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11940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6年8月5日) |
ISO 11940 是國際標準化組織制訂的一套泰文羅馬化轉寫標準,於1998發布,於2003年9月更新,並於2008年確立。 而由此標準延伸的ISO 11940-2是以此版本為底進而簡化的版本。
輔音
[编辑]Thai | ก | ข | ฃ | ค | ฅ | ฆ | ง | จ | ฉ | ช | ซ | ฌ | ญ |
---|---|---|---|---|---|---|---|---|---|---|---|---|---|
ISO | k | k̄h | ḳ̄h | kh | k̛h | ḳh | ng | c | c̄h | ch | s | c̣h | ỵ |
Thai | ฎ | ฏ | ฐ | ฑ | ฒ | ณ | ด | ต | ถ | ท | ธ | น | |
ISO | ḍ | ṭ | ṭ̄h | ṯh | t̛h | ṇ | d | t | t̄h | th | ṭh | n | |
Thai | บ | ป | ผ | ฝ | พ | ฟ | ภ | ม | |||||
ISO | b | p | p̄h | f̄ | ph | f | p̣h | m | |||||
Thai | ย | ร | ฤ | ล | ฦ | ว | ศ | ษ | ส | ห | ฬ | อ | ฮ |
ISO | y | r | v | l | ł | w | ṣ̄ | s̛̄ | s̄ | h̄ | ḷ | x | ḥ |
輔音轉寫由泰文字母在音節首的發音轉換而來。無附加符號的h用來表示送氣,高輔音加上長音符號以此與低輔音區別,其餘仍須區別的字母。再進一步以字母頻率為依據,最常用的字母不標,次常用的以下標點標記,第三常用的以觸角標記,第四則以下劃線標記。
值得注意的,下標點的使用有點類似梵語轉寫時用以區辨捲舌音的標記方法(也是使用下標點,例:ट ṭ 與 त t),但仍有些微的差異-- 標記下標點的兩個字母 ธ tho thong 與 ศ so sala 單純以字母頻率為依據(如前述),而並非對應梵語/巴利語借詞中的捲舌音。
只有三個字母使用觸角符號, ฅ kho khon、 ฒ tho phuthao 以及 ษ so ruesi, 而只有 ฑ tho nang montho使用下劃線。
元音
[编辑]Thai | ◌ะ | ◌ั | ◌า | ◌ำ | ◌ิ | ◌ี | ◌ึ | ◌ื | ◌ุ | ◌ู | เ◌ | แ◌ | โ◌ | ใ◌ | ไ◌ | ฤ | ฤๅ | ฦ | ฦๅ | ◌ย | ◌ว | ◌อ | ◌ร |
---|---|---|---|---|---|---|---|---|---|---|---|---|---|---|---|---|---|---|---|---|---|---|---|
派汶 | a | a | aa | am | i | ii | ʉ | ʉʉ | u | uu | ee | ɛɛ | oo | ai | rʉ | rʉʉ | lʉ | lʉʉ | -(i) | ua -o |
(ɔɔ) -空 |
ɔɔn -n | |
ISO | a | ạ | ā | å | i | ī | ụ | ụ̄ | u | ū | e | æ | o | ı | ị | v | vɨ | ł | łɨ | y | w | x | r |
å 是唯一在轉寫時規定使用預組合字元的字母, 即 Å(U+00C5),而非拉丁字母 A 與上圓圈(U+030A)結合。)。
梵語長音記號“◌ๅ”(轉寫為“ɨ”)由長a記號“◌า”(轉寫爲“ā”)拉長而來,它衹在與轉寫梵語用的“ฤ”和“ฦ”兩個字母結合時出現。因此,ISO 11940中衹列出了上述結合情形中的梵語長音記號的撰寫。其餘情況可以類推但在泰文、巴利文或梵文之中並不出現。
此處同時列舉了半元音“ย”[j]、“ว”[w]wo waen 、零輔音“อ”o ang以及輔音“ร”[r],因為他們在元音組合中出現,后三者可被視為元音記號單用,但是在轉寫標準之中,這些字母作為元音或輔音並不影響其轉寫形式。複合元音符號直接依其拼寫方式轉寫。
其他符號
[编辑]泰文 | ◌่ | ◌้ | ◌๊ | ◌๋ | ◌็ | ◌์ | ◌๎ | ◌ํ | ◌ฺ |
---|---|---|---|---|---|---|---|---|---|
派汶拼音 | ◌̀
◌̂ |
◌̂
◌́ |
◌́ | ◌̌ | 短音
|
懶音
|
消元音
|
梵鼻化
|
韻尾
|
ISO | ◌̀ | ◌̂ | ◌́ | ◌̌ | ◌̆ | ◌̒ | ◌~ | ◌̊ | ◌̥ |
標點符號與數字
[编辑]Thai | ๆ | ฯ | ๏ | ฯ | ๚ | ๛ | ๐ | ๑ | ๒ | ๓ | ๔ | ๕ | ๖ | ๗ | ๘ | ๙ |
---|---|---|---|---|---|---|---|---|---|---|---|---|---|---|---|---|
ISO | « | ǂ | § | ǀ | ǁ |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ISO 11940:1998 將略句符號 paiyannoi (ฯ) 與單昂看(段落結束點) angkhandiao (ฯ) 區分開來,即便在泰國國內的TIS 620-2533及Unicode Version 5.0 的編碼中,兩者都是使用同一編碼。 Paiyannoi 轉寫為 ǂ 而 angkhandiao 轉寫為 ǀ。注意 paiyannoi, angkhandiao和 angkhankhu (๚) ,轉寫標準所使用的是搭嘴音的符號,而非劍標、豎線或梵文中的 danda。
字元順序
[编辑]一般轉寫方向是由左至右,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部分,與原字元水平排序相同。而垂直的部分,就是聲調符號、 thanthakhat (–์) 等等在輔音上方或下方的符號,但這並沒有包含 sara u (◌ุ, ◌ู) 以及 nikkhahit (◌ํ)(已別轉寫為 u ū 以及與 a 結合的"å")。也因此依據轉寫標準,,除了 nikkhahit之外的非母音的符號才會以附加符號之形式附於輔音之上。
泰語字母中有些輔音及元音會有前置的情形,雖然此轉寫標準並無強制要求,但仍建議依其空间顺序,以便与Unicode保持一致(Unicode标准一般要求采用逻辑顺序或拼读顺序,如緬甸文“ေ”、傣繃文“ႄ”、老傣仂文“ᩮ”、“ᩯ”、“ᩰ”、“ᩱ”、“ᩲ”、絨巴文“ᰧ”、“ᰨ”,但製定泰文和老挝文標準時爲與泰國標準TIS620向下兼容而破例采納了空間順序)。
例如, “ภาษาไทย”(派汶拼音:paa-sǎa Tai)應轉寫為“p̣hās̛̄āịthy”(建议式)或“p̣hā-s̛̄ā Thịy”(逻辑式);“เชียงใหม่”(派汶拼音:chiiang-mài)應轉寫為“echīyngıh̄m̀”(建议式)或“Chyīeng-H̄mı`”(逻辑式);還有一種ICU-CLDR混合順序,用於幫助不熟悉泰文字體人士編程,只將前置元音後移一個單位,逢前加字-基字結構置於前加字、基字之間,介音、音調不移動,「p̣hās̛̄āthịy」和「cheīyngh̄ım̀」。
ISO 11940是用于转写泰语的系统,转写用泰文字母书写的巴利语时可使用赛代斯-Wárásàrin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