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 (印度醫學)
外观
在印度醫學與瑜伽中,氣(梵語:प्राण,prāṇa,Prana),又譯為風,或音譯作般納、普拉纳或般尼克(英語:Pranic),是一種生命能量(vital life),類似於中醫所說的氣,或氣功所說的炁。藏傳佛教也繼承這個觀念,在密宗修持與西藏醫學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修双身法之前就是要学控制气。
釋義
[编辑]它的字根來自梵文:prā,相當於拉丁語:plenus,意思是充滿。
《吠檀多》哲學認為,所有的生命體中,都擁有一股生命力量,被稱為氣(prāṇa),或者風。氣(prāṇa)是阿育吠陀與瑜伽的核心概念。阿育吠陀認為太陽與太陽光是氣的來源,也存在於空氣中和大地,分別稱之為空氣般那(air prana),大地般那(earth prana),以及太陽般那(sun prana)。氣或般那可以被動物及植物等各種生物所吸收。經由呼吸,氣從身體的各個大孔道,如眼、耳、鼻、口、肚臍等,以及周身的毛細孔等細微的孔道,進入人的體內,在身體中運行,再經由脈與脈輪,分配到全身所有細胞與血液,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氣不但形成了呼吸,也形成了血液,男性的精液與女性的經血皆被認為是由氣所形成的精華。印度五層身體理論中,氣形成人的第二層軀瞉。
《奧義書》擴展了氣的概念,它是物質世界的一部份,維持個人生命,也是宇宙之生命。它形成了意識、思想與心靈的源頭。但它不是靈魂,或是我(Ātman)。
分類
[编辑]阿育吠陀
[编辑]阿育吠陀進一步將氣(prāṇa)分成五種,它們是氣息的五種作用:
- 入息(prāṇa),又譯為命根氣,負責心跳與呼吸。通過呼吸進入身體,再循環至全身。
- 出息(Apāna),又譯為下行氣,由肺及排洩系統將廢物排放出去。
- 上息(Uḍāna),又譯為上行氣,形成聲音。
- 均等息(Samāna),又譯為平行氣,負責消化系統。
- 周遍息(Vyāna),又譯為遍行氣,循行全身。
瑜伽
[编辑]瑜伽將氣分為五種:
- 跳躍投擲氣(Naga) : 對應到打嗝,代表身體的跳躍、伸展,主要是關節的活動。
- 身體收縮氣(Kurma) : 對應到眨眼,代表身體的收縮,以及各種腺體的運作。
- 控制饑渴氣(Devadatta) : 對應到打哈欠,代表身體的飢、渴反應。
- 幫助呵欠氣(Krikala) : 對應到打噴嚏,代表分散到身體全身的氣。
- 昏沈睡眠氣(Dhananjaya) : 對應到心臟瓣膜的開啟與關閉,它控制身體的睡眠和睏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