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跳转到内容

小行星20000: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內容擴充
內容擴充
第9行: 第9行:
| caption = 藝術家眼中的伐樓拿
| caption = 藝術家眼中的伐樓拿
| discovery = 是
| discovery = 是
| discoverer = [[羅伯特 麥克米倫|麥克米倫]] ([[太空監視]])
| discoverer = [[羅伯特·麥克米倫|麥克米倫]] ([[太空監視]])
| discovered = 2000年11月28日
| discovered = 2000年11月28日
| mp_name = 20000伐樓拿
| mp_name = 20000伐樓拿
第65行: 第65行:
{{Otheruses|subject=行星'''20000 Varuna'''|other=<br>'''印度教神祇伐楼拿'''|伐楼拿 (印度教)}}
{{Otheruses|subject=行星'''20000 Varuna'''|other=<br>'''印度教神祇伐楼拿'''|伐楼拿 (印度教)}}


'''伐罗那'''是一顆巨大的[[古柏帶|古柏帶天體]],正式名称是:20000 Varuna,读作VAIR uh nuh,由[[美国]]天文学家[[麦克·米]]于[[2000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發現時的臨時名稱為2000 WR<sub>106</sub>,並且已經在1953年的乾板上追溯到其蹤跡,是[[矮行星]]的候選者之一。
'''伐罗那'''是一顆巨大的[[古柏帶|古柏帶天體]],正式名称是:20000 Varuna,读作VAIR uh nuh,由[[美国]]天文学家[[羅伯特·麥克米倫|麥克]]于[[2000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發現時的臨時名稱為2000 WR<sub>106</sub>,並且已經在1953年的乾板上追溯到其蹤跡,是[[矮行星]]的候選者之一。


伐罗那是[[印度]]神话中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90%E6%A5%BC%E6%8B%BF_(%E5%8D%B0%E5%BA%A6%E6%95%99)</ref>。
伐罗那是[[印度]]神话中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ref>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90%E6%A5%BC%E6%8B%BF_(%E5%8D%B0%E5%BA%A6%E6%95%99)</ref>。

2009年8月16日 (日) 12:59的版本

20000 伐樓拿
藝術家眼中的伐樓拿
发现
發現者麥克米倫 (太空監視)
發現日期2000年11月28日
編號
MPC編號20000伐樓拿
其它名稱2000 WR106
小行星分類TNO (類QB1天體)[1]
軌道參數
曆元 2004年7月14日 (JD 2453200.5)
遠日點6 781.985 Gm (45.335 天文單位)
近日點6 120.810 Gm (40.915天文單位)
半長軸6 451.398 Gm (43.129 天文單位)
離心率0.051
軌道週期103 440.6 (283.20 a)
平均軌道速度4.53 公里/秒
平近點角89.673°
軌道傾角17.2°
升交點黃經97.296°
近日點參數271.631°
物理特徵
大小800 公里 (平均熱量)[3]
500 ± 100 km (史匹哲 adopted)[4]
(scalene ellipsoid)?[5][6]
質量≈3.7×1020? 公斤[5][7]
平均密度0.992 公克/cm³[5]
表面重力0.15 m/s²
0.39 km/s
恆星週期0.132 16 d (3.17 小時)
反照率0.037–0.26[3]
溫度≈43–41 K
光譜類型(適度的紅色) B-V=0.93 V-R=0.64[8]
視星等19.9 ()[9]
絕對星等(H)3.7[10]

伐罗那是一顆巨大的古柏帶天體,正式名称是:20000 Varuna,读作VAIR uh nuh,由美国天文学家麥克米倫2000年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现,發現時的臨時名稱為2000 WR106,並且已經在1953年的乾板上追溯到其蹤跡,是矮行星的候選者之一。

伐罗那是印度神话中天空,雨水及天海之神,他亦是掌管法規與陰間的神[11]

关于伐罗那的详细消息现在知道得很少,只能从天文望远镜中推测其直径约为1060公里。

科学家们正在对伐罗那进行进一步观测,以得到进一步详细的消息。

參考資料

  1. ^ Marc W. Buie. Orbit Fit and Astrometric record for 20000. SwRI (Space Science Department). 2007-01-12 [2008-09-19]. 
  2. ^ Merriam 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From the Sanskrit वरुण /ʋəˈrʊɳə/
  3. ^ 3.0 3.1 Stansberry. TNO/Centaur diameters and albedos. 2008 [2006-11-08]. 
  4. ^ John Stansberry, Will Grundy, Mike Brown, Dale Cruikshank, John Spencer, David Trilling, Jean-Luc Margot. Physical Properties of Kuiper Belt and Centaur Objects: Constraints from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University of Arizona, Lowell Observatory,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rnell University. 2007 [2007-12-01]. 
  5. ^ 5.0 5.1 5.2 Lightcurves Lacerda P., Jewitt D. Dentisities Of Solar System Objects From Their Rotational Lightcurves", accepted to AJ Dec. 2006 Preprint
  6.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JewittShepperd200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7. ^ Calculated using Lacerda and Jewitt (2007) diameter of 900 km and density of 0.992 g/cm³.
  8. ^ TNO and Centaur Colors. [2006-11-08]. 
  9. ^ HORIZONS Web-Interface. JPL Solar System Dynamics. [2008-07-02].  外部链接存在于|publisher= (帮助)
  10.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20000 Varuna (2000 WR106). 2007-11-17 last obs [2008-07-02]. 
  11.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C%90%E6%A5%BC%E6%8B%BF_(%E5%8D%B0%E5%BA%A6%E6%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