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跳转到内容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
出生(1857-06-02)1857年6月2日
 丹麦罗霍尔特英语Roholte
逝世1919年10月13日(1919歲—10—13)(62歲)
 魏瑪共和國克洛切英语Klotzsche
國籍丹麦
獎項诺贝尔文学奖
1917
(与人分享)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丹麥語Karl Adolph Gjellerup笔名Epigonos;1857年6月2日—1919年10月13日),丹麦诗人小说家,和同胞亨利克·蓬托皮丹一起获得了1917年诺贝尔文学奖。寫於1889年的《明娜》和1896年的《磨坊》是蓋勒魯普的代表作。《明娜》有自傳的成份,記述盖勒鲁普的幼年及第一次婚姻破裂的原因。《磨坊》寫磨坊主發現他的愛人與情人相會,出於妒嫉,開動機器把兩人碾死,事後受良心譴責而自殺的故事。上述兩部作品都充滿浪漫主義色彩。[1]

生平与创作

[编辑]

卡尔·阿道夫·盖勒鲁普出生于丹麦的一个路德宗牧师家庭,父亲三岁时去世,小盖勒鲁普在哥本哈根由母亲的堂兄、新教牧师约翰尼斯·菲比格抚养长大。菲比格是诗人和学者,通晓多种古文字,使得盖勒鲁普从小就受到丹麦文化传统的熏陶。1874年读完中学后,盖勒鲁普开始攻读神学,当时学界流行从史学上质疑《圣经》,他也开始与一些激进学者接触,成为文论家格奥尔·布兰德斯的狂热支持者,视其为“我们的圣灵骑士”。1878年获哥本哈根大学神学硕士学位。

盖勒鲁普最初的作品描绘丹麦当代社会问题,如《一个观念论者》(1878)描写一个反抗僵化宗教的博学青年。《条顿的学徒》(1882)描写一个憎恨德国却深受德国思想影响的青年,最后在一个德国牧师的侄女那里找到了他的爱。该书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风格,之后的作品受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影响,如1883年的短篇《G大调》和《罗慕洛斯》即显现出伊万·屠格涅夫的风格,其中《罗慕洛斯》是他在意大利旅行时所写。之后他写了游记《古典的一月》(1884)、《漂泊一年》(1885),脱离了布兰德斯派,他认为自然主义不但能描绘生活的鄙俗,也能展现人性的崇高。

1885年夏盖勒鲁普移居德累斯顿,一直住到1887年秋。他创作了戏剧抒情诗《泰米瑞斯》(1887),这首诗与剧本《勃吕希尔德》(1884)使他获得国家的终身俸,解除了经济之忧。1887年10月,他与布兰德斯的表妹结婚,这已是他的第二次婚姻,此时距离二人初会已然十年。他们定居在赫勒鲁普,盖勒鲁普继续创作。此一时期他创作出了小说代表作《明娜》(1889),该书带有自传色彩。1892年,盖勒鲁普全家迁居德累斯顿。他的戏剧《乌桑》(1893)、《雅涅王》(1893)、《毒素与抗毒素》(1898)在达格马剧院上演,获得成功。《大人》(1895)描写官员腐败,遭皇家剧院拒演,最后在“学生中心”得以上演。

1894年发表的奇情小说《莫尔斯牧师》是其首部德文作品。《磨坊》(1896)是其较重要的一部德文小说,描写一位年轻医生转信天意。其后期的作品带有越来越浓的东方宗教色彩。1917年,盖勒鲁普获诺贝尔文学奖,1919年在德累斯顿附近的克洛切逝世。[2][3]

主题与风格

[编辑]

1881年盖勒鲁普就因发表《遗传与道德》拥护达尔文主义受到丹麦教会谴责。同年发表的诗集《红山楂》体现出拜伦雪莱的影响,充满浪漫主义情调。在《一个观念论者》、《青年丹麦》中,他还徘徊于自由主义与宗教正统之间,而《条顿的学徒》则突出的体现了他的反神论思想。《勃吕希尔德》取材于古代西古德与勃吕希尔德的爱情传说,受到席勒阴谋与爱情》的影响,宣扬爱情至上,出版后受到一些非议。历史故事、民间诗歌和北欧传说往往是他戏剧的题材来源。[4]1890年代开始,盖勒鲁普转向佛教出世思想,并受到叔本华的影响,《卡玛尼特朝圣记》(1896)、《牺牲之火》(1904)和《漫游世界》(1910)便体现了这种倾向。《黄金的树叶》(1917)是其最后的作品,以提比略统治时期为背景,回归了传统基督教思想。[5]

《明娜》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突出体现了盖勒鲁普回忆、内省的风格,表现了“爱而不得其爱”的主题,深入的刻画了女性的心理。明娜是一位追求纯净的柔弱女子,她的初恋是一位画家,他拥有她过去的所有有价值的回忆,却只把这当做一场游戏。后来,明娜遇到了芬格,两人的感情越深入,就越难容忍对方的隐秘。然而,感性最终压倒理性,明娜最后选择了画家,却没能得到幸福,反而失去了一切。全书充满了一种对命运无法把握的悲剧感。《磨坊》写了西兰岛上的普通磨坊,磨坊象征着现实世界与神意世界的联系。通过对超自然现象和感觉的描写,盖勒鲁普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最终,磨坊主由迷误走向受难,磨坊也在雷雨中毁灭。

盖勒鲁普擅长的,是细致的剖析人性的一些方面、生活的一些过程,情感戏剧、理想冲突是其着力表现的内容。他频繁描绘生命现象与道德价值、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而很少从广度和深度上发掘历史和现实。现代文明的局限在其笔下得以展现。其晚期作品日趋神秘,关注精神的拯救和解脱。[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孟憲忠編著.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 台北市:智慧大學, 1993年, 頁60.
  2. ^ 唐得阳主编. 诺贝尔奖获奖者全书. 北京市:团结出版社, 1994.10. 页900-902
  3. ^ F.J.Billeskor Jansen. 杰洛拉普及其作品. 收录于:杰洛拉普著;孟祥森译. 诺贝尔文学奖全集 11 明娜. 远景出版事业公司, 1982.05. 页309-315
  4. ^ 杨建军,王美红主编. 诺贝尔奖百年大典 第1卷 1901-1920. 通辽市: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2.02. 页160
  5. ^ 信德等编. 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奖作家传. 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 1984. 页100-102
  6. ^ 吴方. 在神意与自然之间. 收录于:吉勒鲁普. 明娜·磨坊. 桂林市:漓江出版社, 2001. 页1-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