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
春節 | |
---|---|
正式名稱 | 農曆新年 |
別名 | 歲首[1]、開正、新正、新春、元旦、過年、舊曆年、正月正時、華人新年 |
參與者 | 華人地區 |
類型 | 漢族傳統節日 |
意義 | 華夏曆法一年之始 |
活動 | 拜年、貼揮春、放爆竹、發利市、舞龍舞獅、家庭團聚、年夜飯(團圓飯、團年飯、圍爐)、小孩也會有壓歲錢等 |
日期 | 農曆正月初一 (陽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 |
相關節日 | 除夕、元宵節、元旦 |
農曆新年 | |||||||||||||||||||||||||||||||||||||||||||||||||||||||||||||||||
漢語名稱 | |||||||||||||||||||||||||||||||||||||||||||||||||||||||||||||||||
---|---|---|---|---|---|---|---|---|---|---|---|---|---|---|---|---|---|---|---|---|---|---|---|---|---|---|---|---|---|---|---|---|---|---|---|---|---|---|---|---|---|---|---|---|---|---|---|---|---|---|---|---|---|---|---|---|---|---|---|---|---|---|---|---|---|
繁體字 | 春節 | ||||||||||||||||||||||||||||||||||||||||||||||||||||||||||||||||
簡化字 | 春节 | ||||||||||||||||||||||||||||||||||||||||||||||||||||||||||||||||
| |||||||||||||||||||||||||||||||||||||||||||||||||||||||||||||||||
漢語別稱 | |||||||||||||||||||||||||||||||||||||||||||||||||||||||||||||||||
繁體字 | 新春 | ||||||||||||||||||||||||||||||||||||||||||||||||||||||||||||||||
簡化字 | 新春 | ||||||||||||||||||||||||||||||||||||||||||||||||||||||||||||||||
| |||||||||||||||||||||||||||||||||||||||||||||||||||||||||||||||||
泰語名稱 | |||||||||||||||||||||||||||||||||||||||||||||||||||||||||||||||||
泰語 | ตรุษจีน | ||||||||||||||||||||||||||||||||||||||||||||||||||||||||||||||||
馬來語名稱 | |||||||||||||||||||||||||||||||||||||||||||||||||||||||||||||||||
馬來語 | Tahun Baharu Cina | ||||||||||||||||||||||||||||||||||||||||||||||||||||||||||||||||
印度尼西亞語名稱 | |||||||||||||||||||||||||||||||||||||||||||||||||||||||||||||||||
印度尼西亞語 | Tahun Baru Imlek | ||||||||||||||||||||||||||||||||||||||||||||||||||||||||||||||||
菲律賓語名稱 | |||||||||||||||||||||||||||||||||||||||||||||||||||||||||||||||||
他加祿語 | Bagong Taong Tsino | ||||||||||||||||||||||||||||||||||||||||||||||||||||||||||||||||
英語名稱 | |||||||||||||||||||||||||||||||||||||||||||||||||||||||||||||||||
英語 | Chinese new year | ||||||||||||||||||||||||||||||||||||||||||||||||||||||||||||||||
老撾語名稱 | |||||||||||||||||||||||||||||||||||||||||||||||||||||||||||||||||
老撾語 | ປີໃຫມ່ຂອງຈີນ | ||||||||||||||||||||||||||||||||||||||||||||||||||||||||||||||||
高棉語名稱 | |||||||||||||||||||||||||||||||||||||||||||||||||||||||||||||||||
高棉語 | បុណ្យចូលឆ្នាំចិន |
乙巳年農曆新年 |
農曆新年——2025年1月29日 |
距今還有68天 |
以當地時間計算 |
如果發現倒數時間不準確,請清除頁面快取 |
春節,亦稱新春、正旦、正朔,是以農曆計算的中國傳統新年,其慶祝活動又俗稱過年、度歲等,是漢族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從明代開始,華夏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正式結束活動,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完結為止。辛亥革命後,官方紀年標準由農曆改為格里曆。華夏新年與朝鮮新年、越南新年、琉球新年和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新年多數為同一日,而與藏曆新年、蒙古新年同日或差一天或一月。
受漢字文化圈影響,農曆新年在老撾、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有眾多華人聚居的東南亞地區也是重要的節日。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朝鮮半島、越南、菲律賓、毛里裘斯、蘇里南等地,農曆新年都是法定假期。紐約曼哈頓華埠的中國新年遊行是除亞洲以外規模最大的中國新年活動。農曆新年也是聯合國假日。[2]
名稱
農曆正月初一為一年之首,故稱「歲首」[1],又稱「年節」[3]、「元旦」[4]、「元正」[5]、「元朔」[6]、「元日」[7]、「正旦」[8]、「新正」[9]、「新春」[10]、「履新」[11]。臺灣話習稱「新正」(sin-tsiann)、「開正」(khui-tsiann)[12],慶祝活動叫「過年」(kuè-nî)[13]。
古有「三正」之說,夏朝正月建於寅(孟春一月),殷朝正月建於丑(季冬夏曆十二月),周朝正月建於子(冬至月,仲冬夏曆十一月)。[14]歷代新年元旦日期不盡相同,夏朝以寅月(端月,以雨水為中氣)初一為一年之首(寅首),商朝以丑月(臘月、全月以大寒為中氣)初一為元旦(丑首),周代以子月(葭月,以冬至為中氣)初一為元旦(子首),秦代以亥月(陽月,以小雪為中氣)初一為歲首(亥首)。此謂改正朔。[15]直到漢代遵循儒家「行夏之時」之教義[16],漢武帝下詔推行太初曆,才又明確規定正月初一為歲首,以之為夏曆新年[17]。自此,隋唐宋明皆以夏曆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慶之賀始於漢高祖劉邦。民國建立以來之農曆新年就是夏曆元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引入格里曆(又稱陽曆)為新曆,定格里曆1月1日為新年元旦。「春節」本來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1914年1月,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定陰曆元旦為春節,自此「春節」一名就用來指陰曆新年[18]。香港、澳門的正月初一假期,官方中文分別稱作「農曆年初一」[19]、「農曆正月初一」[20];英文為Lunar New Year's Day(1968年前為Chinese New Year's Day)[21],葡萄牙文為1.º dia do Novo Ano Lunar。
天文含義
華夏曆法定義冬至所在之朔望月為十一月(子月),係因北半球冬至時太陽方位偏南,其時日影最長易於測量之故。據此,漢人劃分黃道(即地球公轉太陽一圈)為四季,十二節、十二氣,七十二候,統稱「季節氣候」。黃道如同十二節的竹子,寅月(立春-驚蟄)對應正月。立春緊接於大寒之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最寒冷之時結束。華夏曆法有96.9%年份以最接近立春之朔日(月缺之日)為正月初一[22]。自周朝起,華夏曆法以夜半子正(0:00)換日[23]。
立春緊接於大寒之後,後接雨水,象徵一年最寒冷之時結束。華夏曆法一般以最接近立春之朔日(月缺之日)為正月初一,日期一般落在大寒至雨水(在公曆1月21日至2月20日)之間。立春則在2月4日或2月5日[24]。
起源與傳說
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的歲末年頭祭神、祭祖活動(臘祭);傳說最早在堯舜時就有過農曆新年的風俗。農曆正月是一年之開始,而正月初一平均在立春附近。節日的時間相信和農業勞作影響有關,《爾雅》記載:「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25]說明「年」的稱謂從周朝開始;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年字都有穀穗成熟的形象,《說文解字》也稱:「年,穀孰也。從禾千聲。春秋傳曰大有年。」農曆一年最後一日(臘月大為30日,月小29日),稱為「除夕」,除夕晚全家人團圓食年夜飯(農曆一年中最後一頓飯),年夜飯以後有發壓歲錢和熬年夜(守歲)習俗,表示從上一年最後一日守到下一年第一日。
臘祭說
農曆新年源於上古蠟(通臘)祭,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歷史,用以祭農神兼及百神、先祖[26]:247。每逢臘盡春來,人們就要殺掉牲畜,祭祀祖宗和上天,祈求新一年可以風調雨順、無災無禍、收成興旺。[27]:96[28]
巫術儀式說
該說法認為農曆新年源於古代的巫術儀式,是原始信仰巫術的一種具體體現。原始人認為人的意志和力量可調整和控制自然事物的發展。飲食、祭祀、裝飾、遊藝、娛樂和語言、行為、飲食等一系列禁忌都是圍繞辟邪祈吉展開的,人們希望通過它們趕走邪惡、得到幸福。此後隨着時間的演變,農曆新年慢慢變成了一種慶祝活動。[28]
鬼節說
根據該說法,由於科學知識的貧乏和生產力的低下,以前的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經常被冬天的寒潮侵擾,而且糧食的匱乏也是這些人提心弔膽。早春時節來臨後,青黃不接,生命更是受到了威脅,老人和兒童首先會因飢餓、寒冷和其他各種惡劣因素而死去。這使得人們非常驚恐,懷疑是鬼神所致。這段令人恐慌的時節一過,人們便會相互道賀。這種現象逐漸演變成了農曆新年。[28]
年獸
據古代民間傳說,農曆新年期間,冬天野外會出現一種叫「年」的猛獸,也叫「夕」。年獸一年出沒一次,這一日叫「過年」(年來了),過年這一夜叫「除夕」(除掉夕)。年獸「夕」十分兇殘,半夜走家串戶吃人,炎黃先祖為了躲避年,那舉家團圓在一起,圍坐在一起抵抗年獸。由於年獸每年出沒一次,炎黃先祖在於其無數次鬥爭中,摸索出了鬥爭訣竅,年獸雖猛,但懼怕紅色、火光和巨響。因此,家家戶戶在門口貼上紅揮春,在家門口燃起篝火,放爆竹,年獸看見人家門上貼着紅對聯,門口有紅火燃起,爆竹霹靂亂響,還會和長輩拜年,就趕走了年獸。
也有一種說法是,該猛獸是「夕」而非「年」。農曆新年是除夕而後過年。「夕」是一種幽幽的怪物,而「年」從字義上也和動物猛獸無關,更像是豐收成熟的意思。古文中也無年獸的記錄,而僅僅始於民國時期的說法。
歷史變遷
唐朝以前
西周:新春期間開始有農業慶祝活動。
唐朝
“ | 元正、冬至,各給假七日。 | ” |
但也有例外:私塾先生和學生的假期長達一個月,農民可能大年初一仍然需要勞動。唐德宗李括時,曾經實行過「單號上朝,雙號休假」的制度。[30]此外,對許多普通百姓而言,沒固定的假日——新年到了,假日就到了。[31]
在除夕守歲結束後的元正之日,唐朝人會舉行「大朝會」、「大陳設」和「大赦令」。在大朝會中,皇帝頭戴垂着十二串白珠的袞冕,在皇宮正殿面見5000名百官、前來通報各地情況的朝集使以及各國的使者們[32]:180。大朝會更像是一種禮儀活動而非政事會議。大赦令就是對犯人既往不咎。大陳設時,許多象徵着國家最進階別的禮器都被端出來以彰顯大唐的國體,皇帝、朝廷官員、各地的朝集使和皇室宗親身着端莊正式的服裝,下官需按等級次序進行的向皇帝拜賀:首先皇太子、三公(司徒、司空與太尉)要率先道賀;接下來中書令需將各個地方的賀表宣讀;門下省的黃門侍郎隨後上奏各地的祥瑞情況;然後戶部尚書上奏各州的進貢物品名單,禮部尚書上奏鄰國的進貢情況,太史局的太史令匯報天象;最後門下省的長官侍中宣佈儀式結束。中書令帶領中書門下兩省的中進階官員一起上前向皇帝拜賀。[31]
五代:後蜀:開始有揮春。後蜀題寫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最早一副揮春。
宋至清
宋朝人開始使用火藥製成的鞭炮。北宋除了宋太祖時期制度未定外,自宋太宗即位到宋真宗退位,官員元日均給七日長假。[33]包拯上書仁宗,建議縮短為五日,故宋仁宗與宋神宗時新年假期五日。[34]因朝臣不滿,宋徽宗後又恢復到七日。南宋建國初期顛沛流離,官員沒有年假。自紹興和議後的第二年到南宋滅亡,官員每年農曆新年假期大致上都是五日。[35]宋朝私塾學生一年放寒假一個月,從臘月初八(臘八節)放到正月初八結束。鄉下學生多放春假、秋假各一個月回家幫忙農事。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私塾大多也會放一日假。太學只在寒食、冬至、新年各放3日假,每年9日假;但學生往往隨父親赴外地就職,一請假就好幾個月,直到年終才回校大考,考試合格即可當官。宋寧宗時,一般勞工(應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臘日各放假三日。[36]
宋朝冬至主食為「餛飩」(類似今日的餃子)。年夜飯主食為「餺飥」(手擀麵羹)、春盤。春盤亦為立春主食。[37]
辛亥革命後
辛亥革命後,民國改用公曆。新文化運動興起後,北洋政府亦提倡破舊立新,提倡廢除「舊曆」[39],改用公曆來慶祝新年[40]。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1月1日,將春節定義為農曆正月初一。國民政府於抗日戰爭前曾試圖廢除陰曆新年,將過年習俗改為西曆新年進行,但不被當時國人接受,爾後停止相關法令。
北洋政府
內務部民治司第一科,向大總統袁世凱請求,定新春(春節)、端午節(夏節)、中秋節(秋節)、冬至(冬節)為四節。
內務部民治司第一科呈大總統
事由:呈擬規定四節由
總長 朱啟鈐(蓋章)
中華民國三年一月二十一日一為呈請事,竊自新邦肇造陽曆紀元,所以利國際之交通,定會計之年度,允宜垂為令甲,昭示來茲,但乘時布令,當循世界之大同,而通俗宜民,應從社會之習慣。故日本維新以來,改正曆法,推行以漸,民間風俗之所關係,悉屬因仍未改,春秋佳日,舉國嬉嬉,或修祓禊,或隆報饗,歲時景物,猶見唐風,良以徵引故事,點綴承平,不但為經濟之節宣,且可助精神之活潑。我國舊俗,每於四時令節,遊觀祈獻,比戶同風,固由作息之常情,亦關人民之生計。本部風俗,衡度民時,以為對於此類習慣,警察、官吏未便加以干涉,即應明白規定,俾有率循。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本部為順從民意起見,是否有當?理合呈請大總統鑒核施行。謹呈
大總統 內務總長
袁大總統批曰:「據呈已悉,應即照准,此批」。
而後,內務部將此令頒行全國。
禁止過農曆年
1928年5月7日,中華民國內政部呈國民政府,要求「實行廢除舊曆,普用國曆」。原因是:「考社會日常狀況,十餘年來,依然沿用舊曆,罔知改正,……」。「擬辦法八條,冀從根本上謀徹底之改造。」其中第二條是嚴禁私售舊曆、新舊曆對照表;第三條是嚴令京內外各機關、各學校、各團體,除國曆規定者外,對於舊曆節令,一律不准循俗放假;第四條是通令各省區市妥定章則,公告民眾,將一切舊曆年節之娛樂、賽會等一律加以指導改良,按照國曆日期舉行。
1930年,國民政府重申:「移置廢曆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於國曆新年:(一)凡各地人民應將廢曆新年放假日數及廢曆新年前後所沿用之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扎彩、貼揮春等一律移置國曆新年前後舉行;(二)由黨政機關積極施行,並先期佈告人民一體遵照辦理,廢曆新年不許放假,亦不得假藉其他名義放假。」廢止綿延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日殊為不易,命令出臺後即遭到了其他黨派及社會團體的反對,指責國府摒棄中國傳統文化。
據時人記述,農曆新年期間,官府派警察到關門停業的商店,強迫其開門營業,並將元寶茶及供祀的果品搗毀,有的還要處以罰金,「甚至鄉間售賣曆本的小販,亦一並捉去拘役。一時間人心惶惶,將一個歡天喜地的新年,弄出啼笑皆非之狀」。當時人們怨聲載道,隨即想出了方法,自行宣佈「本店整修」或「本店店主因親友聚會,停售五日(正月初一至初五)」,各商店一樣關門。官吏亦無可奈何,最後,民間更是陽也不奉,陰則全違,民間慶賀農曆新年一切如故,一兩年後,政府亦不再禁止民眾慶祝舊曆新年。
1934年,國民政府停止了強制廢除華夏曆,要求「對於舊曆年關,除公務機關,民間習俗不宜過於干涉」。
文革化春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196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群眾「移風易俗」,「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的春節」。農曆新年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大干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就出工。農曆新年不再放假[41],傳統習俗則視為四舊被廢除。報紙一片響應之聲,要求舉國上下「過一個革命化春節」。從此「革命化」十餘年,直到改革開放後的1980年,農曆新年休假被恢復。[42][43]
港澳地區
港英政府採取寬鬆政策、亦無干預華人傳統習俗。港英政府於1875年通過的《公眾假期條例》將農曆新年(Chinese New Year's Day)列入銀行假日[44]。二戰後,農曆新年及新年第二日於1947年被正式成為公眾假期[45],1967年將第三日列入[46]。1968年4月英文名稱在華民政務司建議、輔政司支援下改為Lunar New Year,中文名稱不影響。香港郵政局在1968年農曆新年期間發行的郵票中已開始使用Lunar New Year一詞[21]。使用港英政府積極參與慶祝農曆新年,包括街道佈置和管理年宵市場。1965年起[47],港督每逢農曆新年前夕,都會發表新年賀詞。
澳葡政府於1982年將「農曆新年」(葡萄牙語:Novo Ano Lunar)列入澳門政府假期[48]。
1997年及1999年中國先後對香港、澳門恢復行使主權後,此做法轉由港澳行政長官發表,並延續至今。
小年及大年
在中國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大年是相對於小年之稱。但不同地區的「小年」和「大年」定義並不相同。一種說法,小年是祭灶節,多見於中國北方地區,而在江淮地區、福建、臺灣和日本,亦將元宵節稱為「小年」或「小正月」。在四川、重慶、貴州等地,過小年是指過除夕,元宵節為過大年。其他地區的「大年」一般指年初一至元宵節(年十五)。
傳統習俗新春的定義有幾種。在公司行號、公家機關是由除夕開始,至正月初五開工日。在各地皆以農曆正月初一為主,其次為除夕,而且農曆新年假期僅有數日(一般是除夕或正月初一開始,至正月初五,或到正月初三,或到正月初六,按各地政府假期而定),因此所謂「新春」之說法,在現代社會,通常是指正月初一到初五。
但古時民間一般定義是以除夕開始,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俗稱「新正頭」。另一種定義是從祭灶節(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開始,直到新一年正月十五。還有從臘月初八臘八節開始,一直到二月初二龍抬頭結束。民間有「沒出正月就算過年」之說法。
部份地區和族群如華北地區、客家人、大和族、琉球族等,新春至正月二十才正式結束,最後一日是小填倉或天穿節;在福建馬祖地區重視元宵節擺暝,直到該村境之擺暝慶典過後,完成神明之過年[49]。
- 小年,即農曆臘月廿三日(或廿四),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僧道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平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與和尚的寺廟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節」。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送灶王爺上天(燒掉供奉的灶王畫),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迎灶王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王奶奶)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
- 在中國北方,一般在農曆臘月(十二月)廿三日過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樣是漢族聚集地的省份,則往往於農曆臘月(十二月)廿四日過小年,而上海,江蘇南部,浙江於農曆大年夜(除夕)前一日(農曆臘月倒數第二日)過小年。因此,農曆小年在中國南北方不同地區並非是同一日。
-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日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 在中國部分地區(如江淮地區等),亦稱元宵節為「小年」。
- 在四川、重慶、貴州等地,在農曆臘月三十過小年,正月十五過大年。
- 在福建莆田地區,農曆臘月三十為小年,正月初四為大年。
正月一些日子亦有不同別稱:
習俗
農曆新年前
在正月初一前的臘月初八為臘八節,別稱為小年夜。而在臘月二十三日則為祭灶節(也叫送灶),民間相傳灶神於臘月二十四日的子時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復旨。因此部分地區也有過小年一詞,而在臘月二十四日則為清屯(也叫「送神日」),民間相傳灶神和神明在當天返回天庭複旨,因此神像也為空置。因此必須將神像打掃乾淨以便神明在之後返回神像,而在送神後則是收拾屋子以準備迎接除夕和農曆新年的到來。
放鞭炮
踏入凌晨12點的正月初一,這一個時段必須要放鞭炮。寓意「辭舊迎新」。
利市
農曆新年期間,長輩會給予晚輩一些禮金,以紅色信封包着,稱「壓歲錢」,通稱為「紅包」(粵語作「利市」)。有經濟能力的子孫,也會給予長輩利市。利市的金額不等:在中國大陸,人民幣一百元到一萬多元不等;在臺灣,新臺幣六百元至六千元,都相當普遍。有些人講究利市的金額,必須為偶數,有別於在葬禮期間給予的奇數金額的「帛金」。數字「八」取其諧音「發」,常有幸運的意思,因此在美國,8美元的利市很常見。數字「六」取其諧音「溜」,也有在來年順順利利的幸運意味。數字「四」因其諧音「死」,所以包含着霉運。有些利市會裝着朱古力金幣[50]。
索討利市的行為通常被稱為「討紅包」,粵語稱為「逗利市」。廣東習俗,利市通常由已婚夫婦給予家庭中未婚的晚輩。出於禮貌和習俗,晚輩會祝願長輩在來年幸福、健康和好運。已婚人士也不會拒絕這樣的要求,因為這將意味着發利市的人來年會有好運。有些地區的人,會存放利市在枕頭底下,直至七日過後才會開封。枕着利市睡七日,象徵着好運和財富。
在現今香港、台灣,有時一些僱主也會給東南亞籍幫傭發利市作為獎勵,但這樣做是否適合仍存在爭議[51]。
禮物交換
除了利市,朋友和親戚間也會交換一些小禮物(一般為食物或甜食)。探親訪友時通常會帶上禮物。常見的禮物包括水果(橘子等)、糕點、餅乾、朱古力和糖果。但有些認為是禁忌的東西不能給,如時鐘(諧音「送終」)、綠帽子(象徵妻子不貞)、鞋(諧音「邪」、「唉」;在臺灣意為「遠別」)、梨(諧音「離」)、手帕(有「拭淚」之意)、傘(諧音「散」)以及任何尖銳的物體(如象徵着關係破裂的剪刀和小刀)[52]。
墟市
新年來臨之際的墟市或市場會販售新年有關商品,如鮮花、玩具、服裝甚至煙花,方便人們買禮物用來走親訪友或居家裝飾。在一些地方,購買年花跟西方購買聖誕樹的傳統無甚不同。
賀年歌
在粵語地區,以調寄劉明源創作的經典傳統民樂《喜洋洋》的《新春頌獻》較為流行,後來亦有香港音樂人譜寫其他賀年歌,如《財神到》、《歡樂年年》、《祝福你》等。亦有改篇自外國歌曲者,如《新年好》[53] ,旋律來自美國民歌《我親愛的克萊門汀》。
賀年廣告
賀年廣告的長度一般都比平常的電視廣告的長度為短,通常只交代新年賀詞和該商號在新年期間的營業日期。而不少企業和品牌會透過廣告商進行拍片應節,以催谷銷量和覆蓋更大目標客群。[54]同時亦可展示品牌力量和向公眾贈興。[55]而各大品牌通常在農曆十二月前會加強宣傳,到農曆新年期間減少。而電視台考慮到不少人外遊或外出拜年下,導致電視收視率較平時低,會利用這段時間廉價套餐吸引客戶。[56]
在香港,不少賀年廣告亦成為民間的集體回憶和家傳戶曉的文化,當中包括曾江代言的美源髮采廣告,可口可樂,恒生銀行,嘉頓紅罐曲奇,藍罐曲奇,能得利和生力啤等。
服裝
農曆新年期間穿的服裝主要是紅色或是其他鮮艷的顏色,因為人們認為紅色能辟邪。此外,人們從頭到腳都穿新衣服,象徵着新開始。亦有人穿着漢服等華夏文化特色服裝。
全家福
親族聚集在一起照全家福是重要儀式。相片會在房子的大廳或是屋外拍攝,家族裏地位最高的長者會坐在中央。
飲食
- 年糕,取「年年高升」之意。廣東地區和蘇浙地區有所不同。
- 團圓飯 ,年三十晚一家人聚首的飯局。
- 包餃子:中國北方省份的過年風俗,餃子形狀像元寶,而且宋朝銀票叫交子,所以人們認為過年包餃子會帶來財氣。
- 春卷,為了迎新春而捲起食材做成的食物,象徵喜氣的到來。
- 湯圓,取團圓之意,江淮、江浙及華南等地方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以及元宵節必備的食品。
- 臘八粥、臘八醋、臘八蒜。
- 撈起魚生:南洋風俗,流行於星馬一帶,取「風生水起」之意。
- 魚:取「年年有餘」之意。
- 春餅:又名咬春。
- 蘿蔔:是黑龍江地區立春習俗之一,代表吉祥、祥和之意。
- 年粽:是四川、江蘇等中國南方地區的粽子,俗稱年粽。
- 火鍋、薑母鴨、燒酒雞:是台灣地方習俗之一,象徵團圓。
象徵物
裝飾和活動
種類 意義 燈籠 新春期間常見的裝飾。 揮春 北方稱一對為春聯,閩南語稱春仔,是一種在新春和立春時使用的傳統裝飾物,將賀年的吉利字詞用漂亮的書法,寫在紙上而成,一般是貼在牆、門之上。種類有對聯、斗方、福符、門心(門葉)、揮春(春條)、橫批。 福字 跟其他文化一樣,華夏新年傳統結合了更具象徵意義的元素。典型的例子有掛在門口的紅色菱形「福」字。倒掛的「福」字諧音「福到」,象徵着幸運、幸福和繁榮的到來。 舞龍、舞獅 新春期間舞龍舞獅為常見的表演,象徵趨吉辟邪。 財神 象徵能帶來好運與財寶的福神。 年畫 年畫是彩色雕版印刷的一種形式,為新春常見的裝飾之一。 年花 新春期間擺設的花卉,為新春常見的裝飾之一。
年花
新春流行的花卉裝飾及其寓意如下:
貼揮春
- 貼法:
- 揮春通常為兩幅直聯,每聯的末字均有平仄聲韻之別。正確的貼法為:末字仄聲為上聯,貼在右邊。末字平聲為下聯,貼在左邊。
- 如:
- 天增歲月人增壽(右)
- 春滿乾坤福滿堂(左)
- 典型的揮春:
- 天意回春呈萬象,人心同樂獲千祥
- 一門天賜平安福,四海人迎富貴春
- 四季平安則是福,一堂和煦便成春
- 春到朱門增富貴,人居華夏永平安
- 春臨天下花香好,福滿人間喜氣多
各地年俗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各地年節習俗相異。全國而言,過年的氣氛大多自臘八節就開始日益濃厚,至元宵節方結束,而在福州地區,過完正月廿九的拗九節,方才算做新春結束。
在中國大陸,農曆新年是一個法定假日,自除夕一直至正月初六(部分年份除夕不休假,正月初七補假);大中小學借農曆新年而放寒假,多自臘月十五放至正月十五。各地各行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會提前收工放假;至少在假日期間,普遍有工廠關門、市場停市、銀行停業、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和人民幣外匯市場停盤,如此一年一度大規模的停工停業也成為人民群眾諷刺中國崩潰論的題材[57];而另一些行業,如公安、消防、醫療、商業、物流、高精尖科研等則全年不放假,這些行業每年都能成為各大新聞媒體的報道和宣傳對象。在中國大陸,有過年團圓之習俗,在外之學生和勞工在工作地和家鄉往返,造成城市裏的外來人口同一時間大規模返鄉,形成旅客潮,即春運之主要組成部分,為交通系統帶來巨大壓力。
即使是實在不能回家的子女,也會在除夕夜向家裏報一聲平安,讓家人不至於在新春佳節擔心牽掛。中國大陸曾經出現過農曆新年大量電話阻塞全國通訊網絡的現象,而群發短訊也曾成為「公害」;近年來隨着QQ和微信的日漸流行以及國家對通訊基礎設施的建設,「影片拜年」、「網絡利市」逐漸成為拜年的主要方式:2017年農曆新年0點,微信平台一秒鐘即收發76萬個利市,而除夕全天的收發利市總數更高達142億個。[58]2018年農曆新年期間,微信平台收發訊息達到2297億條,音影片通話175億分鐘。[59]
自1980年代起,除夕夜觀看中國中央電視台農曆新年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習慣,並直播至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八度空間)、日本(Niconico、CCTV大富)、美國(美國中文電視)等地也會現場直播或實況錄播;並且通過回家過年的廣告和主持人拜年台詞等方式,在農曆新年晚會中推廣「中國北方漢族省份吃餃子」的習俗到南方漢族以及少數民族區域。各省電視台也會組織自己的農曆新年聯歡晚會,例如每年臘月廿四直播的湖南衛視小年夜春晚、臘月廿九播出的遼寧衛視春晚以及大年初一播出的江蘇衛視春晚、北京衛視春晚;諸如嗶哩嗶哩等網絡平台也有農曆新年特別節目(「拜年祭」、「漢服春晚」等)。隨着中國經濟條件改善和觀眾對春晚節目的認同度下降,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或進行其他活動;而中國大陸其他關於農曆新年的節目和活動則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尤其是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農曆新年特別活動,甚至反過來影響了農曆新年聯歡晚會。
中國宗教較多,尤其是融匯儒道釋諸教的民間信仰氛圍濃厚。農曆新年期間,各地佛寺會舉辦廟會;也有民眾自發到佛寺、道觀宮廟、文廟、教堂、清真寺以及祖先墳墓牌位、烈士紀念碑等處祈求新年平安。
中國各界也會發行各類紀念品以紀念農曆新年。每年農曆新年前,中國人民銀行會啟動農曆新年賀歲紀念幣、金銀紀念幣(例如2021年11月發行2022中國壬寅(虎)年金銀紀念幣)的兌換[60];各大商場和網絡平台也會發放各種優惠券以促進消費。
中國南北具體的年俗有較大差異,概括列舉如下。至於具體年俗,每省、每縣、每村以至每家都不完全相同。
漢族南方地區
- 除夕:吃年夜飯、圍爐火鍋、炸春卷、包蛋餃、吃潤餅。放利市包壓歲錢在枕頭下。
- 大年初一:祭拜天地眾神,做年糕、放鞭炮。先去長者家拜年,一般是所有人一同在最年長的老人家家裏。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 大年初二:在南方,廣東、港澳等地區初二要吃開年飯,尤其是做生意的人。開年飯除了包括年夜飯必吃的好意頭菜餚之外,有些家庭會斬些燒肉,取紅皮赤壯,喻意健健康康;有些人會用生菜鋪金菇,喻意生「財」及「金錢滿地」等。回娘家。
- 大年初三:祭祖,一般父或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日回娘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
- 大年初四:娘家人來探望。
-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迎財神,「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 大年初六:開市。舞龍、舞獅。
- 大年初七:回娘家。
- 大年初八:祭孟子。
- 大年初九:玉皇大帝壽誕,廣府人、潮州人、閩南人和客家人會以隆重祭禮祭拜天公。
- 大年十四:四川川北地區有過蠐蟆節的習俗,持「蠐蟆燈」遊行,送走瘟神。
漢族北方地區
- 除夕:守歲,吃年夜飯,晚上和好餃子麵切好餃子餡為初一包餃子做準備,因為初一忌動刀。
- 大年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
- 大年初二:是回娘家拜年團聚。
- 大年初三: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日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 大年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日回娘家拜年。
- 大年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日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日是「黑道日」,一般從農曆新年開始直到這一日才能掃家裏的垃圾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希望迎來下凡的五路財神;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爲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日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
- 大年初六:開市。扭秧歌,踩高蹺。
- 大年初七:人勝節
- 大年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關於過農曆新年,在中國北方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小年)開始,有這樣的民俗: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
港澳
農曆新年一向是香港、澳門最重要的節日。港澳的電視台在除夕和正月首三日都會有慶祝新年的綜藝節目,例如無綫電視(TVB)在荃灣荃新天地舉辦大型賀歲節目及2013年在全球舉辦大型新春倒數節目《TVB新春黃金慶典》。1991年為迎接羊年的到來,香港、廣州、澳門三地的電視台在農曆年三十晚聯合直播跨年倒數節目《省港澳呈祥迎新歲》, 也曾在1992年送羊迎猴之際,TVB的《歡樂今宵》在農曆年廿九晚在新、港、京、台四地全程直播跨年倒數節目,並名為《靈猴獻瑞喜團圓》。1979年後每隔10年無綫電視及廣東電視台珠江頻道直播《羊城賀歲萬家歡》、港台電視轉播央視的農曆新年聯歡晚會、香港新春花車巡遊及香港賀歲煙花匯演。澳門跟隨香港同樣都有農曆新年花車巡遊匯演,於每年的正月初三舉行;澳門的農曆新年煙花表演更於2022年起由一場改為三場,於正月初三、正月初七及元宵節當天舉行。港澳不流行吃餃子,而只流行吃湯圓、年糕,但習俗和忌諱亦多不勝數,臚列如下:
- 年宵:香港政府舉辦的年宵市場在年廿四開始直到初一凌晨結束,分佈港九新界各地,以銅鑼灣維園規模最大,出售年花、風車、精品、小食,自1990年代末開始,年宵市場亦流行一批香港流行文化產品,比如仿模古惑仔電影中打架用的吹氣摺椅、印有港幣鈔票的紙巾。近年更有許多年輕人競投年宵市場的攤位擺賣他們各式各樣的時髦創作和產品。澳門年宵市場由澳門特區官方市政署舉辦,自2008年起改於塔石廣場舉行,自每年的農曆十二月廿三日(部分日子為廿四日)起至正月初一日清晨二時結束[61]。
- 食品:傳統上,過年時要吃廣東年糕、蘿蔔糕、角仔、煎堆;一些家庭有吃湯丸習俗;傳統年盒放上瓜子、蓮子、各類糖果。飯菜常配上髮菜(發財)、蠔豉(好市)。
- 禁忌:「鞋」在粵語跟「骸」和嘆氣聲同音,「書」與「輸」同音,避免正月中選購;通勝意指通書,是查吉日的傳統曆法書,按俗要叫成「通勝」;香港人認為初一後理髮不祥,正月初一亦不宜洗髮,而初一至初三又有不動刀的傳統,因此過年前,理髮店門庭若市,部分會提高收費;封利市時,以「好事成雙,白事成單」的原則,利是的金額必須是雙數,而單數是白事時使用的數目。初三是「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懷有身孕、身有白事,亦不宜拜年;「死」、「慘」、「唉」及粗口等字眼屬於忌諱。如打破碗碟,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新年期間亦不掃地、不倒垃圾,怕掃財富出門外。
- 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
- 除夕:食團年飯,去廟宇上頭炷香。
- 大年初一:拜年、在廟宇上完頭炷香、香港花車巡遊匯演、賀歲盃足球賽初賽,部分地方或城市更舉行煙火晚會。香港新界一些地方有吃盆菜、舞獅、祭祀活動。澳門舉行大金龍巡遊,由大三巴牌坊出發,途經議事亭前地等澳門歷史城區多座建築或其周邊,最後以媽閣廟前地或西灣湖廣場為終點,同時舉行多場社區巡演邀請本地、鄰近地區或海外表演隊伍演出[62]。
- 大年初二:香港新界鄉議局車公誕祈福、維多利亞港賀歲煙花匯演。
- 大年初三:赤口,傳統上認為這日容易與人爭吵,不宜拜年。是日部份人會觀看賀歲賽馬,或到沙田車公廟祈福。澳門有農曆新年花車巡遊匯演及首場農曆新年煙花匯演[63][64]。
- 大年初四:賀歲盃足球賽(決賽)。
- 初七:澳門舉行第二場農曆新年煙花匯演。
-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新界一些鄉村或澳門媽祖文化村有點燈賀添丁習俗。人們也會吃湯丸,象徵團圓,同樣亦是年貨回收和再造之黃金大良機。澳門舉行最後一場農曆新年煙花匯演。
- 其他活動:至大埔林村許願樹參觀及祈福;往車公廟祈福;往黃大仙祠祈福;往圓玄學院拜太歲及看年花。自2022年起,於澳門各區舉行的幻彩耀濠江活動裝飾或燈光藝術裝置的擺設,跨年延伸至元宵節當天結束[65]。
臺灣
同傳統閩南、客家文化等以農曆十二月十六到正月十五祭祀活動。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
-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
- 年三十晚:吃團圓飯。
-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
- 初二:出門拜年,回娘家之日。
-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 初七:人日、撈魚生是新馬一帶獨有的年菜。準備好食材後要站起來,用筷子拌勻魚片和其他配料,邊說:「撈起,撈起,撈個風生水起!」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 初九:如果是福建閩南人後裔則有天公誕,在初八深夜後之初九子時,各家便開始祭祀。
- 十五:元宵節,也稱為「中國情人節」,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男性則撈柑)[66],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印尼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市華裔社群每年都會熱鬧地歡慶農曆新年和元宵節,在山口洋元宵節有特殊風俗。
- 初七 : 食用七種不同青菜,混在一起炒,傳說能讓眼睛光明。
泰國
泰國華裔的新春文化與泰國文化相融合,正月初一泰國華人不會急着拜年,而是會遵循佛教傳統先行到寺廟行布施禮,為僧侶準備食物和甜點,放入他們的缽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合家平安。[67]
菲律賓
菲律賓華人的新春傳統保留華夏農曆新年習俗,但菲律賓當地華裔還會擺放「八大圓」,即用8種圓形生果製作的裝飾,寓意發財、圓滿。這8種圓形生果包括:菠蘿、桔、蘋果、葡萄、芒果、檸檬、西瓜和木瓜。[67]
加拿大
溫哥華唐人街到每年新春時候都成為了城市焦點。坐落在唐人街中的孫中山公園每年都承擔起了農曆新年、元宵燈會的任務,為當地華人展示精心設計,精美製作的花燈。在繁美的花燈下,遊客還可以品嘗到美味的傳統小食,例如:元宵、餃子和糖炒板栗;欣賞傳統戲曲、舞蹈、猜燈謎、闔家團聚等華夏新年習俗。唯一區別就是溫哥華的農曆新年沒有人放鞭炮。
加拿大聯邦政府從2017年起將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為官方節日「農曆新年」(Spring Festival),但不放假[68]。
蘇里南
南美洲國家蘇里南,為美洲地區除了巴拿馬以外唯一將華人新年定為國定假日的國家,起因於18世紀大量廣東、福建人越洋到此國工作,契約期滿後留在此地,迄今已有逾7萬人的華人群落,而該國總人數僅55萬餘人(2017年)[69]。
2011年,蘇里南政府宣佈該年的農曆新年為全國公共假日。2014年4月,蘇里南政府將農曆新年確定為全國永久公共節假日。2015年是蘇里南將農曆新年確定為法定節日後的首個農曆新年。
節日安排
在漢字文化圈,農曆新年是最重要的節日。基本上,近年來由於東亞文化影響力的提升,有為數可觀的亞洲國家和地區都將農曆新年定為公眾假期和國定假日,尚有兩個美洲國家(蘇里南和巴拿馬)以及一個非洲國家(毛里裘斯)將農曆新年定為假期。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南韓、北韓、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汶萊、菲律賓、蘇里南、毛里裘斯,共計15國家及地區,其中包括東亞7國家或地區,東南亞6國家,美洲2國家,非洲1國家。
在日本,明治維新後假期從農曆改為西曆,但仍然保留傳統農曆新年的習俗,故仍包括於此。在加拿大,新春被定為官方節日,但不放假[68]。
關於流行地區,在漢字文化圈(兩岸四地、韓國、朝鮮、越南以及日本)以及新加坡,全民或者幾乎全民皆慶祝農曆新年。而在其他國家地區,農曆新年只在該地漢字文化圈族裔內流行,而主體或者其他族裔基本不慶祝該節日,儘管被定為官方節日或者假日。
國家或地區 | 地域 | 法定假期天數 | 除夕 | 正月初一 | 正月初二 | 正月初三 | 備註 |
---|---|---|---|---|---|---|---|
中國大陸 | 東亞 | 4 | 法定假期為4天(除夕、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自1949年12月23日國務院頒佈《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以來,農曆新年為法定假日,放假三天,即農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2007年第二次修訂後一度調整為除夕至正月初二,2013年第三次修訂改回正月初一至初三)。雖然農曆新年一直為法定假日,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曾被取消,1970年代末才得以恢復。2001年起,國務院辦公廳宣佈農曆新年假期與前後的雙休日拼接調休,從而形成正月初一到初七7天的長假,俗稱「農曆新年黃金周」。2008年起,農曆新年調休時間由正月初一到初七調整為除夕到正月初六[70]。2013年,通過《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從法律上將除夕剔出農曆新年法定假期,[71]之後2014年按如此安排。[72]之後由於民意反彈,2015年的安排恢復回以除夕為假期起始日[73];直到2024年安排再次回歸以農曆正月初一起始日[74],但在是年11月又再度修法將除夕重新納入農曆新年法定假期[75]。 | ||||
香港 | 東亞 | 3 | 假期為正月首3日。2012年之前,如果正月首3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會被納入公眾假期,例如200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納入公眾假期。另外,香港已通過法例,由2012年2月24日起,凡正月首三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則農曆正月初四將會成為補假,例如2017年的農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四(1月31日)被納入公眾假期。 | ||||
澳門 | 東亞 | 3 | 假期為正月首3日。2012年之前,如果正月首3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會被納入公眾假期,例如200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納入公眾假期。 | ||||
臺灣 | 東亞 | 4 | 假期自農曆除夕至正月初三,共四日,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則會補假,唯農曆除夕前一日為上班日者,調整該上班日為放假日。[76][77],例如201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1月28日)適逢星期六、初二(1月29日)適逢星期日,因此初四(1月31日)及初五(2月1日)補假。但初五在習俗上為開市日,因此即使初五屬於補假日,也有不少商家開門營業。2019年農曆新年假期適逢平日但初四(2月8日)星期五調整放假另擇日補上班日,合計可放9日假。 | ||||
南韓 | 東亞 | 3 | 假期是正月首三日。 | ||||
北韓 | 東亞 | 1 | 假期為正月初一。 | ||||
日本 | 東亞 | 6 | (西曆,以及前兩日) | (西曆) | (西曆) | (西曆) | 假期為西曆12月29日至1月3日。明治維新後假期從農曆改為西曆,但仍然保留傳統農曆新年的習俗,故仍包括於此。 |
越南 | 東南亞 | 6 | (以及後兩日) | 假期為除夕至正月首五日,共六日。[78] | |||
新加坡 | 東南亞 | 2 | 假期為正月首2日。如果正月首2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正月初三會成為補假。例如2013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0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2月12日)被納入公眾假期。又如2017年的農曆正月初二(1月29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正月初三(1月30日)被納入公眾假期。 | ||||
馬來西亞 | 東南亞 | 2 | 假期為正月首2日。如果正月首2日中落在星期六和日,正月初三和初四會成為補假,如果正月首2日中任何一日碰巧是星期日,正月初三會成為補假。例如來臨的2020年的農曆正月初一和初二(1月25日和26日)碰巧是星期六和日,因此正月初三和初四(1月27日和28日)被納入公眾假期。 | ||||
汶萊 | 東南亞 | 1 | 假期為正月首日。 | ||||
印度尼西亞 | 東南亞 | 1 | 假期為正月首日。自蘇哈托於1998年倒台後,印尼孔教總會透過聲稱農曆新年為紀念孔子誕辰的節日,使農曆新年自2003年起成為公眾假期。[79] | ||||
菲律賓 | 東南亞 | 1 | 假期為正月首日,2013年起成為公眾假期。 | ||||
泰國 | 東南亞 | 1 | (部分地區) | 並非全國性的假期,那拉提瓦府[80]、北大年府[80]、也拉府[80]、沙敦府[80](以上皆為2012年起)和宋卡府[81](2014年起)將農曆新年視為公共假期,放假1天,假期為正月首日。其他地區僅限泰國華人和部分私營部門放假。慶祝活動通常從除夕夜的前一天開始連續三天。 | |||
加拿大 | 美洲 | 0 | 加拿大聯邦政府從2017年起將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正式定為官方節日「農曆新年」(Spring Festival),但不放假[68]。 | ||||
美國 | 美洲 | 1 | (加州) | 雖然農曆新年不是美國的聯邦假日,但它是一些主要城市的學校假期,包括紐約和費城。美國亞裔人口最多的加州於2023年首次定農曆新年為該州的法定假日。[82]2023年9月9日,紐約州宣佈農曆新年為該州各地的公校假日。 [83] | |||
蘇里南 | 美洲 | 1 | 假期為正月首日,2015年起成為公眾假期,唯二定華夏新年為法定假日的美洲國家。 | ||||
巴拿馬 | 美洲 | 1 | 假期為正月首日,2022年起成為公眾假期,唯二定華夏新年為法定假日的美洲國家[84][85][86]。 | ||||
毛里裘斯 | 非洲 | 1 | 假期為正月首日,唯一定華夏新年為法定節日的非洲國家。 |
參見
參考文獻
參照
- ^ 1.0 1.1 司馬遷. 史記·漢武帝. 維基文庫 (中文).
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
- ^ 联合国通过决议将春节作为联合国假日--国际--人民网. 國際--人民網. 2023-12-23 [2023-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1) (中文).
- ^ 《東京夢華錄.卷六.正月》:「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
- ^ 《金瓶梅》:「重和元年新正月元旦,西門慶早起冠冕,穿大紅,天地上燒了紙,吃了點心,備馬就拜巡按賀節去了」。
- ^ 晉傅充妻辛氏〈元正〉:「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
- ^ 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獻歲視元朔,萬方咸在庭。端旒揖群後,回輦閱師貞。彩仗宿華殿,退朝歸禁營。分行左右出,轉旆風雲生。」
- ^ 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教育部國語辭典. 元日. - ^ 教育部國語辭典. 正旦.
- ^ 教育部國語辭典. 新正.
- ^ 教育部國語辭典. 新春.
- ^ 《康熙字典》:「唐書·禮樂志:正旦羣臣上千秋萬歲壽,制曰履新之慶」。(冬至云履長之慶)
教育部國語辭典. 履新. - ^ 春節名稱知多少. 金門日報.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1).
- ^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過年.
- ^ 孔穎達. 禮記正義. 維基文庫 (中文).
改正朔者,正謂年始,朔謂月初,言王者得政,示從我始,改故用新,隨寅、丑、子所建也。周子,殷丑,夏寅,是改正也;周夜半,殷雞鳴,夏平旦,是易朔也。
- ^ 司馬遷. 史記·曆術甲子篇. 維基文庫 (中文).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 ^ 公羊高. 春秋公羊傳·隱公. 維基文庫 (中文).
春者何?歲之始也。
- ^ 黃世平,《中國傳統天文曆法通書》,三環出版社,1991年11月,ISBN 7865647194
- ^ 北大講座編委會. 北大讲座. 第八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5: 5. ISBN 7-301-09219-9 (中文(中國大陸)).
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袁世凱批准了該呈文。
- ^ 2019年公眾假期 政府在憲報公布的2019年公眾假期. 香港政府一站通. 2018-05-01 [201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7) (中文(香港)).
- ^ 二零一九年澳門特別行政區公眾假期 第 60/2000號行政命令訂定公眾假日.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入門網站. 2018-08-18 [201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中文(澳門)).
- ^ 21.0 21.1 Official Record of Proceedings, 1968.04.10. (PDF). 香港立法局. 1968-04-10 [2023-03-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3-31).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phrase 「Lunar New Year」 is more appropriate for formal usage than 「Chinese New Year」
- ^ Aslaksen, Helmer.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PDF). 新加坡國立大學. 2010-07-17 [2017-10-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3-04).
- ^ s:天經或問 (四庫全書本)/卷3:世人但知 子屬本日 始得亥為本日終時 殊不知 子對中正初之刻為本日始時 夜子初四刻為本日終時
- ^ Aslaksen, Helmer. The Mathematics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PDF). 新加坡國立大學. 2010-07-17 [2018-02-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3-04).
- ^ 爾雅·釋天. 維基文庫 (中文).
- ^ 秦弓. 中國人的德行. 北京: 華齡出版社. 1997. ISBN 9787800827921.
- ^ 常敬宇. 汉语词汇与文化.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5. ISBN 9787301028391.
- ^ 28.0 28.1 28.2 春节历史 关于春节起源几种说法. 中國網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2010-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0).
- ^ 这个“官方规矩”,延续了1000多年. 搜狐新聞. [2017-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0).
- ^ 唐朝春节单双号上朝,民国春节不放假. 新浪歷史 (新華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 ^ 31.0 31.1 张耐冬:唐朝春节的人情味儿.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人民網. 2012-01-19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 ^ 唐代司法制度:唐六典选注. 法律出版社. 1985 (中文(簡體)).
- ^ 宋史.職官志三
- ^ s:文昌雜錄/卷三
- ^ 精選書摘. 去宋朝過年最好選北宋,因為南宋年假只放五天 -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6-02-10 [2018-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中文(臺灣)).
至於中秋、重陽、端午、七夕等節日,最多只有三天假期,甚至縮減為一天假期。……宋朝每年長達七天的假日只有三個,即元日、冬至與寒食。
- ^ Kaizhou., Li,; 李開周. Guo yi ge huan le de Song chao xin nian. 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 Chu ban. Taibei Shi. ISBN 9789571365213. OCLC 942703570.
- ^ 李開周. 吃一場宋朝年夜飯. CTnews書刊. [2018-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08) (中文(臺灣)).
- ^ 蒙古族过春节:“我们的春节既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 新華網. 2015-02-18 [2017-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 ^ 徐傑舜,2004,《漢族風俗史》第五卷,學林出版社
- ^ 中國社會科學院. 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一再強調: "舊曆是一本陰陽五行的類書,迷信日程的令典,我們要破除迷信,就要廢除舊曆,實行國歷";又說: "迷信是國民革命進程上的障礙物,舊曆是迷信的參謀本部,我們要完成革命的工作,就要廢除舊曆,實行國歷。」
- ^ 猪年春节曝史料 文革工人造假信竟让全国13年春节不放假. 法廣. 2019-02-05 [201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6).
- ^ 过年“封杀令”:1967年的“革命化春节”.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31).
- ^ 为什么春节不放假?,大众网,2009-01-14. [2014-10-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 ^ PUBLIC HOLIDAYS ORDINANCE, 1875 (PDF). Historical Laws of Hong Kong Online. 1947-01-10 [2023-03-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3-31).
- ^ HOLIDAYS ORDINANCE (PDF). Historical Laws of Hong Kong Online. 1947-01-10 [2023-03-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3-31).
- ^ OFFICIAL REPORT OF PROCEEDINGS Meeting of 1st March 1967 (PDF). 香港立法局. 1967-03-01 [2023-03-3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0-29).
- ^ 歷任港督 - 歲月·港台 節目資料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香港電台
- ^ 第4/82/M號法令 (PDF). 澳門政府公報 (澳門: 官印局). 1982年1月23日, (1982年第4期) [2023年3月31日].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年5月18日).
- ^ 神明也要過年!馬祖「北竿擺暝文化祭」3日登場. [2018-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9).
- ^ Flanagan, Alice K. Chinese New Year. Compass Point Books. [200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4).
- ^ Ofw chinese new year things to remember (PDF). South East Asia Group [an agency introducing foreign workers to work in Taiwan]. [2012-01-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17).家庭外傭過年習俗應注意事項 (JPEG). South East Asia Group.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4) (中文(繁體)).
- ^ New Years. www.chinese-lessons.com. [2008-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9).
- ^ 新年好 (xīnniánhǎo) Happy New Year. eChineseLearning.com. [2012-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5).
- ^ 都在講團圓故事,春節廣告的創意枯竭了嗎?. 世界廣告. [202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6).
- ^ 畢明. 廣告人語. am730. 2011-02-10 [202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6).
- ^ 廣告101+:賀年廣告戰. [202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16).
- ^ “中国崩溃论”将成现实?外国专家这一次恐怕没有说错. 搜狐. 2018-02-13 [2019-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 ^ 微信:2017年除夕微信用户共收发142亿个红包 比去年增长75.7%. 199IT. 2017-01-28 [2018-1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 ^ 2018年除夕微信红包大数据. www.sohu.com. [2019-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9).
- ^ 2022中国壬寅(虎)年金银纪念币发行. [2021-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 ^ 市政署辦多項傳統應節活動賀歲迎新. 市政署(IAM). 澳門特別行政區新聞局. 2022年12月30日.
- ^ 【龍騰舞躍賀新春】年初一大金龍巡演獻瑞喜迎龍年. 旅遊局(DST). 澳門特別行政區新聞局. 2024年2月10日 [2024年2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年2月27日).
- ^ 靈蛇獻瑞花車滙演 初三及初七舉行. 澳門特別行政區新聞局. 2013年2月1日.
- ^ 當局千萬打造農曆新年派對 蛇年花車遊初三初七起步. 澳門日報. 2013-02-01.
- ^ 「幻彩耀濠江」燈光裝置保留至元宵節 延續節慶氣氛. 力報. 2023-01-31 [2023-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7).
- ^ 马来西亚青年“抛柑接蕉”闹元宵 新华网. [2008-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4).
- ^ 67.0 67.1 豬年到 新年習俗大不同 韓國派白利市 越南人食糭. 明報. 2019-02-05 [201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1).
- ^ 68.0 68.1 68.2 張維俏. “春節”2017年起成加拿大官方節日. 澎湃新聞. 2017-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 ^ South America :: Suriname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ww.cia.gov. [2019-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2).
- ^ 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明确2008年部分节假日安排_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8-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5).
- ^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国务院令第644号) _行政法规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 ^ 馬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__2014年第1号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 ^ 馬娟.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__2015年第1号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 ^ 郭曉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__2023年第31号国务院公报_中国政府网. www.gov.cn. [2023-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5).
- ^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中國政府網. [2024-1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11-13).
- ^ 2019年修正「政府機關調整上班日期處理要點」第四點,並自即日生效,請查照。. [2019-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1).
- ^ 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 [2019-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7).
- ^ 中國日報網. 越南政府决定春节放假9天 元旦4天. 新浪新聞. [2014-1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0).
- ^ The politics of Imlek. [2016-09-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3).
- ^ 80.0 80.1 80.2 80.3 存档副本 (PDF).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2-26).
- ^ 存档副本 (PDF). [2023-11-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9-12-09).
- ^ Wulfsberg, Paul. Asian Americans mark Lunar New Year in new ways. ShareAmerica. 2023-01-18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美國英語).
- ^ Governor Hochul Signs Legislation to Declare Lunar New Year a School Holiday | Governor Kathy Hochul. www.governor.ny.gov. [2023-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18) (英語).
- ^ Times, Global. Chinese netizens react warmly to Panama’s move to list Chinese New Year as national holiday - Global Times. www.globaltimes.cn. [2022-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9).
- ^ 網易. 一起过年!巴拿马明年起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全国性节日. www.163.com. 2021-11-13 [2022-06-29].[失效連結]
- ^ 一起过年!巴拿马明年起将中国农历新年定为全国性节日_华人. www.sohu.com. [2022-06-29] (英語).
書籍
- 小雪、賀煒. 《中国民俗》. 中國華僑出版社. ISBN 7-80120-587-1.
外部連結
- 閒話農曆新年
- 法國巴黎唐人街農曆新年慶典
- 中國農曆新年文化枝開葉散 年味兒在亞洲上空飄揚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奧巴馬總統祝賀農曆新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2010年虎年)
- 台灣大百科全書 - 農曆新年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