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Skip to main content
Stephen Lee
  • 10562台北市松山區光復南路46巷1-2號1F
苦難之所以成為神學在實踐時的一個重要課題,乃是因它屬於人類存在的共同核心事件。苦難被帶入世界是肇因於人類濫用自由意志之結果,這種奧古斯丁式神義論的說法雖然不會令所有人滿意,但卻符合了對現實世界中苦難存在事實的描述。... more
苦難之所以成為神學在實踐時的一個重要課題,乃是因它屬於人類存在的共同核心事件。苦難被帶入世界是肇因於人類濫用自由意志之結果,這種奧古斯丁式神義論的說法雖然不會令所有人滿意,但卻符合了對現實世界中苦難存在事實的描述。

生命的苦難不必然導出「苦的生命」,苦難者的生命故事及結局仍然充滿無比的可能性。苦難雖是一股可怕的力量,甚至有時能摧毀一個人生,但也切莫忘記,生命的力量更加驚人,不但能戰勝自身的苦難,還能鼓舞其他受苦者一同邁向更美麗的人生。帶著苦難的生命往往會比走在順境中的生命,來得更感人、啟發人,也更有生命故事。

苦難中上帝的恩典夠用。因為,耶穌來到地上受苦而死亡的事實,並不除去我們生命中的痛苦,而是證明了祂成了我們中間的一位,親自陪伴受苦的人,並且回應所有人所遇到的苦難問題。當然,上帝回應人們痛苦的方式,尌是把自己給予人們。

究竟基督徒對苦難的答案是甚麼呢?苦難既不是抽象的問題,而是活生生血淚的遭遇,所以要回答苦難,也必須以生命作回應。最終的答案,是耶穌基督自己。

奧古斯丁曾這麼寫下他的心得:「從我最深的傷痕中,我洞見了上帝的光彩,使我目眩神迷。」筆者也曾在最絕望的深淵中抬頭瞥見那耀眼的彩虹,獲得了新的開始和新的人生,並且體會在主裡的真平安與那更大的祝福,如同奧古斯丁所說:「主啊,只有在祢的懷抱中,我的心才平穩安靜。」

聖經詩篇 84:6 這句發人深省的話,是以色列歷史的回顧,也恰可作為人們再思苦難意義及出路的總結:「他們經過流淚谷,叫這谷變為泉源之地,並有秋雨之福蓋滿了全谷。」
Research Interests:
《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Philosophy: The Classics 作者:Nigel Warburton(奈傑爾・沃伯頓) 譯者: 吳妍儀 繪者: 傑佛瑞・湯普遜(Jeffrey Thompson)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6/05/12 從《理想國》烏托邦到面對貧富不均的《正義論》,輕鬆讀懂2000年偉大思想精華,享受暢快淋漓的哲學辯證....... ------------------------- 各章摘要<目錄>... more
《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Philosophy: The Classics
作者:Nigel Warburton(奈傑爾・沃伯頓) 
譯者: 吳妍儀
繪者: 傑佛瑞・湯普遜(Jeffrey Thompson)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6/05/12
從《理想國》烏托邦到面對貧富不均的《正義論》,輕鬆讀懂2000年偉大思想精華,享受暢快淋漓的哲學辯證.......
-------------------------
各章摘要<目錄>
CH01 柏拉圖《理想國》
CH02 亞里斯多德《尼各馬科倫理學》
CH03 波伊修斯《哲學的慰藉》
CH04 馬基維利《君王論》
CH05 蒙田《隨筆集》
CH06 笛卡兒《沉思錄》
CH07 霍布斯《巨靈論》
CH08 史賓諾莎《倫理學》
CH09 洛克《人類悟性論》
CH10 洛克〈政府論之二〉
CH11 休謨《人類理解研究》
CH12 休謨《自然宗教對話錄》
CH13 盧梭《社會契約論》
CH14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
CH15 康德《道德形上學的基礎》
CH16 佩恩《人的權利》
CH17 叔本華《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CH18 彌爾《論自由》
CH19 彌爾《效益主義》
CH20 齊克果《非此即彼》
CH21 馬克思與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第一部
CH22 尼采《超越善惡》
CH23 尼采《道德系譜學》
CH24 羅素《哲學問題》
CH25 艾耶爾《語言、真理與邏輯》
CH26 柯靈烏《藝術原理》
CH27 沙特《存在與虛無》
CH28 沙特《存在主義與人本主義》
CH29 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CH30 維根斯坦《哲學研究》
CH31 孔恩《科學革命的結構》
CH32 羅爾斯《正義論》
Research Interests:
身心障礙家庭照顧者得及早面對自己步入中高齡階段仍須扮演「永遠的父母」角色之沈重事實(意即他們對照顧之責的承擔是從孩子出生到自己離世) ;同時照顧者也得尋找適當資源,以安然度過在其生理老化事實與原有家庭照顧功能交互影響下所出現的複雜需求。 筆者的大女兒雖罹患有先天性右腦發育異常(HME, Hemimegalencephaly半腦巨大畸形)... more
身心障礙家庭照顧者得及早面對自己步入中高齡階段仍須扮演「永遠的父母」角色之沈重事實(意即他們對照顧之責的承擔是從孩子出生到自己離世) ;同時照顧者也得尋找適當資源,以安然度過在其生理老化事實與原有家庭照顧功能交互影響下所出現的複雜需求。
    筆者的大女兒雖罹患有先天性右腦發育異常(HME, Hemimegalencephaly半腦巨大畸形) ,但經過20年來的照顧,已經進入成年階段了。除了回顧這20年她所帶給我們家庭的生命經驗學習和轉化之外,筆者夫婦接著也需要從這些相關的書籍和文獻來學習面對與承擔各種在邁入中年階段及中高齡時期的壓力及挑戰。
    故本文以中重度老化障礙者的家庭照顧者(主要是父母)在步入中高齡時所產生的家庭需求變化為切入點,並試圖以家庭復原力觀點,來探討這類老化障礙者之照顧者對雙重老化危機可採取的因應模式,也期許可作為其他類似家庭之參考。
    隨著身心障礙者的成長,即使成年了,家庭仍是他們最主要的支持來源,持續扮演著照顧、支持與協助的角色。照顧者年紀及生理健康的衰退、心理健康的耗損、與體力能力的降低等等,都是使照顧負荷及壓力持續不斷增加的現實因素。除非照顧者能尋得適宜的外部資源介入,否則常常會落入不可逆的困境之中。國內對於身心障礙者與其照顧者雙重老化的相關研究才起步不久 。許多研究者正為使雙老家庭在生命後期階段亦能保有高品質的生活而努力,紛紛進行研究以向政府提出各類建議,為中高齡身心障礙者家庭設計並提供更多元、更貼近需求的支持體系服務,而非讓中高齡身心障礙者家庭獨自去面對老化後產生的壓力與需求。   
-----------------------------
目錄
前言
一、老化障礙者之照顧者步入中高齡時面臨雙重老化的危機
(一)長照能否解決身心障礙家庭雙重老化的社會需求?
(二)老化障礙者家庭雙重老化的生理及心理危機
二、以家庭復原力觀點探討雙重老化危機之因應
(一)家庭復原力觀點於身心障礙家庭的運用
(二)家庭復原力在雙重老化危機因應之意涵初探
結論:在教牧運用上的思考
參考書目

關鍵字:家庭復原力,家庭韌力,雙重老化家庭,雙老家庭,老化障礙者,提前老化,中高齡。
Key Word: family resilience ;  Double-Aging Family;  aging with disability;  premature aging;  middle aged
Research Interests:
苦難誠然是人類歷世歷代以來的不解之謎。當面對苦難之時,人們的內心往往經歷理性與感性的錯綜複雜的糾葛和巨大張力的拉扯,同時都會不自覺地向上帝發有聲或無言的吶喊,想要問上帝一些問題,內心深處更是渴望著追尋在苦難背後更深一層的意義。 一般基督徒可能以為苦難就是上帝對人所帶來的管教。但是楊腓力(Philip Yancey) 在《有話問蒼天》(Where Is God When It... more
苦難誠然是人類歷世歷代以來的不解之謎。當面對苦難之時,人們的內心往往經歷理性與感性的錯綜複雜的糾葛和巨大張力的拉扯,同時都會不自覺地向上帝發有聲或無言的吶喊,想要問上帝一些問題,內心深處更是渴望著追尋在苦難背後更深一層的意義。
一般基督徒可能以為苦難就是上帝對人所帶來的管教。但是楊腓力(Philip Yancey) 在《有話問蒼天》(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一書提出苦難能讓人調整焦點,讓人不再只看眼前的光景,以至能聽到上帝的聲音,知道祂在我們身上動工。使人謙卑自己,開始學習屬靈的功課。

本文將從《有話問蒼天》一書對於苦難的幾點論述來再次思想傳統神學觀點及作者對於苦難意義的探討,並檢視筆者個人在苦難經歷上的理解。其次依作者的建議以及筆者自身的體會來論述面對苦難如何能尋得出路。最後依約翰福音第九章1-41節所記載耶穌醫好生來瞎眼的人使其獲得光明人生的神蹟來做為苦難危機的教牧性結論,使基督徒以正面、積極且有盼望的觀點來面對苦難。
Research Interests:
「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提醒我們「改革的教會,還要不斷的革新」。改變與革新是宗教改革運動的核心,也是當今教會要隨時反思與自我檢視的。 新興教會運動(The Emerging/emergent Church Movement,簡稱ECM),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北美與英國興起的一股基督教改革風潮。《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more
「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提醒我們「改革的教會,還要不斷的革新」。改變與革新是宗教改革運動的核心,也是當今教會要隨時反思與自我檢視的。
新興教會運動(The Emerging/emergent Church Movement,簡稱ECM),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北美與英國興起的一股基督教改革風潮。《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近年來一直不斷探討這個議題。這是在福音派教會內產生的一個新運動,他們自稱為「新興中教會」(Emerging Church)或「新興教會」(Emergent Church)。
倡導者們認為基督教過去四百多年來的教會形式已經無法適應21世紀後現代主義下的時代所需,因此迫切需要如馬丁•路德般進行第二次宗教改革。該運動的最大特點就是打破了二千年來的教會的體制及框架,沒有固定組織結構,沒有固定聚會場所和時間,甚至有些教會連名字都沒有,只強調去體制化的教會有機式(Organic)性質,看重信徒的參與,以及人與人之間、教會群體與所處社會文化的互動關係。
許多新興教會中的人是真心相信基督,也受到鼓勵去多多研讀聖經,力行順服主的門徒生涯,或者回歸初代教會的模式。所以我們當試著以謙卑、尊敬和謹慎的態度去瞭解他們的想法。盼以一個較平衡、中肯的方式 來進行省思。

本文將試著從新興教會運動是如何掘起的背景原因、和幾個對新興教會運動的定義,來探討這號稱「第二次宗教改革」的一些神學論述特點。接著探討對今日教會的挑戰為何?以及對於此運動的反思與評論。
人們往往基於自我中心的思維及視角來看待周圍的人與事。然而我們需要捫心自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的觀點是主耶穌所稱許的嗎?我們曾被教導簡化地只從一個角度看事情,但如今更應該學習猶太人對神的理解。他們看神如同寶石,每當你轉動寶石,光線灑落在不同的切面,寶石就會反射出比先前更美麗的光澤,所以他們常看到先前看不見的東西。他們不為以前的盲點而懊惱,而是說「看,那是神要啟示給我們的新事!」 。或許這才是身為受造且有限的人類,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應有的謙卑態度。
教會存在於世界,不應以本身利益或會眾需要為重,乃是要成就使命,作為上帝國度在世間的記號與工具。教會領袖重新思考「教會不只是聚會」,「分散的會眾」(scattered church) 與「聚集的會眾」(gathered church)是同等的重要。正如潘霍華看教會為「服侍他人而存在」,我們須要重新肯定教會存在不是滿足會眾的宗教需要。「我們就是教會」(we are the church),意味著一群蒙神呼召的子民,學效基督的捨己,受差去進入到世界,彰顯三一神的臨在與能力。

大綱:
一、引言
二、新興教會的源起
  1. 傳統福音派教會僵化 (傳統教會失靈觀點)
  2. 務實福音派教會世俗化
  3. 後現代的解藥=新興教會?
三、新興教會的定義
四、新興教會的神學/特點論述
五、新興教會對今日教會的挑戰
六、對於新興教會的評論
七、反思與批判
Research Interests:
計志文(Ji Zhiwen , Andrew Gih,1901 ~ 1985)二十世紀中國教會著名的福音派領袖、佈道家、奮興家和慈善家。計志文牧師是神在中國興貣的一位時代工人,致力推動國內及海外宣教。他曾任伯特利神學院院長,獲美國文學博士,創立基督教中國佈道會並任會長。在台灣、香港、澳門、星、馬、泰國、印尼各地設有教會、及神學院、中小學校、孤兒院、文字佈道出版社等 35 個機構。 他從年青時就患有肺病,經常咳血,但神恩待他,重用他,並藉著他成就了許多偉大的事工。 1978... more
計志文(Ji Zhiwen , Andrew Gih,1901 ~ 1985)二十世紀中國教會著名的福音派領袖、佈道家、奮興家和慈善家。計志文牧師是神在中國興貣的一位時代工人,致力推動國內及海外宣教。他曾任伯特利神學院院長,獲美國文學博士,創立基督教中國佈道會並任會長。在台灣、香港、澳門、星、馬、泰國、印尼各地設有教會、及神學院、中小學校、孤兒院、文字佈道出版社等 35 個機構。 他從年青時就患有肺病,經常咳血,但神恩待他,重用他,並藉著他成就了許多偉大的事工。
1978 年 10 月 20 日計志文在美國洛杉磯中國佈道會總會正式退休,共計傳道 53 年。1985 年 1 月 30 日因胃癌住院進行手術,同年 2 月 13 日因肺癌去世,享年 85 歲安息主懷。計師母在世上繼續生活了幾年,於 1998 年離開世界進入榮耀。
兩人沒有自己的孩子,但所收養的孩子數以千計。他們留給華人教會界的影響可謂是深遠流長。
Research Interests:
長期華人基督徒受到「聖俗二分」的影響,總是認為愛主的人應該都到教會裡服侍,教會才是人生真正的事奉工場。其作者特別回到聖經的觀點(特別是創世記)尋回神起初給人預備的職場神學倫理,使中國的弟兄姊妹明白:任何一個工作職場都是神所賜的見證與榮耀神的場所,也就是回到人生即敬拜的職場工作呼召(calling of workplace)。 「洛桑2004世界福音論壇」( Lausanne Forum on World Evangelization )以"A New Vision, A... more
長期華人基督徒受到「聖俗二分」的影響,總是認為愛主的人應該都到教會裡服侍,教會才是人生真正的事奉工場。其作者特別回到聖經的觀點(特別是創世記)尋回神起初給人預備的職場神學倫理,使中國的弟兄姊妹明白:任何一個工作職場都是神所賜的見證與榮耀神的場所,也就是回到人生即敬拜的職場工作呼召(calling of workplace)。

「洛桑2004世界福音論壇」( Lausanne Forum on World Evangelization )以"A New Vision, A New Heart, A Renewed Calling"「新異象、新心靈、更新的呼召」為主題來探討普世教會在二十一世紀所面對的31個重大挑戰議題,以期繼續為實現普世教會把全福音傳到全世界的目標而努力。會議中討論了四個相關而有分別的福音和宣教範疇,分別是帶職宣教士(Tentmakers)、職場事奉(Marketplace Ministries)、企業發展(Enterprise Development)和營商宣教(Business as Mission)。相對於早已存在於華人宣教差傳中的一個熱門話題—「帶職宣教」,近年來西方教會宣教策略中發展出所謂「營商宣教」(Business as Mission) ,這種處境化的宣教模式已日漸受到華人宣教同工們的關注。

在這種從事專職宣教的崗位和機會漸減,難處卻日增的新宣教時代之中,解決之道是什麼呢?不管對宣教者、差會、或者是當地被服事的教會、甚至是當地國的政府,在彼此對帶職宣教和營商宣教的認知落差過大的情況下,這種模式真能達成福音的大使命 嗎?

在這適逢馬丁路德宗教改革500週年之時,筆者在此透過麥格夫(Alister E. McGrath)的《宗教改革運動思潮》第十四章<宗教改革運動思潮對歷史的影響> 及相關文獻的研究,試圖以宗教改革時期更正教的工作聖召觀來探討這10幾年來教會界大幅談論的「職場神學」,最後提出一些個人的評論和神學反思。
--------------------------------------------------------------------------
前    言 02
一、宗教改革時期的「工作」與「呼召」觀 04
(一)天主教的「聖俗二分」觀點 06
(二)路德的「信徒皆祭司」 07
(三)加爾文的「工作聖召觀」 08
二、當代「職場神學」初探 11
(一)洛桑大會宣言的意義 13
(二)當代學者的觀點 16
三、對當代「職場神學」的反省與評論 22
(一)對教會型態內聚化、專業化、精英化的反制與改革 22
(二)對教會追求增長速成化、恩典廉價化的反制與改革 23
(三)職場神學的教會觀催化了「微型教會」的興起 24
(四)當謹防「成功神學」的酵 25
結    論 26
參考書目 27
Research Interests:
【本文從神學及教會歷史的角度來判斷「全能神」異端,並就「全能神」異端的主要論點錯謬提出駁斥,以系統神學之主要教義、啟示論、三一神論、基督論、救恩論、末世論、教會論七個面向來進行討論】 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 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 我是基督, 並且要迷惑許人。」 (太24:4-5 )... more
【本文從神學及教會歷史的角度來判斷「全能神」異端,並就「全能神」異端的主要論點錯謬提出駁斥,以系統神學之主要教義、啟示論、三一神論、基督論、救恩論、末世論、教會論七個面向來進行討論】
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 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 我是基督, 並且要迷惑許人。」 (太24:4-5 )
2013年3月4日台灣基督教會界針對異端東方閃電,首度發表了聯合公開聲明,並破天荒地刊登於聯合、中時、自由、蘋果、工商與經濟六大報。北部地區,以桃園、中壢、內壢受到此異端影響最大。

「全能神教會」原稱為「東方閃電」後來轉至港台後又易名為「新歌教會」。前身為「東方閃電」又稱為七靈派,二次救主派、新能力主教會、真光派、真道派。東方閃電派之名稱來出自其述的那本書《東方發出的閃電》。「東方閃電」大約在1990年興起於河南地區,創始人是一河南鄭州的鄧姓女子,她自稱為二次降臨的「女基督」,名叫「閃電」....
Research Interests:
耶穌基督的降生,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耶穌基督在傳道生涯中,曾一再地表明祂事工就是傳上帝國的福音,且不斷重複地用許多的教導和比喻來闡明上帝國。 簡言之,耶穌與上帝國,就正像是一體的兩面;祂的事工也就是上帝國在世上具體的實現。或者更進一步的說,耶穌基督祂自己本身,為人類帶來了上帝國的在地上的體現。無疑地,耶穌基督是上帝國的君王,祂呼召人們來回應上帝的恩典,並使人憑藉著信心得以進入上帝國,成為祂國度的子民。... more
耶穌基督的降生,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耶穌基督在傳道生涯中,曾一再地表明祂事工就是傳上帝國的福音,且不斷重複地用許多的教導和比喻來闡明上帝國。
        簡言之,耶穌與上帝國,就正像是一體的兩面;祂的事工也就是上帝國在世上具體的實現。或者更進一步的說,耶穌基督祂自己本身,為人類帶來了上帝國的在地上的體現。無疑地,耶穌基督是上帝國的君王,祂呼召人們來回應上帝的恩典,並使人憑藉著信心得以進入上帝國,成為祂國度的子民。
不過基督徒常將上帝國看成是未來的應許,是末世的;看成是一種國度性的、侷限在某些特定範圍的。然而上帝國真的只侷限於某些地區、擁有某些特定範圍,或者是僅有末世屬性的未來應許而已嗎?
        本文筆者將試圖從神學家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在《當代的基督》的<耶穌與上帝國>一文,來探討究竟聖經中關於上帝國的觀點為何?在莫特曼獨特的終末論和盼望神學觀點之下,對於上帝國的論述和闡釋為何?最後提出筆者在此研究中的心得及教會與上帝國之間關係的一些反思。
Research Interests:
二十世紀初,日本內村鑑三(Kanzo Uchimura,1861-1930)創立了「無教會運動」 Non-Church Movement 。這特殊的教會模式堪稱為日本的本色化基督教,影響日本基督教發展甚鉅,並且在其殖民過的台灣和韓國都可見她的蹤蹟。卜仁納(Emil Brunner)評價內村鑑三的「無教會運動」是基督教在日本的本色化最卓越的情形之一。 古典神學傳統教會論的價值在於這是歷代神學發展過程中所承繼下來的屬靈資產。沒... more
二十世紀初,日本內村鑑三(Kanzo  Uchimura,1861-1930)創立了「無教會運動」
Non-Church Movement 。這特殊的教會模式堪稱為日本的本色化基督教,影響日本基督教發展甚鉅,並且在其殖民過的台灣和韓國都可見她的蹤蹟。卜仁納(Emil Brunner)評價內村鑑三的「無教會運動」是基督教在日本的本色化最卓越的情形之一。
        古典神學傳統教會論的價值在於這是歷代神學發展過程中所承繼下來的屬靈資產。沒
有了神學傳統,或是輕看了它背後所隱藏的大公信理與歷代教會核心共識,信徒就只能單
純依賴讀經與個人體會來實踐信仰。而輕看教義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重演初代教會在教義
確認之前異端頻仍的時代。然而,在強調信基督不必然要透過制度和儀式,拒絕聖餐、洗禮的聖禮儀式,反對建制化的教會體制,以排除制度化教會權威的教會論主張之下,是否也暗藏了當代神學處境教會論的危機? 
        到了廿一世紀,則有人認為,有關教會論(Ecclesiology)的議題將成為神學討論的核心面。若我們回到初代教父的教會論基礎來檢視內村鑑三的「無教會運動」時,是否會發現其間存在著某些的張力或神學觀點上的差異呢?究竟這些差異是否是可以調節呢?又是否在經過本色化或處境化後就可以解決的呢?還是需要建構二十一世更整全的教會論呢?
        然而當代基督教會在傳統「基督教的」西方以外的地區大幅增長的現象,卻帶來了神
學上另一個極富挑戰性的問題:那就是怎樣從文化、環境等多元角度來解釋教會在不同處
境存在的所是(being)—即教會的本質、或者稱為「教會論本身」(Ecclesiology proper)
        筆者首先將針對初代及當代的教會論進行文獻整理及探討;接著介紹日本基督教發展
歷史概況、內村鑑三的信仰歷程、無教會運動的源起及發展、並探討無教會運動的教會論
主張;最後對無教會運動提出神學的評論與省思。
Research Interests:
牧者的事奉確實是「高壓力指數」的專業之一。牧者除了要面對各種變化多端的事工與自會眾接踵而來的不同需要之外,又有要滿足若干信徒的不合理期望。隨時要處理的突發危機所導致的彈性工作時間形態、情感上要承受會眾的生離死別、在有限的時間內又要作出各種大小不同的決策...,這些都足以構成教牧事奉的巨大壓力。當教牧有太多責任、開不完的會議、過度聆聽與關心會眾的需要時,教牧人員就可能陷於「壓力過度」而不自覺。長期處在這種累積過多身心壓力的狀況之下,往往造成牧職人員的崩耗與枯竭。... more
牧者的事奉確實是「高壓力指數」的專業之一。牧者除了要面對各種變化多端的事工與自會眾接踵而來的不同需要之外,又有要滿足若干信徒的不合理期望。隨時要處理的突發危機所導致的彈性工作時間形態、情感上要承受會眾的生離死別、在有限的時間內又要作出各種大小不同的決策...,這些都足以構成教牧事奉的巨大壓力。當教牧有太多責任、開不完的會議、過度聆聽與關心會眾的需要時,教牧人員就可能陷於「壓力過度」而不自覺。長期處在這種累積過多身心壓力的狀況之下,往往造成牧職人員的崩耗與枯竭。
        本訪談報告係訪談二位地方堂會的主任牧者,了解在其牧會事奉過程中曾經面臨關於「崩耗」與「試探」的重大危機,並進一步了解當時的化解之道,以及此重大危機所帶給牧者本身、家庭或教會的影響。
Research Interests:
對於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教會而言,有心實踐門徒訓練的教會所面臨的門徒訓練困境通常是:藉著課程來作門訓,沒有清楚的成熟之路,以及缺乏個人性的門徒帶領... more
對於身處於二十一世紀的教會而言,有心實踐門徒訓練的教會所面臨的門徒訓練困境通常是:藉著課程來作門訓,沒有清楚的成熟之路,以及缺乏個人性的門徒帶領 。換言之,普遍的問題就是:缺乏與時俱進的門徒訓練系統、只停留在點狀、和線狀的古老課堂講授作法;缺乏全面整合又適合自身教會資源的門徒訓練藍圖;更遑論有個人的門徒發展計畫(IDP)了。因為很少有教會在經深思熟慮後、能有效提出易於理解的過程或途徑,以讓那些有心成為主動積極、能繁衍、全然忠心跟隨基督的人能夠行在其中。
        畢竟大使命不是「傳福音」得到數量可觀的「信徒」就算完成了,而是透過持續的「關懷培育」與「訓練裝備」「使成為」能跟隨耶穌基督的「門徒」來承接耶穌宣教的重責大任。每個教會的外在處境不同、需求不同,自身型態和資源也不同,故因應的裝備、培育方式也不盡相同!
        本文所要探討的:從近 20年來台灣教會最常涉入使用的「健康成長教會」三大模式,來探討幾個相關代表性個案在門徒裝備、培育系統的獨特之處;也試圖提出一些在應用上的評估和反省。
--------------
大綱
一、前言
二、門徒訓練「裝備培育系統」的探討 
三、門徒訓練「裝備培育系統」的演變
    (一)  教會增長運動各主要流派及模式
    (二)  多變數模式(Multi-Variance Model)的啟發
    (三)  台灣建造「健康成長教會」三大模式
四、門徒訓練「裝備培育系統」個案
    (一)  旌旗培育裝備系統
    (二)  新生命裝備系統
    (三)  小教會的選擇:四合一門徒建造系統
結論
      1.  因果關係
      2.  對症下藥-改善弱點
      3.  門徒訓練的整全化概念
Research Interests:
許多人相信,以色列的最大敵人是亞瑪力人──從古時至到如今都是如此!
我們將從舊約經文,釋經書籍及猶太教釋經典籍來了解甚麼是亞瑪力人?也進一步了解為何直到以斯帖皇后時期,與以色列人仍有深仇大恨?
舊約律法是否有關於禁止交鬼的教導?
撒母耳記上二十八章提及掃羅交鬼事件
所招出來的「鬼魂」真是撒母耳嗎?
新約神學是聖經神學(Biblical Theology)的一部分,著重由新約資料(NT Documents)所引伸出來的神學課題和討論,所以很自然地,新約神學有著不同於理性式的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或教義學(Dogmatics)的研究取向。但我們不能忽略在新約神學發展過程中的「歷時性」(diachronic)與「共時性」(synchronic)的雙重向度問題。《馬歇爾新約神學》與《認識新約神學》這二本書提供了同中有異的觀點來使讀者學習新約神學。
Research Interests:
Review on J. Osei-Bonsu, " THE INTERMEDIATE STATE IN THE NEWTESTAMENT ", Scottish Journal of Theology: Volume 44, Issue 2 May 1991 , pp. 169-194. 作者 J. Osei-Bonsu 在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證明,新約確實是支持靈魂居間狀態(Intermediate... more
Review on  J. Osei-Bonsu, " THE INTERMEDIATE STATE IN THE NEWTESTAMENT ", Scottish Journal of Theology: Volume 44, Issue 2 May 1991 , pp. 169-194.
作者 J. Osei-Bonsu 在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證明,新約確實是支持靈魂居間狀態(Intermediate  State)的說法,同時他進一步提出基督再臨之時身體和靈魂重新結合的復活觀點之依據。
他進一步地在研究中探討了太  10:28(參考路 12:4-5)和徒 2:26-31 二段經文,同時考慮了保羅論及復活的兩段經文(林前 15:35-54 及帖前 4:13-18),藉此來找出這些經文與居間狀態的概念相一致之處。

他的結論是:我們不能以世人時間觀念的角度來論述,在死亡和復活之間並沒有時間的延遲這樣的說法。就像傳統的基督教神學一樣,我們需要從字面意義來理解的在新約裡居間狀態的重點是在於復活,因為復活指向了在居間狀態之後的肉體和靈魂的結合,是將來美好的盼望。
Research Interests:
「一手鉗子、一手聖經」是馬偕博士在他長達二十九年宣教生涯裡結合了傳道、醫療和教育的最佳寫照。除了馬偕當時所建立的淡水馬偕醫館、牛津學堂、理學堂大書院、淡水女學堂、六十間長老教會、60處診所、2600多人受洗之外,在噶瑪蘭一帶更是有許多信徒因感念馬偕的緣故而將他們的姓氏改為「偕」,在筆者的母會中就有一個姓偕的家庭,這就是馬偕對於130多年後的台灣仍具有的信仰影響力之一。
他在宣教服事上的種種特質、心志與作法是十分值得現今台灣教牧人員在現代化的處境中傳揚福音時可以學習的。
Research Interests:
作者法蘭克.威歐拉(Frank Viola) 因著深愛教會,心中渴望經歷在新約裡讀到的那種教會。因為他參加過的任何一間教會似乎都不曾出現過這個樣式,所以希望看到基督的身體展現她自己的方式,符合其心目中上帝起初為她所定的旨意。故他試圖站在聖經、屬靈與神學的基礎上,腳踏實地尋找早期教會 的樣貌,企圖重塑基督教會應有的模樣。不過當他越讀聖經,就越相信當代教會已經遠離其聖經根基 。 本書《參雜異教的基督信仰?》(Pagan Christianity)... more
作者法蘭克.威歐拉(Frank Viola) 因著深愛教會,心中渴望經歷在新約裡讀到的那種教會。因為他參加過的任何一間教會似乎都不曾出現過這個樣式,所以希望看到基督的身體展現她自己的方式,符合其心目中上帝起初為她所定的旨意。故他試圖站在聖經、屬靈與神學的基礎上,腳踏實地尋找早期教會 的樣貌,企圖重塑基督教會應有的模樣。不過當他越讀聖經,就越相信當代教會已經遠離其聖經根基 。

本書《參雜異教的基督信仰?》(Pagan Christianity) 則是從歷史角度證明當代教會已經偏離其原始根基。教會目前彰顯耶穌基督的方式,已經從活潑、生動、朝氣蓬勃的有機演進(或者更準確的說,退化)為頭重腳輕的階層式組織,因其基本架構是模仿古羅馬帝國,所以他要藉著《參雜異教的基督信仰?》來指出現代多數教會固守的這種架構其實是不符聖經的,也是不符早期教會的聚會型態,而是經過許多異教的參雜及污染。

【書籍背景資料介紹】
《參雜異教的基督信仰?》 Pagan Christianity ?
作者:法蘭克.威歐拉(Frank Viola)、喬治.巴拿(George Barna)著
譯者:顧華德 語言:中文繁體  規格:平裝
ISBN:9789868910621  開數:15.5*22.5cm 頁數:311
出版社:台中,  中國佈道會  出版:2014.10初版

茲就本書第四章證道及第九章洗禮與主餐之論述重點摘要及評論如下。
對本書此二章論述的評論...
筆者認為作者的強處在於:以極具張力的手法來丟下了「制度化教會不符聖經原意」這一顆石頭,激盪起了當代教會界一波波漣漪般的省思。促使現代的基督教會不得不正視此一嚴肅議題,在作者精心布局的文脈思路引導中去思考 「敬拜是群體性的基督徒生活型態」,及「靈性成長的根基在於群體互相學習基督、培養基督般性格、可以在日常中活出基督的這種真正的門徒訓練」...最終要導向「合神心意的教會必須去體制化」的目標。

然而筆者認為有待質疑及不同意之處主要有以下二點:
1. 神學方法論:我們的「真理」到底有多真?關鍵在於不同的神學風格/取向/進路,畢竟每個人都戴著他的一幅眼鏡來解釋所看到的事物,以及所閱讀的「真理」。也就是說既與詮釋有關,就離不開處境,而處境也離不開語言(文)。然而作者卻多處以「未記載於聖經的作法就是『不符聖經』,就不應採用」。可是問題來了,初代教會的發展倒底是「處境化」問題,還是「適應」(accommodation)的問題?是很難以現代的我們去下定論的。而我們所認知、所理解的「真理」到底有多真?
所以,沒有人能完全脫離自身處境的框架來詮釋聖經的,只是趨近絕對真理的程度不同而已

2.作者過於(或者是故意)簡化所觀察到問題的成因,有簡化主義及強烈的基督教原始主義之嫌。
教會歷史是聖靈工作的歷史是無庸置疑的,教義史也是聖靈光照神話語的歷史。若加上教會是有機體的成長觀點而言,很明顯的,教會的發展並非只停留在第一世紀的模式 。也就是說將第一世紀教會的模式當成是教會的典範及標竿,事實上是有待商榷的,因為近代詮釋學的探討,使人更加意識到,教會生存於世界之中就會受到歷史、地理、語言以及社會意識的限制及影響。

早期使徒教會真是成熟到可以做為後代教會的標竿和典範嗎?嬰兒的生活型態及表現可以作為青少年、或成人的生活典範嗎?至少使徒保羅對於恩賜出眾但屬靈不成熟的哥林多教會就不是這樣認為的(林前3:1-3)。但作者卻一再地高舉第一世紀初代教會應做為後代教會的典範。所以與其說:一旦基督教回歸到早期使徒教會(apostolic early church)/第一世紀初代教會的源流上,便可以達到更純正、更符合聖經的信仰形態。筆者的認知是,這倒不如說:作者是希望以初代教會作為典範,來糾正教會在歷代所積習下來的人為錯謬和組織在體制化後的缺陷。
Research Interests:
中國人木刻印書已有千年歷史之久,木刻是中國圖書文化的重要特徵與技術基礎。然而在十九世紀面臨傳教士引進西式活字印刷的挑戰,在同一個世紀末便遭取代。「鑄以代刻」引發了中國圖書及印刷文化的重大變革。 本書主要探討基督教傳教士自 1807 年來華至 1873 年為止,六十餘年間引介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過程,以及西式中文印刷所創立與經營的活動。這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國基督教出版的精細之作,在印刷出版史、中外關係史、文化交流史與漢學史等研究領域深具意義與貢獻。... more
中國人木刻印書已有千年歷史之久,木刻是中國圖書文化的重要特徵與技術基礎。然而在十九世紀面臨傳教士引進西式活字印刷的挑戰,在同一個世紀末便遭取代。「鑄以代刻」引發了中國圖書及印刷文化的重大變革。
本書主要探討基督教傳教士自 1807 年來華至 1873 年為止,六十餘年間引介西式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的過程,以及西式中文印刷所創立與經營的活動。這是一部研究近代中國基督教出版的精細之作,在印刷出版史、中外關係史、文化交流史與漢學史等研究領域深具意義與貢獻。

【書籍背景資料介紹】

書        名:《鑄以代刻:傳教士與中文印刷變局》
作        者:蘇精
出版日期:2014 年 7 月 
出  版  社:台大出版中心
ISBN:978-986-350-025-4(平裝)
頁數:595 
-----
筆者認為作者的強處及貢獻在於:
1).  在他人不疑處尋找疑點,用多種材料互相印證比對。
2).  以一手史料為基礎、以還原史實為最高目的。
3).  跳脫西國傳教士主流思路來檢視歷史事件
4).  見樹又見林的寫作脈絡布局

筆者認為有待討論的是...
西式活字印刷中文的方法,終於引起了迫切需要學習西方長技的中國人注意,有些官員和士紳階層對此感到興趣,並購買活字與印刷機開始使用。西式活字印刷顯然是把兩刃的利劍。日後在五四事件的「新文化運動」、「非基運動」、「宗教論戰」中,反教及反基陣營發表了大量文章,對基督教展開猛烈的抨擊,在在顯示了中國基督徒領袖面對撲天蓋地而來的新攻勢,難以招架的窘境。而這或許是教會偏重印刷為迅速傳教的實用工具,而忽略了印刷的內容才是真正能改變人心的核心要素。
後進有志者可再將民初基督教黃金十年中,乃至於 1930 年後教會非基運動的回應種種文字傳教、護教的相關文獻加以梳理,從中一窺中國基督信仰本色化的議題。
Research Interests:
作者論述的進路簡述如下:... more
作者論述的進路簡述如下:
從第一章「是與非探求宇宙的意義」引證了在宇宙中絕對的善確實存在,然而人卻破壞了它。接著在第二章循序漸進地指明「基督徒信的是什麽」—基督信仰的中心就是:因著基督耶穌的替死,我們恢復了與上帝的正常關係,得與上帝和好,有了一個從頭來過的機會的新生命。然而,基督徒若不努力照料他從基督得來的新生命,也將可能失掉這新生命。故自第三章開始便從基督信仰觀點為出發,更深地探究「基督徒的爲人」—人與人、人與己、人與造物者之間的關係。他說明其中最大張力無非在於:基督信仰之道德主張和非基督信仰之道德主張間對於人與造物者關係的歧異。經過這些討論之後,第四章「超越自我」則是以神學論點來說明擁有新生命的基督徒如何回復純淨的基督信仰,在高層次的信德與遵行上帝話語的行為上取得調合。最後,魯益師以親身經歷的見證來強調成爲新人的轉變過程和美好盼望。他呼籲及邀請讀者從理性知識、情感到意志上來經歷這種新人的轉變—與基督聯合的新生命。
各章內容大意如下:............
........
而一個人的信仰經歷,在神眼中也不會是徒然無益的。未受過神學訓練的魯益師,以細膩的觀察與縝密的邏輯來談論教義,跳脫了傳統神學思維的框架和進路。在這種平實的邏輯辯證之下,同樣的神學命題,卻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但也因為是如此地平易近人,除了幫助了許多未信者因而認識、接受這純淨的基督信仰,也讓許多信徒對神學真理有更深層及耳目一新的見解。與其說他是在向未信者論證信仰,倒不如說他也給了基督徒一記當頭棒喝,針對千年來困擾著你我的信仰問題提出其精闢獨到的見解。確實,人們往往因著自身獨特的經驗和有限的理性、所處宗派內的傳統和個人神學立場對聖經的解讀,強加了許許多多人為的宗教裝飾在這純淨的基督信仰之上。
Research Interests:
創世記第一章指出了上帝是萬有的創造者,也指出了創造是空虛混沌(混亂Chaos)的秩序化,但卻幾乎沒有嘗試著去解決其中所存在的神學張力。傳統觀點指出創世記1:1暗示宇宙是從無到有的創造;而近年來許多舊約學者對創世記1:1-2的解釋卻意味著這空虛混沌是存在於上帝開始創造工作之前。 針對這二個具有張力的觀點並列在創世記,作者(Routledge Robin,著有”OT Theology-A Thematic... more
創世記第一章指出了上帝是萬有的創造者,也指出了創造是空虛混沌(混亂Chaos)的秩序化,但卻幾乎沒有嘗試著去解決其中所存在的神學張力。傳統觀點指出創世記1:1暗示宇宙是從無到有的創造;而近年來許多舊約學者對創世記1:1-2的解釋卻意味著這空虛混沌是存在於上帝開始創造工作之前。
    針對這二個具有張力的觀點並列在創世記,作者(Routledge Robin,著有”OT Theology-A Thematic Approach”,2013)在此文章中提出的神學意義是:一個是指向上帝的超越性、力量和上帝的自存性;另一個則將創造理解為一個過程—其中的空虛混沌並非是非本質,而是相對於創造。換言之,這允許了混亂可能因為人類的罪(例如大洪水事件)而重現世界的可能;另外正如以色列民被擄事件,新的生命和希望也可能因而被帶到絕望的光景(如耶4:23提到空虛混沌的混亂狀態)。
    最後依據他所提出的看法來說明舊約作者之所以在創1:1-2並沒有試圖去解決這深具張力的經文,其實是為要保留我們在理解上帝的本質和祂在世界中一切作為的豐富性和廣度。
Research Interests:
Research Interests:
以東方基督教宣教之處境化觀點 評論《下一個基督王國》 The Next Christendom- 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 ------- 當只將信仰視為是個人化時,基督徒—特別是華人基督徒鮮少會去思想:基督信仰與個人所成長的社會環境之間,到底有何關連?基督信仰與社會文化存在什麼關係呢?... more
以東方基督教宣教之處境化觀點 評論《下一個基督王國》 
The Next Christendom- 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
-------
當只將信仰視為是個人化時,基督徒—特別是華人基督徒鮮少會去思想:基督信仰與個人所成長的社會環境之間,到底有何關連?基督信仰與社會文化存在什麼關係呢?
在筆者信仰歷程中所受的一向都是不鼓勵公眾化、較保守的聖俗二元化的觀念,一向都是傳統華人教會只強調福音使命、忽略文化使命的教導。然而,當日後在福音機構服事多年期間,卻觀察到那些在青少年、兒童福音預工上有所成長與突破的教會,往往常是兼具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教會 ,這個現象的確是耐人尋味。及至在衛理神學院中接受神學裝備時,在教會歷史和宣教學的課程中,才更擴展了個人的視野,進一步深思華人教會如何兼顧福音使命與文化使命的議題。
-----------
關鍵字:
東方基督教 Eastern Christianity
基督王國 Christendom
宣教 Missionary
本色化 Indigenization
處境化 Contextualization
中文摘要... more
中文摘要
經濟體驗時代的來臨,促使過去一、二、三級產業因為加入不同元素而轉型成為休閒農業、觀光工廠、地方文化館等產業型態;而許多烘焙食品產業業者也在政府的政策鼓勵之下,紛紛將生產工廠轉型為具有服務、文化、及觀光功能的體驗文化館,提昇為「文化創意產業」。其目的即是希望傳統產業在激烈市場競爭下、與消費者意識抬頭的體驗消費需求下,能夠永續經營,結合既有產業之製造基礎並融入文化、創意、科技與人文元素,提升經濟活動之附加價值。消費者在此類體驗文化館中決定購買的意願,已不再是產品好壞、價格高低、品牌形象等因素而已;消費環境中是否營造了 良好的消費氣氛,提供消費者更有體驗價值的感受,才是使消費者願意消費及持續消費的關鍵。

本研究以手信坊創意和菓子文化館的顧客為研究母體,運用因素分析、敘述性統計、Pearson相關分析、迴歸分析以及典型相關,探討在不同人口統計變數下,其策略體驗模組及體驗價值、與顧客滿意度及顧客忠誠度之間的差異性;檢測各構面間的關聯性及影響程度,並輔以質性焦點訪談方式提出行銷建議。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體驗行銷策略體驗模組對顧客滿意度、忠誠度皆有顯著正向關聯。 
二、 體驗價值對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皆有顯著正向關聯。 
三、 顧客滿意度對忠誠度,策略體驗模組對體驗價值皆有顯著正向關聯。 
四、 部分人口統計變項對體驗行銷策略體驗模組、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具有顯著差異性。

本研究對手信坊創意和菓子文化館提出建議參考如下: 
一、加強策略體驗模組中的關聯、行動及思考體驗的體驗媒介設計,以提昇顧客的內在價值體驗。
二、提供多元主題或季節性文化體驗活動,提高顧客再次體驗消費頻率。
三、提高體驗活動曝光率,善用網路社群經營手法來以達口碑行銷效益。

關鍵字:文化創意產業;策略體驗模組;體驗價值;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烘焙食品業

Abstract
The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in the coming of economic experiential era have added the
various elements to transform themselves into the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factory tour, and local cultural 
museum.  Under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 government strategy, many bakery Industries also promote themselves from the manufactories to the culture experiential museum and become a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The objective is to help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es be able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additional values in the eco-activity by combining the culture, creativity, technology and literature elements with its original base to survive in the serious marketing competition and the experiential consumption need from the empowered consumers. The quality, the price and the brand image in product are no longer the main desires for consumers to buy in such experiential culture museums. Instead, the right  atmosphere and the better experiential value feeling to customers in th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become key points for the customers to be willing to purchase the products and continually consumption. 

This study is taken the consumers in the Shyushinbon Museum as the researching population. It gathers the data including the factor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 analysis,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s, the influences an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experiential value, customer loyalty and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in the different
population, and will offer the suggestions in the form of focused interview.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ed:
1.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2.Experiential value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3.The customer Satisfaction ha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and experiential value.
4.Some statistical analyses have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experiential value,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customer loyalty.

The suggestions this study give to the Shyushinbou Museum are as followed:
1.Strengthen the experiential media design with the relative experience, act
experience and think experience functions in the 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to promote the consumer’s inner value experience.
2.Provide the cultural experiential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themes or seasons to promote the consumer to
revisiting the store frequently.
3.Increasing  the  company’s exposure by making good use of building network community to reach the efficiency of Internet Word-of-Mouth.

Keywords: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Bakery Industry, Strategic Experiential Modules, Experiential Value,
Customer Satisfaction, Customer Loyalty.
Research Interests:
1949年起,台灣門諾會在台灣花蓮開始從事醫療傳道,於1955年正式成立花蓮門諾醫院,同年在台中開始傳福音,設立在台的第一間教會—台中林森路教會。六十年來,陸續在台北、花蓮、台中及桃園開設21間教會,且為扶助殘障、老弱和受摧殘的少女,先後於花蓮設立黎明啟智中心、老人護佐中心及善牧中心等社福機構,其中最廣為人知悉的是花蓮門諾醫院。然而相較於社會福利工作的發展,台灣門諾會在教勢的成長卻未隨之有明顯的成長。門諾會初期設立教會,推動宣教事工所需之傳道人皆借重於長老教會... more
1949年起,台灣門諾會在台灣花蓮開始從事醫療傳道,於1955年正式成立花蓮門諾醫院,同年在台中開始傳福音,設立在台的第一間教會—台中林森路教會。六十年來,陸續在台北、花蓮、台中及桃園開設21間教會,且為扶助殘障、老弱和受摧殘的少女,先後於花蓮設立黎明啟智中心、老人護佐中心及善牧中心等社福機構,其中最廣為人知悉的是花蓮門諾醫院。然而相較於社會福利工作的發展,台灣門諾會在教勢的成長卻未隨之有明顯的成長。門諾會初期設立教會,推動宣教事工所需之傳道人皆借重於長老教會傳道人及神學院栽培之傳道人,至今亦無自己宗派的神學院,培養具本宗信仰特色傳道人是目前一大難處。
        筆者有幸獲台灣門諾會聯會接納於2016年9月起為聯會公費神學生,繼續在衛理神學院接受神學裝備造就。故欲透過此宣教學之期末報告來探討台灣門諾會的歷史及宣教歷程,也希望透過這份資料的整理,進一步能為台灣門諾會的未來發展有所貢獻。
      本文以歷史探討及資料分析為主。一開始的進路是從宗教改革運動的重洗派信仰傳統及神學主張,及以北美兩大門諾教會組織於1995年通過之最新信條之信仰告白中整理出門諾會的神學觀。接著以宣教學的觀點來探討台灣門諾會的發展過程,進行其福音使命及社會使命的檢討,並提出面臨的轉變及未來的展望。
------------------------------------------
大綱
緒論
第一章 重洗派與門諾會信仰
  第一節 門諾會沿革
  第二節 門諾會各分支起源
第二章 門諾會宣教史
  第一節 門諾會的宣教基礎
  第二節 門諾會全球宣教概況
第三章 台灣門諾會的宣教概況
  第一節 台灣門諾會沿革及宣教
  第二節 台灣門諾會宣教特色
第四章 台灣門諾會宣教歷程檢討及展望
  第一節 宣教歷程檢討
  第二節信仰特色暨宣教策略展望
結論
Research Interests:
以耶穌基督為根基,建立愛與和平的宣教共同體—門諾人在台灣六十年 1535年門諾西門 (Menno Simons,... more
以耶穌基督為根基,建立愛與和平的宣教共同體—門諾人在台灣六十年

1535年門諾西門 (Menno Simons, 1496~1599)與『歐柏』派會面,彼此分享信念,因而深受感動,因此在1536年門諾重新受洗,並脫離天主教。門諾最大的貢獻,是使門諾會的基礎穩固。從1539至1561年,門諾共出版24部著作。門諾的影響力大,所以有一些作家及史家不但將歐伯弟兄會,也將重洗派中的瑞士弟兄及荷蘭弟兄一併稱為門諾的信眾,此一名稱後來又隨著教徒的遷徒自荷蘭傳至德國、瑞士及美國等地,成為今日所謂的門諾會。

門諾會傳教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條是由荷蘭及蘇聯的門諾會領導,最初是以歐洲為傳教地點。後期,荷蘭人在蘇聯門諾會的支持下開始亞洲地區傳教,最早是從印尼,後到印度。另一條傳教路線是由美國、加拿大門諾會主導,而北美洲的宣教地區是向印地安人,其次到中國、印度和非洲。

門諾會在中國20世紀才起步,當時的重點工作放在中國大陸。後來與台灣產生連繫於1948年。

門諾會跨足台灣,始於1947年,是由長老會孫雅各 (James Dickson) 牧師邀請門諾會MCC 來台協助山地的醫療事工。門諾會在中國大陸的傳教工作開始於1905年,但因為種種環境困難和政策等因素,海外宣道會決定來台宣教。

門諾會在中國大陸的宣教開始於1905年最早由門諾兄弟會的巴爾特牧師(Loyal  Bartel)在山東自力開拓。門諾會宣道會聯合兄弟會在1909和1912派宣教師薄清潔牧師和魏牧師分別在河北和福建省展開傳教工作;薄清潔牧師日後在河南開州及河北大明設立教會,並設學校、醫院。門諾會在中國大陸稱為「清潔會」,耕耘47年後大陸淪陷後才撤離。

門諾醫院是門諾會在台灣最早成立的重要機構,在醫療傳教工作上有相當的地位。
Research Inter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