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重修一統志 (四部叢刊本)/卷四百四十五至四百四十六
嘉慶重修一統志 卷四百四十五至四百四十六 清嘉慶二五年 敕撰 闕名 撰索引 景清史館藏進呈鈔本
|
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2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3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4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5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6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7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8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9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0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1
大清一統志
惠州府〈在廣東省治東少南三百里東西距六百七十里南北距六百七十里東至嘉應州長樂〉
〈縣界五百四十里西至廣州府東莞增城龍門三縣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海岸一百二十里北至〉
〈江西贛州府龍南縣界五百五十里東南至潮州府惠來縣界四百四十里西南至廣州府新安縣〉
〈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贛州府長寕縣界六百七十里西北至韶州府翁源縣界四百八十里自府〉
〈治至 京師八千四百八十五里〉
︹分野︺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南境春秋戰國為百越地秦為
南海郡地漢為南海郡博羅縣地東晉分屬東宮
郡南齊移東官郡治懷安梁改置梁化郡隋平陳
郡廢置循州總管府〈元和志隋開皇十年置循州取循江為名〉大業初
府廢㝷改為龍川郡治歸善縣唐武德五年復曰
郡乾元元年復曰循州屬嶺南道五代屬南漢乾
亨元年改曰禎州〈十國春秋南漢置禎州于歸善徙循州治龍川〉宋天禧
五年改曰惠州宣和二年改博羅郡屬廣南東路
元至元十六年置惠州路屬海北廣東道明洪武
元年曰惠州府屬廣東布政使司
本朝因之屬廣東省領州一縣九
歸善縣〈附郭在府東南隔江三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東至海豐縣界〉
〈一百七十里西至廣州府東莞縣界一百里南至海港一百二十里北至博羅縣界二十里東南至〉
〈海豐縣界二百里西南至廣州府新安縣界一百七十里東北至永安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東〉
〈莞縣界八十里漢南海郡傅羅縣地劉宋分置安懷縣屬東官郡齊曰懷安為東官郡治梁改置梁〉
〈化郡隋平陳置歸善縣為循州治後為龍川郡治唐復為循州治五代南漢為禎州治宋為惠州治〉
〈元為惠州路治明為惠州府治 本朝因之〉博羅縣〈在府西北三十里東西距二百八十〉
〈里南北距一百二里東至永安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廣州府増城縣界一百里南至歸善縣界二〉
〈里北至廣州府龍門縣界一百里東南至歸善縣界十里西南至廣州府東莞縣界一百里東北至〉
〈河源縣界一百里西北至増城縣界一百里漢置博羅縣屬南海郡後漢晉及宋齊以後因之隋改〉
〈屬龍川郡唐屬循州五代南漢屬禎州宋屬惠州元屬惠州路明屬惠州府 本朝因之〉長寕
縣〈在府北少西四百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二十里東至連平州界五十里西至韶〉
〈州府英德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廣州府龍門從化兩縣夾界五十里北至韶州府翁源縣界七十〉
〈里東南至河源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佛岡㕔界一百里東北至連平州界三十里西北至翁源〉
〈英德兩縣夾界一百五十里漢南海郡博羅縣地南齊分置新豐縣仍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八年改〉
〈曰休吉大業初省入河源縣明隆慶三年分河源及韶州府英德翁源二縣地置長寕縣屬惠州府〉
〈 本朝因之〉永安縣〈在府東少北二百里東西距二百二十里南北距一百三十里東至〉
〈嘉應州長樂縣界一百里西至博羅縣界一百二十里南至海豐縣界八十里北至河源長樂兩縣〉
〈夾界五十里東南至陸豐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歸善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北至長樂縣界九十〉
〈里西北至河源縣界一百十里漢南海郡博羅龍川二縣地隋唐為歸善興寕二縣地宋元為歸善〉
〈長樂二縣地明隆慶三年析置永安縣屬惠州府 本朝因之〉海豐縣〈在府東少南三百里〉
〈東西距二百五十里南北距二百二十里東至陸豐縣界一百二十里西至歸善縣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海岸八十里北至永安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南至潮州府惠來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海岸〉
〈六十里東北至陸豐永安兩縣夾界一百四十五里西北至歸善縣界八十里漢南海郡龍川縣地〉
〈東晉分置海豐縣屬東官郡宋齊以後因之隋改屬龍川郡唐屬循州五代南漢屬禎州宋屬惠州〉
〈元屬惠州路明屬惠州府 本朝因之〉陸豐縣〈在府東三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
〈距二百里東至潮州府惠來縣界七十里西至海豐縣界三十里南至碣石衞大海五十里北至嘉〉
〈應州長樂縣界一百五十里東南至甲子所城大海一百里西南至海豐縣界三十里東北至潮州〉
〈府揭陽縣界一百五十里西北至永安縣界一百五十里漢龍川縣地自晉至明爲海豐縣地 本〉
〈朝雍正九年析置陸豐縣屬惠州府〉龍川縣〈在府東北四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
〈南北距一百五十里東至嘉應州長樂興寕兩縣夾界七十里西至河源和平兩縣夾界六十五里〉
〈南至長樂河源兩縣夾界三十里北至和平縣界一百二十里東南至長樂縣界三十五里西南至〉
〈河源縣界四十里東北至工西贛州府長寕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和平縣界一百里秦置龍川〉
〈縣屬南海郡漢及晉宋齊以後因之隋開皇十一年省入河源縣唐天授二年改置雷鄉縣屬循州〉
〈五代南漢乾亨元年移循州來治仍改縣曰龍川宋為循州海豐郡治屬廣南東路宣和三年改縣〉
〈曰雷江紹興元年復故元至元十三年立循州路總管府二十三年降為散州屬廣東道明洪武二〉
〈年州廢以縣屬惠州府 本朝因之〉連平州〈在府北四百里東西距一百四十里南北距一〉
〈百三十里東至和平縣界六十里西至長寕縣並韶州府翁源縣夾界八十里南至長寕縣界七十〉
〈里北至江西贛州府龍南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河源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南至長寕縣界一百里東〉
〈北至和平縣界七十里西北至翁源縣界一百里漢南海郡龍川縣地南齊以後為河源縣地明正〉
〈德隆慶中分為和平長寕二縣地崇禎六年割和平河源長寕及韶州府之翁源縣地置連平州屬〉
〈惠州府本朝因之〉河源縣〈在府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
〈東至永安龍川並嘉應州長樂三縣夾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廣州府龍門縣界一百三十里南至博〉
〈羅永安兩縣夾界三十里北至連平州 和平縣夾界一百一十里東南至永安縣界三十 里西南至〉
〈博羅縣並廣州府龍門縣夾界九十里東北至龍川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長寕縣界一百六十〉
〈里漢南海郡龍川縣地南齊分置河源縣仍屬南海郡隋屬龍川郡唐屬循州五代南漢屬禎州宋〉
〈屬惠州元屬惠州路明屬惠州府崇禎六年改屬連平州 本朝仍屬惠州府〉和平縣〈在府〉
〈東北四百二十 里東西距二百十里南北距二百十里東至龍川 縣並江西贛州府安遠縣夾界一〉
〈百二十里西至連平州並江西贛州府龍南縣夾界九十里南至龍川縣界一百三十里北至龍南〉
〈縣界八十里東南至龍川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河源縣界四十里東北至贛州府定南𠫊界八〉
〈十里西北至龍南縣界一百二十里漢南海郡龍川縣地明正德十三年分置和平縣屬惠州府崇〉
〈禎六年改屬連平州 本朝仍屬惠州府〉
︹形勢︺東接梅湖北連汀贛〈循陽志〉漢之名郡越之沃野
〈宋余靖普安寺記〉鼓角導其前羅浮擁其後〈圖經〉控潮海之
襟要壯廣東之輔扆〈惠州輿圖〉
︹風俗︺織竹為布人多蠻獠婦人為市男子坐家〈寰宇記〉
土人好造盤游飯取鮓蒯膾炙皆埋之飯中又好
作骨董羮取凡飲食雜烹之〈方輿勝覽〉信鬼神好淫祀
〈明統志〉
︹城池︺惠州府城〈周一千三百二十六丈門七東南北臨江西臨湖明洪武三年建 本朝〉
〈順治十八年修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七年乾隆八年重修〉歸善縣城〈周九百四十五丈門〉
〈四東西二江水繞之與府城隔江浮橋相連明萬厯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修康熙二十三年〉
〈雍正元年乾隆四十八年重修〉博羅縣城〈周九百九十八丈有奇門五西南因榕溪為也〉
〈東北倚山明成化十三年建宏治九年拓建 本朝康熙六年修乾隆五年十六年重修〉長寕
縣城〈周四百八十丈門三因山無池明萬厯初建 本朝康熙七年修雍正八年重修〉永
安縣城〈周六百四十丈門四水關二明隆慶三年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修康𤋮二十五年〉
〈乾隆十二年嘉慶十四年重修〉海豐縣城〈周三百九十丈有奇門四池周四百十丈明洪〉
〈武二十七年建 本朝雍正十一年修〉陸豐縣城〈周三百二十一丈有奇門四有池〉
〈本朝雍正九年建〉龍川縣城〈周七百二丈有奇門四池廣八丈明洪武二十一年因舊〉
〈址建 本朝康熙六年修二十五年重修〉連平州城〈周六百三十五丈門四有溪無池明〉
〈崇禎六年建 本朝順治十年修康熙二十四年五十七年重修〉河源縣城〈縣治所曰〉
〈新城坐桂山臨鱷湖周七百丈門四明萬厯六年因古城舊址建自東門下經湖堤里許為舊城明〉
〈初建 本朝乾隆七年並隆〉和平縣城〈周六百八十丈門五東南有池長七十三丈廣〉
〈八尺明正德十四年建嘉靖三十七年拓建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重修〉
︹學校︺惠州府學〈在府治東南宋淳熙二年建明洪武八年重建 本朝順治初修康熙二〉
〈十年乾隆三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七名〉歸善縣學〈在縣城東門外白鶴峯下元泰定間〉
〈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康熙二十年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博羅縣學〈在縣〉
〈治東浮碇岡之𪋤明洪武中因宋元故址建 本朝康熙七年修入學額數十五名〉長寕縣
學〈在縣治東明萬厯六年建 本朝康熙十八年重建乾隆十一年修入學額數八名〉永安
縣學〈在縣治東北紫金山下明萬厯十一年建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重建入學額數十二名〉
海豐縣學〈在縣治東南舊在縣西偏宋康定二年徙建今所明洪武十三年重建 本朝〉
〈順治四年修康熙五十六年乾隆五十九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名〉陸豐縣學〈在縣城東〉
〈門内 本朝雍正十一年建入學額數十名〉龍川縣學〈在縣治東舊在城北明嘉靖二〉
〈十一年徙建今所 本朝康熙七年重建雍正十年修乾隆三十年嘉慶二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
〈十五名〉連平州學〈在州治東明崇禎六年建 本朝康熙十年重建三十年修乾隆四〉
〈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河源縣學〈在舊城東南隅明洪武初建萬厯中遷建新城〉
〈西北隅 本朝康𤋮四十年復建於舊城故址雍正九年修乾隆七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和
平縣學〈在縣治西明正德十六年建 本朝康熙八年修四十二年雍正五年重修入學額〉
〈數十二名〉豐湖書院〈在府城西西湖上原名惠陽書院嘉慶七年由永福寺右遷建改今〉
〈名舊有豐湖書院在歸善縣南銀岡之𪋤宋淳祐中建今廢〉西湖書院〈在府城西黄塘〉
〈康熙二十六年建〉登峰書院〈在博羅縣鐵爐巷舊名羅陽書院乾隆十年改建易今名〉
羅浮書院〈在博羅縣仙福都宋建〉麗江書院〈在海豐縣城内乾隆三十九年〉
〈建〉鳳山書院〈在海豐縣汕尾乾隆二十三年建〉龍山書院〈在陸豐縣城内〉
〈乾隆七年建〉甲秀書院〈在陸豐縣甲子所嘉慶十年建〉三台書院〈在龍川縣〉
〈城北康熙五十四年建〉嶅湖書院〈在龍川縣嶅湖上康熙十九年建〉鳳陽書
院〈在連平州城内乾隆十六年建〉槎江書院〈在河源縣上東門雍正三年建〉龍溪
書院〈在和平縣城内乾隆二十年以五雲書院改建〉西湖義學〈在府城西康熙三十〉
〈三年建〉𮞉瀾義學〈在歸善縣城西乾隆八年建〉鵝埠義學〈在海豐縣鵝埠〉
〈嘉慶八年建〉𡑒下城義學〈在海豐縣𡑒白場嘉慶八年建〉龍川義學〈在龍〉
〈川縣城内南門大街嘉慶十四年建 按舊志載張留書院在歸善縣西南石埭山宋丞相留正秘〉
〈書𭅺張宋卿共學於此豫章書院在博羅縣西北黄龍洞南宋羅從彦讀書處安陽書院在長寕縣〉
〈軍所官地 本朝雍正十二年建鐵潭書院在永安縣城内乾隆八年建今並廢謹附記〉
︹戸口︺〈原額人丁五萬九千四百六十三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百一十九萬四千八百九十六名口〉
〈又屯民男婦共六萬九千八百九十四名口〉
︹田賦︺〈田地山塘共三萬九千五百二十一頃八十一畝六分有竒額徵地丁正雜銀九萬五百十七〉
〈兩六分二釐零遇閏加徴銀一千六百九十四兩九錢二分三釐米一萬九千四百八十七石五斗〉
〈四升二合八勺屯田共一千三十九頃七畝二分有竒額徵屯米一萬八千六百二十七石四斗九〉
〈合五勺〉
︹山川︺梌木山〈在府治北地産梌木故名〉瑶草山〈在歸善縣東五里迤南為神壇嶂為〉
〈長塘山為葵峝尖峯起極秀〉九龍山〈在歸善縣東一百二十里脈自劉陂障來上有龍潭〉
〈通志昔有譚公修道於此〉大鴨山〈在歸善縣東一百八十里接海豐縣界東北路去馬頭山〉
〈二十餘里有水西北流入西江〉平山〈在歸善縣東少南七十里其下為平山驛又東南二十五〉
〈里為筆山又南十里為陳田山又少西十里為蕉坑山〉鐵鍋山〈在歸善縣東南一百十里〉
〈少北曰劉陂障少南曰分水山又南為蛇山分水西三十里為白雲山下有白雲屯又西北十里為〉
〈秀鹿山〉蛇山〈在歸善縣東南一百三十里下有飯羅岡内外管巡司在焉人東南為大埔山〉
〈去城一百五十里下有大埔屯〉平政山〈在歸善縣東少南一百五十里接海豐縣界其下為〉
〈平政驛〉平海山〈在歸善縣東南二百里下為平海所又東為輋背為港尾南折斗入海為〉
〈大星山又越海面二十餘里為小星山〉鼓角山〈在歸善縣南少東四十五里左右兩峯列〉
〈峙如鼓角拱抱郡城淮水經其西麓其東南為金坑山又南三十里薄海為墩頭〉淡水山
〈在歸善縣南六十里淮水經其西北〉石埭山〈在歸善縣西南四里輿地紀勝在博羅郡西五〉
〈六里崖石壁立泉激如飛名曰水洞〉周徑山〈在歸善縣西南二十里延袤數十里中有〉
〈腴田其外岡阜環複崖壁峭立東口通麻莊南口出中峝北口抵横江西口接大嶺路皆險峻〉白
雲障山〈在歸善縣西南一百三十里重岡複嶺形如屏障西湖諸山皆起於此其北曰野蓮〉
〈山山巔平衍可田生野蓮其花似蓮而小又西南二十五里曰銀瓶嘴山峯巒秀聳〉梧桐山
〈在歸善縣西南一百七十里接廣州府新安縣界三峯聳列周數十里上下淮水出焉頂有天池深〉
〈不可測多産梧桐異草又永安縣河源縣皆有梧桐山〉榜山〈在歸善縣西十二里西湖之西〉
〈青翠高聳横若列榜上有石巖峻峭登之可覽一郡之勝〉黄峝山〈在歸善縣西三十里周徑〉
〈之北俗名貫洞横槎水出焉東入西湖相近有吳洞山雲集其上輒雨鄉人每以為候又長寕縣北〉
〈二十里亦有黄峝山上下二峝延亘數十里山徑險阻人跡罕到〉寅山〈在歸善縣東北十五〉
〈里元和志多出茯苓寰宇記引南越志云欣樂縣北有寅山青松紫幹四衢皆竦下多茯苓〉上
嵐山〈在歸善縣東北八十里少北為下嵐山其南曰岡尾山又西南曰孫峝山又西曰黄凹山〉
〈書齋山〉歸化山〈在歸善縣東北一百里隋書地理志歸善縣有歸化山舊志一名梁化山〉
〈俗名雞籠山脈自丫髻山經永安境逾黄婆嶺泣石徑皇徑凡一百二十里而至雞籠自鳳皇徑〉
〈連山而西南三十里為大小年峝〉陳溪山〈在歸善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去鳳皇徑三十里〉
〈自此又南為唐角為浮牌嶺為下埔為彭坑其東南為石溪為松坑又東瀕西江為麥田馬矢岡又〉
〈東為大到小到皆有水入江又東北即黄婆嶺〉磜頭山〈在歸善縣東北二百里東去永安縣〉
〈之南嶺二十里其山高大明嘉靖中巨盜楊立據此僉事尤瑛討平之〉馬頭山〈在歸善縣〉
〈東北二百里接海豐縣界北界永安之漏裏山西江源出此〉懷安山〈隋書地理志歸善縣〉
〈有懷安山輿地紀勝懷安嶺在博羅郡東南一百餘里俗號南嶺其嶺南有水入海蓋即懷安山也〉
大屏山〈在博羅縣西十五里周數十里有企人石高五六丈有洞曰磜下兩山夾水水甚激〉
〈激湍之下為潭石壁峭立水懸崖而下注於潭潭中有石甕仰受之〉羅浮山〈在博羅縣西北〉
〈漢郡國志注傅羅縣有浮山自㑹稽浮來傅于羅山故置傅羅縣蓋二漢博皆作傅晉太康地志始〉
〈作博謝靈運羅浮山賦茅公之説神化是悉洞穴有九此惟其七潛夜引輝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
〈陽宫耀真之隂室兀和志羅浮山在博羅縣西北二十八里羅山之西有浮山蓋蓬萊之一阜浮海〉
〈而至與羅山並體故曰羅浮高三百六十丈周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峯四百三十有二縣志山在〉
〈縣西北五十里道書第七洞名朱明耀真之天東曰羅山絶頂曰飛雲峯夜半見日飛雲之西口上〉
〈界三峯峭絶鼎立人莫能至其下與浮山相接處有石如梁曰鐵橋下湍水分流注于潭曰五龍潭〉
〈橋東有天池水應海潮曰神湖湖東曰鳳凰谷鐵橋之陽有瑶石壇高六十丈直上接鐵橋勢若削〉
〈成壇東有華山峯仙人華子期之所息也又東南曰聚霞峯香臺峯又南曰㑹真峯子期與朱真人〉
〈㑹處又東南有青霞谷其西南即朱明洞山北有玉鵞峯狀如玉女又名玉娥峯葛洪妻鮑姑在此〉
〈登仙下有二穴曰風洞雲洞雨洞又東北曰大獅峯西近㑹真又東兩峯間出曰大旗小旗又東南〉
〈曰致雲峯又南曰仙女峯其西南一峯如貝而丈曰賽寶峯與浮山之玳𤦛峯相對又東南曰雙髻〉
〈峯有劉仙壇壇下之竹有篆文曰竹葉符羅水出焉又東南爲白鶴峯又南爲松徑口乃入山之路〉
〈也西曰浮山絶頂曰蓬萊峯在鐵橋之西又名碧雞峯其東南曰獅子峯又南曰麻姑峯下有麻姑〉
〈臺近南𪋤蓬萊之前曰大石樓小石樓兩峯相際處曰度仙橋其西南曰青峯蓬萊之西曰錦繡〉
〈峯俗名百花徑又西曰鉢孟峯下有阿耨池又西曰玳瑁峯與羅山賽寶峯相對人西南曰抛毬峯〉
〈又西南曰雞鳴峯孤青之西南曰飛來峯下有梅花村又西爲鹿角嶺即西𪋤矣其巖洞之著者中〉
〈𪋤曰朱明洞亦名耀真爲第七洞天朱明之北曰夜樂洞在上界三峯之下有青陽巖仙女巖中路〉
〈有書堂坑在瑶石臺前其上曰君子巖通天巖其南曰石臼洞葛洪搗藥於此朱明之東曰明福觀〉
〈觀東曰桃源洞觀東北曰白雲洞軒轅先生嘗菴其中又東曰白角洞晉單道開蟬蜕之所又東曰〉
〈蓬萊洞近雙髻峯朱明之南曰觀源洞爲葛洪洗藥之所後有野人洞唐王體靚所居也朱明之西〉
〈曰羅漢巖其北曰伏虎巖又西曰雲峯巖近龍王坑曰大坑洞又西曰蝴蝶洞又西南曰水簾洞曰〉
〈金沙洞在青峯東今名黄龍洞又西曰幽居洞近飛來峯其西曰滴水巖又西北曰獅子洞在抛〉
〈毬峯下又西曰鳳凰洞又西南曰歐陽洞接廣州府増城縣界〉神山〈在博羅縣西北三十里相〉
〈近有茶山焦洋山皆高峻横河水經其下〉白水山〈在博羅縣東北二十里一名白水巖北連〉
〈象山輿地紀勝山有瀑布泉百二十丈下有石壇佛跡甚異舊志佛跡巖下有湯泉東𤍠而西寒巖〉
〈前懸泉百仞山凡八九折折處輒為潭深者縋石四五丈不能及旁有巨人跡數十故謂佛跡巖〉
𧰼山〈在博羅縣東北三十里亦曰象頭山高大亞於白水連亘環邑之半民以曉炭為業有玳〉
〈瑁水出焉 按輿地紀勝有瑇瑁山在羅浮山之東下有池池中有瑇瑁因名疑即此〉丫髻
山〈在博羅縣東北九十里其陽産錫其隂為西坑又東北十里為東𤓰坑一名大水坑瀧頭水出〉
〈此與河源縣之横排山接壤其東有山薑水與河源分界〉𧰼首山〈在長寕縣東三里下有三〉
〈星潭游魚洲樟樹鎮〉魯鼓山〈在長寕縣東南四十里嵯峨蜿蜒中多古木〉戈羅山
〈在長寕縣東南八十里高千餘丈尖峯森聳若戈㦸然明統志戈羅山在河源縣北一百三十里〉
雙鳳山〈在長寕縣南三里兩峯聳秀為邑之勝又河源縣南二里亦有雙鳳山〉雪山
〈在長寕縣南三十里高數百餘丈〉清水坑山〈在長寕縣西七十里龍門從化之界相近〉
〈有涼山〉小長坪山〈在長寕縣西北五十里西南去清水坑七十里有分水嶺小長江水〉
〈出焉〉雪峒山〈在長寕縣北六十里高約千丈中有大小二峯嶺南地暖獨此二峯春猶積雪〉
紫金山〈在永安縣城内東北隅城環其上又縣東北三十里有丫髻山形如雙鬟又縣東四〉
〈十五里有東山高峻秀拔〉官山〈在永安縣東南五十餘里又施坑山在縣東南九十里〉越
王山〈在永安縣西南一百里高二百丈延亘數十里雄視諸山下有道姑巖 按寰宇記河源〉
〈縣石溪鄉有介然石名越王闕下有石鑊可容數十斛恒有懸注而竟不溢疑即此〉犁壁
山〈在永安縣西南一百里巉巖峭削狀如稷南接歸善縣梁化上下嵐山南山水出此〉大
林輋山〈在永安縣西六十里土人稱猺居為輋攢峯疊巘林木薈蔚猺人耕蓺其上有巖厰〉
〈如夏屋容五六百人巖門偪仄可守産白堊邑人利之〉大魯山〈在永安縣西六十五里高〉
〈峭而大民耕其上西北二十里為竒山又名企山〉梁峝山〈在永安縣西九十里有石峒二〉
〈其南二十五里有鶴子�亦名金船腦〉觀音山〈在永安縣西少北八十五里東去柏樹嶂〉
〈四十里又梧桐山在縣西少北一百里上江東社山高而鋭多生梧桐〉三殿山〈在永安縣〉
〈北二十三里五峯插天狀如宫殿者三少西有横眉嶂〉龍山〈在海豐縣東二里山𫝑蜿蜒盤〉
〈距龍津水口 按元和志云龍山在海豐縣北五十里與今志道里不同或曰縣北銀瓶山出龍津〉
〈水即古龍山也〉大嶂山〈在海豐縣東二十里高七百丈一名東保障山其縣西十里有西保〉
〈障山岡巒環複與此山對峙〉法留山〈在海豐縣東五十里其上有巖如屋唐僧大顛嘗居〉
〈之有放生臺遺址〉大安山〈在海豐縣東七十里故安陸縣在其下〉金籠山〈在海〉
〈豐縣東南十里山腰有泉甘潔土人謂之聖泉〉旗峯山〈在海豐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接潮州〉
〈府惠來縣界山狀如旗半枕海上東南外國入貢望此為表識為縣重鎮〉雙桂山〈在海豐縣〉
〈南五十里兩峯並起高七百餘丈〉黒龍山〈在海豐縣西南八十里隋書地理志海豐縣有〉
〈黒龍山寰宇記山在縣南大海之上嘗有黒龍潛於山穴時興雲雨騰翔海水因名舊志一名大金〉
〈籠山蜿蜒高廣鎮長沙海口〉銀瓶山〈在海豐縣北二十里峭峙千仞周三十里為縣之鎮〉
〈時産五色竒花峯頂絶鋭有二瀑布若懸練然龍津水出焉〉蓮花山〈在海豐縣北三十里〉
〈高千餘丈周五十里列峯如蓮〉激石山〈在海豐縣東北府志縣北五十里為掘龍徑最險隘〉
〈又東十里為激石山〉新田山〈在海豐縣東北六十里崇山大峝極險〉玉印山〈在陸〉
〈豐縣城東隔岸〉葫蘆山〈在陸豐縣東三十五里〉筆架山〈在陸豐東四十里卓立三〉
〈峯像如筆架乃壆尾一方祖山也山北即葫蘆百萬諸岡〉五峯山〈在陸豐縣東六十里由三〉
〈合嶺經九島諸峯逶迤數十里至此突起五峯狀如五指為碣石祖山下有寺曰環田庵〉九島
山〈在陸豐縣東七十里海東諸山發脈於此四周諸峯聳鋭故有九十九尖之稱〉田尾洋
山〈在陸豐縣東八十里卓立海濱入洋之船望此即知碣石港也〉圭山〈在陸豐縣東南一百〉
〈里有石屹立狀如執圭甲子所在其下〉虎頭山〈在陸豐縣南少東十里狀如虎頭在烏𡑒〉
〈港口有大虎小虎之稱皆肖形也〉元武山〈在陸豐縣南六十里可觀海山下有石泉〉巖
前山〈在陸豐縣西二十里怪石嵯峨巖下幽深不可測〉九龍山〈在陸豐縣西五十里〉
〈産茶頗佳〉犀頭山〈在陸豐縣北少西三十里狀若犀牛在大安水口下有小潭土人常以水〉
〈之深淺驗地之貧富號為聖潭〉内洋山〈在陸豐縣東北六十里舊名三日山巨石對峙循徑〉
〈而入山澗屈曲明季賊首楊子亮據此今居民叢集改曰内洋〉東山〈在龍川縣東一里隔江環〉
〈繞縣城居民參錯〉金魚山〈在龍川縣東南三十里西去河源縣三十里高百丈周三十里〉
〈每霖雨水溢旁岡皆没獨此山二峯如雙魚騰躍巨浸中一名丫髻山藍溪山其陽清溪出其陰〉
玳瑁山〈在龍川縣東南八十里接嘉應州長樂縣界石多黒㸃狀如玳瑁〉案山〈在龍〉
〈川縣南隔江二里圓平如儿案其下溪中有巨石如珠亦名海珠山〉午丁山〈在龍川縣南十〉
〈五里高三百餘丈周二十里秀插天表相連為丹鳳山〉敖山〈在龍川縣北一名嶅山寰宇記〉
〈在循州西北五里輿地紀勝嶅山上有三潭龍藏焉縣志嶅山在縣北二十里高五百餘丈周百里〉
〈山半有龍潭飛瀑如練分為三派下流入於嶅湖東有天廚峯西有天柱峯一名金筆峯其上有嶅〉
〈峯書院遺址又湖山在縣西北五里嶅湖之口一名白鷴山〉霍山〈在龍川縣東北寰宇記河〉
〈源縣有霍山上有靈龕寺輿地紀勝在龍川縣東北八十里爾雅曰大山宫小山霍舊記云頂高七〉
〈千七百七十丈周囘三百六十里峯巒秀聳凡三百六十可居者七十有二多海中草木上有石壇〉
〈又曰山有天門天然如鑿成游諸峯者從此門入有大獨石峯高千餘丈絶頂有石室大佛跡峯石〉
〈上有神跡十四旁有黄牛漿澈照見毛髮小佛跡峯去大佛跡五里石樓峯與大佛跡相亞勢如〉
〈樓臺上有履跡獅子臺石形孤峭狀如獅子辟支堂其峯峭直如壁仰視萬仞藤蘿䝉宻人莫能攀〉
〈清凉堂巖竇清幽冷氣逼人搗藥石在游仙峯後上有石臼二常有搗聲清響可聞而不可見又白〉
〈牛塔在游仙峯前俗傳㫋檀佛乘白牛至此化為石仙樂石可坐數十人每遇月夜或聞簫管之聲〉
〈又有石甕在容龕之前穴狀如甕可容三十人有泉不枯又有崑崙山與霍山接府志霍山在龍川〉
〈縣東少北百里高七百餘丈周七十餘里有峯三百七十二有巖二曰望月巖在山之巔東向曰太〉
〈乙巖在山之中石竇穹敞臨瞰風雨又有石甕泉犀牛池㫋檀像文殊跡搗藥臼煉丹竈靈龕寺其〉
〈勝亞于羅浮〉龍穴山〈在龍川縣裴淵廣州記龍川縣有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元和志龍〉
〈穴山今名龍川山在河源縣東北三百四十里寰宇記引南越志云龍穴山聯巖亘地累嶂分天嘗〉
〈有五色龍乘雲岀入此穴〉九連山〈在連平州東三十里高二千餘丈周五六百里東連龍川〉
〈河源南連博羅増城龍門從化西連翁源英德連龍南環通九縣因名峻嶺層巖千蹊萬徑明季〉
〈嘗為賊數其巢徑有七曰内管曰上下藍洲曰上下田螺塘曰野鴨潭曰李叟洞曰獐坑曰五虎營〉
〈其中為九連肚〉十二排山〈在連平州東高千餘丈峻險﨑嶇盤亘三十餘里〉仙塔
山〈在連平州南三里高七十丈為州治案山兩水環抱至山𪋤合流〉石亞山〈在連平州〉
〈西三十里秀插雲端相近有通天巖其中虚明〉九峯山〈在連平州北五里山形秀麗有魚臺〉
〈石室〉古雲山〈在河源縣東十里産茶有古雲隘〉義合山〈在河源縣東五十里多竹〉
〈相近有康禾山多水俱産茶〉蝴蝶山〈在河源縣東八十里濱江〉五指山〈在河源縣〉
〈東一百里層巒曡嶂延亘數十里而五指更為雄峻山半有湖曰澄心湖其北有曾田峒梅子嶂甚〉
〈險〉藍溪山〈在河源縣東一百餘里藍溪所經又西為能溪山二峝相連號藍能二峝自義〉
〈合山至此皆犬牙相錯入龍川永安二縣界〉桂山〈在河源縣西十五里高約五百丈亘六十〉
〈餘里上多桂樹産茶絶佳又梧桐山在縣東南十里形勢聳峻與桂山相望多産梧桐〉平陵
山〈在河源縣西八十里接博羅縣界高數百丈周三十餘里中有滴水巖又有通海巖空洞而暗〉
〈水注于竇不知其極又西二十里有景星巖〉靈山〈在河源縣東北一百二十里高百餘丈有〉
〈五峝上有龍湫一名龍山〉印山〈在和平縣南隔溪半里高五十餘丈平圓如印又東山在縣東〉
〈隔溪一里〉紗帽山〈在和平縣南十里與縣治相對又縣西十里有丫髻山〉浰頭山
〈在和平縣西北接江西龍南縣界連亘深遠有上中下三浰最北近龍南者爲上浰在岑岡者爲中〉
〈浰最南者爲下浰亦曰和平峝去縣八十里浰溪水流經此旁有奇石巉巖險仄明正德中贛撫王〉
〈守仁舉兵搗三浰賊巢即此〉紫雲山〈在和平縣東北六十里高五百丈周八十里上有巖〉
〈朝夕紫雲騰起其南爲雪山障冬有積雪〉烏虎山〈在和平縣東北六十餘里其形如虎下有〉
〈烏虎鎮〉子西嶺〈在府城南門外宋唐庚謫惠州居此庚字子西故名〉飛鵞嶺〈在府〉
〈城南一里𫝑若飛鵞故府城亦曰鵞城〉新邨嶺〈在歸善縣西十里新村水出此又西二十〉
〈里為松柏嶺上多松柏〉石鼓嶺〈在博羅縣東北二里其嶺一石如鼔叩之有聲與海潮相〉
〈應羅浮山記浮山東有兩石如鼓叩之其音清越所謂神鉦也〉鐃鈸嶺〈在博羅縣東北一百〉
〈里東北去丫髻山十里嶺路險峻難行商旅多畏之〉横石嶺〈在長寕縣東南八十里嶺半有〉
〈清泉出石罅中汲之不竭〉雲髻嶺〈在長寕縣西二里高約千丈廣袤三十里一名仙女峯上〉
〈有石洞洞内有銀床玉几清泉湧出瀑布如練〉九曲嶺〈在長寕縣西三十里高數百丈九折〉
〈而上𫝑極峻聳其西有黄牛石山〉南嶺〈在永安縣東南九十里高四百餘丈周百餘里四面〉
〈皆高其中平衍惟一路可通宋末文天祥收散卒自聞麖嶂徙屯于此後人呼為忠臣嶺天祥手植〉
〈桂猶存其下有高洋坑水一名毒水飲者多死今泉氣如呼吸隨出隨没而水不流其西為貉老坪〉
〈與歸善海豐二縣接界商賈往來所經〉張八嶺〈在永安縣西十里水西南逆上鐍于水口〉
〈為縣内關其縣西南七十里有鳳凰岡横絶水口為縣外關〉梅花嶺〈在永安縣西一百里〉
〈五嶺攢聚狀如梅花有巖高十㝷路甚狹隘累足乃入入則宏邃高曠遠望無際巖下峭削石坪五〉
〈丈多古樹怪石嶺上有仙女洗頭盆〉大蹊嶺〈在海豐縣西六十里明景泰時驛路經此甃石〉
〈為道迤西十里為羊蹄嶺一名楊桃嶺高數百丈明正德中知縣楊繼榮甃石十餘里以續前道徑〉
〈路便易今為通衢〉鵞埠嶺〈在海豐縣西少北一百里麓有温泉迤北曰神田嶂嶄絶險阨〉
〈迤東有大安峝〉五坡嶺〈在海豐縣北二里宋史文天祥傳天祥自潮陽走海豐至五坡嶺方〉
〈飯元兵至被執即此上有方飯亭〉大雲嶺〈在海豐縣北五里高三百丈周五里為縣後障〉
河頭嶺〈在陸豐縣北七里一名河圖嶺為邑屏障山下舊有曲水流觴臺今廢〉白嶺
〈在龍川縣北十五里高約五百餘丈周三十里西接嶅山〉巖坡嶺〈在連平州西十五里高千〉
〈餘丈路通銀梅皆用石砌極險峻〉獅子峯〈在歸善縣西三十里外水社外水諸山巒嶠紛〉
〈複此峯起其間殊為壯觀其下有湫深黑〉白鶴峯〈在歸善縣北濱龍江亦名鶴嶺宋紹〉
〈聖中蘇軾安置惠州卜居于此〉蠟燭峯〈在和平縣北七十里地名岑岡高八十餘丈周五十〉
〈餘里〉浮碇岡〈在博羅縣城内東北隅輿地紀勝相傳浮山初來碇石于此而成岡焉〉龍
岡〈在博羅縣西三十五里巔有龍潭周十餘丈深不可測〉七星岡〈在長寕縣東南五十〉
〈里上有澤七區宛若七星〉仙女巖〈在博羅縣東北一百二十里東西二巖可容二百餘人〉
滴水巖〈在長寕縣東長吉屯懸泉如噴珠下注澄潭人有燕子巖在縣旱塘村有洞深黑秋〉
〈後燕伏其中〉青龍巖〈在龍川縣東七十里上有懸泉千尺相𫝊龍蟄其中〉龍臺巖
〈在龍川縣東北八里上有巨石如臺下有石室〉聖跡巖〈在連平州東北十里洞口﨑嶇中深〉
〈廣容五百餘人上竅虚明可以遠眺有水不涸洞後有幽徑直出藍洲土人避兵多居之一名避世〉
〈巖四時有燕巢于内又名燕子巖〉逍遥巖〈在河源縣南五里深廣幽靜可坐百餘人〉平
石巖〈在河源縣東北一百二十里巖廓而平可居〉漂湖巖〈在河源縣東北一百五十〉
〈餘里下有漂湖故名〉龍歸巖〈在和平縣西北六十里浰頭曲潭口闊丈餘有水流出可溉田〉
〈五六頃巖内昏黒入者秉燭循水而行其寛處可容五人狹處纔二人約十里有旁孔名曰石舍又〉
〈十里許有正孔名曰中管又二小石孔水流入不見出土人云春澇巖口流出竹木皆自石舍中管〉
〈來竟不能窮其處也〉君子嶂〈在長寕縣北一里竒峯百又周數里形勢端正為縣治後障山〉
〈多巖穴穴下有泉路多險阻又北一里有玉女峯〉聞麖嶂〈在永安縣東五十里西北去丫〉
〈髻山二十里舊名簾紫嶂通志宋景炎二年丞相文天祥駐兵于此夜聞黄麖鳴遂徙南嶺因名其〉
〈北為白葉嶂亦名鵞公嶺〉山谷嶂〈在永安縣東六十里東山之南上有佛子巖八公巖其北〉
〈為琴嶺以形似名〉羊角嶂〈在永安縣東南九十里兩峯相對宛若羊角牙溪水出此其西〉
〈為燕尾山黄沙水東源出此〉烏禽嶂〈在永安縣南一百里周百餘里黄沙水南源出此〉
龍王嶂〈在永安縣西南八十里上有龍秋其東為企壁嶂青壁陡紀山猺居之〉雞冠
嶂〈在永安縣西二十五里狀若樓臺鼔角其南為上瀨嶂有岩深五里流泉㶁㶁平地百畝〉天
子嶂〈在永安縣西五十里高二百餘丈産茶敵河源桂山〉寶山嶂〈在永安縣西五十餘〉
〈里清溪水出此舊有鐵冶〉柏樹嶂〈在永安縣西少北四十里峯巒秀麗多柏樹故名〉雞
公嶂〈在永安縣東北五十里高四百餘丈周四十里為縣祖山〉許山嶂〈在海豐縣東北〉
〈一百里舊為賊巢嘗設河田營于此〉鷹嘴嶂〈在陸豐縣北五十里高數百丈周圍十里狀如〉
〈鷹嘴中有石岩每天隂欲雨則飛烟散霧轟震之聲從山中岀聞十里以外若久雨將晴亦然土人〉
〈騐天時百不爽一山下有寺曰竹子庵〉鳳凰嶂〈在連平州城北高千丈通志舊名雞公嶂〉
〈以山勢如鳳故名〉石人嶂〈在連平州東北三里高千丈麓有清潭〉東桃嶂〈在河〉
〈源縣北一百里高七十餘丈周二十里〉觀音嶂〈在和平縣西南四十里岩洞間多産觀音〉
〈竹〉五花嶂〈在和平縣北二十里高七百餘丈周百餘里為邑鎮山春夏之間雜花如錦東〉
〈有週田坑水溉週田坑葛藤坪等田又大樓水溉大樓小溪等田皆出于此〉仙女嶂〈在和〉
〈平縣東北二十里上有竒石形如仙女〉五雲洞〈在海豐縣東北一百四十里四山環抱如〉
〈碧玉環人處其中不異盤谷〉白雲洞〈在龍川縣北輿地紀勝在循州北十八里通志在嶅〉
〈山之陽幽雅絶塵可容百人白雲常聚其上故名〉濁溪洞〈在和平縣南五十里〉逃軍
坑〈在海豐縣西北南接歸善馬頭山北接永安界又冷飯坑在縣東北四十里北路至此折為三〉
〈道西北二十里至官坡塘又十里即激石山直北則通新田東北則通八苑峝〉犁壁坑〈在陸〉
〈豐縣北七十里萬山羅列中逕山峯壁立若刀削成惟一徑攀援可上其巔巨石林立有岩可容數〉
〈人〉止水石〈在陸豐縣小晴場南數里俯臨海石高而方面鑴威止水四字石隂鑴鎮海〉
〈石三字左鑴天南砥柱字大如斗筆勢雄整〉燕子石〈在河源縣南三里挺然高聳下臨澄〉
〈江舊有燕石亭為餞送之所〉大海〈府境東南際海東接潮州府惠來縣界厯海豐歸善二縣〉
〈之南西接廣州府新安縣界凡三百餘里元和志南海在歸善縣南一百十里海豐縣南二十五里〉
〈舊唐書地理志海豐縣南五十里即漲海渺漫無際舊志大海在海豐縣南八十里東南接惠來縣〉
〈界為石帆港口深廣各二十丈迤西為甲子所又西三十里為碣石衞寕海澳外有魚尾澳洲渚延〉
〈亘可以泊舟中有湖東港山勢盤曲可以避風又西二十里至石橋港口内通碣石衞西門外有田〉
〈尾澳亦可泊舟又西四十里為烏𡑒港又西二十里至捷勝所中有大德港外有白沙湖遮港角亦〉
〈可泊舟又三十里至長沙港口深廣各三十丈又西為鮜門港小漠港入歸善縣界又西為大星澳〉
〈又西為平海所又西為陶孃澳接新安縣界歸善縣志縣東南至平海所二百里抵大洋南至墩頭〉
〈一百二十里抵海港海豐縣志縣境三面距海〉龍江〈即古泿水支流也一名循江又曰東江自〉
〈江西贛州府定南㕔南流入龍川縣境合江西水又西南受雷江水又西南入河源縣界㑹新豐江〉
〈經縣東而南又南經永安縣西百里厯永安博羅二縣界左受神江義容江秋鄉江右受瀧頭公莊〉
〈諸水西南經歸善縣北受西江水又西經博羅縣南又西入廣州府東莞增城二縣界水經注泿水〉
〈枝津衍注又經博羅縣西界龍川左思所謂目龍川而帶坰者也舊唐書地理志河源縣循江一名〉
〈河源水自雩都縣界流入龍川寰宇記龍川縣有龍川江舊名浰溪自安遠縣流至縣界明統志東〉
〈江出贛州安遠縣南流過龍川河源至府東西流過博羅入廣州界即為龍川通志東江水常清冬〉
〈夏不改㑹江西安遠水合浰江水繞龍川縣前經河源又謂之槎江自北而南環繞縣治至郡治東〉
〈西流過博羅入廣州界舊志龍江有二源一出江西贛州府安遠縣之三百坑南經定南縣流入龍〉
〈川一出長寕縣東之㝷鄥堡西南經興寕縣流至龍川之何明潭合流又西南五十里與西河水合〉
〈又西南五十里與浰溪合又西南繞龍川縣受雷江水又西南經河源縣之蝴蝶山受藍溪水又西〉
〈南至義合驛新豐水入焉又南流經永安與博羅縣分界左受神江義容秋鄉三江之水右受瀧頭〉
〈公莊玳瑁諸水又西過府城北受金雞𤁋水又西經博羅縣城南受榕溪水又西受蘇公水又西受〉
〈大羅陂水横沙水羅陽水經增城縣界抵虎頭門入于海〉西江〈在歸善縣輿地紀勝發源九龍〉
〈山西流二百里抵郡城會龍江舊志源出歸善縣東北左坑銅鼓嶂經保溪而南馬頭山水自東注〉
〈之折而西流沙田大鴨二水自東南注之又西白馬水小金水自東南注之小水自東北注之又〉
〈西牛牯嶺水自東南至下監注之九州水自北注之明溪水自南注之又西石溪神溪水自北注之〉
〈又西過平山至三角湖梁化水自北注之又西受上下淮水又西北至金斗橋受百田水又西北過〉
〈縣城南府城東受西湖水又北入龍江〉新豐江〈九域志河源縣有新豐江輿地紀勝在河〉
〈源縣北湍磧險峻通灌田一千一百二十頃流 五百五十里入縣界舊志新豐水源出長寕縣西 北〉
〈曰小長江又曰南河東南下長吉受大田水又東南受和平之惠化水入河源縣界受忠信水又東〉
〈受洪溪水繞河源縣治東流入于龍江長寕縣志南河一出縣西北荆竹園一出縣西北雞子社一〉
〈出從化縣之禾溪至縣西合流而東過縣南又東合忠信水立溪水龍窟水二百六十里至河源縣〉
〈界入龍江河中皆石水性最急春夏則漲秋冬則涸河狹而曲僅通小舟〉南琴江〈一名龍村〉
〈水源出永安縣東南之龍窩東流經南嶺曲折四十里入嘉應州長樂縣界與北琴江合謂之琴口〉
〈北琴江一名華陽水源出雞公嶂東流達長樂之米潭又東至琴口與南琴江合〉秋鄉江
〈在永安縣南有二源一北出寶峝一南出官山合流而西繞懸城折而南流受牙溪水又南至馬頭〉
〈山受下瀨水官坑水黄沙水折而西南流至鳳凰岡北受清溪水又西南受南山水又西至歸善縣〉
〈界入龍江〉義容江〈在永安縣西南七十里有二源一北出大魯山一南出蔣峒尾至烏鵲潭〉
〈合流又西南入龍江〉神江〈在永安縣西北有二源一在林村埔北東出小黄花西流一在林村〉
〈埔南東出佛子凹西北流至雞冠嶂下合流而西受諸坑水西入龍江〉西河〈在和平縣東北〉
〈八十里亦名西江源出江西定南㕔曰曲潭東南流入縣界受烏虎水又東南流至龍川縣入龍江〉
上下淮水〈在歸善縣南源出梧桐山東北流至鼔角山西折而北至官橋入西江〉上
下嵐水〈在歸善縣東北源出梁化山西北流受諸小水經上下嵐山北又西入龍江其西有〉
〈横水旁有檳榔潭俱流入龍江又古仙水源出孫峝山北流折而西入龍江〉羅水〈在博羅縣〉
〈西五十里一名羅陽水源出羅山由丫髻峯劉仙壇下過釣魚臺東南流為碧溪又東南合蜆岡諸〉
〈派水東入龍江又沙河水在縣西北神山下一名横河源自廣州府龍門縣三派合流經蜆岡東又〉
〈西南與羅水合入龍江又有神湖水源出大屏山西南流入沙河水縣西又有大羅陂水源亦出大〉
〈屏山南流入龍江〉浮水〈在博羅縣西元和志浮水出羅浮山縣志有泊頭水原頭水里陂水〉
〈皆浮山之水俱注龍江〉瀧頭水〈在博羅縣東北源出東𤓰坑東南流入龍江少南有南田〉
〈水源出長平之南田亦東南流入龍江〉公莊水〈在博羅縣東北源出龍門縣界東南流入〉
〈縣境又東南經周徑山兩山相夾水折而出是曰公莊水又東南入龍江〉玳瑁水〈在博羅縣〉
〈東北源出象頭山東南流入龍江又金雞水蘇公水源皆出象頭山俱南流入龍江〉牙溪
水〈在永安縣南源出羊角嶂北流入秋鄉江曰牙溪口〉黃沙水〈在永安縣南有二源一東〉
〈南出燕尾山一南出烏禽嶂至磜頭合流西入秋鄉江又軍糧水源出歸善縣陽烏潭北流入秋鄉〉
〈江〉清溪水〈在永安縣西南有二源一西岀寶山嶂曰上下窖水一東出狗頭山曰員墩水〉
〈合流而南至鳳凰岡入秋鄉江〉南山水〈在永安縣西南源出犁壁山北流過南山至上石屯〉
〈又西入秋鄉江〉龍津水〈在海豐縣東一里源出銀瓶山南流至小金籠山下左合赤岸溪又〉
〈西南右合液水是為三江又西南至大金籠山西入海曰長沙海口亦曰麗江埔宋景炎二年文天〉
〈祥走惠州收兵岀海豐次于麗江口是也今有御宴潭相傳端宗賜宴於此〉新𣽸水〈在海〉
〈豐縣東南縣志城東南十里為和豐𣽸二十五里為新𣽸舊時一望沃野水道不通蜑民有東西兩〉
〈溪之分宋舟師至始鑿通之上五里有嶺今號宋師嶺閩廣鹽舶多聚于水口東通東海𣽸西通赤〉
〈岸溪〉涌口水〈在海豐縣東南九十里一名扁涌湖源出黄泥坑南流受蛟溪諸水又西南流〉
〈入海〉液水〈在海豐縣西有二派小液水源出馬鞍山大液水源出小溪山至縣西合流又東南〉
〈入龍津水〉鳳河水〈在海豐縣西一百里接歸善縣界亦名鳳湖北受石溪鵞埠嶺赤口港諸〉
〈水南流由小漠港入海〉甲子門水〈在陸豐縣東南一百里發源覽表接大陂溪龍溪龍〉
〈江諸水由石帆港入海〉忠信水〈在連平州東三十里源出九連山南流經忠信司前由夾〉
〈江抵河源縣界入新豐江〉内管水〈在連平州東四十里源出江西龍南縣界南流經内管出〉
〈大席水口至長寕縣界入新豐江〉密溪水〈在連平州西南源出州西楊梅坪東南流遶州〉
〈城西又東南與麻陂水合又南至長寕縣界入新豐江麻陂水在州東源出州西北韶州府翁源縣〉
〈界東南流繞州城東折而南入密溪水〉銀梅水〈在連平州西三十里銀梅鋪源出楊梅坪〉
〈西流經牛嶺村蓮塘村入韶州府翁源縣界即古湞水也通志謂之龍川水詳見韶州府〉浰溪
水〈在和平縣西北一名和平水其源有二一出江西龍南縣之牛岡峝一出九連山至縣西北合〉
〈流又東南至縣東南十二里受湯坊水曰合水口又東南入龍江〉湯坊水〈在和平縣東北〉
〈二十里有二源一出漆木凹一出大門山合流經五花峯又經縣東又南至合水口入浰溪〉烏
虎水〈在和平縣東北六十里通志謂之鎮水源出紫雲山東北流經烏虎山下又東合和平水〉
西湖〈在府城西一名豐湖輿地紀勝豐湖在博羅郡城西廣袤千里治平間陳偁領州經畫築〉
〈堤截水又有鰐湖在豐湖之南闊不盈四五尺深倍之相傳中多鰐魚宋林俛豐湖集序湖之潤溉〉
〈田數百頃葦藕蒲魚之利歳數萬民之取于湖者其施已豐故謂之豐湖舊志西湖者豐鰐二湖之〉
〈㑹也受三大溪之流北曰横槎西曰水西北曰新村曰天螺合於西新橋匯而為湖汪洋千頃其〉
〈水東流入城岀東水關入西江〉同湖〈在歸善縣西六十里銀瓶白雲諸山之水匯而為湖北入〉
〈龍江春夏之間瀰漫數十里冬月水落魚聚鄉人利之〉嶅湖〈在龍川縣西北二里輿地紀勝〉
〈嶅湖在循州北龍潭之水注焉周數里俗號嶅塘縣志即嶅山水從白雲巖出由城濠東達于江亦〉
〈謂之雷江〉浸珠湖〈在河源縣南五里四時不竭〉榕溪〈在博羅縣西源出象頭山二派〉
〈並流㑹于北壇之右又西南岀長壽觀繞縣西門外又東南入龍江〉赤岸溪〈在海豐縣東十〉
〈里有二源一出激石一出掘龍徑西南至清湖合流又西南至小金籠山下合龍津水入海歧流通〉
〈新𣽸〉藍溪〈在河源縣東一百三十里源出龍川縣金魚山之陽瀧瀨最險西流南合能溪水又〉
〈西入龍江曰藍口〉東海𣽸〈在陸豐縣東南九十里源出縣東北羅溪諸上南流百里派分〉
〈為二東流出迎仙橋南沙渡入海西流出沙塘溪合赤岸水出大德港入海〉釣潭〈與地紀勝〉
〈在歸善縣北江西有盤石可以垂釣東坡嘗游之〉陽烏潭〈在歸善縣東北磜頭山西上承〉
〈永安烏禽嶂水西南流入西江〉虎跳潭〈在長寕縣西七十里澄波縈𮞉其深不測〉龍岩
潭〈在連平州西三十里〉鐵潭〈在和平縣西南三里源出五花嶂南流經此匯為深潭東至合〉
〈水口入浰溪〉麻姑池〈在博羅縣羅浮山麻姑峯下明統志朱明洞水所自出一名白蓮池〉
温泉〈凡十有四博羅縣温泉一在白水山下長寕縣温泉三一在縣東立溪約一在縣南諸家〉
〈鎮一在縣西梅坑約永安縣温泉三一在縣東南中鎮曰瀧口一在縣西南下黄沙曰上下湯一在〉
〈縣西南苦竹派曰湯坑龍川縣温泉一在縣西北十里天柱峯之麓從三穴出熱不可濯河源温泉〉
〈六一在康禾一在和溪一在黄沙一在立溪一在黄田一在熱水〉
︹古蹟︺欣樂故城〈在歸善縣南東晉置屬南海郡劉宋改屬東官郡齊因之梁屬梁化郡陳〉
〈末廢輿地紀勝引祥符圖經云歸善晉欣樂縣地陳禎明三年改為歸善又云欣樂城在歸善縣南〉
〈一百五十里江左屬廣州唐貞觀元年廢歸善縣志欣樂縣故基在縣南一百五里晉太和元年建〉
〈陳禎明二年廢今猶呼故縣潭 按欣樂縣自宋齊二志外止見於輿地紀勝隋唐二書元和志俱〉
〈不言及紀勝云在歸善縣南百五十里今縣南去海止百二十里無百五十里之境所云貞觀元年〉
〈廢者唐志惟云貞觀元年省龍川入歸善亦非欣樂且陳禎明三年即隋開皇九年時陳已平决無〉
〈改縣之事而元和志有歸善故城在縣東北七十里或疑此即故欣樂隋改歸善置循州于此唐初〉
〈移治之後遂莫考耳今以别無可證姑仍舊志〉歸善故城〈在今歸善縣東北舊志唐歸善〉
〈縣治在今縣東北五里白鶴峯之陽南漢時遷於今治〉傅羅故城〈今博羅縣治宋書州〉
〈郡志南海太守博羅男相漢舊縣二漢皆作傅晉太康地志始作博元和志循州博羅縣東南至州〉
〈三十里本漢舊縣屬南海郡隋開皇十年改屬循州寰宇記在禎州西北四十五里東接龍川西接〉
〈増城界〉長寕故城〈在今長寕縣東北本河源縣地明隆慶三年總督吳桂芳平賊王亞〉
〈六奏割河源縣長吉都韶州英德縣𧰼岡甘棠二都翁源縣清貴都置縣曰長寕縣志有故址在長〉
〈吉社沐河竹子壩明隆慶時置縣知縣仍于沐河治事六年移冶鴻雁洲萬厯元年人移治君子峯〉
〈下即今治〉海豐故城〈在今海豐縣東元和志循州海豐縣西北至州五百里本漢龍川縣〉
〈地東晉于此置縣屬東官郡隋開皇十年屬循州寰宇記在禎州東南四百九十三里九域志在惠〉
〈州東南三百里縣志舊有土城在今縣東一里元至正二年毁〉龍川故城〈在今龍川縣西〉
〈北漢書地理志南海郡領龍川縣顔師古曰裴氏廣州記云本博羅縣之東鄉有龍穿地而出即穴〉
〈流泉因以為號隋書地理志龍川郡河源縣開皇十一年省龍川縣入焉元和志龍川故城在河源〉
〈縣東北水路百七十五里秦縣也南海尉任囂疾召龍川令趙佗授之以政即此處又有雷鄉縣西〉
〈南至循州六百里天授二年廣東都督陳崇業奏置南臨大江寰宇記舊雷鄉縣劉龑乾亨元年改〉
〈曰龍川仍移循州就縣古趙佗城西接嶅山南臨浰水輿地紀勝引循陽志云紹興十五年知州韓〉
〈京遷于城東即尉佗之故基又曰龍川故城在循州治西三十歩〉河源故城〈即今河源〉
〈縣治元和志縣西南至循州二百三十里本漢龍川縣地齊置河源縣以縣東北三百里有三河之〉
〈源故名九域志在惠州北一百五十里縣志齊據桂山之幹為城而枝布為三郭環之元末陷于寇〉
〈因廢明洪武二年徙于壽春市即中下二郭濱江為城隆慶五年遭水患復修古城萬厯十年始入〉
〈居焉即今治也 按兩城相去不及一里濱江者為下城亦曰舊城西為上城亦曰新城〉懷安
廢縣〈在歸善縣東南劉宋置安懷縣屬東官郡齊曰懷安為東官郡治隋省 按隋書地理志〉
〈無懷安縣歸善有懷安山唐書開元十四年貶劉宗器為循州安懷戍主葢即古縣置戍也又元和〉
〈志有梁化故郡在歸善縣東南八十里按輿地紀勝懷安嶺在縣東一百餘里與兀和志所云梁化〉
〈郡相近葢梁時移東官郡于増城故改懷安置梁化郡隋平陳郡縣俱省入歸善也〉酉平廢
縣〈在歸善縣西劉宋置屬南海郡齊因之梁陳時廢 按九域志歸善縣有酉平銀場疑即故縣〉
〈也〉羅陽廢縣〈在博羅縣西南南齊時分博羅縣地置屬南海郡梁陳間廢唐初復置屬〉
〈循州貞觀元年省入博羅舊志在博羅縣西四十里羅溪之南〉新豐廢縣〈在長寕縣東南〉
〈南齊置屬南海郡隋改曰休吉大業初省入河源縣明隆慶三年分屬長寕 按今長寕縣有新豐〉
〈江猶以故縣為名或曰即今縣東之長吉里也〉陸安廢縣〈在海豐縣東南齊置屬東官郡〉
〈梁陳間廢唐初復置屬循州貞觀元年省入海豐輿地紀勝唐陸安縣在海豐縣東七十里縣志今〉
〈為大安屯有墟〉石城廢縣〈在河源縣北唐書地理志循州河源縣武德五年析置石城縣〉
〈貞觀元年省府志在河源縣北一百里舊清湖都地名縣口〉和平廢司〈在和平縣東北〉
〈本龍川縣地明初置和平廵司于此正德十三年南贛巡撫王守仁平三浰賊因奏分龍川之和平〉
〈仁義廣三三里河源之惠化里改和平廵司置縣而移巡司于浰頭今謂之老廵司在縣東北十里〉
安民鎮〈今永安縣治本歸善縣地縣志惠州有磜頭大山與烏禽清溪白雲等嶂黄沙藍溪〉
〈金魚丫髻等山延亘歸善海豐龍川惠來四縣之境聯絡險阻明嘉靖中上杭盗楊立等巢穴其中〉
〈分道出掠三十四年府議以歸善秋鄉鳳岡磜頭等處去縣五日程海豐鵞埠嶺去縣亦二日程山〉
〈海之寇出没不常宜度地剏縣控制為便議格不行其後花腰峯貉獠坪二賊日熾四十三年于上〉
〈鎮烏石築城置館治以郡判縣簿隆慶三年巡撫熊桴始定議割歸善之古名寛得二都長樂之琴〉
〈江都置縣治秋鄉鐵潭口之安民鎮東北扆山西南面河〉惠化都〈今連平州治本和平縣地〉
〈明隆慶以後渠賊陳闊口巢五虎等盤踞九連山四十餘年其後陳萬巢九連肚尤為猖獗官軍討〉
〈之累年始平崇禎六年割和平縣惠化都長寕縣長吉都河源縣忠信圖及韶州府翁源縣銀梅東〉
〈桃二鋪置連平縣治惠化都之周陂以九連克平為名㝷改為州即今治〉錢監〈宋史地理志歸〉
〈善縣有阜民錢監府志在府城内宋治平四年置〉晉長吉宫〈在連平州南長吉里輿地〉
〈紀勝在河源縣北百里洪聖王舊居〉唐庚故居〈在府城南沙子步明統志宋政和間庚謫〉
〈惠州築室居此〉留正故居〈在府城北三里明統志一名丞相宅宋相留正于此建第因名〉
東坡故居〈在歸善縣北白鶴峯宋蘇軾謫惠州時卜居于此其遷居詩引云紹聖元年至〉
〈惠州寓合江樓㝷遷于嘉祐寺二年復遷合江樓月餘復歸嘉祐寺時方卜築白鶴峯上新居成庶〉
〈幾少安夷堅志紹興二年䖍宼謝達陷惠州居民官舍焚蕩無遺獨留東坡白鶴峯下故居致奠而〉
〈去〉軒轅生故居〈在博羅縣羅山白雲洞中唐軒轅集居此皮日休陸龜䝉李洞皆有〉
〈詩〉合江樓〈在府城外東西二江合流之處宋蘇軾嘗寓此有詩云海山葱曨氣佳哉二江〉
〈合處朱樓開〉平湖閣〈在歸善縣西輿地紀勝在豐湖泗洲寺前枕湖倚山最為勝游之地〉
〈明統志諺云鰐湖平出公卿閣名本此〉水心閣〈在歸善縣廣福寺前嶅湖環繞前湖曡秀〉
〈為登眺勝處〉文惠堂〈在府治旁明統志宋陳尭佐嘗守郡故名〉黙化堂〈在龍川縣〉
〈治内府志宋周彦質守循為堂于公署之西蘇軾題其榜曰黙化并為之記〉蘇陳堂〈在龍〉
〈川縣白雲橋西府志舊名台隱堂宋蘇轍陳次升謫官時所居隆興初循守彭億更名蘇陳像二公〉
〈而祠之〉野吏亭〈在府治東北隅宋咸平初州守陳尭佐建蘇軾有記後人于此祀尭佐亦〉
〈名陳文惠祠〉松風亭〈在歸善縣東輿地紀勝在彌陀寺後山之巔始名峻峯植松二十餘〉
〈株清風徐來因謂之松風亭蘇軾有記〉嶼亭〈在歸善縣西輿地紀勝豐湖有嶼亭又〉
〈有嶅峯亭〉平遠臺〈在府城西輿地紀勝在豐湖西極高峻湖山一覽無遺爲游玩之勝府志〉
〈又有超然臺熙春臺俱在豐湖中明季所建〉花首臺〈在博羅縣西北羅浮山黄龍洞唐開〉
〈元二十六年勅建又劉鋹大寶二年建天華宫于此曰西天華又有宫在幽居洞後曰南天華〉
︹關隘︺鴻珠關〈在河源縣南三里又塔下關在縣東南二里佛跡潭關在縣西南三里三關延〉
〈袤五里爲縣咽喉皆明置今廢〉羅峒隘〈在博羅縣東北象頭山南爲陸路要害又有洪溪峝〉
〈隘在縣東北雞籠山東〉皮村隘〈在長寕縣西北人有臘溪等隘皆接韶州府英德縣界舊〉
〈爲盜藪有兵戍守〉中鎮隘〈在永安縣東又大徑隘小俓隘中溪隘赤溪障隘丹竹隘横排〉
〈隘吉峝隘公坑隘晒木石隘貉老坪隘皆在縣東南銀坑徑隘在縣西南藍秋徑隘在縣西北芙蓉〉
〈徑隘沙徑隘𧰼鼻徑隘火帶徑隘滑石徑隘青草湖隘鵞鼠羊隘苦竹徑隘皆在縣東北以上諸隘〉
〈皆眀置縣後設有千長隘長防守〉八苑峒隘〈在海豐縣東北一百十里又北三十里有〉
〈五雲峒隘皆極險要〉鐃鈸山隘〈在龍川縣北又猴嶺隘在縣西北接和平縣界鐵龍隘在〉
〈縣東北接江西安遠縣界〉牛神徑隘〈在連平州南十里茶山又撑腰石隘在州東石龍皆〉
〈明崇禎六年置州時自和平割屬又東桃徑隘在州西北五十里路通江西龍南相近有梅花錫場〉
〈畫眉共四隘皆初屬翁源後割屬〉古雲隘〈在河源縣東古雲山又南湖𨺗隘在縣北三十〉
〈里跳王磜隘在縣東北二十里〉東水隘〈在和平縣東南六十里有墟又高車水隘在縣南七〉
〈里明正德五年設又熱水隘在縣西爲九連要路又中村隘在縣西北一百里九連山北上坪接龍〉
〈南縣界〉平虎隘〈在和平縣東北六十里舊曰烏虎鎮明宏治十五年設嘉靖三十九年築〉
〈土城㝷爲賊徐仁器所據隆慶六年討平之改名平虎其西南有飲放徑隘西北有眼湖徑隘皆扼〉
〈岑岡出入之路又三摺水隘在縣東北八十里岑岡東又東有陽坡隘又東北有黎頭鎮隘皆明嘉〉
〈靖中置〉平山巡司〈在歸善縣東南七十里原平山驛 本朝雍正八年改置又舊有欣〉
〈樂巡司在歸善縣城北下郭原欣樂驛本朝雍正八年改置乾隆三十四年裁〉 内 外管
巡司〈在歸善縣東南一百三十里館羅岡明洪武元年置 本朝康熙間改主簿管理㝷復設〉
〈巡檢雍正十一年移駐梁化墟〉平政巡司〈在歸善縣東南一百五十里原平政驛 本朝〉
〈雍正八年改置〉平海巡司〈在歸善縣東南一百五十里 本朝雍正八年置〉碧甲
巡司〈在歸善縣南一百里淡水場明正統八年置〉蘇州巡司〈在博羅縣城東龍江〉
〈東原蘇州驛 本朝雍正八年改置〉石灣巡司〈在博羅縣西一百里石灣村接廣州府東〉
〈莞縣界明洪武四年置〉善政巡司〈在博羅縣西北三十里胡鎮村明洪武四年置〉�
坪巡司〈在長寕縣西九曲嶺上明置又舊有黄峝巡司在縣北二十里久廢〉馴雉巡
司〈在永安縣西南七十五里鳳凰岡西明初置在歸善縣水東驛側嘉靖初移於今縣東烏石屯〉
〈立縣後又移此〉寛仁巡司〈在永安縣西南一百十里義容江口明初置屬歸善縣嘉靖初〉
〈移於安全都桃子園後復還此有苦竹派市〉鵞埠巡司〈在海豐縣西一百里明嘉靖四〉
〈十年置有城又長沙巡司在縣西南長安營明洪武中置嘉靖中移謝道今廢〉甲子巡司
〈在陸豐縣東南一百里甲子所原係海豐縣東海𣽸驛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廵司九年割屬〉河
田巡司〈在陸豐縣北河田里原係海豐縣平安驛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巡司九年割屬〉
黃沙巡司〈在陸豐縣北黄沙村原係海豐縣南豐驛 本朝雍正七年改置廵司九年割〉
〈屬〉老龍巡司〈在龍川縣東二十里老龍埠 本朝雍正十一年置〉通衢巡司
〈在龍川縣東五十里明洪武九年置嘉靖四十四年築城後僉事雍瀾移巡司治縣東老龍埠隆慶〉
〈二年復還故治〉十一都巡司〈在龍川縣東北一百五十里明洪武二年置為縣境水陸〉
〈之衝防守最切〉忠信巡司〈在連平州東南六十里南去河源縣一百里明洪武四年置屬〉
〈河源後割屬州〉長吉巡司〈在連平州南四十里百口塘墟舊在戈羅山下明洪武五年置〉
〈初屬河源後屬長寕今割屬州移冶於此路通長寕縣為往來孔道〉藍口巡司〈在河源縣〉
〈東北八十里明洪武二年置其地為龍川往來孔道右有石砦臨河險峻〉汕尾鎮〈在海豐縣〉
〈東南海濱要地 本朝雍正七年設巡檢司㝷廢乾隆二十一年設縣丞一員駐此〉囘龍鎮
〈在河源縣西北四十里赤溪水口又平地鎮在縣北八十里〉浰頭鎮〈在和平縣西北八十〉
〈里西近横岡營明正德中以和平巡司置縣移司治於此今裁又十里有浰頭隘嘉靖三十四年設〉
〈環以垣墻置兵戍守〉惠州衞〈在府治西南明洪武二十三年建〉碣石衞〈在陸豐縣〉
〈南五十里東至海岸二里西至東海𣽸五里南至海岸五里明洪武二十二年置築城周一千一百〉
〈丈有奇門四環以濠明末海㓂蘇成據此 本朝康熙三年始平設總兵鎮守城西有石橋鹽場雍〉
〈正七年並設海防同知駐此〉平海所〈在歸善縣東南二百里平海山下明洪武二十七年〉
〈築城置守禦千户所屬碣石衞 本朝康熙四年裁九年復設四十二年又設遊擊駐此雍正四年〉
〈改設叅將東有淡水鹽場〉海豐所〈在海豐縣治東明洪武二十七年建隸碣石衞〉捷勝
所〈在海豐縣南少東八十里南臨大海西至海岸三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築城置守樂千户所屬〉
〈碣石䘙 本朝兼設都司駐防爲碣石右營〉甲子所〈在陸豐縣東南一百里石帆都海口〉
〈有大石壁立上下各有六十甲子字故名明洪武二十七年築城置守禦千户所防守甲子門澳〉
〈本朝順治十七年併入海豐所雍正十一年析入陸豐縣旋設游擊駐防爲碣石左營〉龍川
所〈在龍川縣治西明洪武二十年建隸惠州衛〉河源所〈在河源縣治東明洪武二十八〉
〈年建隸惠州䘙〉檳榔潭營〈在歸善縣東北江濱西與博羅之莫村相對明嘉靖末僉事尤〉
〈瑛立又有蜆殻岡營在縣西北同湖水口與博羅縣接界明嘉靖中建〉橘子鋪營〈在博〉
〈羅縣西北又有南坑營橘子頭營皆接廣州府龍門縣界俱明嘉靖間建〉油坑營〈在海豐縣〉
〈東石塘都又赤岡營在縣東近惠來縣界南沙營在縣東南一百里迤西有大德營南䆴營在縣南〉
〈五十里長沙營在縣西南八十里相近有石山營大磨營明初皆有官兵戍守〉謝道山營
〈在海豐縣西南二十里液水西岸明嘉靖十一年増設三十八年移長沙營兵於此〉新田營
〈在海豐縣東北六十里明萬厯初平賊巢設叅將及捕盜公署㝷移治府城西北崇禎十五年復設〉
〈營於此又有河田營在縣東北一百里〉内管營〈在連平州東北十里舊稱九連門户最為〉
〈要隘明崇禎八年置又野鴨潭營在州東九連山東獐坑營在九連山北皆險要處〉岑岡營
〈在和平縣東北六十里東南至平虎西抵浰頭横岡北通定南之上下厯及安遠之黄郷堡為九連〉
〈七巢之一明正德嘉靖間賊首李鑑據此萬厯十四年鑑孫珍復據作亂總督呉文華討平之因置〉
〈營於岑岡 本朝順治十三年設守備駐防康熙十三年移置縣城〉富沙寨〈在歸善縣東曠〉
〈野數十里南臨江北阻金斗水元季土豪劉守正嘗據此又船澳寨在縣東南濁水山即文天祥駐〉
〈兵處周徑寨在縣西南周經山馬公寨在縣東北磜頭山〉官塘寨〈在永安縣西南清溪社又〉
〈磜潭寨石湖水寨樟槎寨埔尾寨苦竹坑寨柏埔寨留口寨皆在縣西南〉瞰下寨〈在海豐縣〉
〈南少西五十里捷勝所西北明崇禎十年置有城 本朝以碣石鎮左營守備分守於此迤西有鮜〉
〈門港口在長沙港西有把總汎守〉東海𣽸寨〈在陸豐縣東南九十里 本朝順治八年〉
〈設遊擊駐防康熙三年設總兵鎮守後移總兵治於碣石改設副將駐防復改遊擊今改設守備為〉
〈碣石鎮左營〉三王寨〈在河源縣南四里元末何真所築又有古城堡明嘉靖二十一年設〉
樟樹圍〈在永安縣東北十六里又員岡圍樂平圍三角圍皆在縣東北鴉鵲潭圍在縣西南〉
〈縣志明末鄉人各為寨自守亦名曰圍〉烏石屯〈在永安縣東明初置嘉靖初移馴雉巡司〉
〈治此四十一年築城置館立縣後廢今有復興墟〉田心屯〈在龍川縣東南興樂都通衢之〉
〈西南明洪武二十三年立宏治十七年賊刦通衢司因於此築城其北有嶺西屯在縣東一百里又〉
〈東北二十里有興隆屯又東北八十里有上莒屯〉老龍埠〈在龍川縣東二十里為水陸舟〉
〈車之㑹閩粤商賈輻輳明洪武九年建𨔛運所於此嘉靖九年裁〉銀場〈在歸善縣宋史地理〉
〈志歸善縣有酉平流坑二銀場〉錫場〈宋史地理志歸善縣有永吉信上永安三錫場海豐縣有〉
〈雲溪楊安勞謝三錫場河源縣有立溪和溪永安三錫埸龍川縣有大有鉛場歸善縣有三豐鐵場〉
平山驛〈在歸善縣東南七十里又平政驛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俱明洪武元年置馬驛也〉
〈 本朝雍正八年改屬廵司〉欣樂驛〈在歸善縣城北一里水馬驛也明洪武三年置在縣〉
〈北三里下郭萬厯二十五年改建於此又水東驛在縣東北七十里水驛也洪武元年設 本朝雍〉
〈正八年改屬巡司〉蘇州驛〈在博羅縣城東南龍江東水驛明洪武四年置又莫村水驛在〉
〈縣東北八十里公莊水口亦洪武中置 本朝雍正八年改屬巡司〉苦竹派驛〈在永安縣〉
〈西南寛仁巡司之側水驛明初置屬歸善後割屬永安即以巡司攝之〉南豐驛〈在海豐縣〉
〈治西又平安驛在縣西七十里東海𣽸驛在縣東八十里皆馬驛俱明洪武四年置〉雷鄉驛
〈在龍川縣南二里水馬驛也明洪武二年置〉寶江驛〈在河源縣城南江濱又義合驛在縣〉
〈東北四十里皆水驛明洪武時置又藍口驛在縣東北藍口鎮今廢〉南嶺公署〈在永安縣〉
〈東南南嶺明萬厯二年叅議趙可懷以其地為永安藩蔽築城設撫民通判及守備駐此〉
︹津梁︺西新橋〈在府城西西湖上宋紹聖初僧希固增築湖隄造飛樓跨之蘇軾有西新橋詩〉
拱北橋〈在府城北門外宋治平間州守陳偁建亦名陳公橋〉五眼橋〈在府城北門外〉
〈 本朝乾隆元年修〉東新橋〈在府城東北雙江合流處明統志初緄竹為橋水漲則潰宋紹〉
〈聖初羅浮道士鄧守安以四十舟為浮橋隨水漲落蘇軾嘗捐犀帶助役復為詩以紀之〉金斗
橋〈在歸善縣城東〉安濟橋〈在歸善縣北接官亭下明知府呉至造船九十四隻連以鐵鎖〉
〈民便之〉保安橋〈在博羅縣西長壽觀前跨榕溪宋德祐元年建 本朝乾隆十八年修又〉
〈迎橋在北門外 本朝雍正六年依橋築隄二百餘丈賴以完固〉思相橋〈在博羅縣北新〉
〈集都明統志宋相留正嘗過此鄉人思之故名〉蚺蛇橋〈在博羅縣東北長平都沙岡跨蚺蛇〉
〈塘長二十丈又相近渡津橋 本朝乾隆元年建〉龍津橋〈在海豐縣東十里〉仙人
橋〈在海豐縣東南石橋場兩岸皆水橋居海中計三百六十五丈一名濟人橋〉魁龍橋
〈在龍川縣東一里人龍津橋東安橋在縣東五里西安橋在縣西二里北平橋在縣北二里勝陽橋〉
〈在縣東五十里 本朝康熙十二年建乾隆十五年修〉桂香橋〈在河源縣西南宋建以古〉
〈成之登第故名〉化龍橋〈在和平縣南省觀亭前長五十丈〉南沙渡〈在海豐縣東南〉
〈一百里路通碣石䘙〉老隆渡〈在龍川縣東四十里〉合水渡〈在和平縣南十五里〉
︹隄堰︺蘇公隄〈在府城西西湖之左明統志宋紹聖三年蘇軾出所賜金錢築〉蘇村隄
〈在博羅縣西羅仙都宋築以障龍江之衝決長六百餘丈〉隨龍隄〈在博羅縣東北小東門外〉
〈東連窰嶺南接浮碇長二百五十丈通行要路宋淳祐中築 本朝乾隆十年修〉登山隄
〈在博羅縣仙福都泊頭村長一百十五丈後周廣順中築以遏山溪之漲歲久壞圯 本朝乾隆年〉
〈閒修復〉柳塘〈在龍川縣北三十里周八十餘畝宋端平二年循州守朱挺築引白雲岩水注〉
〈之灌田三百餘畝四圍栽柳故名〉
︹陵墓︺︹宋︺呉潛墓〈在歸善縣北嘉祐寺南嶺〉張宋卿墓〈在博羅縣羅浮山白蓮池〉
古成之墓〈在長寕縣北君子嶂下〉文烈女墓〈在河源縣北八十里忠信都三〉
〈角村天祥二女定孃夀孃葬此〉︹明︺何真墓〈在歸善縣西南筆架山〉楊起元墓
〈在歸善縣西西湖官田上〉李容墓〈在博羅縣西五里大潘〉張津墓〈在博羅縣西五〉
〈里龍岡〉
︹祠廟︺陳使君祠〈在府城内明統志宋治平間陳偁知惠州時其子了翁亦隨侍偁有德及〉
〈民民生祠之榜曰陳使君堂中塑二像〉韓侯祠〈在府城内元妙觀明統志侯諱京以忠義〉
〈起上黨率衆破金人宋授以高爵使總兵嶺南平大盜七十餘屯行軍有律郡邑多肖像生祠之〉
昭忠祠〈在府城城隍廟後山 本朝嘉慶八年建〉景賢祠〈在府城西豐湖上明嘉靖〉
〈五年建祀宋周子後以羅從彦配改名崇道祠萬厯四年以唐張錫宋唐庚楊萬里陳鵬飛陳次升〉
〈呉潛文天祥明王守仁合祀更今名〉表忠祠〈有二一在府城西超然臺下祀明御史王度本〉
〈曰忠寺嘉靖十五年改名以諒江州判官劉簡配享一在海豐縣北五坡嶺祀宋文天祥及僚屬〉
〈鄒陳龍復劉子俊杜滸蕭明哲張唐林琦熊桂呉希奭陳子全徐溱蕭資等共十三人〉蘇文
忠公祠〈在歸善縣北白鶴峯上有碑〉孝女祠〈在博羅縣西五十里明統志梁富民〉
〈陳志年八十獨有一女志卒女哀毁過甚亦卒鄉人立女像於龍華寺南漢封昌福夫人縣志明嘉〉
〈靖間改為孝女祠〉豫章祠〈在博羅縣西北祀宋羅從彦本華光祠址明嘉靖初提學副使〉
〈魏校改建〉二賢祠〈在龍川縣東五里宋嘉泰中郡守趙善億建祀蘇轍陳次升〉王公
祠〈在和平縣署後祀明王守仁〉姚孃廟〈在博羅縣東莫村漢河平時姚氏女幼𡢃禮義〉
〈事父母孝順貞淑爲鄉族所欽及卒鄉人於所居立廟祀之〉葛仙廟〈在博羅縣西北羅浮〉
〈山祀晉葛洪唐建 本朝嘉慶七年 御書扁額曰惠民佑順〉五將廟〈在和平縣北十〉
〈里祀祁任竇薛余五姓失其名皆元末江西安逺縣義士以追賊死於大陂壩明洪武末建廟〉
︹寺觀︺永福寺〈在府城西西湖上宋建〉棲禪寺〈在歸善縣西三里宋蘇軾詩平湖春〉
〈草合步至棲禪寺即此〉香積寺〈在博羅縣西蘇軾遊香積寺詩引寺去縣七里三山犬牙〉
〈夾道皆美田麥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寶積寺〈在博羅縣西北羅浮山明統志唐中〉
〈宗時僧道迪建於卓錫泉旁名中閣院宋改今額〉光孝寺〈在龍川縣西即粤王佗故基宋〉
〈紹興間建 本朝康熙間修雍正十年重修乾隆二千六年又修〉元妙觀〈在府城南宋建〉
〈名天慶觀元改今名〉白鶴觀〈在歸善縣北白鶴峯〉沖虚觀〈在博羅縣羅浮山朱明洞〉
〈南明統志宋建有朝斗壇人於其上嘗𫉬銅龍六銅𧰼一通志即都虚觀故址内有葛洪丹𫁘〉明
福觀〈在博羅縣羅浮山朱明洞東南漢建明統志即泉源福地宋賜額〉
︹名宦︺︹隋︺樊子葢〈廬江人高祖時轉循州刺史許以便宜從事十八年入朝奏嶺南地圖賜〉
〈良馬雜物加統四州令還任所〉柳旦〈河東解人大業初拜龍川太守民居山洞好相攻擊旦爲〉
〈開設學校大易其風帝聞而善之下詔褒美〉︹唐︺李翺〈隴西人元和四年楊於陵節度嶺南〉
〈辟爲幕府後攝循州文學爲一方矜式卒諡曰文〉︹宋︺陳堯佐〈閬中人咸平初以潮州通〉
〈判權知惠州治以誠信事從省約吏民化服〉陳偁〈沙縣人治平三年知惠州時豐湖防廢水〉
〈涸而税尚存偁始蓄水置閘建橋奏免課錢五十餘萬又教民以牛車轉水入東湖溉田民咸賴之〉
詹範〈崇安人紹聖中知惠州時兵荒之後野多暴骨範爲掩埋作叢塜蘇軾作詩以紀其政〉
陳膏〈莆田人紹興初知惠州時廣賊曾袞犯惠膏單車詣其壘諭降之〉韓京〈河南人紹〉
〈興中知循州招集流亡百廢具舉守循十年大有功於民循人繪像祀之〉高登〈漳浦人紹興中〉
〈廣漕鄭鬲趙不棄辟攝歸善令遂差考試命題䇿浙閩水災所致之由郡守李仲文馳以達秦檜檜〉
〈怒編管容州〉羅從彦〈南劍人為博羅縣主簿聞同郡楊時得程氏學慨然慕之遂徒步往〉
〈學焉〉宋煜〈莆田人淳熙間知循州境舊多曠土煜教民墾耕奏免其租六年遂成沃壤陳峝盜〉
〈發倉卒徵旁郡兵惟煋所遣皆精練卒賴以殄賊尋改知惠州執法嚴明豪猾屏息又減重額刷逋〉
〈户剗虚籍以蘇積困惠人德之〉傅大聲〈仙遊人淳熙中通判循州適寇起守稱疾不視事大〉
〈聲調發諸軍奮力鏖戰賊皆潰去漕使劾守不職以大聲攝州事尋奏為真郡中舊有例冊錢千緡〉
〈悉却之在循州四年民樂其政〉鄭勲〈仙遊人端平中知博羅縣時熊喬部卒焚掠州境長驅西〉
〈下或勸避之勲曰我見賊而去如民何賊至諭之不從正色叱之遂遇害〉宋翊〈莆田人端平中〉
〈知循州時寇盜充斥翊至集官民兵扼其要衝増陴浚隍募兵益戍緩催科裁浮羡通商裕民流移〉
〈復業〉藍通判〈史失其名景炎二年倅惠元兵至衆皆請降獨藍率兵民數百拒戰力竭而死〉
︹明︺萬迪〈東平州人洪武初為惠州知府以興學建城功行省㕘政周正奏靖旌賚〉何真
〈東莞人元末惠州王仲剛與叛將黄常起兵據惠真擊走常殺仲剛遂有循惠二州洪武初詔授惠〉
〈州路同知〉陳敬〈祥符人洪武中知龍川縣時盜起為患都司官欲統兵來𠞰敬密遣人誘其首〉
〈擒之不遺一矢民頼以安〉鄧文張〈寕都人洪武中知河源縣縣經兵荒民多流徙虚税幾及〉
〈六千石悉奏免之〉鄭述〈莆田人宣德中為府通判民居率茅茨竹椽易致火患述教民陶瓦〉
〈構木環之以堵火患遂息正統七年按察使郭智等薦其行謹才優擢南雄知府〉邵銅〈閩縣〉
〈人天順時以御史劾曹吉祥石亨下獄謫博羅知縣莅政嚴明能釐宿弊嘗督造冊籍括為易見圖〉
〈至今式之〉方良節〈莆田人正德初知惠州府有中官奉使索賄所至奉命惟謹良節獨不為〉
〈動惠諸邑十年再役獨歸善三役力請減之又築三隄以捍西湖水闢西關引湖環而東注尋擢廣〉
〈東副使〉張祐〈廣州人正德中守備惠潮盜魁劉文安李通寶嘯聚為患祐直搗其穴以次削〉
〈平〉劉炎〈宣城人嘉靖初知和平縣時邑新造炎至創公署建月城招民以實閭井修立學社〉
〈擇民子弟教之平定羣盜邑賴以安〉李信〈興化人崇禎末知和平縣 大兵入粤城破偕其二〉
〈子遠淑遠闔門死焉〉
︹本朝︺陳應相〈宛平貢生順治十一年知惠州府秉性剛方善於撫綏民受無事之福卒祀名〉
〈官〉武藎〈來安人順治十五年為歸善知縣時苦邊寇多逃亡丁應徭不堪重困藎特寛宥〉
〈之東平鹽埠為通邑盜患力請禁革勘遷海界萬軍雲集獨能多方安置不致顛連㝷以勞瘁卒官〉
〈民咸感泣〉沈時〈鳳陽人順治四年為永安知縣流寇攻城時親冒矢石出奇制勝築子城造雲〉
〈車防禦周密閲三月而援兵至城得保全〉尹惟日〈茶陵州人順治十七年知和平縣時九連〉
〈寇猖獗四省㑹𠞰未克惟日單騎招撫感動投誠復條陳固守機宜設兵駐防岑岡氏得安業未幾〉
〈卒於官陪祀王守仁祠〉潘好讓〈濟寕人康熙進士二十六年任龍川縣修邑乘興義塾邑〉
〈多服毒誣命居奇好讓立重禁嚴反坐在任四年以病休卒祀名宦〉
︹人物︺︹宋︺古成之〈字亞奭河源人端拱初進士淳化間李順亂蜀張詠辟知魏城縣亂俗一〉
〈變咸平五年蜀又警詠再辟令綿竹初道由潭州遇異人韓泳邀以仙術答曰親老祿仕長生非所〉
〈願及登第泳復勸之不為動至是嘆曰親没何以仕為慨然賦思羅浮詩未幾卒於官四世孫革紹〉
〈聖初進士教授瓊州招諭蠻洞叛黎擢守潮州有惠政〉翟逢亨〈歸善人博學事母至孝居〉
〈白鶴峯東蘇軾謫惠時嘗與往還〉易青〈歸善人為都督行府摧鋒軍紹興六年經畧使連南〉
〈夫與統制韓京督兵討曽兗京遣青夜刧兗營為所執賊驅至後軍趙續砦外聲言大軍俱已就擒〉
〈青呼曰勿聽所擒者我耳賊又言吾不殺汝第令經畧來招撫青又呼曰任賊殺我我以一死報國〉
〈賊焚之青罵不絕口事聞贈保義郎閣門祗候〉張宋卿〈字恭甫博羅人紹興間擢進士第除〉
〈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正色立朝不通權貴胡銓張浚薦之終知肇慶府〉潘預〈字晉卿博羅人〉
〈善易嘗著易範八篇三山林東少許可抵羅浮聞預論易遂為之屈乾道中以特科授宜州司法叅〉
〈軍〉︹明︺王度〈字子仲歸善人洪武末舉明經授御史靖難兵起方孝孺與約死社稷及成祖〉
〈嗣位謫戍賀州抗詞不遜遂被殺〉劉簡〈字以忠歸善人永樂中由鄉舉為交趾諒江州判官〉
〈洪熙元年黎利叛攻劫郡邑所在皆奔降獨簡城守數月援兵不至城遂陷被執不屈而死其弟及〉
〈妻子七人皆赴井而死〉王佐〈海豐人永樂中舉於鄉擢吏科給事中器宇凝重奏對詳雅為〉
〈宣宗所知超拜户部右侍郎正統七年進尚書調劑國用節縮有方後死土木之難贈少保諡忠蕳〉
李容〈字思誠博羅人正統進士由户部主事厯山東右布政以治平卓異聞成化中召為工部〉
〈右侍郎治河蘆溝天津築隄錢塘皆有功績〉姚祥〈字應龍歸善人成化進士由縣令擢御史〉
〈有政聲正德初遷雲南按察副使以忤劉瑾謫戍鐵嶺瑾誅復官卒於道〉張津〈字廣漌博羅人〉
〈成化進士由大城知縣擢御史數有論諫出為泉州知府以忤劉瑾削職瑾敗復官累擢右副都御〉
〈史巡撫江南時有詔蠲逋租數十萬工部以歳瓣物料非所宜蠲征之如初津執奏謂朝廷不宜失〉
〈大信於天下人疏言織造内臣二人歳計供應不貲宜令守備臣兼理取囘新差内官以甦民力又〉
〈以國本未定請擇宗室之賢者育之宫中不報㝷卒於任贈南京户部尚書〉何宇新〈字子〉
〈完博羅人㓜事母至孝母亡廬墓其師陳獻章貽以詩曰遶舍烏成陣終年虎卧門山梅初並蒂〉
〈冬竹又生孫葢紀其實也宏治中舉鄉試官至宗人府經厯〉葉夢熊〈字男兆歸善人嘉靖〉
〈進士由縣令屢擢御史以諫受把漢那吉隆貶郃陽丞屢遷山東右布政萬厯十七年擢右僉都御〉
〈史巡撫陜西進右副都御史移甘肅夢熊有贍決敢任事㑹哱拜反上疏自請討賊尋代為總督寕〉
〈夏平以功進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陳吾德〈字懋修歸善人嘉靖進士隆慶中厯〉
〈給事中以歲首日月並食請帝屏一切玩好應天以實詔遣中官督織造偕同官嚴用和切諫己復〉
〈偕給事李巳諌市珍寶被斥為民神宗立起官數有論諫以忤張居正出為饒州知府後終湖廣僉〉
〈事〉陳大禮〈永安人為藩司掾嘉靖末賊起告歸築壘積粟訓練什伍扞保鄉里備兵使者〉
〈檄率鄉兵同千户討曽廷鳳戰於黄沙官兵𨚫大禮奮罵曰公等糜食欺朝廷我敢惜死以辱國〉
〈𫆀力戰死之督府賜金祭葬為立祠〉徐春芳〈和平人嘉靖末痛祖父為賊所殺會縣兵擊賊〉
〈謂友人曰吾行矣友以其未有子止之不聽赴敵死焉訃至妻曽氏自收簪珥遺姑抱女痛𡘜而絶〉
葉春及〈字化甫歸善人隆慶初由鄉舉授教諭上書陳時政三萬餘言都人傳誦遷惠安令〉
〈民感其德政㝷引歸以太常卿艾穆薦起鄖陽同知入為户部郎中卒春及剛方亷介位雖不達時〉
〈論重之〉黄讓〈永安人其兄為賊所掠罄囊贖之賊又掘其父母塜責贖以金讓以身質賊壘〉
〈易親骨歸旋脫身復率其二子啟魯啟愚將鄉兵殺賊隆慶五年擒賊蘇允山啟愚死焉又明年從〉
〈監軍道為先鋒擊賊賊據險堅壁讓深入賊巢誘之官兵乘間而進啟魯以父陷賊大呼先登奪讓〉
〈歸而身被創死萬厯中旌其門曰一門三孝〉楊起元〈字貞復歸善人萬厯進士改庶吉士〉
〈授編修奉命冊封崇藩取道盱江就羅汝芳論學證悟有得曰吾乃今如客得歸矣因繪汝芳像懸〉
〈之出入必告清修姱節雅為士大夫所重官至吏部左侍郎卒諡文懿〉張萱〈字孟竒博羅人〉
〈萬厯中舉於鄉官至平越知府好學博識經史百氏靡不淹通其平生著述甚富為時所重〉
︹本朝︺龔克孝〈歸善人少哀毁如成人事所後父母如所生墲兄姊之不異已子順治戊〉
〈子已丑荐飢減已飱以食甥姪從兄克修赴都道卒克孝匍匐數千里迎其喪以歸常以惠民凋瘵〉
〈陳之當道夫役得減其半人德之卒祀鄉賢〉黄易〈字子參海豐人順治進士知歸化縣康熙〉
〈十三年三山變起易修隍栅為守禦計既而不支遂徽服間道乞援於贛已復走粤竟以勞卒事〉
〈 聞贈按察司僉事〉李逢祥〈字瑞其龍川人順治甲午領鄉薦性至孝慷慨仗義當賊〉
〈孽肆虐籌機應變多出事先康熙甲寅潮郡大亂逢祥以鎮靜處之安堵如故水寨為邑門户白頭〉
〈賊脅衆數萬逢祥推誠招撫守禦並嚴遠近賴之〉鄺奕垣〈河源人順治進士知聞喜縣善〉
〈奬育人材以憂歸廬於門左終喪不入内寢補碣石知縣治如聞喜清操朗識上官韙之〉黎允
吉〈河源人遇事有膽畧 國初 王師至擒𫉬土賊誣其邑到吉砦民為同黨帥將發兵屠砦允〉
〈吉與其弟造帥營力白之帥鑒其誠乃止全活者數百家捐金掩骼煮粥賑飢周宗族之貧者卒祀〉
〈鄉賢〉嚴淑虞〈永安人康熙六十年以孝子 旌又同邑孝子甘怡何以平並雍正五年 旌〉
湛上錫〈河源副榜性至孝父殁哀毁三年不見齒任順德訓導捐俸修學宫勤講課並有功〉
〈績順德人士為建湛公書院卒祀名宦〉李常茂〈博羅人提標外委補把總征苗有功乾隆〉
〈元年六月陣亡入祀昭忠祠〉羅定貴〈歸善人南雄把總嘉慶三年隨征川匪陣亡八祀昭〉
〈忠祠〉劉光時〈博羅諸生嘉慶七年賊匪陳爛屐四恣擾光時團練鄉勇為固守計賊攻之恵〉
〈光時出戰死同邑諸生朱錫光亦爲賊所脅不屈死俱入祀節義祠〉
︹流寓︺︹隋︺柳述〈河東解人以尚主拜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建安郡公攝兵部尚書煬帝嗣位坐〉
〈除名與公主離絶徙於龍川〉︹宋︺蘇軾〈眉山人紹聖初貶寕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
〈年泊然無所蔕芥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蘇轍〈軾弟紹聖初落職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唐
庚〈丹稜人以張商英薦提舉常平商英罷相庚坐貶安置惠州〉陳次升〈仙遊人徽宗時〉
〈爲侍御史極論章惇蔡卞曽布蔡京之惡崇寕初除名編管循州政和中始復舊職〉陳鵬飛
〈永嘉人紹興中官侍講以言事忤㫖謫惠州所居面湖吟詠自適有羅浮集十卷〉留正〈永春〉
〈人少游惠州歸善處士徐敦實以女妻之因家焉後舉紹興進士拜左丞相封魏國公〉呉潛
〈寕國人理宗時爲左丞相元兵渡江極論奸臣誤國落職謫循州安置賈似道使武臣劉宗申守循〉
〈以毒潛潛豫知死日語人曰吾將逝矣夜必雷風大作已而果然時景定三年也循人聞之咨嗟悲〉
〈痛〉
︹列女︺︹明︺郭觀妻侯氏〈歸善人正統間觀任廣西平南訓導猺賊劫縣氏與子紹輝俱〉
〈被掠賊方飯以飯授氏氏擲於地賊怒以矛鏦紹輝死焉氏大呼曰何不殺我使母子骨肉一處遂〉
〈遇害事聞旌表〉姚氏女〈博羅人世居公莊峝宏治中寇掠其郷女走山谷間寇追至欲犯之〉
〈女厲聲罵賊投崖死〉黃佩妻謝氏〈和平人正德中賊張文昌之亂謝年十九抱女奔竄〉
〈賊逼汚不從先殺其女謝大罵賊殺之時同邑徐昇女年十六亦被執罵賊遇害〉周德高
妻李氏〈博羅人嘉靖間河源賊李亞元流劫被擄至元岡欲汚之李紿以汲水赴井死〉潭
氏三女〈博羅人諸生光旦女嘉靖中賊破沙上村光旦挈家樓居賊攻樓急女度不免相率〉
〈墜樓死〉黄氏女〈永安人隆慶初賊破貴峯寨女時年十六與父君庸皆被執紿賊曰若釋〉
〈父歸當相從賊喜從之女睨旁有刀遂自刎而死〉周氏二女〈龍川屯軍周應良女隆慶〉
〈中賊鄒嘉儒破屯長女年十八厲聲罵賊賊刃之次女年十六逃鄰家縊於僻室時稱雙烈〉朱
自省妻方氏〈歸善人年十六被賊擄負之以去方噬賊背齒肉俱脫賊怒臠斬之〉郭
于襄聘妻嚴氏〈字鳳姑歸善人初許字郭後其父以郭家貧欲别字富室女泣諫不〉
〈從將受聘潛出投江死〉徐亞孫〈海豐人徐子明女年二十三未嫁為海宼所掠不從賊支〉
〈解之〉鄭世逢妻盧氏〈海豐人為流賊所掠義不受辱絶粒數日嘔血而死〉陳某
妻呉氏〈海豐人夫早夭舅姑欲令再嫁呉堅執不從遂自縊〉李棠妻卓氏〈海豐〉
〈人海宼薄甲子城棠被執百計贖之不得卓乃自往賊營易棠歸乘間投水死〉鄒士第妻
黄氏〈龍川人峝寇焚劫其家氏踰垣走賊追之遽投井賊復曳出大罵不屈死又同邑傅天祐〉
〈妻陳氏夫亡二日自經以殉〉羅辛叔妻張氏〈連平人為賊陳萬所擄欲汚之不從〉
〈先斷其髪次斬其手指堅拒罵賊而死〉葉彦榮女〈河源人年十七為賊所擄行至磨刀〉
〈石險甚行者皆下馬女顧曰此吾死所矣投身崖下越句日得其尸面如生時人因名其石為烈女〉
〈石〉
︹本朝︺陳貞女〈歸善人名年姐許字李花結順治二年賊陷城懼為所汚密紉衣裾自縊死〉
張燾妻韓氏〈博羅人順治三年遭賊亂韓先匿複壁中聞欲殺其母驚呼出救觸刃死〉
〈兵釋其母而去同邑黄良豫妻張氏被掠不屈死韓如琬妻劉氏扶姑藏匿鄰舍賊捜𫉬之欲殺其〉
〈姑劉奪刃被害其姑得免張天定妻謝氏年二十三而寡賊執其舅張鯨謝力救死之〉徐基
妻呉氏〈海豐人順治初為兵所京不屈被害〉林𧰼鎔妻陳氏〈海豐人順治三〉
〈年為隊兵所掠抗節自盡總督佟養甲廉得其實戮隊卒給扁旌之〉黄鼎甲妻藍氏
〈龍川人流賊陷城藍負其㓜子满㓜女淑英赴深淵死〉王某妻呉氏〈連平人名美孃〉
〈順治初為賊所掠不屈遇害〉陳慶公妻林氏〈河源人夫亡守節順治十年 旌同〉
〈邑李琮妻江氏十七年 旌〉王應曾妻陳氏〈歸善人為盜所掠經赤沙渡投水死〉
鍾氏〈永安人失其夫名遇賊不屈被害康熙六十一年 旌同邑謝永昇聘妻葉氏未嫁夫亡〉
〈殉節〉黄子奇妻曾氏〈海豐人康熙十四年海賊滋擾曾年二十餘被擄露刃脅之不〉
〈屈被害〉黎允吉繼妻尹氏〈河源人夫亡守節康熙二十五年 旌〉徐章
鈖妻姚氏〈歸善人夫亡守節雍正四年 旌同邑黎元巽妻汪氏葉自生妻張氏李滋妻〉
〈姚氏均雍正年間 旌〉余濂友聘妻毛氏〈博羅人未嫁夫亡守節雍正四年〉
〈旌〉謝錫川聘妻張氏〈海豐人未嫁夫𤤄詣夫家泣拜舅姑請為立後求葬地既〉
〈得曰事畢矣遂自經雍正五年 旌同邑節婦鄭廣禮妻陳氏潘乃垣妻呉氏戴廷佐妻梁氏張惟〉
〈清妻陳氏戴學敏妻呉氏烈婦黄允欽妻陳氏均雍正年間 旌〉黄繼茂妻郭氏
〈陸豐人夫亡守節同邑黄寅日妻蔡氏均雍正年間 旌〉崔星述妻鄭氏〈龍川人夫〉
〈亡守節同邑羅廷櫆妻張氏均雍正年間 旌〉何多藝妻羅氏〈連平人夫亡守節雍〉
〈正七年 旌〉劉際英妻鄺氏〈河源人夫亡守節雍正四年 旌同邑黎玉成妻鄺〉
〈氏黎民化妻李氏黎煥成妻譚氏張耀奎妻鄺氏張耀璧妻蘇氏均雍正年間 旌〉謝景妻
郭氏〈歸善人夫亡守節乾隆二年 旌同邑黄殿賓妻周氏姚啟濬妻張氏葉煥廷妻劉氏陳〉
〈振先妻鄧氏陳紹元妻彭氏曾世寛妻邱氏曽振子妻王氏許旦妻劉氏陳毓㬢妻温氏呉榕妻任〉
〈氏葉嶢妻任氏江澄寛妻張氏黄淇妻張氏張其仁妻黄氏黄維鑰妻馮氏黄弼臣妻林氏黄蘭儒〉
〈妻古氏賴晃妻陳氏馮侯周妻鍾氏劉元貞妻何氏廖創後妻劉氏呉泰俊妻劉氏林薌妻陳氏蔡〉
〈奇偉妻李氏烈婦胡文熾妻何氏宋木生妻盧氏蔡靈達妻黄氏藍俊華妻邱氏郭瑞珖妻徐氏黄〉
〈亞築妻鄭氏黄土生妻彭氏貞女許氏陳望聘妻麥氏葉祖麟聘妻胡氏李亞長聘妻鄧氏烈女李〉
〈氏温德超聘妻張氏均乾隆年間 旌〉薛泰來妻林氏〈歸善人年二十一舉子八〉
〈月而薛亡林絶粒七日母以事姑撫嗣大義止之奉舅姑得歡心子孫皆舉賢書同邑徐宣泰妻胡〉
〈氏夫死欲殉以姑欲同死而止以節孝聞〉曾綽妻張氏〈博羅人夫亡守節乾隆四年〉
〈旌同邑張士煌妻韓氏傅嚴倫妻陳氏曽秀頴妻朱氏黎廷傑妻朱氏賴賡颺妻劉氏高羽南妻張〉
〈氏盧秉仁妻張氏李毓珩妻何氏妾曽氏盧延禎妻阮氏韓天衢妻林氏張量妻曽氏黄元啟妻韓〉
〈氏何稔妻殷氏烈婦曽埈妻張氏朱騰驥妻鄧氏馮汝梅妻曽氏均乾隆年間 旌〉李鳳翔
妻陳氏〈長寕人夫亡守節乾隆三年 旌同邑陳應運妻潘氏陳瑄妻潘氏陳瀼妻羅氏陳〉
〈開平妻俞氏貞女趙與賢聘妻盧氏烈女賴必鎮女亞足均乾隆年間 旌〉蕭均妻廖
氏〈永安人夫亡守節乾隆三年 旌同邑賴文鴻妻張氏劉清資妻鍾氏鍾瑗妻鄭氏黄咸觀妻〉
〈温氏廖文升妻杜氏烈婦羅錦才妻翟氏蘇日煐妻鄧氏黄起龍妻温氏黄即榮妻張氏均乾隆年〉
〈間旌〉 呉 珍寶妻鄭氏〈海豐人夫亡守節乾隆二年 旌同邑葉兆豐妻蔡氏彭〉
〈夢蓮妻黄氏呉子齊妻徐氏葉祖麟妻胡氏許良惇妻沈氏陳演惟妻徐氏黄延齡妻林氏周㑹泰〉
〈妾陳氏烈婦彭望倫妻張氏林景謨妻孫氏莊寶雅妻曽氏均乾隆年間 旌〉鄭瑞妻林
氏〈陸豐人夫亡守節乾隆元年 旌同邑黄鍾妻陳氏沈元香妻呉氏沈龍文妻林氏温泰生妻〉
〈吳氏彭利川妻劉氏林圻蘭妻鄭氏陳殿公妻呉氏妾黄氏林雁中妻陳氏林達賓妻余氏李茂殿〉
〈妻呉氏黄泓妻高氏謝有敬妻蔡氏烈婦謝承坤妻陳氏均乾隆年間 旌〉劉必連妻
黄氏〈龍川人夫亡守節乾隆四年 旌同邑劉澧妻樂氏羅開養妻邱氏謝朝紀妻袁氏鄒如〉
〈檀妻謝氏王鎮妻黄氏烈婦鍾朝裕妻黄氏楊開生妻袁氏陳亞庚妻黄氏均乾隆年間 旌〉何
多才妾李氏〈連平人夫亡守節乾隆九年 旌同邑何世芳妻陳氏吳正斯妻石氏顔〉
〈開第妻何氏陳瑩石妻謝氏烈婦葉毓溪妻藍氏謝瑩妻賴氏薛必貴妻凌氏均乾隆年間 旌〉
諸㑹雲妻葉氏〈河源人夫亡守節乾隆三年 旌同邑鄺開治妻譚氏張司齡妻劉〉
〈氏曽兆燕妻江氏烈婦黄德章妻翟氏貞女鄺紹仲聘妻岑氏均乾隆年間 旌〉徐鳴唐
妻黄氏〈和平人夫亡守節乾隆二年 旌同邑毛南鳳妻張氏葉㧞茂妻廖氏葉一秀妻廖〉
〈氏張舒羽妻葉氏黄賓度妻葉氏梁家鏻妻黄氏羅文定妻陳氏王遇妻黄氏曹日威妻王氏烈婦〉
〈陳再玕妻葉氏朱保受妻鍾氏均乾隆年間 旌〉黄錫璜妻鍾氏〈歸善人夫亡守〉
〈節嘉慶二年 旌同邑陳國璿妻任氏葉錫榮妻邱氏方奕萬繼妻梁氏裘文輝妻陳氏王秀旦妻〉
〈江氏周傑長妻張氏李鴻材妻陳氏饒明德妻陳氏林桂成妻朱氏周毓長妻劉氏李必華妻張氏〉
〈戴奕全妻王氏戴玉熙妻林氏曽錫齡妻林氏江澄廣妻葉氏烈婦李氏李瑜芳妻毛氏謝晉妻莫〉
〈氏貞女呉鳳光聘妻宋氏烈女傅長妹均嘉慶年間 旌〉張華煜妻曾氏〈博羅人夫〉
〈亡守節嘉慶十一年 旌同邑韓津繼妻余氏韓郁章妻馮氏黄耀宗妻曽氏張焜妻車氏王良桂〉
〈妻張氏鄧漢勲妻温氏劉德高妻孫氏劉際道繼妻李氏陳禮才妻黄氏袁捷逵妻駱氏貞女龔寶〉
〈瑞聘妻駱氏陳振淙聘妻朱氏均嘉慶年間 旌〉鍾嘉祥妻鄧氏〈永安人夫亡守〉
〈節嘉慶十二年 旌同邑貞女黎民桂聘妻張氏二十五年 旌〉陳昭絢妻葉氏
〈海豐人夫亡守節嘉慶三年 旌同邑唐元畛妻林氏鍾拔才妻蕭氏戴德琳妻曾氏李秉俊妻何〉
〈氏烈婦曹日通妻余氏均嘉慶年間 旌〉蔣兆玉妻林氏〈陸豐人夫亡守節嘉慶五〉
〈年 旌同邑黄應珍妻馬氏温泉妻陳氏劉爵養妻林氏林大受妻楊氏劉錫淡妻范氏均嘉慶年〉
〈間旌〉 黄 映奎妻楊氏〈龍川人夫亡守節嘉二十四年 旌同邑鄭拔千妻曽〉
〈氏陳居信妻廖氏官棟材妻李氏鄧華彩妻梁氏方祥文妻羅氏黄東明妻袁氏駱義釗妻鄥氏烈〉
〈婦王西元妻黄氏均嘉慶年間 旌〉謝泮妻沈氏〈連平人夫亡殉節嘉慶十年 旌同〉
〈州節婦賴韜畧妻葉氏熊煥揚妻葉氏烈婦謝南英妻張氏均嘉慶年間 旌〉
︹仙釋︺︹晉︺葛洪〈句容人咸和初為散𮪍常侍領大著作固辭不就聞交趾出丹砂求為勾漏令〉
〈攜子姪過廣州刺史鄧嶽留之不聽乃止羅浮山煉丹自號抱朴子丹成尸解妻鮑氏南海太守靚〉
〈之女行灸廣州至唐時有崔煒者遇一嫗曰吾善灸贅疣有艾少許奉子煒怪而受之後乃知為鮑〉
〈氏也〉單道開〈敦煌人升平初至南海入羅浮山年百餘𡻕卒勅弟子以尸置石室後南海太〉
〈守袁宏登羅浮山至石室口見道開形骸如生曰法師業行殊羣正當如蟬蜕耳乃為之贊云〉黄
野人〈葛洪弟子洪仙去留丹於羅浮柱石間野人得一粒服之遂為地行仙人或遇之身無衣〉
〈而紺毛覆體再拜問道了不相顧但長嘯數聲響振林木〉︹隋︺僧燦〈蘄水人常往來司空山久〉
〈無識之者開皇十二年遇沙彌道信頂禮曰願求解脱燦曰誰縛汝曰無人燦曰何更求解脱道信〉
〈大悟燦優游羅浮諸山後歸蘄之青獅山合掌而逝唐代宗賜諡鏡智禪師〉︹宋︺陳楠〈博羅〉
〈人能捻土療人病人呼為陳泥丸後歸羅浮弟子鞠九思沙蟄虚白玉蟾尤知名〉藍喬〈龍川〉
〈人舉進士不第乃隱於霍山嘗吹鐵笛賦詩一日飛昇而去後有人見之洛陽〉︹元︺譚公道
者〈歸善人居九龍山不記歳月每出一虎隨之或負菜與俱往返後不知所在有祈雨暘者輙應〉
〈山故有庵今廢〉
︹土産︺銀錫〈九域志歸善有銀場又歸善河源海豐皆有錫場〉絹〈九域志循州貢〉布〈唐書〉
〈地埋志循州貢〉鹽〈九域志歸善海豐皆有鹽場〉甲香〈元和志循州貢大小甲香〉藤器
〈元和志循州貢藤箱宋史地理志循州貢藤盤惠州貢藤箱〉柑〈元和志循州貢羅浮柑子續南〉
〈越志羅浮山有唐時御園柑明皇幸蜀德宗幸梁時皆不實僖宗幸蜀花落樹枯〉盧橘
楊梅〈明統志俱羅浮山産蘇軾詩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蘢�竹〈明統〉
〈志羅浮山有巨竹十圍節長二尺〉碧雞 鸚鵡〈寰宇記羽則五距碧雞越鳥鸚鵡〉
五色雀〈明統志岀羅浮山有貴人至則先翔集〉鮫革〈唐書地理志循州貢〉水馬
〈元和志循州貢〉大魚睛〈元和志循州貢寰宇記南海中多鯨鯢又有䱜魚鋸魚鱞魚黄雀魚〉
〈筓魚等〉蚺蛇膽〈唐書地理志循州貢〉珠母〈寰宇記惠州産〉江瑶柱〈一名馬頰〉
〈明統志出歸善〉
協修官〈臣〉許應藻恭 纂
總纂官〈臣〉廖鴻藻恭覆輯
校對官〈臣〉吳廷珠恭 校
潮州府表 �����������������������������������������������������������������������������������������������������������������������������������������������������������������������������������������������������������������������������������������������������������������������������������������������������������������������������������������������������������������������������������������������������������������������������������������������������������������������������������������������������������
�����������������������������������������������������������������������������������������������������������������������������������������������������������������������������������������������������������������������������������������������������������������������������������������������������������������������������������������������������������������������������������������������������������������������������������������������������������������������������������������������������������
大清一統志
潮州府〈在廣東省治東八百七十八里東西距五百里南北距三百三十里東至福建漳州府詔〉
〈安縣界一百五十里西至嘉應州長樂縣界三百五十里南至海岸九十里北至福建汀州府上杭〉
〈縣界二百四十里東南至海門二百四十里西南至惠州府陸豐界六十里東北至汀州府上杭永〉
〈定夾界三百二十里西北至嘉應州界二百三十里自府治至 京師九千六十三里〉
︹分野︺天文牛女分野星紀之次
︹建置沿革︺禹貢揚州南境春秋戰國為百越地秦為
南海郡地漢為南海郡揭陽縣後漢因之三國屬
呉晉改置海陽縣咸和中分屬東官郡義熙九年
置義安郡宋齊因之梁兼置東揚州後改曰瀛州
陳時州廢隋開皇中平陳罷郡屬循州十一年分
置潮州〈元和志以潮流徃復因以為名〉大業初復為義安郡唐武
德四年復為潮州天寶初改潮陽郡乾元初復曰
潮州屬嶺南東道〈唐書方鎮表開元二十一年置福建經畧使領潮州二十二年〉
〈潮州隸嶺南天寶元年福建經畧使復領潮州十載又隸嶺南〉五代屬南漢宋亦
曰潮州潮陽郡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置潮
州路總管府屬廣東道明洪武二年曰潮州府屬
廣東布政使司領縣八
本朝因之乾隆三年析海陽揭陽大埔嘉應四州縣
地置豐順縣領縣九
海陽縣〈附郭東西距八十里南北距一百一十里東至饒平縣界五十里西至揭陽縣界三〉
〈十里南至澄海縣界五十里北至豐順縣界六十里東南至澄海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揭陽縣界三〉
〈十里東北至饒平縣界六十里西北至豐順縣界五十里漢南海郡揭陽縣地晉初改置海陽縣東〉
〈晉分屬東官郡義熙九年為義安郡治宋齊至隋因之唐為潮州治五代及宋因之元為潮州路治〉
〈明為潮州府治 本朝因之〉潮陽縣〈在府南一百四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一〉
〈百二十里東至海六十里西至普寕縣界一百一十里南至惠來縣界三十里北至揭陽縣界九十〉
〈里東南至海三十里西南至惠來縣界一百四十里東北至澄海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揭陽縣界九〉
〈十里漢揭陽縣地晉初為海陽縣地義熙九年分置潮陽縣屬義安郡宋齊至隋因之唐永徽初省〉
〈先天初復置屬潮州五代因之宋紹興二年廢入海陽八年復置仍屬潮州元屬潮州路明屬潮州〉
〈府 本朝因之〉揭陽縣〈在府西少南八十里東西距二百七十里南北距九十里東至澄海〉
〈縣界七十里西至嘉應州長樂縣界二百里南至潮陽普寕兩縣夾界三十里北至海陽縣界六十〉
〈里東南至澄海縣界七十里西南至普寕陸豐兩縣夾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北至海陽縣界五十里〉
〈西北至長樂豐順兩縣夾界九十五里漢置揭陽縣屬南海郡後漢因之晉省入海陽縣宋宣和三〉
〈年復置屬潮州紹興二年廢八年復置元屬潮州路明屬潮州府 本朝因之〉饒平縣〈在府〉
〈東少北一百五十里東西距一百九十里南北距一百八十里東至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界一百二〉
〈十里西至海陽縣界七十里南至黄岡海岸一百二十里北至大埔縣界六十里東南至南澳接福〉
〈建詔安縣界一百七十里西南至海陽縣界九十里東北至福建漳州府平和縣界六十里西北至〉
〈大埔縣界五十里漢揭陽縣地晉以後爲海陽縣地明成化十四年析置饒平縣屬潮州府 本朝〉
〈因之〉惠來縣〈在府西南二百七十里東西距一百七十里南北距五十五里東至潮陽縣界〉
〈八十里西至惠州府陸豐縣界九十里南至神泉司海岸十五里北至潮陽普寕兩縣夾界四十里〉
〈東南至靖海所海岸六十里西南至陸豐縣界七十里東北至海門一百里西北至陸豐縣東海𣽸〉
〈界八十里漢揭陽縣地晉義𤋮中置海寕縣屬義安郡宋齊至隋因之唐初省為潮陽縣地明嘉靖〉
〈三年割潮陽及惠州府海豐縣地置惠來縣屬潮州府 本朝因之〉大埔縣〈在府北少東一〉
〈百六十里東西距一百三十五里南北距一百七十五里東至福建汀州府永定縣界五十里西至〉
〈嘉應州界八十五里南至饒平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嘉應州界五十五里東南至福建漳州府平〉
〈和縣界一百里西南至豐順縣界一百二十五里東北至福建汀州府上杭縣界六十里西北至嘉〉
〈應州界八十里漢揭陽縣地晉義熙九年分置義招縣屬義安郡宋齊以後因之隋大業初改曰萬〉
〈川仍屬義安郡唐初縣廢為海陽縣地明成化以後為饒平縣地嘉靖五年析饒平海陽二縣地置〉
〈大埔縣屬潮州府 本朝因之〉澄海縣〈在府東南六十里東西距六十里南北距四十五里〉
〈東至海岸二十里西至海陽縣界四十里南至海十五里北至海陽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海二十五〉
〈里西南至揭陽縣界三十里東北至饒平縣界四十里西北至海陽縣界二十五里漢揭陽縣地晉〉
〈以後為海陽縣地明嘉靖四十二年析海陽揭陽饒平三縣地置澄海縣屬潮州府 本朝因之康〉
〈熙五年裁併海陽縣八年復置〉普寕縣〈在府西南一百二十里東西距一百五里南北距一〉
〈百一十里東至潮陽縣界三十里西至惠來縣界七十五里南至惠來縣界九十里北至揭陽縣界〉
〈二十里東南至潮陽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惠來縣界七十五里東北至揭陽縣界三十里西北至揭〉
〈陽縣界十五里漢揭陽縣地東晉後為潮陽縣地明嘉靖四十三年析置普安縣萬厯十三年改曰〉
〈普寕屬潮州府 本朝因之〉豐順縣〈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東西距二百一十里南北距〉
〈一百三十五里東至饒平縣界一百四十里西至嘉應州界七十里南至揭陽縣界七十里北至大〉
〈埔縣並嘉應州夾界六十五里東南至海陽縣界一百二十里西南至揭陽縣界九十里東北至大〉
〈埔縣界一百三十里西北至嘉應州界七十里漢南海郡揭陽縣地晉海陽縣地宋齊至隋皆因之〉
〈唐潮陽縣地五代及眀仍屬海陽縣地隆慶初築城湯田 本朝乾隆三年析海陽揭陽大埔嘉應〉
〈地置豐順縣屬潮州府〉
︹形勢︺閩南兩越之界〈唐韓愈少府監胡公碑〉大海在其南〈韓愈祭鱷〉
〈魚文〉濤瀧壯猛漲海連天〈韓愈潮州刺史謝表〉城號鳳棲溪名
鱷徙〈宋余崇龜文〉
︹風俗︺稻得再熟亦五收〈寰宇記〉海邊鄒魯〈宋陳堯佐詩〉士
篤文行延及齊民號稱易治〈宋蘇軾韓文公廟碑〉
︹城池︺潮州府城〈周一千七百六十三丈門七北繞金山東臨韓江城南浚池引江水繞城〉
〈至西北周一千四百十二丈宋至和初建 本朝雍正九年修乾隆六年重修又湖山城周五百一〉
〈十五丈門四在府城西北隅中隔城池康熙十七年建乾隆三年修 海陽縣附郭〉潮陽縣
城〈周一千二百六十二丈門五池周一千四百五十六丈元至正十七年土築明正統十年甃石〉
〈 本朝順治四年修康熙六年雍正三年乾隆十二年十六年重修〉揭陽縣城〈周一千六〉
〈百丈門五舊水門四今塞内外池各長一千六百丈元至正中建明宏治間增建 本朝康熙中兩〉
〈經濬池乾隆八年修〉饒平縣城〈周七百二十一丈門四北臨溪東西南三面池長七百五〉
〈十二丈明成化中建 本朝順治間修康熙二十四年乾隆五年重修〉惠來縣城〈周七〉
〈百四十四丈門四東西南三面有池廣二丈七尺明嘉靖初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增建雍正四年〉
〈修乾隆五年重修〉大埔縣城〈周五百十九丈有奇門三池深三尺明嘉靖五年建 本〉
〈朝順治間修康熙十四年雍正七年重修〉澄海縣城〈周九百二十五丈有奇門五池周七〉
〈里明嘉靖四十五年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八年二十二年乾隆六年十年重修〉普寕
縣城〈周七百丈門四繞城濬溪為池明萬厯十四年建 本朝順治十三年修康熙十三年雍〉
〈正十年重修〉豐順縣城〈周二百九丈有奇門四 本朝乾隆三年因通判治城舊址建〉
︹學校︺潮州府學〈在府治東隅宋紹興十一年由府治東南隅遷建 本朝順治十八年重〉
〈建康熙十八年修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五名〉海陽縣學〈在府治西製錦〉
〈坊舊附郡學右宋紹興中遷今所 本朝康熙二十年修乾隆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六名〉潮
陽縣學〈在縣治東南宋紹定三年建 本朝康熙三年修二十五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八名〉
揭陽縣學〈在縣治東宋紹興十年建明萬厯中增建 本朝順治十七年修康熙五年雍〉
〈正六年乾隆十六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八名〉饒平縣學〈在縣治東大金山明成化十四〉
〈年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重建康熙二十六年乾隆二十二年四十八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五名〉
惠來縣學〈在縣治東眀嘉靖四年遷建于縣署北十九年復建今所 本朝康熙十九年〉
〈修乾隆元年嘉慶二十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大埔縣學〈在縣治西茶山之麓明嘉〉
〈靖六年建 本朝順治十六年修康熙二十四年雍正三年乾隆四年重修入學額數十二名〉澄
海縣學〈在縣治東明嘉靖四十三年建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重建雍正三年乾隆四年三〉
〈十二年嘉慶二十一年重修入學額數二十名〉普寕縣學〈在縣治西南明嘉靖四十二年〉
〈建 本朝順治八年修康熙六十年重修入學額數十名〉豐順縣學〈在縣治北門外乾隆〉
〈十年因太平公館舊址建入學額數十名〉韓山書院〈在府治西南宋元祐五年建為韓文〉
〈公廟蘇軾碑在焉元至順間改建書院 本朝順治四年重建〉昌黎書院〈在府城東一里〉
〈康熙三十年建〉龍湖書院〈在府城南十里龍津都眀建〉太和書院〈在海陽縣〉
〈太和都乾隆二十四年建〉棉陽書院〈在潮陽縣北門外雍正八年建〉東山書院
〈在潮陽縣東山後乾隆十年建〉榕江書院〈在揭陽縣城西魁元坊乾隆八年建〉鴻溪
書院〈在揭陽縣鴻溪乾隆七年建〉近聖書院〈在揭陽縣學後乾隆十六年建〉藍
田書院〈在揭陽縣琅山之麓乾隆二十八年建〉梅岡書院〈在揭陽縣梅岡山乾〉
〈隆三十年建〉瑞光書院〈在饒平縣黄岡城内明崇禎初建 本朝嘉慶二十三年重建〉
文明書院〈在惠來縣南關外明萬厯中建 本朝乾隆十二年重建〉景韓書院
〈在澄海縣城内明萬厯中建〉冠山書院〈在澄海縣冠山鄉明隆慶中建〉崑岡書
院〈在普寕縣城内乾隆八年建〉潮陽義學〈在潮陽縣城内康𤋮二十四年建〉桃
山義學〈在揭陽縣登岡雍正七年建〉惠來義學〈在惠來縣城内雍正八年建嘉〉
〈慶二十四年重建〉棉湖社學〈在揭陽縣棉湖寨雍正八年建 按舊志載得全書院在〉
〈府城内宋紹興中宰相趙鼎謫潮州自號得全居士後人即其所居建書院韓公書院在海陽縣西〉
〈宋元祐五年建於縣南七里元至元二十六年改建于城西大𨼆菴元公書院在海陽縣西宋周子〉
〈甞漕廣東其孫梅叟守郡時建滙川書院在大埔縣城西今並廢謹附記〉
︹戸口︺〈原額人丁一十九萬九千七百九十 八今滋生男婦大小共二百一十八萬九百五 名口又屯〉
〈民男婦共 三萬二十名 口〉
︹田賦︺〈田地山塘共三萬一千八百五十一頃六十二畝三分有奇額徵地丁正𮦀銀十一萬五千八〉
〈十八兩 四錢五 分一 釐遇閏加徵銀二千一百四十兩四 分米三 萬九 千二百四十三石五斗八升〉
〈二合六勺屯田共四百三十一頃四十二畝六分有奇額徵屯米七千六十五石八斗八升六合五〉
〈勺〉
︹山川︺金山〈在海陽縣治 北一名 金城山眀統志東臨鱷溪西瞰太 湖為一 郡遊覽勝處通志山〉
〈形若覆釡中有小湖宋祥符中知州 王漢創建 亭榭元末廢又普寕縣西四十里有金 山周八十 餘〉
〈里接揭陽縣界〉韓山〈在海陽縣東一里本名東山輿地紀勝東山在州東昌黎遊覽之所明統〉
〈志韓山有韓木凡科第多寡以其花之繁稀卜 焉有無亦如之府志韓山舊名雙旌頂有三峰形 𩔖〉
〈筆架〉大㡌山〈在海陽縣東十五里以形似名相近有鉛山又東十五里曰石甕山〉莆都
山〈在海陽縣東南二里四面皆方又圓山在縣南十里〉青麻山〈在海陽縣西南二十里宜〉
〈植麻故名〉桑浦山〈在海陽縣西南輿地紀勝山與州相對名花異禽畢產其中通志山勢蜿〉
〈蜒產茶北麓多桑其頂有塔旁有井冬夏不竭在縣西南四十里周五十五里接揭陽縣界揭陽縣〉
〈志山在縣東南一百里突起海濱延亘數十里有洞曰桃源有巖曰寶雲曰白雲頂有石浮屠三勝〉
〈概不可勝紀〉獅子山〈在海陽縣西南五十里以形似名上有獅子塔又大埔縣西一里有〉
〈獅子山奇石巉巖帶江上有來秀峯〉湖山〈在海陽縣西北一里其陽有湖故名又名銀山〉
〈與金山並勝輿地紀勝與韓山對峙山麓寺觀錯立縣志上有老君巖巖下有洞可容數千人〉楓
湖山〈在海陽縣西北十五里一名楓洋山〉竹篙山〈在海陽縣北三里高聳秀立〉海
陽山〈輿地紀勝海陽縣有海陽山通志在縣北一十里〉九郎山〈在海陽縣東北十里〉
〈起伏有九故名寰宇記云縣有九侯山疑即此〉東山〈在潮陽縣東三里連亘六十里接東南蓮〉
〈花諸山上有七星石其石七孔中孔出水不鍻其北有鼓樓石爲縣鎖水後關〉達濠山〈在潮〉
〈陽縣東三十五里海中周數十里有堡〉錢澳山〈在潮陽縣東南二十五里前有蓮花峯下〉
〈臨滄海一名海門山旁即海門所其北有鍾南山德勝關在其南〉大湖山〈在潮陽縣東南〉
〈二十六里錢澳之東南臨大海下有龍潭〉練山〈在潮陽縣南三里練江南岸平坡特起又神山〉
〈在縣南八里林木森秀人家夾居前後〉石龜山〈在潮陽縣西南二十里面枕練江其下有〉
〈石林立如龜〉西山〈在潮陽縣西十里周三十里形勢截嶭上有甎塔故俗又名塔山下有海〉
〈潮巖三面石壁深廣丈餘相傳唐僧慧照居此〉曾山〈在潮陽縣西寰宇記山多文貝可以解毒〉
〈縣志曾山在縣西二十里雙峯並峙俗名雙髻山航海者望以爲表上有寶峯巖石屋天成〉臨
崑山〈在潮陽縣西少北三十里晉唐時縣治在其下西豐水出焉〉靈山〈在潮陽縣西少〉
〈北五十里唐元和中僧大顛居此下有卓錫泉〉桂嶼山〈在潮陽縣西少北七十里多樹木上〉
〈有大石巖舊普安縣嘗治其下其北為青洋山上産潮陽石〉祿景山〈在潮陽縣西北四十〉
〈里西瀘水出焉又北十里曰赤水山又有山在赤水山東去縣四十五里有上下二山亦曰雙鳳〉
石井山〈在潮陽縣西北六十五里相近有麻田山山有蟹眼泉其出如乳飲之巳疾〉龍
首山〈在潮陽縣縣志龍首山在縣北三里俗名猴子山一曰穫子山臨高岡之上 按元和志〉
〈穫子山一名龍首山在縣東南五十里唐時故縣在臨崑山今縣西北去臨崑山三十里則龍首尚〉
〈應在今縣東南縣志疑誤〉潯𭰁山〈在潮陽縣北十里揭陽水中一名巡梅山有林二翁穴在〉
〈山後藪澤中其深無際揭陽縣志潯𭰁山在縣東南七十里鮀江都突起海中接潮陽界蜿蜒十餘〉
〈里中有甘泉奇石巖穴中可以避亂舊志謂之潯𭰁嶼在城北海中又有草嶼三嶼角嶼坭嶼及放〉
〈雞山在其東白嶼在其西 按寰宇記引郡國志云潮陽有白嶼洲自海浮來即此〉華陽山
〈在潮陽縣北少西十五里華陽水出焉又北五里曰河溪山河溪水出焉其西為烏巖山又北三里〉
〈曰大化山又北即桑田司〉磊口山〈在潮陽縣東北三十里招收山之北周數十里其外為馬〉
〈耳石下有馬耳港潮揭之水咸會於牛田洋至此入海是為洋海之門一名磊石門山〉招收
山〈在潮陽縣東北三十五里連亘數十里三面距海縣志山無草木多砂石下為河渡溪長數十〉
〈里南北通大海山之南曰廣澳山又十里即錢澳山山之北為馬耳石磊口山皆航海者灣泊之所〉
茭池山〈在揭陽縣東南五十里三峯特起中有深池數十畝下有石巖形如獅子可容千人〉
〈相近有鄒堂山〉紫陌山〈在揭陽縣南五里浮嶼内頂曰浮平其東二十里有茂林岡平原中〉
〈突起奇石數峯鬰為林藪面對大尖下臨澄潭〉仙橋山〈在揭陽縣南十里峯巒尖聳樹木蓊〉
〈鬰下臨仙橋渡北為大墳前山東為硫岡山〉紫峯山〈在揭陽縣南二十里周三十里西南〉
〈接普寕縣界縣志紫峯山官溪都鎮山也自西北來為浮岡峯自西來為石頭峯雙梧峯湯前峯峯〉
〈有明宗巖自西南來爲北山巖洞深邃中可容數十人〉大尖山〈在揭陽縣 南少東三十 里〉
〈脈自巾山循潮陽鐵山而來聯岫百餘里𨺗峻不可躡山南即潮陽縣界有徑通行俗呼爲燈塔嶺〉
雙山〈在揭陽縣西二十里兩峯並峙巔有巨石高十餘丈〉仙徑山〈在揭陽縣西一百里〉
〈脈連三山形如覆盂其麓有竇僅容人行行數十歩空洞寛敞莫窮其際中有流泉相傳爲古人避〉
〈世處〉獨子山〈在揭陽縣西輿地紀勝在縣西溪地名淋田有山鼎峙一曰飭山一曰明山一〉
〈曰獨子山縣志三山在縣西一百五十里一曰獨山在霖田都極界脈自揭嶺南溪經其下又南二〉
〈十里曰明山麓有石穴即天竺巖又東南三十里曰巾山狀如巾故名山頂有公署階級故址懸崖〉
〈陡絶望之不能至有徑曰七成西通長樂〉龍磜山〈在揭陽縣西少北一百五十里獨山之北〉
〈周六十里勢甚峻峭絶頂有龍潭盛夏寒氣襲人〉五房山〈在揭陽縣西北四十里周七十〉
〈里多竹木產鐵礦〉貴人山〈在揭陽縣西北七十里連飛泉嶺跨長樂縣界周𮞉百里曰灘〉
〈下曰大竹園曰礦山頭曰麤石坑曰麻竹坑曰筲箕坪皆其處也相傳隋時義安郡丞陳洪留居於〉
〈此洪子政政子元光累世顯貴因名其所居為貴人山〉蘇姑山〈在揭陽縣西北七十里雙〉
〈峯連起有奇石蟠地人行有聲名磅磅石〉雲落山〈在揭陽縣西北明統志瘦牛嶺一名雲落〉
〈山舊傳有銅鐵佛像寶貝之異宋楊萬里詩行盡天涯意未休循州過了又梅州平生不慣乘肥馬〉
〈老去還敎瘦牛縣志瘦牛嶺在縣西北一百里藍田都石硿村一名東桃嶺又藍田都有琅山俗〉
〈名羅山最高峻石如琅玕故名又有貉山在上洋村脈皆自飛泉嶺來〉揭陽山〈在揭陽縣〉
〈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揭嶺形勢岧嶤南北二支直抵興寕海豐二縣界〉黃岐山〈在揭陽縣〉
〈北十里周五十五里其土色黄故名上有石湖湖有小泉四時不竭絶頂有石浮屠下有二巖東為〉
〈竹岡相傳宋邑人陳希伋讀書於此元祐中舉經明行修第一目為廣南夫子因名陳夫子巖西為〉
〈松岡有石門石室俗呼崇光巖〉紅山〈在揭陽縣東北十餘里其土邑赤邑人取以杇牆〉梅
岡山〈在揭陽縣東北三十里其南爲亭山西南爲橫山〉大金山〈在饒平縣治北城環〉
〈其麓亦名城隍山其支爲琴峯〉白鷴山〈在饒平縣東三十里相近有尖山在青竹徑村途多〉
〈險阻伏戎之區有青竹徑溪西流入湯溪又鶴山在縣東南五十里連亘至黄岡〉寶珠山
〈在饒平縣東南八十里黄岡堡後形如覆鐘〉石壁山〈在饒平縣東南九十里黄岡堡北山〉
〈多巖洞有飛泉濺空〉烟樓山〈在饒平縣東南一百里海邊東近大港栅〉釡山〈在饒平縣〉
〈東南一百三十里高桯栅嶺前村形如覆釡相近有赤磡山〉香爐山〈在饒平縣東南一百〉
〈三十里高桯栅嶺後村有相公巖可容數百人又有流水鍾乳二洞又高桯栅有大尖山去縣東南〉
〈一百二十里峯巒壁立其下有柘林澳港水會焉〉大幕山〈在饒平縣東南一百三十里大〉
〈桯栅上底村形如垂幕下有鯉魚山䰇鬛逼真其東爲北山上有泉相連爲東坑山中有石洞無底〉
紅羅山〈在饒平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大桯栅灣港口一名紅螺山爲一方關隘相近有深坑〉
〈山〉馬頭山〈在饒平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柘林栅海蠕其東有象頭山又有鐵甲山在柘林〉
〈下灣西又西澳山在柘林南海中有田〉南澳山〈在饒平縣東南一百六十里柘林栅南海〉
〈中舊志形如筆架延袤三百里田地肥沃中有三澳明洪武中居民為海寇侵擾詔令内徙遂虚其〉
〈地其山四面蔽風大潭居中可以藏舟嘉靖初倭舶於此互市既而倭自福建之浯嶼移泊南澳建〉
〈屋而居為粤東患四十年海寇呉平許朝光林道乾曾一本等相繼盤踞於此戚繼光俞大猷等合〉
〈兩省大兵會勦其黨雖殱其地尚為寇藪萬厯三年增設重兵屯守四年築城有田三處約四五萬〉
〈畝軍民耕種城在右有灣曰白沙灣為郡境鎖鑰今為南澳鎮設總兵鎮此縣志縣南大海中有南〉
〈澳山中分四澳東曰青澳北曰深澳西曰隆澳即長沙尾與南澳為四海畔皆沙青澳一名青徑口〉
〈風濤險惡鮮有泊舟者深澳内寛外險中容千艘蠟嶼赤嶼環列其外一門通舟小舟須魚貫而入〉
〈隆澳則番舶往來門户中有辭郎洲亦名侍郎洲相近有宰豬澳洋嶼澳後澤澳又有錢澳或曰即〉
〈淺澳宋少帝駐蹕處也〉待詔山〈在饒平縣西南三十里土人種茶其上俗稱待詔茶四時〉
〈雜花不絶亦名百花山〉蓮花山〈在饒平縣西南九十里接澄海縣界東面障海西瞰府城〉
〈山巒五開若蓮花故名又名白石山〉鳳凰山〈在饒平縣西少北五十里高六百丈連亘一百〉
〈餘里與待詔山相接為一縣巨鎮〉桃源山〈在饒平縣西北三十里上有龍潭〉九峻
山〈在饒平縣西北三十里桃源之北接大埔縣界巒障重叠頓伏九折〉尊君山〈在饒平縣〉
〈北三里與桃源山相接為縣主山狀如朝士執笏故名又名將軍山〉河門山〈在饒平縣東北〉
〈二十里東溪所經兩山對峙故名〉光華山〈在惠來縣東八里元末兵亂土人結砦於此〉
百花山〈在惠來縣東三十里四時多產奇花亦名百花林〉雙髻山〈在惠來縣東四〉
〈十里兩峯秀拔上有寶峯巖產丈貝〉金剛髻山〈在惠來縣東六十里周三十里尖峯秀拔〉
〈漁舟出海歸路視此為凖潮陽志其南五里曰葛山西南三十里曰明湖山中多藥物〉黄岡
山〈在惠來縣東六十餘里山勢巖峻雄峙海隅一名望海峯南五里有仙庵石室中有石穴十八〉
〈間〉赤山〈在惠來縣東南五里平埔突起其土赤色石上有仙人䟢又三里有弔海山〉文
昌山〈在惠來縣南十五里峯秀拔其南即神泉港〉釣鼇山〈在惠來縣西南二十里臨〉
〈江多巨石〉石人山〈在惠來縣 南五十里上有大石如人形下出指針石縣志又有雪峯山〉
〈亦在縣西南五十里特起圖峯其色如雪〉楊梅山〈在惠來縣西二里峯巒奇秀草木繁茂〉
塔山〈在惠來縣西三十里層巒特聳望之若塔〉龍溪山〈在惠來縣西隋書地理志海寕〉
〈縣有龍溪山元和志龍溪山今名海寕嶺在潮陽縣西南一百七十里縣志有旒山今在縣西四十〉
〈里龍溪都延袤百里居民賴以樵採又西十里有蜈蚣山近潦洋村山下臨溪中有大石小石二州〉
〈 按元和志龍溪山在潮陽縣西南一百七十里今惠來縣在潮陽西南一百二十二則此山尚應〉
〈在縣西五十里縣志不載惟旒山蜈蚣及磨山道里相近且其都猶曰龍溪蓋即取故山為名也〉
石牛山〈在惠來縣西北八里元末趙師王據山下爲砦今遺址尚存〉葵嶺山〈在惠〉
〈來縣西北十里頂如覆釡有巨石對峙如人形蹊徑幽險眀初甞設兵哨守〉石鳥山〈在惠〉
〈來縣西北四十里形勢峭拔上有石峯聳若飛鳥相近有珍珠山層巒秀鬰爲縣治發脈之始〉
虎頭寨山〈在惠來縣西北四十里形如伏虎西五里爲𧰼山連亘數十里溪水繞其西南〉
〈又西五里爲黃猴輋自黄猴輋而南二十里爲鶴老坑山北十里爲謝塘山東二十里爲頭巾石皆〉
〈係官山爲居民樵牧之所〉磨山〈在惠來縣西北六十里延袤三十餘里上有三峯謂之三涌雲〉
〈出即雨亦名報雨峯〉鷹嘴山〈在惠來縣西北八十里有峯尖聳以形似名〉馬耳山
〈在惠來縣北二里兩石夾峙狀𩔖馬耳〉五潮山〈在惠來縣北三十里爲縣治枕山〉虎
頭山〈在惠來縣東北一里有兩石夾峙如門其中空洞外望若虎之昂首又大埔縣東南十五〉
〈里亦有虎頭山其北爲羊耳凹形勢尖聳爲漳溪黄沙平和要路〉洪塘山〈在惠來縣東北〉
〈十里草木繁茂居民樵牧之所〉茶山〈在大埔縣治北通志脈自虎頭山來城垣半據其上爲縣〉
〈主山山後有白蓮洞〉風波障山〈在大埔縣東三十里周三里突起數峯巉巖斗絶〉南
棟山〈在大埔縣南二十餘里層巒疊嶂多産檺樹俗呼爲檺樹崠其南曰積龍山下有巖前有〉
〈盤谷〉五虎山〈在大埔縣南四十餘里五峯連聳朝拱縣城〉席㡌山〈在大埔縣南五〉
〈十里左壑右湖路循其麓一名魚湖崠前一峯爲雞籠山望之深秀〉挂榜山〈在大埔縣南五〉
〈十里一名西山山脊石牙叢峭下有石巖兩旁陡險外狹中寛居人常避盜其中〉文峯山
〈在大埔縣南五十餘里今名帽山相近爲梁頭山極高聳對峙者爲棲蓮山〉郭山〈在大埔縣〉
〈南八十里盤圍如城郭又名郭山嶂對峙者爲南陽崠〉錦山〈在大埔縣西南五十里怪石巉〉
〈巖四時雜卉紅紫如錦多產材木樵採需之其麓有野鴨石尖斜插水中甞礙商船〉網山〈在大〉
〈埔縣西南六十里瀕江突起一峯頂尖秀而麓若長翅磊砢多石爲弓洲水口又西南爲燕尾山兩〉
〈峯並起宛如燕尾〉烏槎山〈在大埔縣西南八十里接饒平海陽二縣界多産竹木縣及海〉
〈饒皆資之〉西巖山〈在大埔縣西南一百二十里重岡疊岫林木陰森山半有泉下注龍潭〉
三台山〈在大埔縣西二里其西為麻子崠崔嵬突秀舊嘗種麻於此㒺名今山下種畬城中〉
〈蔬菜咸取於此〉大河山〈在大埔縣西二十里一名陽石峯縣志陽石峯脈自上杭羊首山來〉
〈逶迤至平沙角髻嶂突起此山近觀則層巒峭壁遠望則數峯插天山多野獸〉印山〈在大埔縣〉
〈西四十里當三水之交正對三河城下布平原多產芥薑𤓰菜〉巍龍山〈在大埔縣西四十里〉
〈與三河舊寨相對峯巒疊聳狀若梯級一名天梯〉鳳翔山〈在大埔縣西隋書地理志海陽〉
〈縣有鳳凰山元和志在縣北一百四十里寰宇記一名翔鳳山昔有爰居來集因名有鳳凰水大埔〉
〈縣志在縣西四十五里為三河新寨主山舊名石蔭崠松木陰翳又名松蓢〉崑崙山〈在大〉
〈埔縣西七十里壤土膏沃郷人種植薑芋𤓰瓠厚𫉬其利俗呼為寶壤其險處名天門岃〉陰那
山〈在大埔縣西八十里東連崑崙西接嘉應州界連亘二百餘里五峯連峙狀如火熖俗名五指〉
〈峯下有陰那坑出泉清冽寰宇記海陽縣有陰那山即此〉玉屏山〈在大埔縣北二里横嶂如〉
〈屏下有峯如螺旋曰海螺峯〉赦文山〈在大埔縣北十五里其峯高峙旁有一峯名小崠〉
伏虎山〈在大埔縣東北一里西臨大河東繞小溪數峯聯絡其首如虎之伏中有高峯如柱〉
〈亦名石柱山麓有神泉寺〉萊蕪山〈在澄海縣東南海中有大小二山小萊蕪在縣東南十里〉
〈一名留子山大萊蕪在縣東南二十里一名雙髻山〉官山〈在澄海縣西南二十里上有龍船巖〉
鷄籠山〈在澄海縣西四十里接揭陽縣界〉鳳山〈在澄海縣西北十里上有烽堠其東〉
〈二里有西山〉管隴山〈在澄海縣西北十里又有冠山在冠隴寨内周七百餘步縣境諸山〉
〈中最為低小而峯巒幽邃草木敷榮實甲他山〉許石山〈在澄海縣西北十里其北為水吼山〉
〈上有天池〉石城山〈在澄海縣西北三十里上有烽堠〉皇子殿山〈在澄海縣北十〉
〈里舊名龜山又名覆盆山又名北殿山相傳宋太子避元兵過此設行在故名又觀音山在縣北十〉
〈三里甚幽䆳〉三髻山〈在澄海縣北二十里又北五里為神山又北五里為仙門山上有烽〉
〈堠〉龍船嶺山〈在澄海縣北三十里其東有蓮花山接饒平縣界〉後山〈在普寕縣〉
〈治後一名厚嶼縣與學分據之〉崑山〈在普寕縣東半里林木樷蔚多巨石〉大坪山〈在普〉
〈寕縣東十里路通揭陽〉平寶山〈在普寕縣東二十里為縣水口之嶂相近有黄舉林山其〉
〈麓即逹揭陽縣孔道〉烏泥山〈在普寕縣東南十里連亘數里與黄舉林山相接〉鐵山
〈在普寕縣南九里其崖石色如鐵潮陽縣志山形聳秀亘六十里其東條之水合於石港西條之水〉
〈合於新溪山之西合屬普寕〉南山〈在普寕縣南延亘九十里東接潮陽南通惠來海豐北交〉
〈長樂通志鐵山西十里曰大南山東溪之水出焉府志南山之支為員山迤西二十里曰坤柄山一〉
〈名新田山又西十里曰鹽嶺諸山俱屬潮陽雍正九年析屬普寕〉洪山〈在普寕縣東北十里〉
〈平地突起峯峻絶山巔有泉冬夏不涸其北曰牛户山接揭陽縣界〉交椅山〈在豐順縣〉
〈東南百里九河社舊傳產銀〉尖髻山〈在豐順縣南三十里一名天柱山層巒疊翠中峯突〉
〈起如天柱然〉雙姑山〈在豐順縣南四十里與蘇姑山相對〉飛猿山〈在豐順縣西南〉
〈平城鄉聳翠層巒爲一邑諸山之祖〉韓山〈在豐順縣西少南三十里高五百丈朝暮雲霧莫見〉
〈其頂四面巉巖人跡罕到〉龍嶂山〈在豐順縣西布心社上有九十九墩墩狀各異虎豹龜蛇〉
〈爲態不一頂廣二十里盤繞如龍土人稱爲九十九龍嶂〉雲山〈在豐順縣西五十里大椹社〉
蓮花山〈在豐順縣西逕心堡山形如蓮花因名〉大寶山〈在豐順縣西少北五十里〉
〈相傳産鉛銀又下湯社有仲坑山亦然〉溪尾山〈在豐順縣東北五十里濃溪社舊傳產銅〉
楊鐵嶺〈在海陽縣西三十里周三十二里石色青黑故名狀若伏龜北麓突起若龜首一名〉
〈龜頭嶺南麓有龍湫〉金竹林嶺〈在潮陽縣西七十里下有翠峯巖石壁崚嶒司馬浦水出〉
〈焉迤南十里曰林昭徑路通惠來桃溪水出焉東流合東溪〉鹽嶺〈在潮陽縣西少北一百里〉
〈與普寕縣接界有徑通惠來波浪之水出焉東流合溪口潭〉大脊嶺〈在揭陽縣東北四十〉
〈里接海陽縣界高聳如屏楓溪水經其下西南麓有石聳立名曰騰蛇塔其西北即官碩徑山也〉
望海嶺〈在饒平縣東五里遠眺海表又四壁嶺在縣東南東洋堡潘段村〉留嶺〈在饒〉
〈平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接福建詔安縣界〉巖尖嶺〈在惠來縣東南三十里山麓有石寛平數〉
〈丈盤蓋為室名曰銘湖巖南北相通中可容百餘人巖前纍石為門中有石窟水盈坎冬夏不竭其〉
〈相對者為南山嶺〉峽嶺〈在惠來縣西北七十里路通梅林雙派二屯狹徑迂曲〉天門
嶺〈在大埔縣南一百二十里兩峯對峙中一徑通福建平和縣絶頂有泉不竭其南曰銀瓶嘴挻〉
〈然尖峭而微斜其麓一面曰劉公坑出鐵礦一面曰龍井潭〉嚴子嶺〈在大埔縣西南六十〉
〈里銀溪水口中多硎石〉關上嶺〈在豐順縣東潘田社北兩山夾道中設一關并駐汛守〉
飛泉嶺〈在豐順縣南藍田都極界通志嶺在揭陽山西壁立萬仞周數十里層巒曡巘人跡〉
〈罕至有泉飛空而下如瀑布因名有徑逹長樂為惠潮闞隘〉言嶺〈在豐順縣西四十里市心〉
〈社兩山相夾中為嘉應興寕長樂往還孔道本朝乾隆三年建縣治後復設城堡以為關隘〉程
洋岡〈在澄海縣北十里〉甘露巖〈在海陽縣西南五十里其形屈曲不可名狀前有玉〉
〈簡峯與縣治相對〉白牛巖〈在潮陽縣東南五里一名鬬牛巖巖中有泉曰卓錫〉北山
巖〈在揭陽縣北二十里有石周圍十餘丈懸峙於山麓為巖巖中寛廣可容數十人其側有泉流〉
〈出〉華古巖〈在惠來縣東黄岡西七里石室臨澗幽絶又聖母巖在東南五十里亦有石室〉
〈鄉人𡻕時多遊於此〉石鬼巖〈在大埔縣西六十里濱江尖峯高聳亂石磈磊有巖穴數處〉
鳳棲峽〈在海陽縣北二十里東西兩山對峙大江經其中〉金星崠〈在豐順縣西五〉
〈十里大椹社〉急水門〈在海陽縣南二十里東通韓江兩山夾峙中砥大石水勢迅駛奔湧〉
〈故名〉北山門〈在惠來縣西北五十里兩山對峙擁石成巖〉金門島〈在饒平縣東南〉
〈柘林栅南海中有二島曰大金門小金門兩山峙立旁瞰南澳右有大澳井洲為縣門户〉閻羅
石〈在大埔縣東北三十里右達永定左逹上杭縣界其石欹仄如敗砌崎嶇難行舟經其下必登〉
〈岸而後進人謂閩越天限〉海〈府東南境距海東接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界經饒平縣南一百餘里〉
〈海陽縣東南一百里澄海縣東二十里潮陽縣東南二十里惠來縣南二十里西接惠州府海豐縣〉
〈界東自饒平西至惠來皆有官兵防守海口屬南澳鎮統轄元和志潮州東至大海一百二十里南〉
〈至大海八十五里饒平縣志縣東有柘林澳切近漳州界外抵暹羅諸蕃澄海縣志海在縣東東連〉
〈閩越南貫廣惠及諸島夷之境有鳴洋在外沙南灣海中時或震動有聲如雷東風西雨海人每以〉
〈為候潮陽縣志縣境濱海潮汐入港支析成川自錢澳迤北至磊口皆通海磊口洋海之門也内通〉
〈牛田洋為扼要處惠來縣志縣東南二十里為石井澳又東十里為鉛錫澳又十里為赤沙澳又五〉
〈里為石牌澳又五里為大泥澳諸澳中惟赤沙有堤可捍海濤海舟不時登岸劫掠最為要害明萬〉
〈厯中嘗議建營於此〉韓江〈自嘉應州東流入大埔縣界曰蓬辣灘又東南有車灘舟行甚險又〉
〈南至縣西四十里與大河小溪二水合流為三河口瀠𭰁渟蓄涵於萬江峽中不流者六七里然後〉
〈折而南入海陽縣界又南分為三其二俱南流經澄海縣西入海其一西流注三利溪入揭陽縣界〉
〈即古員水也水經注員水東厯揭陽縣而注於海亦曰惡溪唐韓愈潮州刺史謝表云過海口下惡〉
〈水濤瀧壯猛難計程期是也寰宇記梅州有惡水東流至潮州出海其水險惡多損舟船江水泛漲〉
〈時嘗有鰐魚隨水至州前 按韓江入海陽縣境又名䲔溪即韓愈驅鱷魚處〉練江〈在潮陽縣〉
〈南通志練江源出雲落山東流十里至𣴛水又二十里至洋烏有港曰瀟溪又二十里至舉練又二〉
〈十五里至黄隴曰東溪又五里至和平又二十里至隆井𣾀而為江紆淨如練又東南入海縣志雲〉
〈落之水源出南山東流為𣴛水合鐵山諸水會於石港迤西有瀟溪水出坤柄山南流為洋烏水亦〉
〈會於石港又波浪水源岀鹽嶺東流會於溪口潭西南之水曰司馬浦源出翠峯巖東流會於銅鉢〉
〈湖迤南有桃溪水源出林昭徑東流會於東溪凡諸西南山之水皆合流過和平橋注於練江又曰〉
〈練江在縣南三里一名龍井溪上受和平橋水又有溪頭水出臚岡成田水出港朴山茆港水出砂〉
〈隴山皆自南來合之縣城諸水自北來合之滙為大江至海門入海 按練江之源蓋出於大南山〉
〈通志以水名雲落遂謂出雲落山誤雲落山在揭陽縣西北中隔南溪其流不得至此〉清遠
河〈在大埔縣南通志在縣南一百五十里源出福建漳州府平和縣象湖山受諸澗水流經大產〉
〈白堠至湖寮滙梅子潭注為小溪縣志小溪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源出平和赤石巖流經縣西南四〉
〈十餘里梅子潭曲折北注大河又莒溪在縣東南源出尖筆崠流經莒村會諸澗水出長窖入清遠〉
〈河是為雙溪又黄沙溪源出平和縣界流經黄沙出白堠入清遠河〉神泉河〈在大埔縣北上〉
〈流即福建汀州府之鄞江自上杭縣流入謂之大河至縣治北合小靖溪又西流合大靖溪又三十〉
〈里至三河口合流凡惠潮舟楫入閩多由之縣志有石上灘在縣北上杭界亂石堆積衝激險阻舟〉
〈行出神泉者經此又有長硿灘在縣北平沙小溪口曲折奔潰二里許舟行上下皆艱〉西豐
水〈在潮陽縣西源出臨崑山〉鳳水〈在饒平縣西源出龜湖西流經凰山至海陽縣界入韓〉
〈江〉衣帶水〈在普寕縣西南源出鐵山流經縣城中出北關合冬𤓰水〉冬𤓰嶼水
〈在普寕縣西五里源出冬𤓰山東北經縣北迤為城濠又東北流四十五里入揭陽縣河即古溪之〉
〈上源也〉東湖〈在海陽縣東一里又西湖在縣西半里流通三利溪輿地紀勝東湖在韓山之〉
〈後四山𮞉環荷花彌望柳陰夾植西湖縈繞於州之太平橋下通志西湖在湖山之陽宋慶元間知〉
〈州林㟽開浚〉官障湖〈在海陽縣東南二十里元和志出名龜以卜勝含洭龜〉透龍
湖〈在惠來縣西北二里縣志湖周三十丈深不可測相傳雷震地裂遂成巨浸有溝引水溉田數〉
〈十頃又有洋岡湖在縣北二里源出後潭坑有溝長六里溉田三百畝〉三利溪〈在海陽縣〉
〈西導濠水過雲梯岡入揭陽縣界至楓口合揭陽港至潮陽界入海三縣利之故名宋元祐間知州〉
〈王滌始濬明正統以後日就堙塞宏治五年知府周鵬復濬八年因北門隄决復塞其後惟小渠〉
〈水潦而已縣志三利水舊引韓江自南濠橋西入橋口甃以石不致潰決 本朝順治中叛帥郝尚〉
〈久拓之水決居民數百家西郊之田皆為沙壅事平後乃築為直隄南濠遂廢河不復通康熙十二〉
〈年重浚城濠築南門隄砌石為函一如舊制〉楓溪〈在海陽縣西十里源出湖山西南流合三〉
〈利溪潴於塘經揭陽縣東北至楓口入北溪又中離溪在縣西南四十里明嘉靖中浚起龍溪入〉
〈揭陽縣界過桃山逹楓口長二十餘里〉河渡溪〈在潮陽縣東界南自錢澳有河渡門北至〉
〈磊石皆通大海長數十里〉南溪〈在揭陽縣城南源出惠州府海豐長樂二縣界分水埡流經三〉
〈山之南百折而東繞縣城南引入城中旋繞縣治瀠𭰁泮宫謂之玉窖溪以縣治舊為玉窖村故名〉
〈又東至縣東南三十里浦灣渡與北溪合又東經青嶼厯潮陽縣北界澄海縣西南界至鮑浦巡司〉
〈之南為牛田洋又 東經磊口 山北入海又湖口 溪在縣西霖田都源 出崎山及 龍磜狗磜諸山會 於〉
〈斗籠潭南 流入南溪又浦口 溪在縣西南官溪 都源出田心 山東北流入南溪 又古溪在縣南十 五〉
〈里源出普寕縣界廣蔡山石水岡有石 廣袤百餘丈泉出其中下注於潭東北流經仙橋 渡又東入〉
〈南溪〉北溪〈在揭陽縣城北有二源一出長樂 縣界一出嘉應州界合流經飛泉貴人諸 山又東〉
〈合石硿循梁大羅諸水繞縣城北過玉窖溪至浦灣渡合於南溪今屬豐順縣又深浦溪在縣西三〉
〈十里源出霖田 都西山諸澗東北流入北溪又 梅岡溪在縣東北 二十里一名曲溪源出長布畬 南〉
〈流入北溪縣 志雙溪口在縣東少南 三十餘里南北二溪合流 於此明天啟中海㓂猖 獗填七石於〉
〈溪中以 捍賊 舟今名七 里石〉黄 岡溪〈在饒平縣 東有三源合流入海通志 一自九峻山發〉
〈源曰 東溪南流五十里至縣東北河門山一自桃源山 發源曰北溪東流二十里繞縣北城隍山下〉
〈又東至河門與東溪合一自 梅峯發源曰 南山溪東流二十里經縣南天馬山 下又東北至 河門合〉
〈流而南十五里爲大石溪勢始停瀦又十里爲湯溪溪多盤石中流有一石竅湧泉甚温又經東洋〉
〈屯十五里爲燈塔溪㑹大榕小榕潘段三溪又流二十五里爲黄岡溪分爲三溪入於海〉西溪
〈在饒平縣東南源出尖峯繞大埕前至灣港入海〉雙溪〈在饒平縣西五十里平溪村舊志一〉
〈曰漳溪源出青嶂洞山東流四十里輿黄岡溪合一曰秋溪在縣西龍眼城中有石龜潭合小江溪〉
〈入海〉後嶼溪〈在惠來縣東三十里源出南山嶺南流至獅石頭接潮汐紆𢌞數百丈溪中有〉
〈嶼故名〉光華溪〈在惠來縣東四十里源出大輋山西南流抵光華砦分爲東南二派並流〉
〈至縣東五里福阜仍合流曰福阜溪折而南至神泉港入海又西溪在縣西門外源出虎頭砦流經〉
〈大阿金竹諸村至縣西引以爲濠又南經白沙湖至神泉港入海又祿昌溪在縣西二里源出鹽嶺〉
〈南流至白沙湖與西溪合又南至神泉港入海又林招溪在縣西二十五里源至鶯嘴山南流經鱟〉
〈溪至遼洋分爲三派東爲林招溪中爲龍岡溪西爲沙岡溪皆抵神泉港入海又羅溪亦在縣西二〉
〈十五里源出石鳥山南流合林招溪至神泉港入海其神泉港在縣南五十里〉產陂溪〈在惠〉
〈來縣東五十里源出金剛髻山南流至靖海港入海又洪橋溪在縣東六十里源亦出金剛髻山流〉
〈至靖海港入海〉茆洋溪〈在惠來縣東六十里源出黄岡山東北流十餘里合繞心江又十里〉
〈經茆港會諸水入練江〉攬表溪〈在惠來縣西南六十里源出磨山南流經新岱至甲子港〉
〈入海又大陂溪在縣西八十里南流經澳頭至甲子港入海其甲子港在縣西南八十里海豐縣界〉
大靖溪〈在大埔縣東南四十里有二源一自福建汀州府永定縣界東洋來為黄沙溪一自〉
〈福建漳州府平和縣界來為漳溪合流為大靖溪亦名永安溪流經保安社繞縣西入神泉河其水〉
〈頗廣可通舟楫〉銀溪〈在大埔縣西七十里源出嘉應州明山嶂流六十里入大江縣志銀溪崎〉
〈險湍急可通小舟產魚無腥其水用之澣衣不假漿粉〉小靖溪〈在大埔縣東北源出縣東〉
〈北五十里永定縣三層嶺屈曲數十里繞縣城北西入神泉河〉横隴溪〈在澄海縣西北三十〉
〈里上流即韓江自海陽縣流入至此分為南北二港二港又各分為數派入海其在縣南五里者曰〉
〈南港由南港分派為新港在縣西十里又由新港分三派一曰東港去縣西二十里經漁洲等村入〉
〈於海一曰西港在縣西三十里一曰溪東港在縣西四十里俱入牛田洋又由溪東港分派為鮀濟〉
〈河一名濟海渠在縣西南五十里西經蓬州所城南入牛田洋其在縣北五里者曰北港由北港分〉
〈派為大洲港在縣北十里自南洋村分流折而東北入海去海最近産諸海錯其北一派為飛泉港〉
〈又北分流為旗嶺港去縣十五里凡往來貨船皆泊於此〉玉帶溪〈在澄海縣北一里北引北〉
〈港水自北關口入石子潭南引南港水自嶺門至北橋相合繞城四面周七里西有黄州溪右有大〉
〈港左有牛盧港皆流注之〉豐溪〈在豐順縣南二十里源自白水磜豐田嶂尖髻山十里至横坑〉
〈田心合流又由田心經下湯至産溪山站口入大河〉產溪〈在豐順縣東北五十里又有九河在〉
〈城北五十里俱東南流入韓江〉揭陽港〈在潮陽縣北自揭陽縣流入俗名牛田洋與澄海縣〉
〈分界又東經磊石口山北入海縣志有西瀘水源出祿景山河溪水出河溪山華陽水出華陽山皆〉
〈西北流入牛田洋澄海縣志牛田洋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受揭陽縣南北二溪之水東南通海魚蛤〉
〈之利民賴以生〉大港〈在饒平縣東南一百餘里大港柵諸村之中通百貨潤鹽埕民利之又有〉
〈六澳港在縣東南黄岡堡西〉大徑潭〈在惠來縣東四十里大徑山下周一百丈可通諸渠〉
〈鄉民利其灌溉〉龍潭〈在大埔縣南有二一在湖寮村石寨下深不可測一在永安社又蛟潭在〉
〈縣西北五十里〉老鴉洲〈在海陽縣東韓江中今名鳳凰洲廣一百八十丈有奇袤六百三十〉
〈三丈有奇扼江中流使水不直㵼為郡城關鍵〉滄洲〈在潮陽縣東南海門所東周五里浮於江〉
〈中有田可稼上有居民〉温泉〈有六一在海陽縣東北登瀛都一在潮陽縣西北坤柄山廣四〉
〈丈餘深三尺餘四時不竭至冬尤暖一在惠來縣東北二十五里西坑一在惠來縣西北五十里龍〉
〈窟一在豐順縣西北豐溪畔湯田一在豐順縣金鼎寨東門外山麓曰湯坑有泉從地湧出可以熟〉
〈物〉
︹古蹟︺海陽故城〈在海陽縣東元和志本漢揭陽縣地晉於此立海陽縣屬義安郡隋開皇〉
〈十年罷郡省入循州十一年置潮州復立海陽縣以屬焉南濱大海故曰海陽寰宇記引南越志云〉
〈縣南十二里即大海輿地紀勝引圖經云州治舊在鴨湖〉潮陽故城〈在潮陽縣西北元和〉
〈志縣東北至潮州二百里本漢揭陽縣地晉安帝分東官郡置義安郡乃立潮陽縣屬焉以在大海〉
〈之北故曰潮陽貞元九年移於今理寰宇記在潮州西南隔小海二百里府志舊縣在今縣西三十〉
〈五里臨崑山之麓里人猶稱其疆玲曰官廳坽其北有舊濠跡〉揭陽故城〈在揭陽縣西漢〉
〈置縣屬南海郡晉時縣廢宋復置屬潮州宋史地理志宣和三年割海陽三鄉置揭陽縣紹興二年〉
〈廢入海陽八年復置移治吉帛村即今治輿地紀勝在潮州西七十五里〉海寕故城〈在惠〉
〈來縣西晉末置屬義安郡唐初省寰宇記海寕縣在潮陽郡東六里西接東官縣界 按隋書地理〉
〈志海寕縣有龍溪山元和志龍溪山今名海寕嶺在朝陽縣西一百七十里以故縣得名則縣與山〉
〈必當相近寰宇記謂在郡東六里者誤〉普寕故城〈在普寕縣東南本潮陽縣地明嘉靖〉
〈中以山賊張連鄒文綱等連年流劫四十三年割潮陽之洋烏𣴛水黄坑三都置普寕縣寄治潮陽〉
〈貴山都之貴嶼萬厯三年改築城垣於厚嶼其地卑濕縣署未定十年以洋烏𣴛水二都還潮陽止〉
〈存黄坑一都十四年始移治焉〉萬川廢縣〈在大埔縣南漢揭陽縣地晉末置義招縣屬義〉
〈安郡隋大業初改曰萬川唐初廢寰宇記引南越志云義安郡義招縣昔流人營也晉義熙九年立〉
〈為縣永初元年移漳郡之西大埔縣志古萬川縣即今縣南七十里清遠湖寮城石柱勒字尚存〉
千秋鎮〈在惠來縣西北龍溪都其地背山面谷宋景炎二年鄒從文天祥駐兵於此為之〉
〈銘〉豐順鎮〈今豐順縣治本屬海陽縣 本朝乾隆三年析海陽揭陽大埔嘉應四州縣地〉
〈置縣治豐順鎮因以為名舊志在海陽縣西北一百四十里接嘉應州界明嘉靖末置豐順營隆慶〉
〈初築城周二里門三以通判駐守㝷以盜平還郡設官軍汎守〉中饒堡〈今饒平縣治本海陽〉
〈縣地東曰上饒西曰下饒通名曰三饒濱海倚山習俗剽悍為盜賊藪明成化十四年總督朱英奏〉
〈析歌宣化信安隆眼城�洲清遠秋溪蘇灣八都置饒平縣治歌都之中饒堡〉惠來都
〈今惠來縣治本屬潮陽縣東去潮陽縣一百二十里西去海豐縣二百餘里明嘉靖四年巡按熊蘭〉
〈以其地東南臨海西北阻山壤地空曠盜賊時發奏請分潮陽之惠來酉頭大坭三都龍井都三分〉
〈之一及海豐縣之龍溪都置縣治惠來都因以名縣〉大埔村〈今大埔縣治本海陽縣地明成〉
〈化以後為饒平縣地東連福建平和縣北接上杭永定二縣西北距嘉應州其地荒僻曠遠溪洞險〉
〈阻盜賊往往蟠結於此正德六年清遠都山獠張白眉依山結營分隊剽掠嘉靖二年悉𠞰平之五〉
〈年始析饒平海陽二縣地置縣治大埔村因以為名〉闢望村〈今澄海縣治本海陽之下外莆〉
〈都地明洪武二年置闢望巡司嘉靖四十二年析海陽之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三都及揭陽之蓬〉
〈州鰐浦鮀江三都饒平之蘇灣都置澄海縣治闢望村〉西洋驛〈在海陽縣西六里又有鹽〉
〈亭驛近海百姓煮海為鹽遠近取給〉走馬埒〈在海陽縣北十里九域志潮州有越王走馬埒〉
揭陽樓〈在海陽縣東山輿地紀勝韓愈建〉鳳山樓〈在海陽縣金山明統志樓下有〉
〈古瀛洞天前繪列仙後傍城疊石汲水為流觴左右有欵凉延光二亭〉宋太子樓〈在饒〉
〈平縣東南南澳山雲蓋寺海崖曡石為樓相傳宋少帝駐蹕所建〉仰韓閣〈在海陽縣東濟〉
〈川橋左明統志元至正中通判喬賢能建〉清平閣〈在潮陽縣練江沙隄上宋尚書王大寶建〉
明遠堂〈在海陽縣城内一名思韓堂宋郡守孫叔謹建〉惠文堂〈在海陽縣治後宋景〉
〈定中通判程應斗建以祀陳堯佐〉囘瀾堂〈在海陽縣城内金山東明統志有得要臨清二〉
〈亭對峙其下〉韓亭〈在海陽縣韓山輿地紀勝昌黎登覽舊地俗呼侍郎亭明統志元延祐中〉
〈張處恭改建〉仰斗亭〈在海陽縣東輿地紀勝亭在東山之腹北面故名仰斗明統志在思〉
〈韓堂後刻韓愈像及諸賢墨跡〉獨遊亭〈在海陽縣東輿地紀勝陳堯佐建〉南珠亭
〈在海陽縣城外韓山書院前明統志宋守鄭厚建取韓愈别趙德詩婆娑海水外簸弄明月珠之句〉
〈而名又鳶飛魚躍亭在韓山書院池中元郡守王韓建〉水亭〈在潮陽縣東山輿地紀勝〉
〈泉流四垂若張簾於樞且屈曲繞流於亭下可浮觴以飲〉鳳臺〈在海陽縣城内金山相傳昔有〉
〈鳳凰翔集臺上故名〉陸秀夫宅〈在澄海縣南外港口秀夫與陳宜中議不合安置潮州居〉
〈此一名陸厝園舊志鐃平縣亦有陸秀夫故居在縣南海邊沙岡秀夫裔孫大策嘗至海上訪族人〉
〈得其遺址猶稱為學士館云〉遠遊庵〈在潮陽縣西北麻田山中宋逸士呉復古隠此蘇軾〉
〈有銘〉拙窩〈在海陽縣城内金山舊名遥礕宋廖德明更名朱子書額并刻周子拙賦於巖石間〉
〈今猶存〉𫎇齋〈在海陽縣西輿地紀勝在湖山故信安令鄭沂讀書之堂有水石之勝〉
︹關隘︺分水關〈在饒平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其北又有老虎關柏高關皆接福建詔安縣界〉
武安關〈在惠來縣東四十里明和置驛於此〉龍岡關〈在惠來縣西三十里有東西二〉
〈關東通林招渡西逼龍岡溪最爲要隘有城周一百丈門三有龍岡市爲水陸輻輳之所〉東隴
隘〈在海陽縣南登雲都境内又有新關海門萬里橋楓洋湯田伯公等隘〉河渡門隘
〈在潮陽縣東招收山下〉桃山隘〈在揭陽縣東又官溪隘在縣南霖田隘在縣西藍田隘在〉
〈縣北舊皆爲戍守處〉漁村隘〈在饒平縣東南又小榕隘青竹徑隘皆在縣東南平溪隘凰〉
〈隘小村隘皆在縣西嶺脚隘九村隘皆在縣東北及牛皮石黄泥大徑等十隘皆在歌都〉箭
竹凹隘〈在大埔縣東五十里接永定縣界嶺峽横亘中一凹通往來又莒村隘在縣東南五〉
〈十里鴉鵲坪隘在縣南四十里天門嶺隘在縣南九十里楓朗隘在縣南一百里大麻隘在縣西六〉
〈十里陰那口隘在縣西北六十里平沙隘在縣北二十里長窖隘在縣東北十里〉虎頭沙
隘〈在大埔縣東北五十里與永定錦峯窖相接路通福建上杭縣有埠市客商往潮惠汀漳皆於〉
〈此轉輸兩旁石山中通小徑盜賊嘗出劫掠明嘉靖四十一年設巡司萬厯十年廢〉冠隴隘
〈在澄海縣西北十里又南洋隘在縣北十里俱有寨〉浮洋巡司〈在海陽縣南二十里浮洋〉
〈市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置又舊志有潘田巡司在海陽縣西北一百三十里潘田村明嘉靖中置〉
〈 本朝雍正十三年裁又有楓洋巡司在縣西北楓洋村明洪武初置四年移治縣南園頭村嘉靖〉
〈末廢〉招寕巡司〈在潮陽縣東三十里招收都明洪武二十八年設於海口曰海口巡司後〉
〈以其地置千户所移司治此改名本朝康熙五十七年移置達濠城中〉吉安巡司〈在潮〉
〈陽縣西黄隴都峽山鄉明洪武二年置於𣴛水都南山下二十七年移治桂嶼都乾隆元年割桂嶼〉
〈隸普寕改置於此〉門闢巡司〈在潮陽縣西北六十里門闢村明洪武二年置又桑田巡〉
〈司在縣北少西三十里明正統十三年置今廢〉北寨巡司〈在揭陽縣東桃山都明洪武四〉
〈年置於縣西北岡頭山正統四年移於縣東北烏石山南正德十二年復還舊治 本朝順治十年〉
〈改置於此〉河婆巡司〈在揭陽縣西原名湖口明洪武三年置於霖田都後遷棉湖寨 本〉
〈朝嘉慶十二年移駐於此改名〉柘林巡司〈在饒平縣東南海口明洪武初置於黄岡鎮〉
〈本朝嘉慶二十四年移駐於此又有凰巡司在縣西五十里明宏治中置今裁〉神泉巡
司〈在惠來縣南十五里神泉村近大海明洪武初置於縣西北山村曰北山巡司二十七年改置〉
〈於此嘉靖二十三年築城周三百丈嘗為海賊林鳳所踞 本朝雍正九年移置巡司於靖海所城〉
〈内仍名神泉〉葵潭巡司〈在惠來縣西南葵潭寨内舊為北山驛驛丞 本朝雍正七年〉
〈改置巡司〉白堠巡司〈在大埔縣東南六十里白堠隘原名大產明嘉靖中置於縣南大產〉
〈村後遷黄沙而司名未改 本朝嘉慶二十四年移此改今名又有烏槎巡司在縣西高陂村明初〉
〈置烏槎營堡在縣西南後通山徑前臨津渡為要害之地嘉靖四十一年設巡司於此後以虎患移〉
〈治高陂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裁〉三河巡司〈在六埔縣北城側舊在縣西新寨社今移〉
〈置〉鮀浦巡司〈在澄海縣西南鮑浦鎮明洪武三年置又宋置小江巡司及小江驛在縣〉
〈北小江村元置小江勾管司明洪武二年改小江鹽課司四年移於鮀浦司西北又洪武十四年置〉
〈鮀浦河泊所今廢〉樟林巡司〈在澄海縣東北三十里樟林寨城内舊爲東隴河泊所〉
〈本朝雍正九年改置又關望巡司明初置於縣北芒尾村嘉靖十二年以司置縣因移治南洋村今〉
〈廢〉雲落逕巡司〈在普寕縣東南桂嶼都原潮陽縣吉安司舊址舊在雲落逕明嘉靖〉
〈中置屬潮陽縣 本朝雍正九年改屬乾隆元年移溪東都二十七年復移於此〉湯坑巡
司〈在豐順縣湯坑市金鼎寨 本朝乾隆二十七年置〉�隍巡司〈在豐順縣東北 本〉
〈朝嘉慶二十四年置〉南澳巡司〈在南澳廳左 本朝乾隆二年設〉菴埠鎮〈在海〉
〈陽縣東南六十里康𤋮五十七年設縣丞乾隆十五年並移通判駐此〉南澳鎮〈在饒平縣〉
〈東南一百六十里海中南澳山上明萬厯四年築三城一在深水澳一在雲蓋寺一在龍眼沙互相〉
〈聯絡設副總兵駐守 本朝康熙十八年改設總兵官兼轄澄海海門達濠三營控制粤閩兩省為〉
〈海上重鎮雍正十年增設海防同知駐此〉黄岡鎮〈在饒平縣南少東九十里明嘉靖二十六〉
〈年築城 本朝順治十七年重修周六百餘丈設副將駐守屬潮州鎮康熙五十七年增設潮防同〉
〈知駐此〉三河鎮〈在大埔縣西四十里三河口西岸縣志地界閩廣舟車要津明洪武九年〉
〈設巡司及驛丞十年又設遞運所嘉靖十二年革遞運所四十三年築城周五百丈萬厯末以巡司〉
〈兼驛務今有三河壩市貿易者星布為縣巨鎮〉北關鎮〈在豐順縣東南六十里〉海門
所〈在潮陽縣東南二十里東臨河渡門南去大海四里北去磊石門十八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築〉
〈城周六百七十三丈置守禦千户所又設詔興營於此 本朝康熙六年增設副將為潮州鎮水師〉
〈協八年裁二十年改設守備四十二年添設遊擊明年改屬南澳鎮雍正三年裁千户所四年改設〉
〈㕘將駐守仍屬南澳鎮統轄〉大城所〈在饒平縣東南一百三十里高埕栅鳳獅二山之下〉
〈南去海岸八里明洪武二十七年築城周六百四十三丈置守禦千户所 本朝乾隆六年移黄岡〉
〈協右營守備駐此〉靖海所〈在惠來縣東少南六十里東南皆臨大海明洪武二十七年置〉
〈守禦千户所嘉靖二十七年築城周五百六十丈 本朝康熙九年重建以海門營左營守備駐守〉
蓬州所〈在澄海縣西南三十里南臨牛田洋西北去揭陽縣九十里明洪武二年置守禦千〉
〈户所於夏嶺村二十七年移於駝江都三十一年築石城周六百四十丈嘉靖中自揭陽改屬澄海〉
〈後移治潮陽烏石本朝雍正三年裁〉 達 濠營〈在潮陽縣東海中達濠山 本朝康熙二〉
〈十年設副將二十三年改設遊擊四十二年裁遊擊以守備駐防於此〉獅子營〈在揭陽縣〉
〈西霖田都接長樂縣界一名獅頭營又馬頭營在縣西北藍田都長市營在縣東北梅岡都皆明初〉
〈置久廢〉棉湖寨〈在揭陽縣西六十里嘉慶十二年設縣丞駐此〉柘林寨〈在饒平縣〉
〈東南一百四十里本係水寨明初設官兵防守本朝康熙十年築城周一百十五丈門二海防考〉
〈柘林波連南澳跨閩越之交他寨或山或礁或港皆有險可恃此獨四面懸無附近䘙所可資緩〉
〈急故其備爲最切〉鷗汀寨〈在澄海縣西二十里又樟林寨在縣東北三十里澄海恊右營〉
〈守備駐此〉水寨城〈在澄海縣北三十里宋乾道三年知州事傅自修諭降海盜創置水軍寨〉
〈於此嘉定十四年移於鮀浦塲明洪武三年復於故址築城設指揮使鎮之成化中屬饒平縣後屬〉
〈澄海今廢〉黄岡堡〈在惠來縣東九域志潮陽縣有黄岡鎮縣志黄岡有市在縣東六十里〉
〈本朝康熙八年築堡城周四十丈〉黄山徑〈在惠來縣西八十里路通海豐狹不容車〉銀
場〈九域志海陽縣有豐濟一銀場橫衝黄岡二錫場〉招收鹽場〈在潮陽縣大栅村元〉
〈置招收勾管司明洪武二年改爲鹽場今置鹽課司〉小江鹽場〈在饒平縣東南黄岡鎮明〉
〈置鹽課司管四柵黄岡迤東爲大港栅又東爲高桯栅又東爲大桯栅又東爲柘林栅今仍置鹽課〉
〈司〉隆井鹽場〈在惠來縣東九十里接潮陽縣界明初置在潮陽縣南二十里龍津亭畔〉
〈嘉靖初移於練江村轄平湖古埕古汀神山四栅隆慶三年改屬惠來今置鹽課司〉鳳城驛
〈在海陽縣北門外明置崇禎末廢本朝順治中復置康熙三十九年裁〉產溪驛〈在海陽縣〉
〈北七十里明初置今裁〉靈山驛〈在潮陽縣南門外明初置嘉靖四年移於北郭後又移此〉
〈今裁〉桃山驛〈在揭陽縣東三十里明洪武四年置隆慶二年廢〉黄岡驛〈在饒平縣〉
〈南一百里陳塘堡明初置嘉靖後廢〉北山驛〈在惠來縣西門外明初置在縣西十五里菴頭〉
〈村嘉靖六年移置於此今裁〉大陂驛〈在惠來縣西八十里明洪武四年置今裁〉神泉
街〈在大埔縣城東濱河當汀漳潮惠之衝魚鹽百物所聚〉和平市〈在潮陽縣西南三十〉
〈里和平村明置河泊所於此〉浮山墟〈在饒平縣東南三十里東洋屯一名百丈埔宋張世〉
〈傑妻許氏會陳弔眼之師出黄岡與元兵戰亡於此〉
︹津梁︺廣濟橋〈在海陽縣東跨老鴉洲宋建名濟川橋廣二丈長一百八十丈分據東西二洲〉
〈明宣德中知府王源礨為墩二十有三架亭屋百二十有六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梁更今名正德中〉
〈易梁以石 本朝康熙二十四年修〉思古橋〈在海陽縣東十里元泰定中建俗名洗馬橋〉
萬里橋〈在海陽縣西大和都舊名李浦橋接揭陽縣界又揭陽縣東北五十里亦有萬里橋〉
去思橋〈在海陽縣西北宋嘉定間州守趙謐建因名〉和平橋〈在潮陽縣西南三十〉
〈里跨練江宋宣和中建長三十丈計十九間〉臚溪橋〈在潮陽縣西南三十里臚岡又西南〉
〈十里有成田橋十里有茅津橋路達惠來縣〉瀟湘橋〈在潮陽縣西七十里瀟湘村唐進士〉
〈洪奮虬建〉釣鰲橋〈在揭陽縣西二里明嘉靖中改建於縣南半里萬厯中復修縣西故址今〉
〈二橋並存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重修〉大窖橋〈在揭陽縣東北四十五里接海陽縣界元〉
〈建凡十五門各廣二十五丈〉横溪橋〈在饒平縣東相近又有廣德橋又洋溪橋在縣北五〉
〈里 本朝乾隆四年建〉光華橋〈在惠來縣東四里其西有惠政橋舊名新市橋分跨光華〉
〈東西溪〉武安橋〈在惠來縣東武安關元建〉大陂橋〈在惠來縣西大陂驛東石梁二〉
〈十一間宋建〉孚惠橋〈在大埔縣南高圳小水口為閩廣孔道〉方公橋〈在大埔縣〉
〈北門外跨小靖溪明嘉靖中知縣力琦建〉溪東橋〈在澄海縣西南三十里鮀浦市尾又後溪〉
〈橋在縣西南三十五里沙埔村〉仙礱橋〈在澄海縣西北十里冠隴市北宋建長十丈石梁五〉
〈間又濟川橋在縣北十里有上下二橋〉百里橋〈在普寕縣東二里又東南五里有錢湖橋〉
〈相近有東洋橋〉長夀橋〈在豐順縣下湯社又後寮橋在紅獅宫北〉官溪渡〈在揭陽縣〉
〈東漁湖桃山二都之間一名長埔渡為入郡要津〉攬表渡〈在惠來縣西南六十里達海豐〉
〈甲子所要津最險〉
︹隄堰︺北門隄〈在海陽縣東府志起城北龍康繞鳳城驛而東而南厯南廂登雲登龍龍津南〉
〈桂太和東莆上莆龍溪九都長八十里又有南門隄 本朝康熙十二年修築於城濠之口甃石為〉
〈涵洞納韓江水通三利溪民甚頼之乾隆三年復動帑金十萬加築三隄工以鞏固〉江東隄
〈在海陽縣南府志隄自水頭宫折東轉而南至急水門西岸又厯寨口村抵蓬萊宫至水口又自水〉
〈頭宫折正南又折東至水口與蓬洞宫相直中為江東都四面皆水而西北尤險〉漁洲後
洋隄〈在澄海縣蓬洲都長四千七百二十五丈舊有四大石磯為外䕶𡻕久磯壞又金沙隄在〉
〈縣南十里明萬厯間郡丞王懋中築本朝嘉慶十七年並知縣李書吉修〉 劉 甫洋陂
〈在惠來縣西南十里源出石烏山流經東容陂分流溉内洋後河寮烏墩新岱等田由河秀溪入海〉
〈又西巷陂在縣西六十里溉鹹田五百畝又白沙湖陂在縣西北六十里石甃溉田二百餘畝〉海
仔塘〈在惠來縣西海仔村周三十里消息隨潮汐溉田二百餘頃又蓮臺寺塘在縣西三十里〉
〈周八里多生蓮藕溉田百頃〉新溪涵〈在澄海縣西北十里府志上中下外莆都北起横隴〉
〈南抵下埭東西共一萬零二百二十四丈六尺舊有石磯三十二以殺水勢涵溝一十六以引積水〉
〈入於海自宋迄元明相繼修築 本朝順治初重修〉蘇厝涵〈在澄海縣西南十里上窖鄉〉
〈本朝嘉慶十八年知縣李書吉修〉
︹陵墓︺︹唐︺洪奮虬墓〈在潮陽縣西六十里壬嶼山巔〉︹宋︺許申墓〈在海陽縣西北〉
〈楓洋〉王大寶墓〈在海陽縣東北四十里胡銓有銘〉呉復古墓〈在潮陽縣西北〉
〈麻田山中〉劉允墓〈在海陽縣歸仁都鳳山〉陸秀夫母墓〈在饒平縣東南南澳〉
〈山北青陘口明統志有秀夫墓在府城南八十里海中〉︹元︺戴希文墓〈在海陽縣東北〉
〈登瀛都畬嶺〉︹明︺林熙春墓〈在海陽縣西南東莆都〉薛侃墓〈在揭陽縣東南〉
〈鳴山〉翁萬達墓〈在大埔縣西三河〉
︹本朝︺鄭大進墓〈在揭陽縣乾隆四十九年 御賜碑文〉
︹祠廟︺昭忠祠〈在府城内嘉慶八年建〉韓文公廟〈在海陽縣東韓山上宋咸平中〉
〈陳堯佐建元祐五年遷於城南蘇軾撰廟碑淳熙中又遷於此自明以來相繼增修又揭陽縣學宫〉
〈後有韓祠澄海縣治西南有景韓祠〉陸公祠〈在海陽縣東韓山明宏治中建祀宋陸秀夫又〉
〈澄海縣治西南有陸相祠〉九賢祠〈在海陽縣西湖山宋慶元中建祀趙德林巽許申盧侗劉〉
〈允呉復古張䕫王大寶姚宏中〉賢守祠〈在海陽縣西湖山明統志祀曹登黄定丁允元陳宏〉
〈規林㟽沈𣏌黄自求曾噩孫叔謹陳圭常禕〉二相祠〈在海陽縣城北明統志唐相李德裕〉
〈宋相趙鼎俱謫於此後人慕其德望因立祠〉元公祠〈在海陽縣北金山上宋淳祐中知州〉
〈周梅叟建祀濓溪周子併及二程子張子朱子明嘉靖中復以廖德明配舊在府學之右後移今所〉
馬公祠〈在海陽縣北金山上祀宋死節臣馬發〉雙忠祠〈在潮陽縣東山祀唐張巡〉
〈許遠宋文天祥過此書沁園春詞於壁又祠左有大忠祠祀文天祥〉
︹寺觀︹開元寺〈在海陽縣城内唐開元中建〉治平寺〈在潮陽縣南二里宋治平元年〉
〈建〉靈山開善寺〈在潮陽縣西五十里唐貞元初建僧大顛所居中有留衣堂〉雙
峯寺〈在揭陽縣治東舊在縣東一里宋紹興中建明初移此〉超真觀〈在潮陽縣東東〉
〈山唐咸亨中建〉招仙觀〈在揭陽縣西明山宋嘉定中建〉
︹名宦︺︹南北朝︺︹梁︺蔡景厯〈濟陽考城人爲海陽令政有能名〉︹唐︹常袞〈京兆〉
〈人德宗即位以奏貶崔祐甫坐换秩再貶潮州刺史興學教士潮俗一變〉韓愈〈鄧州南陽人憲〉
〈宗時以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惡溪有鱷魚食民畜產且盡愈爲文投溪水祝之是夕𭧂風震電起〉
〈溪中數日水盡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無鱷魚患〉︹宋︺陳堯佐〈閬中人真宗時通判潮州〉
〈修孔子廟作韓吏部祠以風示潮俗民張氏子與其母汲於江鱷魚尾而食之母弗能救堯佐聞而〉
〈傷之命二吏拏小舟操網往捕鱷魚受網作文示諸市而烹之〉王舉元〈真定人仁宗時知潮〉
〈州江水敗隄盜乘間竊發舉元夜召里豪計事悉擒諸盜乃治隄合境晏然〉王滌〈菜州人元〉
〈祐中知潮州養士治民一師韓愈嘗新愈廟蘇軾為文記之〉廖德明〈南劍人乾道中通判〉
〈潮州民有奉滛祠者沉其像于江〉林㟽〈福州人慶元中知潮州州有白丁錢民坐是失産㟽〉
〈奏罷之又置田以供養士之費〉許應龍〈閩縣人理宗時知潮州時盜陳三槍起贛州出没江〉
〈閩廣間與盜鍾全相挺為亂逼境上應龍調軍分扼要害㸃集民兵日加訓閲横岡桂嶼相繼捷聞〉
〈江西招捕司遣統領官齊敏率師由漳趨潮截贛寇餘黨應龍諭曰鍾寇將窮陳寇猖獗若先破鍾〉
〈則陳不戰擒矣敏惟命於是諸寇皆平距州六七十里曰山斜峒獠所聚禁兵與閧應龍平決之其〉
〈首感悦率父老詣郡謝去之日合郡遮道攀送〉洪天錫〈晉江人理宗時調潮州司理勢家奪〉
〈民田天錫言于郡守還之〉孫叔謹〈龍溪人寶慶中知潮州公勤自勵創橋築堤又奏罷貧民〉
〈監役潮人立祠祀之〉文天祥〈吉水人衞王立天祥進屯潮陽縣潮州盜陳懿劉興數叛附為〉
〈潮人害天祥攻走懿執興誅之〉︹元︺安圖〈𫎇古人元統間為潮州路同知溪水暴漲漂没居民〉
〈圖默禱願以身代民死須㬰水息人嘗暴炎日中禱雨雨遂大至 安圖舊作安童今改正〉︹明︺
衡岳〈汝寕人洪武中為潮州同知約巳惠民常祿外一無所私〉許德〈籍未詳洪武初為揭〉
〈陽丞有興學建城功行省叅政奏加旌賚〉王源〈龍巖人宣德十年知潮州府亷明愷悌政敎兼〉
〈舉嘗刻藍田吕氏鄉約擇民為約正約副約士講肄士民化之陳獻章嘗言吏於潮有功者前惟韓〉
〈愈後則王源〉楊昱〈會稽人成化中以舉人知饒平縣政尚嚴肅有建城興學闢田均賦之功〉
陳琳〈莆田人正德初以言事謫潮陽縣丞毁滛祠興學校士𩔖向方會調海豐兵赴程鄉道出〉
〈潮陽突至城下居民驚擾琳即控馬出諭之導出境民乃安〉諸燮〈餘姚人嘉靖中以兵部主〉
〈事謫判潮州署惠來縣政平訟簡南城向逼縣治民苦湫隘猝遇海宼突至城外天無以為守夑乃〉
〈集父老議拓城數十丈民由此得免疾疫㓂賊之苦〉李桂〈金州人嘉靖中為大埔知縣善決獄〉
〈縣多僧田例以給軍餉𡻕苦重徵桂為請減之并革三河壩税愛民育士有古循良風〉侯必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69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0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1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2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3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4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5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6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7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8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79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0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1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2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3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4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5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6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7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8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89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90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91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92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93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94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95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96MediaWiki:Proofreadpage pagenum templatePage:Sibu Congkan Xubian264-穆彰阿-嘉慶重修一統志-200-166.djvu/197
- 590年 (提及)
- 622年 (提及)
- 1279年 (提及)
- 598年 (提及)
- 1731年 (提及)
- 1276年 (提及)
- 1633年 (提及)
- 1518年 (提及)
- 1370年 (提及)
- 1661年 (提及)
- 1729年 (提及)
- 1743年 (提及)
- 1660年 (提及)
- 1684年 (提及)
- 1723年 (提及)
- 1477年 (提及)
- 1667年 (提及)
- 1740年 (提及)
- 1668年 (提及)
- 1730年 (提及)
- 1747年 (提及)
- 1733年 (提及)
- 1388年 (提及)
- 1653年 (提及)
- 1685年 (提及)
- 1519年 (提及)
- 1175年 (提及)
- 1738年 (提及)
- 1659年 (提及)
- 1746年 (提及)
- 1683年 (提及)
- 1041年 (提及)
- 1380年 (提及)
- 1647年 (提及)
- 1717年 (提及)
- 1765年 (提及)
- 1816年 (提及)
- 1671年 (提及)
- 1742年 (提及)
- 1521年 (提及)
- 1727年 (提及)
- 1802年 (提及)
- 1745年 (提及)
- 1774年 (提及)
- 1805年 (提及)
- 1680年 (提及)
- 1751年 (提及)
- 1725年 (提及)
- 1803年 (提及)
- 1809年 (提及)
- 1734年 (提及)
- 1277年 (提及)
- 589年 (提及)
- 588年 (提及)
- 1342年 (提及)
- 1145年 (提及)
- 1369年 (提及)
- 726年 (提及)
- 1094年 (提及)
- 1560年 (提及)
- 1572年 (提及)
- 1769年 (提及)
- 1443年 (提及)
- 1371年 (提及)
- 1376年 (提及)
- 1372年 (提及)
- 1756年 (提及)
- 1555年 (提及)
- 1389年 (提及)
- 1664年 (提及)
- 1394年 (提及)
- 1665年 (提及)
- 1726年 (提及)
- 1642年 (提及)
- 1635年 (提及)
- 1656年 (提及)
- 1674年 (提及)
- 1637年 (提及)
- 1651年 (提及)
- 1542年 (提及)
- 1390年 (提及)
- 1530年 (提及)
- 1753年 (提及)
- 1736年 (提及)
- 1750年 (提及)
- 1096年 (提及)
- 1536年 (提及)
- 1442年 (提及)
- 1654年 (提及)
- 1658年 (提及)
- 1002年 (提及)
- 1425年 (提及)
- 1721年 (提及)
- 1262年 (提及)
- 1645年 (提及)
- 1646年 (提及)
- 1675年 (提及)
- 1737年 (提及)
- 1739年 (提及)
- 1744年 (提及)
- 1797年 (提及)
- 1806年 (提及)
- 1807年 (提及)
- 1798年 (提及)
- 592年 (提及)
- 733年 (提及)
- 1478年 (提及)
- 1526年 (提及)
- 1563年 (提及)
- 1564年 (提及)
- 1741年 (提及)
- 1357年 (提及)
- 1445年 (提及)
- 1566年 (提及)
- 1669年 (提及)
- 1679年 (提及)
- 1230年 (提及)
- 1666年 (提及)
- 1687年 (提及)
- 1525年 (提及)
- 1763年 (提及)
- 1818年 (提及)
- 1090年 (提及)
- 1289年 (提及)
- 793年 (提及)
- 1523年 (提及)
- 1562年 (提及)
- 1762年 (提及)
- 1735年 (提及)
- 1718年 (提及)
- 1448年 (提及)
- 1439年 (提及)
- 1517年 (提及)
- 1819年 (提及)
- 1544年 (提及)
- 1381年 (提及)
- 1533年 (提及)
- 1732年 (提及)
- 1548年 (提及)
- 1670年 (提及)
- 1167年 (提及)
- 1221年 (提及)
- 1700年 (提及)
- 1527年 (提及)
- 1673年 (提及)
- 1812年 (提及)
- 1813年 (提及)
- 1435年 (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