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跳转到内容

菲菲·楊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菲菲·楊
Fifi Young
(約於1955年拍攝)
出生(1914-01-12)1914年1月12日
荷屬東印度亞齊双溪利普特
逝世1975年3月5日(1975歲—03—05)(61歲)
印尼雅加達
国籍印尼
教育程度小學
职业演員
活跃时期1930年-1974年
配偶楊眾生
1928年结婚—1945年结束)
儿女5

菲菲·楊印尼語Fifi Young;1914年1月12日—1975年3月5日),原名陳金娘印度尼西亞演員,擁有華人和法國人血統,從影34年間,共拍攝了至少86部電影[1]

早年生涯

[编辑]

菲菲·楊原名陳金娘(Nonie Tan),在1914年[a]1月12日生於亞齊双溪利普特(Sungai Liput),父親是法國人,可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過軍隊,在她小時候逝世;母親是土生華人[2](一說福建人[3])。父親去世後,她便跟隨母親,遷往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定居,然後入讀荷蘭殖民政府為華人開設的荷華學校印度尼西亚语Hollandsche Chineesche School,並在那裏完成了為期四年的小學課程[4][5]

陳金娘剛踏上舞台的時候,首先在黛薇·查歌舞團(Dewi Dja')擔任舞蹈員,以「黛薇·瑪麗亞」(Dewi Maria)的名義演出[2],然後轉為莉布特小姐的奧麗安劇團英语Miss Riboet's Orion效力。她在14歲時和劇作家楊眾生結婚[4],楊眾生給她取了一個藝名,叫「菲菲·楊」,還教導她怎樣表演,而陳金娘則接受了他的建議。在「菲菲·楊」這個名字裏,「」按照粵語讀音拼作「Young」,而並非和楊眾生一樣按照福建話發音拼作「Njoo」;取名「菲菲」則是為了令觀眾回想起法國演員菲菲·德奧賽英语Fifi D'Orsay的風采。劇團在东南亚各地(包括英屬馬來亞)舉行巡迴演出時,菲菲·楊也參加了表演[5]

1930年,楊眾生夫婦在檳城創辦「月光水晶歌舞團」(Moonlight Crystal Follies),菲菲·楊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參演舞台劇[6]。之後,他們首先在1930年代中期加入達爾達尼拉劇團英语Dardanella (theatre company)[5],令菲菲·楊成為該劇團的花旦之一,然後在劇團大部分成員出國演出時離巢,在1937年自組「菲菲·楊之塔」劇團(Fifi Young's Pagoda[7]

從影生涯

[编辑]

1937年,荷蘭導演阿爾貝特·巴林克英语Albert Balink執導的《月光曲》登上銀幕,兩年後,鄭丁春攝製的影片《白茅》也在戲院上映,這兩部電影的成功令東印度群島的電影業得以復甦。1940年,當地開設了4家製片廠[8]東方影業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聘請了楊眾生夫婦,希望楊眾生能為公司撰寫電影劇本,也希望菲菲·楊能夠成為賣座演員英语bankable star[9],為公司帶來收入。菲菲·楊參演了東方影業首三部作品——《馬塔蘭的短劍》(1940年)、《朱拜達》(1940年)和《五色》(1941年)[10],然後在1941年和丈夫一起,接受電影導演楊中義[b]的邀請,加入大華影業(Majestic Pictures),並於同年出演大華的作品《母親的眼淚英语Air Mata Iboe[11]

1942年,日本佔領東印度群島,他們只保留一家電影製片廠,其餘製片廠一律關閉,從實際上摧毀了當地的電影業[12],於是楊眾生夫婦和以前在東方影業的同事達莉亞英语Dhalia一起加入「泗水之星」歌舞團(Bintang Soerabaia[5]。1945年日本投降後,印尼民族主義者宣布印尼獨立,隨即與荷軍展開長達四年的獨立戰爭,這時菲菲·楊跟楊眾生離婚[13],但留在楊氏成立的「五彩」劇團(Pantjawarna),成為劇團的當家花旦[5]

1949年荷蘭正式承認印尼獨立英语Dutch–Indonesian Round Table Conference後,菲菲·楊重返熒屏[5],之後又在電影業活躍了20多年。這時她經常在電影裏扮演母親的角色[7];美國視覺人類學家卡爾·G·海德英语Karl G. Heider指出,她擅長扮演老年村婦的角色,咀嚼檳榔的場面也廣為電影觀眾熟悉[14]

菲菲·楊最後一部作品《婚床》(Ranjang Pengantin)由林傳福執導,在1974年上映;晚年的她也批評過色情電影在印尼日益氾濫的問題。最後,她在經過醫院幾個月的治療後,於1975年3月5日病逝,隨即在四天後於北雅加達穆阿拉卡朗英语Muara Karang火化[4][7]。她和楊眾生育有五名子女,其中一名女兒莎莉(Sally)後來也成為了演員[5]

榮譽

[编辑]

菲菲·楊從影期間,曾獲得多項電影獎項。她在1955年舉行的第一屆印度尼西亞電影節英语Indonesian Film Festival中,憑《達米娜英语Tarmina》一片獲得最佳女主角獎英语Citra Award for Best Leading Actress,之後又憑《殺手的面目》(Wajah Seorang Pembunuh,1972年)、《紅橋》(Jembatan Merah,1973年)等多部電影獲得印尼記者協會英语Indonesian Journalists Association電影獎提名[15]。2003年11月,印尼總統梅加瓦蒂·蘇加諾普特麗向菲菲·楊等三人追頒文化勳章印度尼西亚语Bintang Budaya Parama Dharma,表揚他們對印尼文化建設的貢獻[16]

作品

[编辑]

菲菲·楊的從影生涯長達34年,前後拍攝了至少86部電影(如下)[1],甚至在1972年接受訪問時指出,自己出演過的電影多得數不清[6]

  • 馬塔蘭的短劍》(1940年)
  • 朱拜達》 (1940年)
  • 五色》(1941年)
  • 母親的眼淚英语Air Mata Iboe》(Air Mata Iboe,1941年)
  • 《泗水之星1951》(Bintang Surabaja 1951,1950年)
  • 《甜蜜芳香》(Harumanis,1950年)
  • 《伊拉瓦蒂(美麗的花朵)》(Irawaty (Aju Kesuma},1950年)
  • 《心靈在哭泣》(Meratap Hati,1950年)
  • 《母親的悲嘆》(Ratapan Ibu,1950年)
  • 《晚上的雅加達》(Djakarta Diwaktu Malam,1954年)
  • 《霹靂》 (Halilintar,1954年)
  • 《血肉相連》(Sedarah Sedaging,1954年)
  • 《誰是我的父親》(Siapa Ajahku,1954年)
  • 達米娜英语Tarmina》 (Tarmina,1954年)
  • 《迷路少女》(Gadis Sesat,1955年)
  • 《重逢》(Berdjumpa Kembali,1955年)
  • 《父親的情人》(Kekasih Ajah,1955年)
  • 《瘋狂屋》(Rumah Gila,1955年)
  • 《多角關係的破裂》(Pemetjahan Poligami,1956年)
  • 《月亮照耀在河上》(Terang Bulan Terang di Kali,1956年)
  • 閃亮三姊妹》(Tiga Dara,1956年)
  • 《丹戎加東》 (Tandjung Katung,1957年)
  • 《母親的眼淚》(Air Mata Ibu,1957年)
  • 《父親的看法》(Konsepsi Ajah,1957年)
  • 《女生宿舍》(Asrama Dara,1958年)
  • 《旅行》(Bertamasja,1959年)
  • 《莫蒙》 (Momon,1959年)
  • 《左右為難》(Serba Salah,1959年)
  • 《三朵玫瑰》(Tiga Mawar,1959年)
  • 《高貴的血統》(Darah Tinggi,1960年)
  • 《被遺忘的村莊》(Desa yang Dilupakan,1960年)
  • 《馬路旁的甜美少女》(Gadis Manis Dipinggir Djalan,1960年)
  • 《青春風采》(Gaja Remadja,1960年)
  • 《黃昏的烏雲》(Mendung Sendja Hari,1960年)
  • 《愛情與女性》(Asmara dan Wanita,1961年)
  • 《五千萬噸》(Limapuluh Megaton,1961年)
  • 《公證人蘇拉米》(Notaris Sulami,1961年)
  • 《薩真》(Sajem,1961年)
  • 《母親的吩咐》(Pesan Ibu,1961年)
  • 《雙胞胎》(Si Kembar,1961年)
  • 《峇里島假期》((Holiday in Bali,1962年)
  • 《薇奧蕾塔》 (Violetta,1962年)
  • 《DKN 901》 (1962年)
  • 《小星星》(Bintang Ketjil,1963年)
  • 《邊界地區》(Daerah Perbatasan,1964年)
  • 《內心抉擇》(Pilihan Hati,1964年)
  • 《人類與事件》(Manusia dan Peristiwa,1968年)
  • 《橙黃色的雲》(Awan Djingga,1970年)
  • 《峇里島》 (Bali,1970年)
  • 《罪惡大門的背後》(Dibalik Pintu Dosa,1970年)
  • 《生命、愛情和眼淚》(Hidup, Tjinta dan Air Mata,1970年)
  • 薩米溫與達西瑪英语Samiun dan Dasima》(Samiun dan Dasima,1970年)
  • 《殺死黑貓的笨蛋》(Si Bego Menumpas Kutjing Hitam,1970年)
  • 《比東》 (Si Pitung,1970年)
  • 《巴達維雄牛》(Banteng Betawi,1971年)
  • 《就讓季節變更》(Biarkan Musim Berganti,1971年)
  • 《無盡的苦難》(Derita Tiada Akhir,1971年)
  • 《金橋》(Djembatan Emas,1971年)
  • 《幻想(切不斷的愛情)》(Ilusia (Kasih Tak Terputuskan),1971年)
  • 《寂寞的人》(Insan Kesepian,1971年)
  • 馬林昆當(不孝子)英语Malin Kundang (film)》(Malin Kundang (Anak Durhaka),1971年)
  • 《年輕的新娘》(Pengantin Remaja,1971年)
  • 《麗娜》 (Rina,1971年)
  • 《月台邊上的愛情》(Tjinta di Batas Peron,1971年)
  • 《叢林玫瑰》(Mawar Rimba,1972年)
  • 《三度花燭》(Pengantin Tiga Kali,1972年)
  • 錯誤的教育英语Salah Asuhan (film)》(Salah Asuhan,1972年)
  • 《我沒有犯罪》(Aku Tak Berdosa,1972年)
  • 《我親愛的蒂婷》(Titienku Sayang,1972年)
  • 《我的愛在遙遠的島嶼上》(Tjintaku Djauh Dipulau,1972年)
  • 《殺手的面目》(Wajah Seorang Pembunuh,1972年)
  • 《一見鍾情》(Ketemu Jodoh,1973年)
  • 《母親的詛咒》(Kutukan Ibu,1973年)
  • 《野心》(Ambisi,1973年)
  • 《紅橋》(Jembatan Merah,1973年)
  • 《巴達維亞的孩子——杜爾》(Si Doel Anak Betawi,1973年)
  • 《波比》 (Bobby,1974年)
  • 《幸運的巴貢》(Si Bagong Mujur,1974年)
  • 《母親的眼淚在流》(Tetesan Air Mata Ibu,1974年)
  • 《年輕的愛人》(Cinta Remaja,1974年)
  • 《悲哀哭泣》(Ratapan dan Rintihan,1974年)
  • 《哈米達》 (Hamidah,1974年)
  • 《愛上我吧》(Sayangilah Daku,1974年)
  • 《梅蘭我愛你》(Mei Lan, Aku Cinta Padamu,1974年)
  • 《嫁衣裳》(Gaun Pengantin,1974年)
  • 《婚床》(Ranjang Pengantin,1974年)

備註

[编辑]
  1. ^ 部分來源顯示她生於1912年,但是菲菲·楊本人曾表示她生於1914年[2]
  2. ^ 楊中義和菲菲·楊沒有親戚關係。

腳註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