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ation via proxy:   [ UP ]  
[Report a bug]   [Manage cookies]                
從兩枚雞蛋說開去── 關於喉舌的一段醫療史 政治文化的改造 。 2 在這一潮流的推動下 , 學界對喉舌的認知也 從抽象的宣傳 , 進入到具象的日常生活和感官體驗領域 。 受 此 影 響 , 本 文 討 論 「 喉 舌 」的 喉 舌 及 其 保 健 問 題 。 喉 舌 , 又稱 「 喉嚨 」、「咽喉 」、「嗓子 」,作為人體的重要器官 , 對 以播音員為代表的黨和社會主義的宣傳員來說 , 至關重要 。 在 日常工作中 , 由於發聲不當 、 疲勞以及其他原因 , 播音員的嗓 澳王 門雨 大 學 歷 史 系 子會發炎 、 出現病變以致聲音沙啞甚至失聲 。 關注喉舌的肉身 面向是重要的 , 因為有助於我們觀察到作為政治主體的人與作 為生命體的人之間存在的張力 。 本文回顧了20世紀40至70年代 喉舌的醫療保健史,通過探索不同時期播音員對這一問題的 處理,進一步挖掘社會主義聽覺文化實踐的生理限度及其內 在焦慮 。 新聞工作者是黨和人民的喉舌 , 這種定位和期許在相當長 的一段時間裏既影響了社會主義的文化實踐 , 又形塑了新中國 20世紀40至70年代的喉舌醫療保健理念 , 大致以1955年為 的聲音景觀 。 學界以往對於 「 喉舌 」的研究 , 多從宣傳角度出 節點 , 分為兩個階段 : 傳統衛生理念下的喉舌保健 , 突出表現 發 , 討論新聞工作者如何領會黨的意志 , 並將其以文字 、 圖像 為喝生雞蛋液 ; 現代衛生理念下的喉舌保健 , 突出表現為訓練 和聲音等方式傳遞給民眾 。 1 近年受聲音研究的影響 , 學者們開 新式呼吸法和發聲方法 。 不過 , 需要提醒讀者注意的是 , 此處 始注重考察聲音作為一種媒介 , 如何影響聽覺共同體的形成和 提出傳統與現代並非是鼓吹簡單的二元對立 , 而是為了突出現 代衛生話語對過去的切割和自我決斷 。 3 這一點 , 筆者將會在下 文論及 。 * 1 20 本 文 為國家 社 科 基 金 青年 項目「社 會主 義 文藝實 踐中的 聽 覺 經 驗 研 究 」 (21CZW050)的階段性成果。筆者感謝康凌、陳昉昊、馮月然對本文初稿提出 的批評,感謝張贇與兩位匿名評審人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感謝澳門大學歷史系張 仕辰同學幫助搜集部分史料。 相關研究可參見童兵,《主體與喉舌:共和國新聞傳播軌跡審視》(鄭州:河南人民 出版社,19 9 4);陸學莉,〈「喉舌」:黨報性質的一種喻證〉,《新聞界》,期1 (2016 年1月),頁71-72;姚喜雙,《中國解放區新聞播音語言規範 》(北京:語文 出版社,20 07);彭芳群,《政治傳播視角下的解放區廣播研究》(北京:中國傳媒 大學出版社,2014)。 開物:科技與文化 2 • 2023 2 3 例如黃華,〈聽覺媒介、聲音和民族 - 國家建制 ―― 國民黨黨營廣播和國語實踐 (1928-1937)〉,《新聞記者》,期12(2020 年12月),頁86 -96;王雨,〈女性的 頻率 ―― 性別、廣播與194 0 年代中國革命的聽覺文化〉,《婦女研究論叢 》,期 4(2021年7月),頁5-15;李寶玉,〈聽覺媒介的技術政治 ――以早期無線電廣播技 術史為主的考察〉,《國際新聞界》,期5(2022年),頁158-176。在流行文化領域 方面有李盛,〈製造新聲育新人―― 經典革命歌曲與「新中國」聽覺共同體的起 源〉,《文化研究》,期3(2021年7月),頁111-124。 羅芙芸(Ruth Rogaski)著,向磊譯,《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 的含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2 • 20 23 開物:科技與文化 21 一、食生雞蛋以衛生 用更加細緻化。1949年《 閩粵贛邊區各種制度暫行條例》規 定 , 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 , 甲級傷病員每天補助 「 肉二兩 、 雞 聲音是古人衡量身體健康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 。《道德經 》 有言 : 初生之嬰兒 「 終日號而不嗄 , 和之至也 」。4 能夠哭號一 蛋二隻 」,乙級 「 肉一兩 、 雞蛋一隻 」,到了丙級就不再能吃上 雞蛋了 , 只有 「 肉一兩 」。8 整天而聲音依舊清澈響亮不嘶啞 , 是人體處於完滿狀態的最佳 播音員能享受此等待遇 , 是在1946年至1947年間 。 1946年 標識 。 當喉嚨有恙時 , 雞蛋 , 尤其是蛋清 , 是療補佳品 。 李時 珍 ( 1518-1593 ) 在《 本草綱目 》 中指出 , 雞蛋能 「 開喉聲失 音 」,尤其是蛋清 , 有 「 清氣 , 治伏熱 、 目赤 、 咽痛諸疾 」的功 效 。 5 總的來說 , 適時 、 適當地進食 , 不僅成為古人預防疾病 、 協調元 氣 的 關 鍵 手 段 之 一 , 在 羅芙芸 ( Ruth Rogaski ) 看來 , 還沉澱為中國文化基石的一部分 。 6 近代以來 , 在殖民者和受過 西式教育的精英的助推之下 , 以 「 科學 」的衡量標準 、 治療方 法和認知理念著稱的新式衛生話語迅速進入中國 , 不僅構建出 新的社會秩序 , 還嚴重挑戰了中國傳統衛生話語的主導地位 。 這由20世紀40至70年代中國播音員對雞蛋的認知變化,可見 一斑 。 雞蛋在中共的保健事業中佔有重要地位 。 1943年 , 中共元 老董必武 ( 1886-1975 ) 曾發電報給正在延安的周恩來 ( 18981976 ),由於戰時物價高漲 , 大後方重慶中共體弱和傷病人員原 有的津貼及保健費已經無法滿足需要 , 因此希望能夠從1944年 起 ,「病員保健每天每人以兩個雞蛋為原則 」。7 之後 , 雞蛋的使 4 5 6 7 22 老子著,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頁274。 李時珍,《本草綱目》(校點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冊 4,頁26052606。 羅芙芸,《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頁27。 中國抗日戰爭軍事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董必武、劉少文、錢之光關於重慶物 價高漲增加明年津貼致周恩來電(1943 年12月)〉,《八路軍新四軍駐各地辦事 機構 2》(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6),頁129。 開物:科技與文化 2 • 2023 6月 , 國民黨向解放區發動全面進攻 , 1947年3月 , 延安新華廣 播電台開始向河北涉縣轉移 。 在涉縣 , 新成立的邯鄲新華廣播 電台播音員通過模仿延安台同事的播音腔調 , 有效地維持了中 共在廣大聽眾耳中的形象 , 為革命聽覺文化的最終形成補上了 關鍵一筆 。 9 較少為人注意的是 , 為了保護這些黨的喉舌 , 邯鄲 台給播音員提供每天2枚雞蛋的補貼 。 據播音員紀清回憶 , 剛工 作不久,她就一次過領到60枚新鮮雞蛋,也即是一個月的定 量 。 此時紀清尚不知道雞蛋的用途 , 每天2枚雞蛋的待遇讓她 「 感到莫名其妙 」。管理員的解釋讓她茅塞頓開 :「為了讓你們 保護好嗓子 , 播音效果更好 , 這是特別發給每個播音員的 。」10 有趣的是 , 雖然這一習慣在延安台成為中央台之後繼續存 在 , 直到50年代中期才終止 , 11 但它並非隨1949年延安台進京 升格為中央台而立即被推而廣之 , 普惠全國各地方電台 。 各地 方台播音員吃上雞蛋 , 另有自己的際遇 。 在河北台 , 這表現為 地方演藝經驗介入國家政治的展現。根據播音員吳新的回 8 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編,《 廣東革命歷史文件匯集(閩粵贛邊區黨組織文 件)1948.4-1949.6》(北京:中央檔案館、廣東省檔案館,1989),冊11,頁299。 9 王雨,〈女性的頻率:性別、廣播與1940年代中國革命的聽覺文化〉。 10 紀清,〈延安台播音工作散記〉,河北省廣播電視廳史誌編委會編,《邯鄲新華廣 播電台回憶錄》(石家莊:出版社不詳,1988),頁33。 11 河北省檔案館藏,《同意取消對播音員的雞蛋補助》,檔案號 1032-2-24,1955年 2月15日。 2 • 20 23 開物:科技與文化 23 憶 , 1950年末 , 新中國派代表在聯合國大會上就台灣問題作長 到兩枚雞蛋 。 14 該政策在福建省從當年10月開始執行 , 因此也 篇發言 。 這篇發言稿有一萬五 、 六千字 , 不論是對河北台還是 有理由相信 , 其他省區市可能也在同一時間執行 。 這則材料表 對吳新本人而言 , 播送這麼長的稿件都是第一次 。 而且 , 吳新 明 , 就華東地區而言 , 廣大的播音員之所以能夠吃上雞蛋是下 當時只有17歲 , 正處在變聲期 , 同事們擔心他的嗓子承受不了 級機關提出申請 , 上級批准 , 進而形成跨地域 、 制度性的補貼 如此高強度 、 長時間的負荷 。 吳新回憶道 :「不知誰聽說 , 演員 的結果 。 臨時應急吃雞蛋和香油有效 , 同志們趕緊忙個不停 。…… 中間 放唱片時 , 同志們趕緊端進和好了的生雞蛋拌香油 , 黃乎乎的 不管是從早期位於涉縣的邯鄲台 、 延安台 , 還是後來的華 一飯碗 , 味兒也來不及品 , 便喝了下去 。」此後 , 河北台開始給 東台、河北台,播音員們一致認為生着喝雞蛋,能夠保護嗓 自己的播音員每天發兩枚雞蛋 ,「生着喝以保護嗓子 」。 子 。 但若尋根問底 , 追究這一知識的來源 , 又一下子變得飄忽 12 不定 。 在河北台是 「 不知誰聽說 」,在華東台則成了 「 據說 」。 在華東新華廣播電台,這表現為主動挪用。根據夏之平 如據此無法實證之例就簡單判定「食雞蛋可以衛生,保養喉 ( 1924-2023 ) 回憶 , 華東台1948年在山東開始播音之後 , 即將 嚨 」為荒謬之談 , 則又顯得過於科學主義了 。 正如王東杰在不 延安台的這條規定 「 搬過來了 」,每天給播音員供應兩個雞蛋 。 同情境中指出的 , 今人認為無稽之事 , 在時人看來卻完全可能 在華東台 , 播音員 「 一般都是把雞蛋打開一個口 , 生喝下去 , 是確有其事 。 關鍵在於認知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 。 而且 , 知識 據說這樣有利於保護嗓子 」。13 到了華東台下屬的地方電台 , 情 在口頭與文本等媒介之間穿梭之時常遭遇增益 、 刪減與扭曲 , 況又發生了變化 。 雖然華東台在1950年4月改名為華東人民廣播 不能因其沒有進入文字就否定其合法性 。 15更何況按照傳統中醫 電台,駐地上海,並成為華東行政區五省(山東、浙江、福 理念 , 雞蛋確有此效 。 不過 , 進入到50年代中期 , 隨着衛生觀 建 、 江蘇 、 安徽 ) 一市 ( 上海市 ) 的上級電台 , 但它也沒有主 念的革新 , 這種認知也發生了變化 , 由 「 食生雞蛋以衛生 」轉 動將每天兩個雞蛋的待遇惠及下屬各地方電台播音員 。 1951年 而成為 「 食生雞蛋不衛生 」。 9月 , 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財政處向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部請示 , 是否可以向人民廣播電台的在編播音員每人每天提供兩枚雞 蛋 , 並列入伙食補貼內報銷 。 同月 , 華東軍政委員會財政部批 准這項提議 , 並將回信抄送給華東各省區市財政部門 。 這意味 着在華東人民廣播電台編制內的每一位專職播音員每天都將得 12 吳新,〈往事留聲〉,《河北廣播》,期4(2009年7月),頁8-9。 13 夏之平,《銘心往事:一個廣播電視人的記述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9),頁11。 24 開物:科技與文化 2 • 2023 二、食 生雞 蛋不 衛生 1955年 , 廣播事業局批示決定取消中央台播音員的雞蛋補 14 福建省檔案館藏,《轉知人民廣播電台供給製播音員每人每天津貼雞蛋兩個》, 檔案號 0203-001-0284-0039,1951年 9月。 15 王東杰,《探索幽冥:乾嘉時期兩部志怪中的知識實踐》(成都:巴蜀書社,2022) ,頁14-16。 2 • 20 23 開物:科技與文化 25 助 。 直接原因似乎是許多播音員領到雞蛋後 , 並不吃蛋清以潤 的一層肌肉組織 。 人說話之前 , 一般會先吸一口氣 , 這口氣進 喉,而是移作其他生活方面的用途,比如烹熟供整個家庭食 入肺部之後 , 肺部擴張 , 導致胸腹之間的橫膈膜收縮下降 , 然 用 , 而非一人獨享 。 上文提到的華東台播音員們也是在天冷之 後在呼氣時 , 橫膈膜放鬆上升 , 隨之呼出的氣流使聲帶振動 , 後 , 改生喝為煮食,「煮出一鍋雞蛋,大家美美地享受一番」。16 因 這種振動突破口腔 , 進入空氣並最終抵達人耳之後就會被解碼 此 , 雞蛋並未完全適得其用 。 不過 , 在批示的最後 , 有一語道 為聲音。如果說一個人的聲音特點受制於呼吸方法和發聲方 出此項調整的深層邏輯 。 廣播事業局指出 「 莫斯科廣播電台播 式 , 那麼如何使用橫膈膜則是呼吸的關鍵 , 如何使用聲帶則是 音員並無以雞蛋補養嗓子一說 , 而是以改進呼吸方法和鍛鍊嗓 發聲的關鍵 。 在該書中 , 蘇聯廣播總局播音員組藝術指導弗謝 子來改進播音 , 以達到提高播音質量的目的 」。17 此句有明顯的 沃羅多夫 等 人 指 出 , 蘇 聯 播 音 員 請 到 了 莫 斯 科 著 名 的 練 聲 專 揚棄意味 , 表明中央已經決定放棄雞蛋保健這條本土道路 , 轉 家游維斯卡婭做指導 。 她要求播音員練習 「用橫隔膜呼吸 , 三 而向蘇聯學習,採用後者的方式幫助播音員加強自己的基本 分鐘不換氣講一段話 , 一口氣朗誦一段詩 」等等 。 這樣的練習 功 , 提高自己的工作素養 。 該批示下發到了所有省級電台 , 意 每週兩次 , 每次一個半小時 , 持續四年 。 即使是畢業之後 , 每 味着此次變動並非拘於一地 , 而是全國性的政策調整 。 表面上 週也要抽出半小時去專家那裏複習 。 18同年出版的一本廣播工作 看起來 , 廣播事業局似乎唯蘇聯經驗馬首是瞻 , 中斷了已持續 參考材料《播音和朗誦 》 中 ,「橫膈膜 」 一詞再次出現 。 書中介 數年的本土經驗 。 但此表層之下 , 實際上反映的是對喉及其發 紹 , 蘇聯演員依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Konstantin Sergeyevich 聲機制認識上的根本性變化 。 Stanislavski,1863-1938 ) 的體系理論受訓 , 要學會使用橫膈膜 呼吸 , 具體做法是 「 開始一口氣唸一行 、 兩行 、 三行 , 最後到 需要簡單說明的是,30、40年代的中國,不論是國民黨 十幾行 」,最終達到喘一口氣唸很長一篇文章的效果 。 19 政府的還是中共的播音員,似乎都不太瞭解生理學意義上人 如何發出聲音以及呼吸和聲音的關係,目前也未見這些播音 由此 , 播音員對發聲機制的認識呈現出一種認知方式的變 員接受過呼吸和發聲培訓的史料。雖然播音員培訓班在50年 革 。 但經過多年的浸潤 , 食生雞蛋早已不僅是對某種認知方式 代初期也零星出現,但我們對該時期播音員是否接受過相關 的回應 , 它已經沉潛 、 扎根到日常秩序當中 , 成為播音員生活 培訓所知甚少 。 的一部分 。 認知方式與日常生活方式的相互纏繞 , 也決定了問 題的複雜性 , 即必須同時變革二者 。 依舊以1955年中央廣播事 遲至1955年中央廣播事業局所編的《蘇聯廣播工作經驗 》 業局的指示為例 , 雖然其對蘇聯的發聲方法高度肯定 , 但同時 一書出版 , 呼吸與發聲方法才正式進入中共播音員的視野 。 這 其中又以橫隔膜呼吸法為突出 。 橫膈膜是人體胸腔和腹腔之間 16 夏之平,《銘心往事:一個廣播電視人的記述》,頁11。 17 河北省檔案館藏,《同意取消對播音員的雞蛋補助》。 26 開物:科技與文化 2 • 2023 18 弗謝沃羅多夫等著,齊越整理,〈蘇聯廣播總局播音員組的工作〉,中央廣播事業 局編,《蘇聯廣播工作經驗》(北京:中央廣播事業局,1955),頁253。 19 馬爾丁諾夫、契庫拉也夫講授,〈舞台語言〉,中央廣播事業局編,《播音和朗誦》 (北京:廣播事業局, 1955),頁46。 2 • 20 23 開物:科技與文化 27 也強調要對播音員們 「 解釋清楚 」。20 具體如何解釋 , 便只能由 衛生 」,但又同時對本文上述 「 食生雞蛋能保養嗓子 ( 以衛生 )」 各地電台自行作主了 。 據吳新回憶 , 在河北台 ,「這種優待一直 這一命題保持緘默。看似自相矛盾,實際上乃是由於「衛 延 續 到 後 來 聽 說 那 樣 不 衛 生 才 終 止 」。 雖 然 具 體 的 細 節 已 湮 生 」的內涵已從原先 「 保衛生命 」縮窄為 「 清潔 」。24 從這個意 沒無 聞 , 但 從 該 時 期 全 國 各 地 出 版 的 通 俗 讀 物 來 看 , 喝 生 雞 義上說 , 50年代中期電台對雞蛋的揚棄 , 實際上是兩大知識體 蛋確已成為一 種 「 不 衛 生 」的 現 象 。 比 如 , 1 9 5 4 年 北 京 出 版 系之間的角逐 , 是現代衛生話語與中醫經驗主動決裂 , 向其宣 的 《衛生常識講話 》 直接指出 「 有人認為早上起來 , 喝上兩個 示主權的表現 。 21 生雞蛋是 『 大補 』。 這種觀念是錯誤的 。」不僅是因為液體的雞 蛋不易消化 , 而且 「 生鷄蛋裏面還可能含有細菌寄生蟲或其他 致病的微生物 」,所以不僅無益 , 反而有害 。 22 相似地 , 1956年 石家莊出版的《自然常識問題解答 》, 1957年上海出版的《為 什麼 》 以及1958年廣州出版的《日常生活小知識 》 等一系列小冊 子,均從營養、消化和細菌等 方 面 向 全 國 各 地 民 眾 普 及 「食 生雞蛋不衛生 」 的新常識 。 23由此或可得出 , 地方電台不僅強調 了蘇聯發聲方法是先進的 , 還很有可能借助了當時影響力甚大的 衛生話語向播音員進一步施壓 , 從而為生活上的變革正名 。 筆者無意於糾纏生吃雞蛋衛生與否 , 因為只要將雞蛋置於 現代衛生話語之下 , 就有遮蔽甚至中斷其原本所屬知識脈絡的 嫌疑 。 因此 , 只有將雞蛋所處的知識脈絡一併帶出 , 才能幫助 我們認識這一認知變革的深刻之處 。 上文已經論及 , 40 、 50年 代播音員吃生雞蛋並非毫無道理 , 而是有據可查 。 只不過 , 這 裏的 「 據 」並不為現代醫學理念所認可罷了 。 尤其耐人尋味的 是 , 上述幾種較為流行的小冊子 , 雖都一致認為 「 食生雞蛋不 20 河北省檔案館藏,《同意取消對播音員的雞蛋補助》,檔案號1032-2-24,1955年2月 15日。 21 吳新,《往事留聲》。 22 宛吉斌編,《衛生常識講話》(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4),頁27。 23 李德平,《自然常識問題解答》(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56),頁11;黃良 編,《為什麼》(上海:上海衛生出版社,1957),頁47-48;筱青文等編寫,《日常 生活小知識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58),頁38-39。 28 開物:科技與文化 2 • 2023 三、後 雞蛋 時代 的喉 舌治 療 那麼 , 在新的認知方式之下 , 與之相適應的嗓子保健方法 是怎麼樣的呢 ? 根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台史資料 , 1955年3月 中央廣播事業局召開全國播音業務學習會 , 請專家做了怎樣保 護嗓子的專題報告 , 遺憾的是 , 該報告的具體內容目前無法得 知 。 25 同年出版的《 蘇聯廣播工作經驗 》 對此也沒有記載 。 不 過 , 根據河北台在1956年播音員培訓時 〈 談談怎樣保護嗓子 〉 一節的講義大綱 , 可以看出此時在地方上保護嗓子已經由單純 的喝生雞蛋轉變為針對整個身體的全方位調適 , 比如 : 保證充 足的睡眠、注意飲食,還要經常鍛鍊身體、練嗓子。另一方 面 , 酒被 「 點名批評 」了兩次 : 一次是不吃刺激性的東西 , 如 辣椒 、 酒等 ; 另一次則與煙並列 ,「不吃煙 、 不喝酒 。」26 由此 可推測 , 酒應當是中國地方播音員的大忌 。 24 羅芙芸,《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義》,頁5-6。 25 中央人民 廣播電台台史編寫組編,《中央人民 廣播電台台史資料匯編 》(內部 資料)(北京:中央人民廣播電台,1985),頁623。 26 河北省檔案館藏,《播音員會議》,檔案號1032-1-58,1956年。 2 • 20 23 開物:科技與文化 29 進入50年代後期 , 隨着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到來以及大躍進 文革時期 , 播音員普遍採用高亢的語調進行播音 , 以 「 愛 的展開 , 聲音工作者的負擔快速增加 。 從中央到地方 , 各電台 憎分明 」為原則 , 將革命的聲音傳向全世界 , 這也讓喉嚨再次 的播音員們不僅要以準確 、 鮮明與生動的方式將社會主義建設 成為職業病重災區。50年代圍繞橫隔膜呼吸法來提高發聲水 以聲音景觀的方式展現出來 , 還要保證長時間 、 高強度的準確 平 , 進而預防和治療咽喉疾病的方法在這一時期得名 「 發聲矯 輸出 。 如此超負荷的運轉 , 讓那些即使是採用了正確發聲方式 治 」療法 , 以多種形式在播音員群體中流傳開來 。 不過 , 此時 的喉舌也受到損傷 。 不過 , 這些經由病變的喉舌傳出的嘶啞之 的傳播路徑也與50年代相似 , 突出表現為借鏡其他領域 , 尤其 聲被勝利的歡呼所淹沒 , 直到大潮退去才浮現出來 。 1963年 , 是歌唱家這樣用嗓久 、 強度大的聲音工作者群體 。 1970年中央 有醫生撰寫了一篇 〈 發聲器官的保護 〉,其中 「 保證充足睡眠 」 樂團編寫出版《 嗓音治療資料匯編》一書,對該療法進行介 一條最耐人尋味 。 文章認為 , 肌肉 「 工作到一定限度即會產生 紹 , 尤其是練習如何控制呼氣 , 用橫膈膜呼吸 , 通過咀嚼緩解 疲勞 , 這在發聲方法正確的人也不能例外 」。如果在疲勞之後仍 頸部肌肉緊張等等 。 29 隨後 ,「發聲矯治 」療法由歌唱界傳入播 繼續從事聲音工作 ,「由於喉部肌肉 、 咽部肌肉和呼吸控制之間 音界 , 並在1973年北京廣播學院召開的播音員培訓班上得到宣 失去平衡 , 即使原來發聲方法正確的人 , 此時也變為暫時的不 講 , 後由安徽省革委會廣播事業局收入《 播音業務專輯 》,於 正確了 , 可以產生肌肉的勞損 」,進而導致聲音沙啞或者其他病 1975年編輯出版 。 1976年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播音專業74級工 症 。 因此 , 必須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 以便使人能在體力充沛 、 農兵學員參考 「 發聲矯治 」療法 , 制定出自己的嗓子鍛鍊與保 精神飽滿的狀態下工作 。 護方案 。 該書強調 ,「練聲絕不是個人的事情 , 這是為了黨的事 27 業 , 為了更好地為工農兵服務 , 為三大革命運動服務 」。3 0 但 從 雖然這篇文章指出 ,「關於嗓音治療事業 , 我國尚處於萌芽 其 對 中 央 樂 團 資 料 集 的 大 段 抄 錄 與 參 考 可 以 看 出 , 服務於文 狀態 」,但它提出的另外兩種方法 , 確實為喉舌的保養提供了新 革播音文化的喉舌矯治理念實際上也建立在50、60年代以 的思路 。 第一 , 不斷提高發聲方法水平 。 發聲方法好的人 , 其 來 對喉舌及發聲器官的生理認知轉向基礎之上,具有強烈的 呼吸 、 聲帶以及嗓子一定是呈現平衡狀態的 。 因此 , 尋找這種 連續性 。 平衡感 , 使用正確的發聲技巧 , 是 「 最積極地預防某些發聲器 官疾病的方法 」。第二 , 定期做發聲器官檢查 。 自我感覺良好的 發聲者 「 最好一個月最多三個月 」檢查一次發聲器官 。 同時 , 各相關單位可以吸收有護士水平的醫務人員 , 經過三個月到半 年的耳鼻喉科和嗓音治療的學習 , 成為嗓音保健員 , 負責該項 檢查 。 28 27 王振亞 ,〈發聲器官的保護〉,《人民音樂》,期2(1963年2月),頁30。 28 王振亞 ,〈發聲器官的保護〉。 30 開物:科技與文化 2 • 2023 29 中央樂團編著,《嗓音治療資料匯編(內部資料)》(北京:中央樂團,1970),頁 64-66。 30 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播音專業七四級工農兵學員,《為革命播音》(北京:北京廣 播學院,1976),頁101。 2 • 20 23 開物:科技與文化 31 四、總結 以上 , 筆者簡單勾勒了40年代至70年代中共和新中國播音 事業中對喉舌發聲機制及保養的認知演變軌跡。在這段歷史 中 , 兩組矛盾貫穿始終 : 一方面播音員要保證自己時刻能夠作 古籍中的交通里程數據 是否「精確」?── 以《穆天子傳》晉南段 旅途所進行的檢驗和反思 為黨的喉舌發聲 , 另一方面又不斷擔心自己的嗓子會因為發聲 不當或者過度疲勞而失聲 ; 一方面保有學習其他領域保養嗓子 文 學 及 文 化 學 系 先進經驗的熱情 , 另一方面又因缺乏為播音員群體量身定製的 專門化保健方案而感到持續焦慮 。 1975年《播音業務專輯 》 的 編者在介紹中央樂團的嗓音治療法時不無感慨地指出 ,「目前還 沒有真正結合播音員用聲特點的專門醫療論著 」。31 更讓人觸動 香雷 港晉 教 豪 育 大 學 的是,這樣的論著似乎在近50年後的今天依然沒有出現。不 過 ,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當下 , 作為人體器官的嗓子非但沒 有被編碼而成的數字信號取代的跡象 , 反而誕生出更多的聲音 一、前 言 工作者崗位 , 音頻節目如火如荼 。 這或許會成為一部真正的發 聲器官醫療史誕生的時代契機 。 本文意在拋磚引玉 , 指出在革 在清末民初現代測量技術逐步普及於中國以前 , 古籍記載 命以及繼續革命的年代 , 播音員自身的生存狀態 , 除了包含以 的交通里程數據是否精確,是一個饒富趣味的問題。首先說 往論述常提及的對聽覺文化的深度參與和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高 明 , 古籍中的交通里程包含陸路與水路 , 本文只擬討論陸路的 度熱情之外 , 還縈繞着一種易為人忽視又揮之不去的焦慮 。 這 里程數據 , 而自古以來主流意見是認為其多不準確 。 南宋洪邁 種焦慮隨政治對喉舌的調度而起伏 , 在喉舌接近及至突破肉身 ( 1103-1202 ) 在《容齋續筆 》 中云 : 限度時而激盪蓬勃 。 由此折射而出的作為政治主體的人與作為 生命體的人之間存在的張力與不平衡感 , 至今仍充滿迴響 。 古今輿地圖志所記某州至某州若干里,多有差誤。偶 閱元祐《九域志》,姑以吾鄉饒州證之,饒西至洪州 三百八十里,而《志》云:「西至州界一百七十里, 自界首至洪五百六十八里。」於洪州書至饒,又衍二 十里,是為七百六十里也。饒至信州三百七十里,而 31 安徽省革命委員會廣播事業 局編,〈嗓音 治療 和保護 〉,《 播 音業務專 輯 》 (合肥:安徽省革命委員會廣播事業局,1975),頁209。 32 開物:科技與文化 2 • 2023 * 本研究為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青年學者計劃」資助之「史實與想像之間: 《穆天子傳》與中國早期小說的興起」研究計劃的階段性成果,專案編號:ECS 28601717,特此致謝。 2 • 20 23 開物:科技與文化 33