off topic}}
{{Section OR}}
{{Inappropriate tone|time=2018-05-15T21:08:13+00:00}}

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中,女孩都被社会归于一定的[[性别角色]]。女孩总是和玩[[洋娃娃]]、[[煮飯仔]](在[[台湾]]叫[[扮家家酒]],在[[大陸]]叫[[過家家]])以及清洁器具联系在一起,而[[男孩]]会玩一些带有运动或者暴力色彩的玩具或者游戏,比如玩具卡车、皮球和玩具枪。女孩一般不会被鼓励参加体育运动,除非是那些特别[[女性化]]的运动,例如[[花样滑冰]]和[[体操]]。她们常被阻止参加很多同龄男孩参加的活动。這麼做是為了避免她們受到来自外界的危险,例如男性,或任何可能會造成身體傷害的東西。有时候男孩被认为更加可靠,不过照顾小孩这件事除外,照顾小孩被认为是女孩“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们常常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听话,稍欠[[理性]]而较多[[感性]]。
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中,女孩都被社会归于一定的[[性别角色]]。女孩总是和玩[[洋娃娃]]、[[煮飯仔]](在[[台湾]]叫[[扮家家酒]],在[[大陸]]叫[[過家家]])以及清洁器具联系在一起,而[[男孩]]会玩一些带有运动或者暴力色彩的玩具或者游戏,比如玩具卡车、皮球和玩具枪。女孩一般不会被鼓励参加体育运动,除非是那些特别[[女性化]]的运动,例如[[花样滑冰]]和[[体操]]。她们常被阻止参加很多同龄男孩参加的活动。這麼做是為了避免她們受到来自外界的危险,例如男性,或任何可能會造成身體傷害的東西。有时候男孩被认为更加可靠,不过照顾小孩这件事除外,照顾小孩被认为是女孩“与生俱来”的能力。人们常常认为女孩比男孩更听话,稍欠[[理性]]而较多[[感性]]。



於 2018年5月15日 (二) 21:08 的修訂

女孩

女孩指年輕的女性人類。從一個女孩變成一個女人的年齡在不同的社會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認為青少年期向成年期的轉變年齡在15歲至20歲之間。

在中文裏,女孩其實有兩種不同的年齡意義。最傳統和常用的含義是「女性孩子」,這種稱呼往往用於嬰兒期至十歲左右的女性,這個年齡之後她們更多地被稱為少女女青年幼女或泛稱年青女性。但現在女孩的用法更為寬泛,可以幾乎涵蓋所有0歲至20歲代的女性,或者年齡更大但看上去比較年輕的女性,以及一些年長人士(指中老年人)對比自己年幼很多的女性稱呼。

歷史上來看,女孩常常受到歧視和對她們社會角色的限制,對此聯合國計劃在2010年之前消除女孩在受教育權方面的不平等。對於女孩和男孩的社會角色的形成和差別,始終存在着「先天決定論」(或基因決定論)與「後天決定論」(或環境決定論)的爭論。女孩在藝術、文學和流行文化中以什麼形象出現往往反映了社會對女孩性別角色的認知。

人口統計數據

全世界共有21.8億人年齡在18歲以下(聯合國兒童基金會2004年的估算),其中超過10億是女孩。從出生開始,女孩的人數稍佔劣勢。其中有自然原因(從18世紀開始的統計顯示人類出生時性別比例約為105個男孩對100個女孩),也有父母刻意選擇性別的緣故。

雖然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要求「初等教育應該強制實行並且免費提供」,但是女孩獲得小學教育的比例(70%相對男孩的74%)和獲得中學教育的比例(59%對65%)仍然稍低於男孩。對此,千年發展目標致力於消除這一不平等,並且自1990年以來這一比例已經大幅接近。

性別角色

在幾乎所有的文化中,女孩都被社會歸於一定的性別角色。女孩總是和玩洋娃娃煮飯仔(在台灣扮家家酒,在大陸過家家)以及清潔器具聯繫在一起,而男孩會玩一些帶有運動或者暴力色彩的玩具或者遊戲,比如玩具卡車、皮球和玩具槍。女孩一般不會被鼓勵參加體育運動,除非是那些特別女性化的運動,例如花樣滑冰體操。她們常被阻止參加很多同齡男孩參加的活動。這麼做是為了避免她們受到來自外界的危險,例如男性,或任何可能會造成身體傷害的東西。有時候男孩被認為更加可靠,不過照顧小孩這件事除外,照顧小孩被認為是女孩「與生俱來」的能力。人們常常認為女孩比男孩更聽話,稍欠理性而較多感性

為什麼人們對女孩和男孩的認知有如此的差異?這在公眾討論和科學研究中都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生理差異導致性別角色不同的觀點始於19世紀的人類學。後來,社會生物學進化心理學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這是一種對舊石器時代男人狩獵、女人採擷的生活方式的適應性進化。比如說,由於養育後代,女人失去了狩獵的自由,從而也失去了社會權力。

在另一方面,女權主義者宣稱性別角色是成見社會化強制的結果,而非生理差異所致。由於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女權主義著作的影響,以及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在性別方面的研究,使社會性別生理性別並無關聯這一思想自20世紀80年代逐漸被人接受,特別是在社會學文化人類學領域。

生理學在這方面的觀點,並不是說所有的性別差異都由生理決定,而是生理對其有一定影響。有些極端女權主義者否認這一點,不過多數女權主義者同意先天的生理條件和後天的成長環境對性別差異都有影響,不過問題就是哪個更加重要。這就是「先天決定論」和「後天決定論」的爭論,它們也可以分別叫做「基因決定論」和「環境決定論」。

在社會上,男孩(女孩)或男人(女人)的稱謂常會造成很多的困惑。最好不要花太多時間在了解其背後上的語意。當有不同看法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受到侵犯。

用法

女孩是一個近代才出現的雙字詞,傳統的用法是指年齡小的女性,往往在10歲以下。並且在口語用的時候,還可以加一個後綴成為女孩子,有一種親昵的意味。古代多以女娃女童來稱女性兒童。而近來女孩這個詞的使用空間逐漸變大,甚至可以涵蓋20歲以下或者年齡更大但看上去比較年輕的女性。不過最近這個詞正在另一個含義更寬泛的詞女生所取代。這裏的女生源自台灣,並不限於正在上學或者處於上學年齡的女孩,而是可以指從剛出生到幾乎所有年齡的女性。

各地同(近)義方言

普通話小姑娘

中國北方:小嫚兒(青島等)、小妮子小識字班(魯南部份地區)、小閨女

中國大陸網絡:妹子妹紙

粵語女仔儬妹

長沙話:妹陀

台灣話台灣華語妹子

日文中「しょうじょ(shoujo)」一詞有時也勉強譯作「女孩」或「少女」,但shoujo包含的意義更為複雜。shoujo指涉的是無知、沒有性態(sexuality)、像永不長大的寵物、擁有kawaii(勉強譯作「可愛」)氣質、對別人沒有威脅的理想化女兒、妹妹身份(Napier 1998),而Treat更申辯shoujo是在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建構下的「第三種性/別」:既不是「男」亦不是「女」,而是「遠離異性戀的生產經濟」的自戀個體(Treat 1996)。

美式英語]:GAL,但這個用法對象不能過小,所以其實是專指青少年女性,而不是女性兒童。

參見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