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跳转到内容

孙洪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民国之精华》中的孫洪伊照片

孙洪伊(1872年11月17日—1936年3月26日)原名洪儀宣统年间为避宣统帝溥仪名讳而改名“洪伊”),字伯兰直隶省天津府天津县北仓人。清朝中华民国初年政治人物。[1][2]

生平

[编辑]
中国名人录(第三版)》中的孙洪伊照片

早年经历

[编辑]

1872年11月17日(同治十一年农历十月十七日)出生于天津北仓村。孫洪伊的父亲孙孝曾是清末贡生,贩盐并且经营祖产“复盛号”,家资丰厚。母亲刘氏,生三男二女。孙洪伊居长,原名洪仪,因避清末帝溥仪之讳,改名洪伊。幼年从刘士瀛启蒙,后受业滦州名儒蒋冶亭(字香农), 1893年(光緒十九年)中秀才。孫洪伊18岁娶曹克忠的孙女为妻。[3] 曹氏早卒,后续娶李氏为夫人。

立憲派的活動

[编辑]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北仓一带致遭洗劫,孙之家产十之七八被毁,孙洪伊之弟孙仲华被法国侵略军击伤不治而死。 孙洪伊经此浩劫,深感政府腐败,必须改革。于是说通了父亲变卖部分田产,又请亲友资助,在天津从事实业,兴办教育事业。

1900年(光绪26年)独资创办北仓蒙养小学堂,并与天津宜兴埠温世霖等人合资创办天津民立第十小学堂明新中学堂普育女子中学堂天津私立电报学堂。1906年(光緒32年),袁世凱在天津创始自治局。孫洪伊借此机会,同谷钟秀等人组织天津自治研究会。1907年8月,天津县議事会成立,孫洪伊当选为議員。1908年(光绪38年),孫洪伊等人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3][1][2]

1909年(宣統元年)3月,孫洪伊当选为直隷省諮議局議員。同年11月,作为直隷省代表,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各省谘議局代表会議。会上,孫洪伊当选为国会開設請願团的代表,赴北京吁请“速开国会”,但要求遭到清朝拒绝。随後,孫洪伊等人发动舆论,并继续請願活動。最終,清廷同意在「宣統5年(1913年)」开设議院。[1][2]

北京政府的活動

[编辑]

1909年(宣統元年),经宋教仁介绍,孫洪伊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6月4日,孫洪伊在北京湖广会馆参加成立“宪友会”,任常务干事。辛亥革命爆发后,孫洪伊即与清朝陆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合谋举行起义响应,孫洪伊在“滦州兵谏后亲赴滦州张绍曾保证义师所向箪食壶浆以迎”。[3]

中華民国成立後,孫洪伊、汤化龙等人组织共和建設討論会。此外,同梁启超的合作也进一步加深,最终于1912年(民国元年)8月结成了民主党。1913年,孫洪伊出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4][5],并成为韬园派领袖。但是,抱持国会中心主義立场的孫洪伊,对袁世凱逐渐加强独裁感到失望。由此,他和与袁世凯接近的梁启超也逐渐疏远。1913年(民国2年)5月,共和党、民主党、統一党合併成立进步党,孫洪伊未参与,同年10月孫洪伊退居上海。1915年(民国4年)袁世凯称帝之際,孫洪伊公开表示反对。[3][1][2][6]

1916年5月25日,孫洪伊接受孙中山亲自交给的活动经费3000元(“交孙伯兰银叁千元正”),以开展针对北方军阀的斗争。袁世凱死後的1916年(民国5年)6月,孫洪伊就任北京政府教育总長,同年7月改任内務总長。起初,孫洪伊对是否就职十分犹豫,但孫文(孫中山)支持其到北京就职,并嘱其负起“监督北方政府”之责任。同年7月12日,孫洪伊由上海赴北京就职。孙洪伊由此成为孙中山安排在北京政府内的核心人物之一。当时他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成员。[3][1][2][6][7]

任内孫洪伊对国務院秘書長徐樹錚国務总理段祺瑞的心腹)的越权行為多次进行指责,双方矛盾激化。大总統黎元洪支持孫洪伊,此事遂成为府院之争的一環。因徐世昌居中调停,11月20日,孫洪伊被罢免[8],徐樹錚则于22日辞职[9]。同年11月,孫洪伊参加宪政商榷会[3][1][2][6]1917年1月14日,孫洪伊在北京的住宅遭到步軍統領江朝宗派兵搜查,孫洪伊随即离开北京南下[10][11],逃往南京,托庇于馮国璋[1][2]

南方政府的活動

[编辑]

1917年7月,孫文在广州发起護法運動,组织军政府,9月,非常国会选任孙洪伊为军政府内政总长,他沒到广州去,却与蒋介石在江浙一带策划地下活动[12]。11月5日,被孙中山任命为驻沪全权代表[13],常驻上海,一直任至1923年。孫洪伊利用与馮国璋等直系人物的关系,对北京政府的政略等方面发挥影响。[3][1][2][6]

孙洪伊与李大钊有很深的渊源。1913年冬,孙洪伊邀汤化龙共同出资,送李大钊赴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1916年1月,孙洪伊函召李大钊“回国讨袁”。1922年8月,李大钊住在孙洪伊在上海法租界太平桥三益里的寓所内,其间李大钊会同陈独秀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多次与孙中山晤谈改组中国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之事。[1][2][6]

1925年(民国14年)3月,孫文逝世,孫洪伊逐渐脱离政治舞台。晚年,中国同日本的战争激化,孫洪伊力主抗日,担任南京国民政府国难会议委员。同时他笃信佛教,念佛度日。[1][2][3]

1936年(民国25年)3月26日,孫洪伊在上海病逝。享年65岁(满63歳)。其灵柩由朋友资助,葬于杭州九溪十八涧小山上,和秋瑾墓隔丘相望。[1][2][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潘荣「孫洪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民国人物传 第12卷. 中華書局. 2005. ISBN 7-101-02993-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徐友春主編. 民国人物大辞典 増訂版. 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 ISBN 978-7-202-03014-1.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天津北辰区北仓镇人物,新华网,2006-05-16[永久失效連結]
  4. ^ 王洁. 李大钊北京十年(交往篇).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09-01. ISBN 9787511705426. 
  5. ^ 海津讲坛上午举行. 天津图书馆. 2011-06-11 [2023-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9). 
  6. ^ 6.0 6.1 6.2 6.3 6.4 葛培林,孙中山与孙洪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2008-10-24. [2009-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7. ^ 劉寿林等編. 民国職官年表.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8.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11-21, (317號). 
  9. ^ 命令 (PDF). 政府公報. 1916-11-23, (319號). 
  10. ^ 孫伯蘭出京. 神州日報 (上海). 1917-01-16. 孫伯蘭已於昨日(十二)出京,外間所傳有兩說:一謂其虧空市政公所與豫豐銀號三十萬……一謂其由上海招來亡命之徒八人,携炸彈來京,爲江朝宗部下發覺 
  11. ^ 郭廷以. 中華民國史事日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78年. 
  12. ^ 革命黨與江浙界. 時事新報 (上海). 1917-09-21. 
  13. ^ 命令 (PDF). 軍政府公報. 1917-11-06, (20號). 
  中國北京政府
前任:
張国淦
教育总長
1916年6月 - 7月
繼任:
范源濂
前任:
許世英
内務总長
1916年7月 - 11月
繼任:
謝遠涵
  中國中華民国軍政府
前任:
(創設)
内務部長
1917年9月 - 1918年5月
繼任:
岑春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